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仁海
摘要: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引入文學作品,可以豐富歷史內容,讓歷史課堂變得更立體、更有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本文主要從吻合內容、優(yōu)選內容、融文于史等角度,闡述了初中歷史教學中文史相融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 文史相融? 策略
初中歷史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史內容,從遠古的神話到唐宋的詩詞再到明清小說,都彰顯出文史相融的本質。因此,教師要合理開發(fā)并靈活運用文學資源,使所學內容變得豐富多彩,激發(fā)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促進他們對歷史知識的把握。
一、吻合內容,啟發(fā)思考
作品的內容要與歷史知識相吻合,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加深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如在教學部編本七下“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課內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垂老別》,讓學生產生代入感,深切感受戰(zhàn)亂之后的各種慘狀,從而懂得“安史之亂”影響唐朝的歷史走向,讓唐朝從“極盛”走向“衰落”。與歷史內容相吻合的文學作品,會對學生理解歷史事件起到輔助作用,促進學生感悟歷史。除內容之外,文學作品的情感也要與所學的歷史情感相一致。如杜甫目睹安史之亂后長安一片蕭條零落的景象,創(chuàng)作了《春望》這一作品,作品中透露出國破家亡時的悲痛情感,與文本的歷史情感相吻合。
教師要依據初中生的認知特點,為他們選擇啟發(fā)性的內容,循序漸進地增加抽象性的內容,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豐富學生的認知結構,讓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歷史內容。同時,教師在基于學生認知能力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能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為構建新知做好鋪墊,促進學生系統(tǒng)地學習新知。在選擇作品時,教師要尊重客觀事實,力求去偽存真,避免讓學生曲解歷史。如在教學部編本七上“三國鼎立”一課內容時,教師既要立足客觀歷史選擇《三國演義》的內容,讓作品中的歷史事件、背景、思想與歷史保持一致,又要合理利用小說扣人心弦的情節(jié),不過于苛求小說細節(jié)的考證,借助有趣的內容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優(yōu)選內容,尊重史實
1.選擇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可能有多篇文學作品涉及同一歷史事件,教師要合理篩選,選擇具有濃厚歷史信息、符合歷史價值觀的作品,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如在教學部編本九上“文藝復興活動”一課內容時,涉及的作品有《神曲》《歌集》《堂吉訶德》等,但對初中生而言,詩歌的內容比較抽象,超出了學生的認知水平,所以教師要合理選用。如教師可以選擇作品《堂吉訶德》,以趣味的故事、飽滿的形象,讓學生感受作品中的人文主義思想。
2.優(yōu)選能支撐歷史史實的作品
在諸多的文學作品中,小說體裁的作品情節(jié)曲折、內容生動,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但小說動輒幾十萬字,所以教師要學會合理取舍,以極精簡的語言表達,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易于學生掌握。教師不僅要闡述文學作品與歷史主題相關的內容,還要凸顯歷史人物的精神。如在教學部編本七上“遠古的傳說”一課內容時,教師應向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故事,并讓學生說一說從大禹治水的事跡中可以感受他怎樣的精神。
三、融文于史,科學把握
1.在教師導入時引入激趣
初中歷史教學內容涉及面廣,教師要依據不同的歷史教學內容選擇相匹配的文學作品,如在教學史前時期的內容時,引入《淮南子》《山海經》《史記》中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倉頡造字等內容;在教學夏商周時期內容時,引入《封神演義》《史記·殷本紀》等內容;在教學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內容時,引入《論語》《孟子》《莊子》《道德經》等內容;在教學秦漢時期內容時,引入《秦始皇本紀》《陳涉世家》《高祖本紀》《阿房宮賦》《漢文帝》《十五從軍征》……教師還可以借助詩歌、新聞等方式提出問題,或讓學生誦讀詩歌,引出交流的話題,促進學生思考所學內容。如在教學部編本七上“秦統(tǒng)一中國”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入《史記·刺客列傳》中《荊軻刺秦王》的內容,并提出問題:“荊軻有沒有成功地刺殺秦王嬴政?”在學生回答后,教師說:“荊軻沒有刺殺成功,秦王經過征討,最終滅掉了六國,建立了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苯又處煶尸F李白的《古風》,讓學生說說從這首古詩中能獲取哪些歷史信息。在講述“中央集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皇帝的由來,讓學生借助故事捕捉歷史信息。
初中歷史的時間、空間跨度大,涉及的內容多,對缺少歷史基礎的七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倘若教師枯燥講授,機械地向學生灌輸歷史知識,勢必會影響學生的歷史學習熱情。為此,教師要寓文于史,融入文學作品和文學知識等內容,促進學生投入情感,激發(fā)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如在教學部編本七下“明朝的統(tǒng)治”一課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取代元朝的是哪個朝代?元朝為何會滅亡呢?”同時,教師呈現《醉太平小令》中的內容:“官法濫、刑法重……賊做官、官做賊,混賢愚……”讓學生體會到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社會動蕩、民不聊生的狀態(tài),于是在1351年爆發(fā)農民起義,朱元璋領導的隊伍消滅各地群雄,建立了明朝。接著,教師向學生講述“宋濂請客”的故事,并提出問題:“明太祖是如何知道宋濂家宴的詳情的?如果這件事發(fā)生在你身上,你會有何感想?從這個歷史材料中思考,官員們?yōu)楹螘畹媚憫?zhàn)心驚?”教師以歷史故事創(chuàng)設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進他們挖掘歷史知識,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上課環(huán)節(jié)適當融入作品
在初中歷史教學導入時,教師可以融入文學資源,以豐富課堂內容,讓史學知識變得更有溫度。教師可以運用故事、詩歌等方式,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積極性,也可以引入成語、寓言、神話和一些文學著作,并合理對它們進行加工重組,要求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講述完整的內容,啟發(fā)學生思考,巧妙地引入教學目標。
一些詩歌作品既有語言的美感,又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所以教師可以借助與所學內容相聯系的詩歌作為導入,自然地引入內容。在新課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呈現歷史內容,讓所學內容變得富有立體感,讓學生借助詩歌的內容去分析歷史信息,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針對歷史教學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為學生的理解“鋪路”。如部編本九下“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一課的教學難點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的原因,一戰(zhàn)的性質及其影響”,教師引入《西線無戰(zhàn)事》的內容,讓學生置身于文本主人公的經歷中,并產生思考,他所參加的只是帝國主義之間的爭霸戰(zhàn)爭,最終淪為犧牲品,因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非正義的。在教學重點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全面、更客觀地掌握內容,教師可以引入文史知識,加深學生的印象,促進他們把握重點內容。
3.在課后拓展中適時指導
第一,教師要增強閱讀內容的趣味性,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讓學生由被動接受轉變?yōu)橹鲃游{。
第二,教師要融入豐富的文學資源庫,以紙質書籍、電子圖書、網絡資源為主渠道,并適時向學生推薦相關文學作品。教師篩選的文學作品要富有趣味、啟發(fā)性,能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加深學生對所學歷史內容的理解,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思維。
第三,在教學部編本七下“盛唐氣象”一課內容時,教師講述了《千年第一酒會》的故事,并提出問題:“哪些細節(jié)能體現盛唐自信的姿態(tài)、氣韻與情懷。”同時,教師引入李白的《秋浦歌》、白居易的《登觀音臺望城》《長安志》等內容,讓學生說一說唐朝在手工業(yè)、商業(yè)等方面有何表現。之后,教師又帶領學生賞析《憶昔二首》《望岳三首》《百花行》《子夜吳歌》等詩歌,讓學生說一說從這些詩歌中感受到唐朝怎樣的繁盛景象。最后,教師呈現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潼關吏》《石壕吏》《新安吏》等詩歌,讓學生說一說這樣的社會景象與哪一個歷史事件有關,這一歷史事件對唐朝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并將李白、白居易、杜甫的詩歌加以對比,說說他們的詩歌風格各有怎樣的特點??偠灾處熞詥枂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yǎng)。
學生由于自身的閱讀能力較差、歷史知識經驗欠缺等問題,導致他們在閱讀作品時會出現多種問題,所以教師要發(fā)揮引導者的作用,對學生的閱讀過程進行必要的指導。如在閱讀篇幅較長的歷史小說、史詩作品、雜文等內容時,教師要給予學生必要的指導,或者提供作品的梗概,有針對性地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內容。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讓文史相融,增強歷史課程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加深他們對重點和難點知識的理解,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fā)展,使歷史課堂變得更加生動、立體。
參考文獻:
[1]葉小兵.歷史教科書中對史料的運用[J].歷史教學,2004(7).
[2]丘菊賢,閻現章.歷史教學中引用文學作品問題的探討[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1987(4).
[3]龔奇柱.文藝作品與歷史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1984(6).
[4]李英俊.詩詞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1(11).
(作者單位:江蘇省濱??h新港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