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斯涵
風,夾雜著幾分春的喜悅,吹進了老屋。
山還是山,樹還是樹,可老屋卻變了一副模樣——潔白的墻面,玻璃的窗,還有嶄新的床,旁邊釘著不會掉的門框。廚房里再也沒有亂跑出來的火焰。晚上,抬頭看,有潔白的月,還有歸鄉(xiāng)的雁。
奶奶興奮地坐在電視機前,看起了她最喜歡的節(jié)目。她常常坐在桌前磕幾粒瓜子,給我們閑述家常:昨天村里的補貼又到了多少,今天村里又發(fā)了些什么。她的臉上常常掛著笑容,因為,改革的春風照拂下,村里建起了食堂,他們再也不會為幾斗米而精打細算。在嶄新的屋子里,我坐在凳子上聽著奶奶講述以前的故事——
老屋剛建沒多久那會兒,大家都是窮苦農民,待解決的生活問題,如老屋木板上的裂痕,一道又一道的,好像怎么也補不完。
記得有一年冬天,奶奶的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家里孩子沒東西吃,煮起了沒有多少米的粥。大家都沒吃飽,饑寒交迫,只能站在柴門前邊跺腳,邊等父母歸來。
后來因為這種日子實在太常見,孩子們即使年幼,也能自己做家務活。偶有不濟,都是村里的幾個老干部在幫扶著。奶奶說,老一輩有著別樣的決心,就算生活艱難,他們仍會追隨黨的步伐,共同完成一個個五年計劃。漸漸地,城里的工廠越來越多了,人們的工資也翻了番。
70年代,人們開始歡呼雀躍地叫道:“我們終于能夠吃飽飯了!”奶奶那從前怎么也裝不滿的米缸,變得滿滿當當。陽光灑在每一塊木板上,燦爛的金光下,一天天的勞作,都堆積成了一屋的歡樂。
80年代,國家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舉措,老一輩們笑開了顏,他們日日夜夜希冀的奇跡,終于展開了雙翼。改革開放,讓老屋也變了一副模樣:潔白的墻壁上鑲嵌著一個方方正正的鐵門,走進去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帶抽油煙機的天然氣灶臺,那鐵鍋刷得锃亮,旁邊還放著一個大冰箱。村民們在鄉(xiāng)間也過起了城里人的生活。而今年正值老屋的喬遷之喜,現(xiàn)在死守木屋的老人們終于可以去住現(xiàn)代公寓了。想著柔軟的沙發(fā)和舒適的床,他們的心里都樂開了花……
老屋的一生都與中國的發(fā)展羈絆著,經(jīng)歷過艱苦的歲月,它終于迎來了嶄新的春天。
‖長沙市怡雅中學
‖指導教師:譚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