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旭焱
摘要:為更好地適應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城市建筑信息交互方式的轉變和傳統(tǒng)空間迭代法則的更新,文章引入柯林·羅的觀點,分析了邁克爾·伍德和《畫山水序》中隱含的當代與傳統(tǒng)建筑理念,提出了建筑的“未來與過去——山水互聯(lián)”這一議題。據(jù)此,文章從山水互聯(lián)的實體和虛擬空間融合的象征、山水之境與自然聯(lián)系的游走場景及萁體現(xiàn)的山水文化價值觀等方面分析城市建筑“山水互聯(lián)”的意義,并結合城市與建筑的案例應用得出城市建筑“山水互聯(lián)”的營造方法。
關鍵詞:山水互聯(lián)聯(lián)結城市建筑營造方法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
中圖分類號:J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 (2021) 08-0158—03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ay urban architectureinteracts with information and the updating of the traditional laws of spatial iterationin the Internet era, the article introduces Colin Rowe's viewpoint, analyses thecontemporary and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oncepts implied in Michael Woodand the Preface to Painting Landscape, and proposes the 'past and future ofarchitecture ——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topic of the 'interconnection of landscape'.Accordingly,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scape interconnection'of urban architecture in terms of the symbolic fusion of physical and virtual space,the wandering scenes of the connection between landscape and nature and thelandscape cultural values it embodies, and draws conclusions about the 'landscapeinterconnectionl of urban architecture in relation to case applications of cities andbuildings. The methodology of creating 'landscape interconnection" in urbanarchitecture is combined with case studies of cities and buildings.
Keywords: Landscape interconnection Connections Urban architecture Methods ofcreation internet ago。
引言
(一)信息技術推動城市建筑的發(fā)展
從第一次工業(yè)革命的工業(yè)批量生產(chǎn)到效率先行,再到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爆炸式大數(shù)據(jù)的涌現(xiàn),技術的革新推動當今城市建筑的發(fā)展。正如阿爾多·羅西強調的類型是建筑的真正概念,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之后虛擬空間的出現(xiàn)為當代城市的建筑類型提供新的可能性。正如凡·艾克所說,結構主義強調詞與詞之間的結構關系,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之后大數(shù)據(jù)和智能建造能更快速地滿足不同人的需求,定制不同人所需求的空間和路徑。技術滲透入生活之中,也加速了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到來:云端之間可以建立更緊密的連接,越來越多的數(shù)據(jù)被采集和集中在一起。這些數(shù)據(jù),可以協(xié)調構建更強大的數(shù)字孿生體。信息技術改變了人們與環(huán)境信息交互的方式,也推動了城市建筑的變革,預示著新的建筑類型的產(chǎn)生。
(二)傳統(tǒng)建筑空間面對的挑戰(zhàn)
柯布西耶曾言“建筑是居住的機器”。但是我們必須發(fā)問,在機器及其所代表的社會基礎發(fā)生了如此劇變的今天,我們應該怎樣理解建筑?如果建筑正在遠離工業(yè),那么她更應該表達什么內容?”如今萬物互聯(lián)一方面改變著生活世界的圖景;另一方面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在建筑實體物質空間和虛擬空間的融合過程之中,建筑傳統(tǒng)文化和思想是否會受到挑戰(zhàn)呢,相應的,建筑獨特性與異質性是否同樣會受到挑戰(zhàn),在與技術博弈的過程中,如何將其帶來的機遇和不確定性整合完善顯得尤為重要,建筑的未來又將走向何方?
一、“未來與過去——山水互聯(lián)”
(一)“山水互聯(lián)”的相關理念
柯林·羅在《拼貼城市》中提及:“新建筑是由理論決定的,新建筑是由歷史注定的,新建筑代表著時代精神,新建筑是治療社會的良藥,新建筑是年輕的,并且不斷自我更新的,它永遠不會落伍于時代?!弊髡弑磉_了新的建筑汲取歷史的養(yǎng)料、緊隨時代浪潮自我更新的發(fā)展觀點。
以此為依據(jù),探尋當代建筑面對當今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新興的空間形式,引用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的評論,“沒有清晰的口述,這幻影幾乎完全不能被召喚出來,因為它不是不存在的幻影,而是圖像所不能顯示的”,當下數(shù)字技術不斷模糊著現(xiàn)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界限。當萬物互聯(lián)成為城市與建筑空間描繪的“語言”,我們都能夠更精確地描述城市信息,城市與建筑空間將會重新被信息交互技術定義。然而真實的生活不能被虛擬的生活完全代替,技術的發(fā)展也要不斷反問其初心,科技發(fā)展的核心理念,其實更在于人文關懷。萬物互聯(lián)時代,人之為人的價值更需要得到彰顯,當代建筑中人與城市、人與建筑、人與信息的關系需要被更新與再定義,定制化的虛擬空間也應運而生。
與此同時,時代浪潮下的新建筑又如何汲取歷史的養(yǎng)料,更加適應中國環(huán)境呢?古文《畫山水序》中提到,“圣人含道暎物,賢者澄懷味像。至于山水質有而趣靈,是以軒轅、堯、孔、廣成、大隗、許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首、大蒙之游焉。又稱仁智之樂焉”。在中國傳統(tǒng)的生活里,很多活動是和自然相關聯(lián)的。中國人似乎特別喜歡看著一層窗戶紙透過來的燭影的搖曳,也特別喜歡看著一潭平靜的池水倒映著天光云影的變化,同時也會講芭蕉聽雨,借由雨滴打在芭蕉葉子上的嗒嗒嗒的聲去感受雨的到來。還有這種四面荷風亭,借由風吹過來的濕潤來感受周邊荷花的環(huán)境,非常的美妙。古人對山水總是有一種超脫物質表象的留戀與向往,當今“虛構”的逍遙對當今是否是一種諷刺呢,亦或是另一種重生。回看歷史,歷久彌新的是人們心中詩意棲居山水的美好愿望,當代建筑應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身體,人與內心的“同樂”與“和解”。
(二)“山水互聯(lián)”理念的提出
綜上所述,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城市建筑的發(fā)展不僅要向前看追隨時代潮流,也要回首過去、回溯歷史,汲取傳統(tǒng)的養(yǎng)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問題,總會看得更遠。如此看來,時代浪潮下的“互聯(lián)”便可以和古今向往的“山水”融匯在一起,未來城市建筑也可以追溯“山水互聯(lián)”這一理念。
二、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下“山水互聯(lián)”理念的含義與價值
卡爾維諾(ltalo Calino)在《美國講稿》中談到“我們是什么?我們中的每一個人又是什么?是經(jīng)歷、信息、知識和幻想的一種組合。每一個人都是一本百科辭典,一個圖書館,一本包括了各種風格的集錦。在他的一生中這一切都在不停地相互混合,再按各種可能的方式重新組合”。人在時代發(fā)展或者生命周期之中,也經(jīng)歷著被再定義、重新組合的過程。或許在更遠的未來信息技術打破了身體對于靈魂的約束性,一方面身體延續(xù)著感受和創(chuàng)造實體空間的屬性,另一方面靈魂可以通過數(shù)據(jù)網(wǎng)絡直接交互從而打破身體所處空間帶來的壁障。數(shù)據(jù)網(wǎng)絡是技術,是身體的附加物,也是靈魂自我剝離以作為純粹認知主體的載體。身體同時作為主體和對象存在,身體主動塑造空間,同時感知受到靈魂主體的輔助。當然,在“山水互聯(lián)”之中,人又是被如何定義的呢?人、事物、信息、自然這些因子互相關聯(lián),不斷佐證,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山水互聯(lián)的一員,沒有了明確的分類,他們不會割裂,而是互相影響,共同影響信息傳遞與事物發(fā)展的流程,達到新時代下“詩意棲居”的境界。以下三點為“山水互聯(lián)”理念的具體含義與意義。
(一)“山水互聯(lián)”的象征語義一人與城市建筑實體虛體的互聯(lián)
“山水互聯(lián)”,如今人們觸摸物品,信息就展現(xiàn)在我們眼前,或者通過云平臺的轉譯,需要的信息會被篩選出來,供我們甄別。人與信息的交互關系不再是斷裂的,而是經(jīng)歷了大數(shù)據(jù)篩選一再選擇一反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整合,信息交互方式的多樣也越來越多的提高了人的效率,人的身體或許就作為信息交互的某一環(huán)節(jié)影響了整個進程的發(fā)展。人們在城市與建筑之中不會被不可見的某些視聽因素所阻隔,信息流席卷的當下,人們更容易地去感知信息。從宏觀的城市建筑到微觀的人的聯(lián)系之中,城市與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作人身體的衍生,在這種尺度的擴張之中,“人,這一概念的模糊,會迫使我們研究城市建筑新的反饋機制,打破單一學科的局限性。
(二)“山水互聯(lián)”的自然棲居一人與自然
過去,人與自然的關系純粹而簡單,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曲水流觴、飲酒作詩的詩意生活在萬物互聯(lián)時代又會不會有新的轉譯方式呢?答案是必然的,人與自然為一個整體來討論其中的生息關系。自然信息可以借助萬物互聯(lián)更巧妙地被人捕獲,過去不起眼的植物或許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亦或者人的身體與心理有療愈作用。人的身體終歸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萬物互聯(lián)時代與自然達到某種“同樂”與“和解”也達成了人們的共識。
(三)“山水互聯(lián)”的文化價值一人與精神文化
正如中國山水畫寫“意”為主的作畫方式和中國園林那樣造“境”的營造趣味,“山水互聯(lián)”是一種以主體認知結構為主,傳統(tǒng)價值觀為引導,自然物象的激發(fā)等復雜的過程,并借助“意”和“境”的載體媒介進行表達,而山水的背后不僅僅是自然意象,其中蘊含著復雜的心理感知和認知因素,比如田園情懷、居游情懷、隱逸情懷等。
三、城市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理念的營造方法
(—)城市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象征語義的營造一物象虛擬信息疊加
過去,人們認知城市,依靠經(jīng)驗、視覺、場所記憶,隨著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借助GIS,地圖軟件了解城市,在“山水互聯(lián)”中,人們看到的城市在單一維度之外,疊加了虛擬信息聯(lián)系的時候,人們將會看到過去未曾看到的信息,這種信息和城市物質界面一起構成了人們的“山水信息”再感知。在不同的時間軸中,人們或許看到了過去城市的新面貌,或許數(shù)據(jù)整合了未來城市面貌的可能性,人們不再處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尷尬境遇,人們似乎如上帝視角注視城市時空的歷史與未來。城市不光是城市,還是關于人的。就如我們現(xiàn)在生活的社區(qū),感覺人際關系,都比較封閉?,F(xiàn)在人跟人是競爭關系,社會中會缺少信任,體現(xiàn)在建筑空間里自然就是分隔的,沒有過去的社區(qū)感,這都跟建筑有關系。像以前人跟人之間的關系融洽,其實和胡同、里弄這種居住結構有關系?!吧剿ヂ?lián)”,其實對當代能否讓人們重拾過去相處的與鄰為友,山水田園的棲居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城市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自然棲居的營造一山水自然信息融匯
如果我們追溯山水城市的構想,其實最早是由錢鐘書先生所提出,錢老針對當時國內涌現(xiàn)的水泥方盒子建筑,提出以中國的山水精神為基礎建立一種新的城市模式,讓“人離開自然又返回自然”。當代建筑師中,以馬巖松的“山水城市”為代表。馬巖松自2002年設計浮游之島開始,就以“夢露大廈”、中國木雕博物館、胡同泡泡32號等作品,在世界范圍內踐行著“山水城市”這一未來人居理想的宣言。在2013年10月,馬巖松在接受新京報采訪的時候說到“回歸人文是創(chuàng)意之本,山水城市是他夢想中的未來之城”,見圖l。
(三)城市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文化價值的營造一山水文化內涵共鳴
城市與建筑山水互聯(lián)其實是認為現(xiàn)代城市則應該成為一個自然人文的城市,“山水”就是這個意思?!吧剿鞘小睉摑M足現(xiàn)代城市人們應有的生活需求,與此同時飽含東方人心中的詩情畫意,山水意境與城市功能融合其中,建造以人的文化價值觀和精神為核心,能夠引起人們情感共鳴與精神歸屬的未來城市、未來建筑。“不應讓自然與人的距離越來越遠”,城市與建筑山水互聯(lián)其實是讓人在城市建筑萬物互聯(lián)環(huán)境中與自然產(chǎn)生情感的聯(lián)系。但這種山水互聯(lián),并不是“靈機一動”的烏托邦之夢,也不能稱之為一種野心,而是針對本土化的現(xiàn)實問題提出的解決辦法。有時候會發(fā)現(xiàn),其實城市與建筑的發(fā)展也在基于其所處時代語境下不斷迂回平衡?,F(xiàn)代建筑如果過于千篇一律和晦澀難懂的抽象,會使城市失去靈魂,而自然的情境會賦予人的情感一個或大或小的空間,看著這些建筑,就好像一幅幅中國古代的山水畫墨畫,猶如置身群山、古樹,矗立于青石綠水之中,天人合一的共融會給予人們心靈與情感的共鳴。
四、建筑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理念的營造方法一一以教育空間為例
過去,人們進入建筑,尋找適合的功能場所進行活動,如今“山水互聯(lián)”,人們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定制自己需要的空間,根據(jù)行為活動,大數(shù)據(jù)智能匹配空間。人們都將是建筑創(chuàng)作的參與者,建筑或許是“未完成”的狀態(tài),但是也因此具備了更多的時空彈性,以應對未來所發(fā)生的的機遇與挑戰(zhàn)。比如新冠疫情時期,人們的工作學習從單位學校轉移到家中,那么家這一居住單元所提供的功能就和之前是不同的,過去,臥室是人們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如今客廳和餐廳成了聚集家庭公共活動的重要場所,家如果具備特殊情境的彈性,便可以靈活應對人們行為活動的轉變?!吧剿ヂ?lián)”,從時間維度講,此時此地歷史建筑的時空影像可以再現(xiàn)于當前時空,喚起人們的場所記憶、歸屬感,人們也可以調撥出當時的情景供自己思索,對于建筑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下文以教育空間為例,探討“山水互聯(lián)”理念下具體的建筑營造策略。
基于未來大學校園建筑設計作品探討“山水互聯(lián)—下教育建筑新的可能。場地選址在曇華林歷史街區(qū)附近的某中醫(yī)藥大學,是校園和曇華林歷史街區(qū)空間的交界處.反思未來大學新的教育模式可能性的同時,探討人文情感關懷和萬物互聯(lián)數(shù)字技術如何更好地融合。聯(lián)系曇華林過去的園林歷史與歷史記憶,與某中醫(yī)藥大學現(xiàn)存問題,提出了從樂山樂水到樂學樂活的概念,是一種結合數(shù)字疊水與信息游氣的數(shù)字技術的“原始的未來感”。探索“樂”,在古今未來的碰撞、傳承、詩意棲居,未來數(shù)字技術與傳統(tǒng)山水詩意氣息對學習生活方式的顛覆和重塑,見圖2。
(—)建筑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的象征語義營造一物象虛擬信息疊加
1.建筑實體虛擬空間的功能組合:作為教育空間之一的大學,從產(chǎn)生到至今已經(jīng)有上千年的歷史,過去的教育場所如教堂與修道院大學,整體空間分隔獨立,強調內在省視,充滿精神信仰;到20世紀初,包豪斯的出現(xiàn)賦予教育新的面貌與可能性,人與人的聯(lián)系變得更加強烈,但是聚集空間之間沒有形成緊密的聯(lián)系,當代大學信息交流需求增強,空間之間出現(xiàn)更加密切的網(wǎng)絡聯(lián)系,相互結合而又相互影響,借用空間的透明性一詞,其實是開放而又存在其中的關系。
從教育現(xiàn)狀來說,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中基礎教學,食堂,運動,社交,自然等組團分隔化,沒有形成彼此交融的聯(lián)系,在萬物互聯(lián)的時代里,事物與事物都是有聯(lián)系的,學習其實不僅僅只是含義上的學習,也有了包括生活、自然在內的更多含義,這兩者不再有明顯的分隔,而是互相融合的,見圖3。未來的教育與山水互聯(lián)相統(tǒng)一的是學習與生活互聯(lián),以達到“樂”的境界,謂之“樂山樂水與樂學樂活”。
2.建筑實體虛擬空間的交流模式:萬物互聯(lián)時代下未來的教育學習沒有固定的教室,信息交互變得多元化,見圖4。學習不會是靜止的,而是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模式和實體、虛擬空間的融合,形成學習生活多功能組團并置的自組織模式、多元社會生活平臺和與“山水”自共生的體系,并不斷反饋調整學習與生活的狀態(tài)、路線和機制。在此基礎上樂學樂活空間與雙流線、活動等不斷融合。整體空間基于萬物互聯(lián),學生在校園之中任何位置都可以自主交流學習,探索碰撞,這個時候,建筑與物與人是聯(lián)動的而非割裂,旨在為這個場所帶來一個充滿碰撞與驚喜的校園故事,獨特的場所感。
紅色立柱不僅是承重結構,也是虛擬空間交界節(jié)點、多元路徑??奎c,是增強現(xiàn)實營造不同節(jié)日節(jié)氣間的氛圍和交流學習活動場所。校內師生營造其展現(xiàn)內容的同時,也是社會人群參與生活的介質要素。立體路徑中共色為師生流線,棕色為校外人群路徑,流線相交的部分為虛擬共享平臺,樓梯根據(jù)大數(shù)據(jù)支配調控,以期路徑的定制化。
(二)建筑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的自然棲居營造一山水自然信息融匯
1.山水單體構件的空間營造:在“山水互聯(lián)”的象征語義層面,聯(lián)系了實體與虛擬空間。山水構件中的“山”,是物化的實體部分,從“山水”、建筑構件、在地性出發(fā),分別形成了由山水園林空間、構件元素與曇華林空間元素轉譯而來的空間原型,再經(jīng)歷一系列時代語義的衍生空間,見圖5。山水構件中的“水”元素,是物化的虛擬部分,結合學習交流活動要素,進一步替換部分實體空間構成或者與實體空間融為一體,像水一樣是柔性的,處于動態(tài)變化之中。
2.出水組合模塊的空間營造:在“山水互聯(lián)”的自然棲居層面,聯(lián)系了物與自然。定制化的數(shù)據(jù)環(huán)境、信息水和自然山水聯(lián)系了整體學習與生活的氛圍,沒有過多的束縛存在,不同人群在路徑上或者所見所聞所感上都會各異,交流空間共享,整體來說是多元化的生活式學習交流,特定空間在特定的時間變化,人群共享,見圖6。
(三)建筑視角下“山水互聯(lián)”的文化價值營造一山水文化內涵共鳴
在“山水互聯(lián)”的文化價值層面,聯(lián)系了物與文化情感。山水游氣,這些傳統(tǒng)山水園林原型的存在,在逐漸工業(yè)化,數(shù)據(jù)化的時代留有一絲能夠讓人想象和回味的溫情,聯(lián)系時間,場所與記憶的“舊物”,也恰恰是這個日益發(fā)展的時代不能缺少的存在。白天是交流學習、社會實踐和多元生活等的場所,夜晚融入更多生活化體現(xiàn),主題夜市,生活市場和曇華林時空廟會等,喚醒人們心中的情感記憶要素與生活的歸屬感。
結語
如同萬物互聯(lián)的包羅萬象,“山水互聯(lián)”也包含了更多的內容,文中城市與建筑案例作為例引,其理念可以地域化、本土化的應用于更多的建筑類型之中,為國內具體的建筑案例中落實“山水互聯(lián)”這一概念提供借鑒。在技術發(fā)展日益迅猛的時代,創(chuàng)作者們更應該不忘初心,理性地回溯文化傳統(tǒng),建立可以讓人們詩意棲居的本土現(xiàn)代化的人居環(huán)境,強化建筑文化、自然建筑和城市本土的情感記憶,增強城市的認同感和凝聚力。
參考文獻
[1]金星建筑是時間的藝術[J]建筑與文化,2007 (1O):9
[2]柯林羅,弗瑞德科特奄明譯,李德華校拼貼城市[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3
[3]雷鑫時間、空問、情感電影中的建筑環(huán)境表達[J].武漢理工大學藝術系碩士論文,2005
[4]沈福人與建筑[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
[5]王紹增論《園治》的“入境式”設計、寫作與解讀方法[J].中國園林,2012 (12):48-50
[6]王欣如畫觀法研究課程作品七則[M].建筑學報2014 (06):20-23
[7]王鐸,王詩鴻“山水城市”的理論概念[J].華中建筑,2000,(4) 32-33
[8]宋啟林論山水城市[J]華中建筑,2000,(2).72
[9]張艷穎當代教育新理念下的中學建筑教育空間模式與設計探討[D].浙江大學,20151-126
[1O]祝群英,祝勁松山水畫藝術理論在現(xiàn)代園林觀設計中應用研究[J].工業(yè)設計.2016,(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