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
【美文二】
很晚了,她才和母親從臺北回來。車子開上了鄉(xiāng)間那條小路的時候,月亮正從木麻黃的樹梢后升了起來,路很暗,一輛車也沒有,路兩旁的木麻黃因而顯得更加高大茂密。
一直沉默著的母親忽然問她:
“你大概不會記得了吧?那時候,你還太小,我們住在四川鄉(xiāng)下,家在一個山坡上,種著很多的松樹,月亮升起來的時候,就像今天晚上這樣……”
那么,媽媽,那多年來的幻象竟然是真實的了?
她怎么會不記得呢?心里總有著一輪滿月冉冉升起,映著坡前的樹影又黑又濃密。記得很清楚的是一個山坡,有月亮,有樹,卻一直想不起來曾在哪里見過,一直不知道那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你大概不會記得了,你那時候應該只有兩三歲,還老是要我抱的年紀?!?/p>
那么,媽媽,那必定是在一個滿月的夜晚了,在家門前的山坡上,年輕的婦人抱著幼兒,靜靜地站立著。
那夜,一輪皓月正從松樹后面冉冉升起,山風拂過樹林,拂過婦人清涼圓潤的臂膀。在她懷中,孩子正睜大著眼睛注視著夜空,在小小漆黑的雙眸里,反映著如水的月光。
原來,就是那樣的一種月色,從此深植進她的心中,每個月圓的晚上,總會給她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給她一種恍惚的鄉(xiāng)愁。在她的畫里,也因此而反復出現(xiàn)的一輪極圓極滿的皓月,高高地掛在天上,在畫面下方,總會添上一叢又一叢濃密的樹影。
媽媽,生命應該就是這樣了吧?在每一個時刻里都會有一種埋伏,卻要等待幾十年之后才能得到答案,要在不經(jīng)意的回顧里才會恍然,恍然于生命中種種曲折的路途,種種美麗的牽絆。
到家了,她把車門打開,母親吃力地支著拐杖走出車外,月光下,母親滿頭的白發(fā)特別耀眼。
月色卻依然如水,晚風依舊清涼。
【文本解讀】
生命中總有一些伏筆,在等待多年后才給我們以答案,就像兒時聽過的一段歌謠,就像記憶深刻的一首詩。一旦喚起,就如同破譯了基因里的密碼,就會瞬間把人帶回到那段歲月,獨享那段或美好、或悵惘的時光。作者運用了反向?qū)φ?、以實寫虛的寫法,記憶里看月的場景分明早已模糊,她卻一筆一筆,把它描摹得如在眼前,如同一幅潔凈的畫卷:山風拂過樹林、吹過婦人清涼圓潤的臂膀。在她懷中,孩子睜大著清澈的眼睛注視著夜空……一句突然的提問“你大概不會記得了吧”和那句斬釘截鐵的“怎么會不記得呢”,始于內(nèi)心百轉(zhuǎn)千回的一份濃霧般的鄉(xiāng)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