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楠楠 郜江晶
摘要:農業(yè)產業(yè)是我國經濟產業(yè)發(fā)展的基礎所在,從事農業(yè)產業(yè)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著我國經濟發(fā)展的質量以及可持續(xù)性。對從事農業(yè)產業(yè)生產的農民進行培訓,是提高農民種植保障技術提升的重要途徑。雖然我國培訓農民植保技術的時間較長,但是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本文針對產生這些問題的癥結進行剖析,提出相應的解決路徑。以參與式培訓為先導優(yōu)化迭代農民培訓模式在中的重要作用,以希望為農民培訓模式的創(chuàng)新提出有效借鑒。
關鍵詞:農民;培訓;種植技術
0? 引言
農村地區(qū)農民植物保護的使用程度,是一個國家農業(yè)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職務保障技術的使用可以大大提升農業(yè)的生產效率,提升農業(yè)生產的質量和技術水平。進而改善農業(yè)人口的勞動條件,提升農村地區(qū)的生活質量。因此,植物保護技術的推廣是推行農業(yè)升級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國領土疆域十分遼闊,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民人數較多,素質參差不齊。只有用正確的農民培訓方式才能更加有效的對農民的職務保障,技術使用程度進行提升。因此,結合當地農業(yè)以及農民的發(fā)展情況和認知特點,結合參與式的培訓方式對農民進行培訓,是促進植保技術在各個不同的農村地區(qū)進行應用的有效路徑。
1? 農民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模式中存在的弊端
1.1? 植保技術培訓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植保技術培訓人員本身的綜合素質,對于培訓農民掌握植保技術的應用和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植保技術培訓人員本身的技術水平不高,不能夠讓當地農民信服,那么當地人民對于植保技術的培訓就會產生嚴重的抵觸情緒。我國推行植保技術的推廣主體,人員構成比較復雜。既了解農民實際需求,又技術過硬的人員相對較少。因此,在各個農村地區(qū)都存在著植保技術推廣人員對于當地的情況了解不夠深入,忽視了當地農民真正的技術需求,而造成植保技術推廣人員的技術推廣水平不如當地農民的情況,這是推廣主體整體素質不高的原因造成的。
1.2? 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渠道不符合農民習慣
隨著我國從事農業(yè)生產的農民的素質不斷提高,傳統的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方式,已經不能適應新一代農民的接受信息習慣。傳統的口傳心授的方式,對于新一代農民而言,顯然具有信息傳播效率低,傳播范圍窄的弊端。如今,大部分村地區(qū)雖然農民的學歷水平相對不高,但是對于移動互聯網以及新媒體技術的應用,已經有了廣泛的基礎。然而,許多農村地區(qū)依然使用傳統的方式進行農業(yè)植保技術的培訓,這顯然難以被現代農民所接受。不但降低了植保技術應用推廣的效率,而且無法讓最先進的植保技術扎根于農村,讓每一個農民盡早掌握。
1.3? 植保技術應用培訓形式不利于農民對技術的應用
植保技術的掌握和使用,離不開植保技術的應用實踐。植保技術作為實踐性較強的技術之一,要求植保培訓人員能夠很好的將實用性技術傳授于需要技術的農民。但是在我國現階段的農村植保技術培訓當中,普遍更加關注于理論知識的灌輸,而較少將這些技術知識應用于農民的生產實踐當中。這種單方面灌輸的培訓方式,讓植保理論脫離實踐的培訓模式,使得植保技術不僅難以被文化程度相對不高的農民掌握,而且會讓農民對植保技術產生逆反心理和抵觸情緒。正是這種缺乏交互的培訓方式,使得我國農民植保技術的應用,一直處于較低的推廣應用發(fā)展水平。
2? 妥善解決農民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模式中弊端的有效路徑
2.1? 引進優(yōu)質培訓人才全面優(yōu)化植保培訓人員綜合素質
優(yōu)化農業(yè)植保技術的培訓模式,就必須建立一支綜合素質較高的植保技術應用培訓隊伍。只有過硬的培訓人員素質,以及較為豐富的植保培訓經驗,才是植保技術應用培訓的保障。在植保技術應用培訓當中,不應當僅僅從政府部門或者社會服務部門當中挑選人才,也應當通過市場招聘的形式,將既有植保技術推廣經驗,又有豐富的創(chuàng)新思路的培訓人員納入到培訓隊伍當中。從而全面優(yōu)化植保培訓人員的綜合素質。
2.2? 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提升農民在植保培訓中的參與度
充分利用互聯網平臺完善信息體系,對于植保技術的應用培訓有著不可替代的基礎作用。農戶、培訓主體,以及當地政府可以構建實時溝通平臺。充分利用QQ群、微信群以及各種交流平臺,實時發(fā)布植保信息提醒以及相關技術迭代的更新信息,對植物保護進行監(jiān)管和技術指導。此外,充分利用新興的直播平臺、官方網站,以及短視頻平臺,對于豐富農戶植保技術應用的學習資源,更加形象的接受植保技術,能夠發(fā)揮積極的作用。
2.3? 以農民參與實踐為中心構建植保技術培訓新模式
以農民的實踐參與為中心,改變傳統的單向灌輸培訓模式,有利于解決農民在植保技術應用培訓當中存在的弊端。采用以農民實踐參與為主體的參與式培訓方式,可以讓植保技術的培訓變得更加輕松愉快。對于多媒體聲光像技術的應用,也有利于農民植保技術的學習。參與式培訓具有發(fā)散性以及操作性,以各個地區(qū)農民對植保技術的實際需求為基礎,在實踐中教學,大大提升了培訓者與農民的互動效率和互動質量。有利于農民在最短的時間之內,以最高效的方式掌握植保技術,并且對周邊農民主體學習應用植保技術發(fā)揮輻射和帶動作用。
3? 結語
以農民的參與和實踐為中心的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是優(yōu)化迭代傳統農民培訓方式的有效路徑。本文對傳統農民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模式當中存在的弊端,進行了深入剖析。并且提出了以優(yōu)質培訓人員引進為先導,以互聯網信息平臺為基礎,以參與實踐為中心的植保技術應用培訓模式,對我國植保技術培訓模式的優(yōu)化迭代做出了初步探索。
參考文獻
[1] 仲彥鵬,李海燕.德國農民職業(yè)教育對我國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育的啟示[J].現代化農業(yè),2018(7):47-48.
[2] 馬艷艷,李鴻雁.農戶對新型職業(yè)農民培訓的意愿響應及影響因素分析——以寧夏銀北地區(qū)265戶農戶調查數據為例[J].西北人口,2018,39(4):99-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