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獻珠 梁 麗 張 琰 符茜茜 呂 淵 龐國防
老年性癡呆患者因認知力差和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易出現(xiàn)情緒改變和行為異常,跌倒、誤吸、感染和走失等情況易于發(fā)生。我國老年癡呆患者照料者接受專業(yè)培訓的機會極少且水平參差不齊,因此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培訓十分必要[1]。鑒于目前國內鮮有報道建立針對癡呆患者的特別照顧單元及對照料者的標準化培訓方案,本文通過對癡呆照料者集束化護理干預,以改善癡呆患者情緒及生活質量,建立為老年癡呆患者提供生活照料服務的新模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至2018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60例老年性癡呆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2011年由美國國立老化研究所及阿爾茲海默病協(xié)會診斷指南寫作組推薦的相關診斷標準[2];②由神經內科的主治醫(yī)師以上職稱醫(yī)生復核后確診;③患者病情為輕、中度;④照料者的學歷為高中及以上;⑤患者家屬已知情同意,且已簽署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其他神經系統(tǒng)疾病者;②有其他類別的認知功能障礙者;③有惡性腫瘤者;④有嚴重的臟器功能障礙或無法配合者。將患者以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觀察組及對照組,各30例,其中觀察組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60~79歲,平均(67.89±3.39)歲。對照組中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齡61~77歲,平均(67.72±3.84)歲。兩組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照護干預,給予照料者醫(yī)院普通護工的培訓。觀察組給予集束化護理干預,給予照料者相關培訓,具體內容如下:①落實“以人為本”的照護理念:照料者在醫(yī)護人員的輔助下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可持續(xù)優(yōu)化的個體照料計劃,同時需保護老年患者的正常知情權及隱私權。在合理環(huán)境下積極鼓勵患者自主完成力所能及的日常事務,幫助其維持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②持續(xù)溝通,鼓勵患者暢所欲言:照料者以問話對答的方式鼓勵患者回憶并講述往事,借助相冊、視頻等方式幫助其回顧生活的精彩瞬間,護理過程可融入懷舊療法。照料者要掌握患者的實際需求、性格狀態(tài)、習慣偏好及內心活動等情況,每日與患者互動至少2小時,鼓勵其對過往的帶有積極意義的大事件進行講解,以幫助其維持遠期記憶?;颊呙恐?次定期參與病友活動或參與電視綜藝及新聞內容的討論活動。③營造熟悉和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為防止患者發(fā)生跌倒和墜床等情況,室內環(huán)境須進行科學改造,確保便于患者走動,盡可能確保物品擺放位置基本固定,保持地板干燥清潔,使用坐式馬桶,并在其兩旁安裝扶手;床高調節(jié)至合適狀態(tài),便于患者上下床,安裝床欄,以防墜床;清除或安全收納帶堅硬銳角的物品,房門布置帶熟悉標記的圖案或書法畫作;設置無障礙設計區(qū)域及方便使用的緊急按鈕;調節(jié)室內的色調及溫濕度至合理區(qū)間,以盡可能地幫助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情。④掌握患者病因、病情及治療措施:以培訓及講座形式促使照料者明確患者的基本情況,幫助其做好需長期照料的心理準備,并制定合理目標。適時介紹目前治療老年癡呆的前沿訊息,以及預防意外事件及并發(fā)癥的方式,安撫好照料者的心理,提升其警覺性,科學指導其掌握認知康復訓練以及針對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⑤輔助落實患者的日常生活計劃:科學設置患者的基本作息時間,確保充足睡眠;根據(jù)患者體重調節(jié)飲食計劃;為患者制定合理的日常活動計劃,如聽音樂、下棋、游園和訪友等。以上計劃可以表格形式張貼在日歷、鐘表旁,輔助其記憶。⑥防止意外事件:為患者制作可明確身份的信息標識,合理約束日常作息時間,科學安裝夜燈和防滑器具,盡可能地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以音樂療法降低其激越行為。⑦并發(fā)癥預防:根據(jù)醫(yī)師的建議做好科學預防,幫助其合理活動或鍛煉,增強免疫力,提升對壓瘡和感染的預防,對于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應早期進行治療。⑧自我調節(jié):長期照料患者易引起照料者自身的心理狀態(tài)異常,可鼓勵照料者強化人際交往,陪同患者參加病友會,多與朋友會面交流,適度釋放內心的負性情緒,定期進行運動放松,接受護理人員的心理疏導。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干預前及干預6月后的HAMA評分、HAMD評分,以及QLQ-C30評分。HAMA評分主要包含軀體性焦慮和精神性焦慮,共14個項目,分值0~4分,以7分為臨界值,總分越高表示焦慮狀況越嚴重。HAMD評分主要包含7個亞類,分值0~4分,以20分為臨界值,總分越高表示抑郁狀況越嚴重。QLQ-C30評分主要包含5個功能領域和3個癥狀領域,以及1個總體健康情況和6個單獨條目,各條目分值為0~100分,其中功能領域及總體健康情況的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也越好,而癥狀領域及單一條目的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的生活質量越差。
2.1 兩組患者HAMA評分的對比 干預后兩組的患者軀體性焦慮、精神性焦慮及HAMA總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HAMA評分的對比 單位:分
2.2 兩組患者HAMD評分的對比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軀體化、認知障礙、睡眠障礙及HAMD總分均較干預前明顯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體重、日夜變化、阻滯及絕望感分值相比,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HAMD評分的對比 單位:分
2.3 兩組患者QLQ-C30評分的對比 干預后兩組患者的功能領域及總體健康分值明顯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高(P<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的疲乏、疼痛、惡心嘔吐、呼吸困難、失眠、食欲下降、腹瀉、便秘及經濟困難分值明顯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較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QLQ-C30評分的對比 單位:分
老年性癡呆病使患者及其照料者的正常日常生活受到較大的影響,且伴隨病情的逐漸進展,患者還可能發(fā)生幻覺和妄想等相關精神行為癥狀,進一步增加了家庭照顧的困難[3]。集束化護理主要是通過集合一系列的具有循證基礎的相關治療和護理措施,幫助對某類難治型病癥進行處理的一種新型護理措施,其可幫助臨床醫(yī)務人員更好地提供醫(yī)療護理服務,并能改善患者的護理結局[4]。因此,本文嘗試應用照料者集束化護理干預對癡呆患者實施護理,以期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預后。
本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應用照料者集束化護理干預后,患者的焦慮情緒得到了改善,且改善效果優(yōu)于對照組,原因主要是因為觀察組所用護理干預措施更加注重“以人為本”這一護理理念,通過與患者科學溝通,建立患者熟悉的穩(wěn)定的生活環(huán)境,最終緩解了患者的焦慮心理,使HAMA評分明顯降低[5,6]。同時,觀察組患者的抑郁情緒在經過照料者集束化護理干預后獲得了一定的緩解,且主要體現(xiàn)在軀體化、認知障礙和睡眠障礙等方面。本文研究還顯示,觀察組經過照料者集束化護理干預后生活質量也得到提升,主要是由于本護理干預措施是依托于機構的醫(yī)療護理,強調認知訓練和患者表達溝通相關能力的訓練,將感情抒發(fā)等內容融入日常生活,同時協(xié)助患者完成科學的日常生活計劃,以前瞻性視角預防意外事件,還可較好地預防相關并發(fā)癥,最終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質量[7],在謝玉婷等的報道中也存在類似的結論[8]。
綜上所述,照料者集束化護理干預能夠改善癡呆患者的情緒,并可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干預效果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