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前一陣子下雨,小區(qū)里有幾處積水,很多孩子在那兒玩水。我兒子也想去,我老婆不讓,可我兒子非要去。于是我老婆說:“玩水的都不是好孩子,你想做好孩子還是壞孩子?”我兒子聽后,表示要做好孩子,不去了。當時,我非常佩服我老婆這么快就扭轉(zhuǎn)了孩子的想法,可事后想想,又覺得其做法不妥。
請問,我老婆教育孩子的方法可取嗎?
崔先生
答:用“做了某某事就不是好孩子”或者“做了某某事才是好孩子”來勸說孩子聽從大人的指令,這種做法也許當時有效,本質(zhì)卻是道德綁架和潛在脅迫。換句話說,如果在這件事上孩子沒有做到父母要求的,是不是就成壞孩子了?孩子能聽懂“好”和“壞”,卻沒有足夠的思辨能力意識到“一件事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本性”時,這種好孩子、壞孩子的提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
等孩子長大一點,知道舉一反三了,他會不會因為父母某件事沒有依從他,而說出“不陪我玩游戲就不是好爸爸”“不讓我吃雪糕就不是好媽媽”之類的話?假如孩子這么說,父母可能覺得可笑,因為這一件事,我就變成壞人了?可是,這不正是父母教給孩子的思維方式嗎?
因為做了某件事或不做某件事就給一個人定性,是非常不合理的。我們跟孩子這么說時,是用一件具體的事來給孩子整個人貼了標簽,而且父母還可能進一步傳遞給孩子這樣的觀念——“你是好孩子,我就喜歡你;你是壞孩子,我就不喜歡你”。說白了,父母是在利用孩子對父母的依戀,脅迫孩子不得不服從。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或許很聽話,但是作為一個人,他對自己的要求里,有多少是出于真心,又有多少是出于外界對他的要求呢?他的內(nèi)心一定有很多“怕自己不夠好”的恐懼吧。另外,在這種場合,孩子給出的承諾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恐怕父母心里也沒底。因為父母的做法是在誘導孩子說謊——不管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如何,只要口頭保證“我要做個好孩子”,就能贏得父母的歡心。這其實是在告訴孩子:父母需要的就是你的口頭承諾,至于以后的行為,誰知道呢?
科學的教育方法是:如果某件事孩子做得不對,那父母就需要并且只需要清楚明白地告訴孩子,什么行為是不對的、不被允許的,必要時可以通過后續(xù)規(guī)則進一步約束孩子的行為。比如,孩子亂丟食物,父母可以直接抓住孩子的手,告訴他,不允許亂丟食物。如果不想吃,可以把食物留在餐盤里,如果亂丟,這些食物就不能吃了,被浪費了。如果說了不管用,立刻讓他離開餐桌,結(jié)束吃飯,這頓飯不再給他提供任何食物。讓孩子知道只有遵守規(guī)矩,才能繼續(xù)吃飯。
希望父母能多掌握一些科學的育兒方法,擯棄對孩子進行道德綁架和潛在脅迫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