鄭姿靚
陳梓的《洪巫》是一篇頗具魔幻色彩,帶有傳奇性質的短篇小說。它由陳家村世代相傳的洪巫制度,引出對蒙昧的反叛和對傳統(tǒng)的質詢,同時也在民間俗信與現(xiàn)代理性的思維鴻溝間尋求平衡的可能。
《洪巫》中陳員外作為朝廷特派大員到陳家村調查洪災水患,陪同他的是隨行副手連醫(yī)生。于陳員外而言,到陳家村治理水患的同時也是一個歸鄉(xiāng)尋根的行為。在小說的設定中,陳員外的記憶碎片時常出現(xiàn)空白與錯亂,而失憶的誘因則來自早年的故鄉(xiāng)往事壓在他身上的沉重愧疚。這一久遠的往事,聯(lián)系的是洪巫制度施加于陳家村世代少女們的命運讖語?!昂槲住笔侵负槎伎h為向江神提供神力,以控制江水流淌、避免水患,而派出的投江獻祭的少女。選拔由縣長領頭,各村村長推選,最后由神婆決定當年的洪巫人選。投水獻祭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一類并不罕見的情節(jié),其文化心理根源是“水”在人類文化史上扮演的重要原型角色。中國古代神話中“共工怒觸不周山”引發(fā)洪水,大禹治水歷經艱難,以及西方《圣經》中《舊約·創(chuàng)世紀》里的大洪水,都將水視作一種掌控人命運的神性象征。水孕育、滋養(yǎng)生命,也輕而易舉地覆滅生命。因而人類對水的態(tài)度,自然是一種感激、敬畏與恐懼摻雜的復雜情感。而在現(xiàn)代文明還未完全萌生的時代,人們面對未知的、神秘的恐怖,往往選擇以犧牲和交換的方式妥協(xié)。
以少女向洪巫提供神力,本質上是人們相信獻祭一個美麗鮮活的年輕生命,便可以用一場悲劇來提前阻止或替代另一場洪災的悲劇。來自民間的、巫術化的俗信,才是真正的龐然大物,是根深蒂固的、難以撼動的傳統(tǒng)。但隨著交通的發(fā)達、村民們的外遷,加上當?shù)厝艘娮R的增加,越來越多人開始正視人與自然的真正關聯(lián),覺醒于年輕生命隕落的真實痛楚,并反對這項迷信且殘酷的傳統(tǒng)。于是很多村民逃離這里,可供選擇的洪巫人數(shù)越來越少,但洪巫的推選并未停止。以神婆為代表的一種觀念上的殘酷、愚昧和頑固,難以繼續(xù)維持江神的神圣性。而在世代相傳的洪巫制度搖搖欲墜時,神婆去世,洪巫逃離,洪災出現(xiàn)。代表著陳家村意識覺醒的年輕人陳大羽幫助洪巫少女出逃,連同連醫(yī)生一起瞞天過海、開山引流,致力于尋找破除災難的方法。在小說中,陳大羽則扮演了覺醒者和救贖者的角色。他所面臨的困境并非真正的怪力亂神,而是被古老而殘酷的傳統(tǒng)制度所供奉的,被人們的恐懼心理所喂食的“神”。他需要救贖的并非只有年輕美麗的洪巫少女,還有躲在封閉之中的陳家村百姓。
在小說《洪巫》中,洪水肆虐下,村民們躲進還未被洪水影響的山洞,不肯出來。
在柏拉圖的“洞穴理論”中,黑暗幽深的洞穴只有一個通光線的小孔與外面連接。不諳哲學的人,就像困居的囚犯一樣,只看到火光穿過小洞,將自己與同類的影子投射在墻壁上。而他們并未意識到這是一種虛像,反而認為這就是現(xiàn)實世界。于是虛像成為實在,而對真正的實在毫無所知。在《洪巫》中,陳家村本身就是一個幽深黑暗的洞穴。村民們將江神庇佑和洪巫制度看作是洪水是否會發(fā)生的客觀根源,正如囚徒們執(zhí)拗地注視著墻壁上投射的幻影,堅信這就是不可撼動的真實世界。而堅持在洞外尋找治理水患的方法的陳大羽父子,則是勘破洞壁上虛幻光影,探尋其背后真實世界的人。
但自由者的命運是有其悲劇性的。陳大羽計劃好瞞天過海、開山引流,想要帶領所有人走出洞穴,拯救所有人,但陳家村大部分人認為修梯田、建水壩都是些浪費精力的事,洪災還是因為沒有款待好江神……正如陳大羽所說“人們總是把與自己不同的人說成瘋子”。陳大羽的父親陳村長一直在尋找治水的方法,同時也在維護村民們信仰的古老制度,他始終在把握兩者間的平衡,卻被人們稱作瘋子。應該說,小說《洪巫》中的陳村長是一個探尋者的形象。他作為陳家村的領導者和管理者,在觀察到實在的真相之后,認為自己最大的義務便是為洞穴中的村民們指示解脫的道路。在科學的治水方法與村民們的古老信仰間維持平衡,也是他努力讓村民們逐漸接受治水方法的權宜之計。
陳大羽與其父親的不同之處在于,他雖被宗族、血脈、責任束縛在這個破落的小村子里,但在信仰方面,他比父親更容易從那沉重的思維觀念束縛中解脫出來。他破除災難的渴望本身是以反叛的企圖為基礎的,而這種反叛的勇氣,或許也與年輕的愛戀相關——不僅是他自己,更要保護被推選為洪巫的愛人逃離這幽深黑暗的山洞。在這一點上,陳大羽與陳員外之間存在一種命運的回環(huán)。同樣面臨至親、至愛的犧牲,陳大羽選擇做自由的探尋者、觀念的破除者,而陳員外當年則選擇妥協(xié),遠走他鄉(xiāng)逃避罪過。在同樣一種殘酷的制度下,陳員外的自我救贖指向被封存在潛意識中的痛苦與愧疚。但遺憾的是,這次他仍舊未具備反叛的勇氣,而只是一位故事的見證者。
小說《洪巫》采用雙結局的敘事結構,但這兩種結局,并不像通常的多結局小說一樣彼此不能兼容共存,提供給讀者自主選擇理解故事結局方向的權利?!逗槲住返膬煞N結局,仿佛存在一種微妙的嵌套關系。
應該說,結局一的敘述風格更符合小說全篇的言語氛圍。如陳員外與連醫(yī)生在去往陳家村途中觀察到的景象,“一只龐大的鯨魚掛在一棟房屋的屋頂上,……一群烏鴉正在啄食著這只巨物的殘軀,發(fā)出‘嘎——嘎——的叫聲”。這種詭譎的想象使小說浸染于魔幻的風格之中,這呼應了“我”進入陳家村后間斷性的失憶,連醫(yī)生對“我”態(tài)度的轉變,以及“我”自然接受了自己的傀儡身份等不符合常理的情節(jié)。結局一中洪巫少女為了改變世代洪巫的命運,逃離陳家村,請求縣長的幫助,使用神力尋找墜落在森林中的補天石投入江中,并投江獻祭了自己,消退了洪災。這一悲壯的結尾,與整篇小說中敘述者“我”的敘述眼光風格一致,同樣富有難以言明的傳奇色彩。
結局二中,敘述聲音發(fā)生徹底的轉變,敘述者從“陳員外”轉換成為前期故事中的“連醫(yī)生”,但同樣都采取了第一人稱內聚焦的敘述視角。兩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小說以陳員外的眼光敘事時,陳員外是一個處于故事中心的觀察者。小說以他的視角觀照故事,但他并未做出改變故事情節(jié)走向的行為,正如陳村長的評價一般像一介傀儡。結局二中的“我”——連醫(yī)生的敘述內容卻恰好呼應了小說中的伏筆。在“我”的敘述中,陳員外是“我”的好友,在深重的罪惡感下不愿遺忘自己最痛苦的回憶,于是請求“我”灌輸給他不同的身份,讓他一次次面對與過往經歷相似的悲慘經歷,并在痛苦中一次次面臨同當年相似的抉擇。于是陳員外敘述中的綺麗景象,與他作為戲曲家的奇思妙想相關,而他的間斷性失憶則源于回憶灌輸?shù)牟贿B貫性。
敘述聲音的轉變將小說從魔幻的傳奇拉進現(xiàn)實,點出整篇小說正是被灌輸了身份記憶的陳員外,所觀察記錄下來的陳家村治理水患的故事。而其中的傳奇色彩,許多是由陳員外虛實參半的記憶碎片和戲曲家的浪漫妙想所演繹出來的。結局二點明了村長兒子聯(lián)合洪巫少女,與縣衙、朝廷命官一起鑿山引水、疏通江河,最終治理水患的真相。而以陳員外的敘述眼光結束的結局一,將成為流傳后世的傳奇故事。兩種結局相互兼容,也映照了歷史的多種側面。
在小說堆疊的話語結構中,陳員外與陳大羽,分別在幻象與現(xiàn)實中,探尋自由背后的殘酷,實現(xiàn)自我的救贖。
責任編輯? ?謝? ? 蓉
特邀編輯? ?張? ? 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