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信息不對稱理論視域下新高考改革的困境及突破

2021-09-14 09:26張善超李寶慶
大學教育科學 2021年4期
關鍵詞: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新高考

張善超 李寶慶

摘要: 高考是國家的基本教育制度,承擔著實現(xiàn)教育公平、人才培養(yǎng)和為國選才的使命。為推動高中學校落實素質(zhì)教育、實現(xiàn)學生個性與全面發(fā)展,國家于2014年拉開了新高考改革的帷幕。由于新高考改革信息質(zhì)量不對稱、高校和學生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性以及改革利益相關者的利益驅(qū)動,新高考改革遭遇了利益相關者的認知偏差、選考科學性不足、利己行為等困境?;谛畔⒉粚ΨQ的理論視角研究發(fā)現(xiàn),多級委托—代理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損耗”、信息不完整條件下學生與高校的“逆向選擇”、契約精神與約束制度弱化下的“道德困境”是造成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為此,拓寬改革信息的傳遞渠道與交流平臺、釋放有效招考信息與篩選信號、建構完善的監(jiān)督預警機制與弘揚契約精神,是改革突破上述困境的有效之策。

關鍵詞:新高考;信息不對稱;認知偏差;逆向選擇;道德困境

中圖分類號:G640 ?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0717(2021)04-0070-08

一、引言

高考制度是國家的基本教育制度,高考是人才選拔與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關系著社會正義的提升、社會和諧的實現(xiàn)[1]和人才強國的建設[2]。2014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的頒布拉開了新高考改革的帷幕。隨著2017年6月上海、浙江首批新高考改革的平穩(wěn)落地和第二、三批實驗省市相繼開啟新高考改革,陳寶生部長指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經(jīng)在上海和浙江試點,經(jīng)評估取得了成功”[3],“‘四梁八柱的改革方案已基本建立”[4]。然而,為什么在各大媒體廣泛宣傳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仍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有受眾對高職考試招生方式、農(nóng)村專項招生計劃、“強基計劃”、平行志愿填報方式等改革措施不了解,且普通高中或者低收入家庭的家長對高考改革舉措不了解的比例更高[5]?為什么在改革相關部門三令五申強調(diào)高中要嚴格落實新課程方案、學生要按照興趣確定選考科目的背景下,某些高中仍用“田忌賽馬”的策略應對新高考?為什么選考會出現(xiàn)一度令社會震驚的“理科萎縮”現(xiàn)象?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認知偏差、逆向選擇、道德困境等視角為我們解開上述謎團提供了新的可能。

產(chǎn)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信息不對稱理論是信息經(jīng)濟學的重要理論。其產(chǎn)生是為了消除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信息完全對稱假設與現(xiàn)實交易中交易雙方信息不完全對稱相矛盾的困境。信息不對稱是指,在市場交易中當市場的一方無法監(jiān)測和監(jiān)督市場另一方行為或無法獲知另一方行為的完全信息,抑或監(jiān)測和監(jiān)督的成本高昂時,交易雙方掌握信息的不對稱狀態(tài)[6](P6-10)。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信息在不同階層分布不對稱是客觀存在的,表現(xiàn)為不同主體掌握信息數(shù)量、質(zhì)量、時空的不對稱。20世紀80~90年代,經(jīng)過喬治·阿克爾洛夫、邁克爾·斯彭斯、詹姆斯·莫里斯的共同努力,信息不對稱理論已日趨成熟且因為其極強的解釋力被廣泛應用于經(jīng)濟、教育、管理等領域。信息不對稱理論主要包括逆向選擇、委托—代理模型、道德困境等。1970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喬治·阿克爾洛夫在論文《次品市場:質(zhì)量、不確定性和市場機制》中提出了舊汽車(檸檬)市場模型。他認為在舊汽車市場上,買方由于不知道二手汽車的質(zhì)量,往往根據(jù)市場的平均價格購買二手汽車;賣方為了獲取更多利潤,利用買方的信息劣勢,將更為劣質(zhì)的汽車以市場平均價格賣給買方,導致市場上出現(xiàn)劣等二手汽車取代相對較好二手汽車的現(xiàn)象。阿克爾洛夫?qū)⑵浞Q為逆向選擇,并進一步指出逆向選擇的存在必然導致市場效率低下甚至崩潰。英國經(jīng)濟學家詹姆斯·莫里斯以三篇題為《關于福利經(jīng)濟學、信息和不確定性的筆記》《道德風險理論與不可觀測行為》《組織內(nèi)激勵和權威的最優(yōu)結構》的論文奠定了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基本分析框架:委托—代理模型和道德困境理論。委托—代理模型能夠有效解釋信息不對稱背景下市場風險與市場主體之間的博弈關系。在該模型中,莫里斯認為交易雙方實際上是一種委托與代理關系。其中代理人是指交易中信息占優(yōu)勢的一方,而委托人則是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代理人往往憑借自身的信息優(yōu)勢通過隱匿行動、目標差異等方式損害委托人的利益來增加自身利益,進而引發(fā)道德困境。他進一步解釋,逆向選擇是委托人與代理人在達成協(xié)議前由于彼此間信息不對稱進行博弈的結果。

二、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下新高考改革困境的多元表征

邁克爾·富蘭認為教育改革必定“充滿著似是而非和相矛盾的現(xiàn)象,以及通常注意不到的因素”[7],即教育改革必定遭遇諸多阻力與困境。具體而言,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新高考改革在實施過程中遭遇了以下困境。

(一)信息質(zhì)量不對稱下利益相關者對改革的認知偏差

信息質(zhì)量不對稱是指信息在數(shù)量與質(zhì)量上的分布不均。信息質(zhì)量的不對稱通常表現(xiàn)為信息擁有量不足的一方對另一方可能一無所知[8](P28)。換言之,在信息不對稱背景下,個體所掌握的信息不論是在數(shù)量或是質(zhì)量方面都是不對稱的。恰是這種不對稱性使得信息接收者難以全面正確認識信息推送者的意圖。新高考改革之初,中央及地方有關部門將新高考改革的總體要求、改革意義、價值追求、改革具體內(nèi)容等通過新聞媒體做了大量宣傳。例如,《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就詳細介紹了新高考改革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招生計劃分配方式、增加農(nóng)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改革考試形式和內(nèi)容、改革招生錄取機制等”?!督逃筷P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教育部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意見》則對新高考改革的原則、目標、成績使用等進行了更加具體詳細的規(guī)定。上海、浙江、北京、山東、湖南、重慶等省市也都已將本省市新高考改革方案通過電視、報紙、發(fā)布會等向社會公布。按理說,受眾不難全面正確認識新高考。然而,在新高考改革實施過程中,由于改革信息內(nèi)容多樣、受眾群體選擇性接收改革信息且信息獲取能力有限,不同利益相關者所獲得的改革信息并不完全等同于信息發(fā)送者所要傳達的全部信息,結果出現(xiàn)某些利益相關者對考試改革目標、內(nèi)容等知之甚少的現(xiàn)象。例如,在國家、省級教育部門對改革廣泛宣傳、提前公布招生簡章的背景下,對新高考非常了解的學生僅10%[9],對高校招生非常了解、較了解的僅24.1%[10]。對高校某些具體“錄取規(guī)則”,80%的家長表示不知道[11],甚至還有高中校長說“綜合素質(zhì)評價和升學有關系嗎?”[12]在改革信息質(zhì)量不對稱的情況下,某些利益相關者會基于自己非理性偏好去質(zhì)疑、否定、歪曲新高考改革。例如,有人認為“此次高考改革有一項措施存在方向性失誤”[13],多次選考的改革信息被學生理解為自己能否勝出取決于跟他同時報考這門科目學生的能力,導致學生去琢磨其他學生都報考了哪些科目,據(jù)此選擇同科“考伴”相對較弱的科目[14]??梢?,在改革信息質(zhì)量不對稱的情境下,利益相關者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片面認識新高考改革的現(xiàn)象。

(二)信息處理能力有限性下高校與學生選考科學性不足

信息處理能力是指個體獲取、分析、處理信息并形成策略的能力。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個體的信息處理能力具有有限性。具體表現(xiàn)為,當個體不能獲取全部信息或科學處理信息的時候,往往會依據(jù)原有思維及觀念,根據(jù)片面化的信息做出自認為于己有利的決策[15](P36-40)?!秶鴦赵宏P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改革就是要“促進學生發(fā)展學科興趣與個性特長,科學選拔各類人才”。為了實現(xiàn)科學選考與招生這一目標,《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指出“計入高校招生錄取總成績的學業(yè)水平考試3個科目,由學生根據(jù)報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要將學生學業(yè)水平考試所有科目成績提供給招生高校使用”?!墩憬∩罨咝?荚囌猩贫染C合改革試點方案》則指出“高校可以根據(jù)專業(yè)需要,確定招生要求,包括選考科目范圍、綜合素質(zhì)評價使用等”。可見,學生按照個人興趣、特長確定選考科目,高校按照專業(yè)特點制定選考要求是新高考選考的科學體現(xiàn)。但在信息處理能力有限的條件下,學生、高校往往會做出不“科學”的選考決策。例如學生作出科學選考需要了解自己的興趣、特長、各科成績發(fā)展趨勢、高校性質(zhì)、專業(yè)排名、近幾年報錄比、專業(yè)師資、就業(yè)情況等大量信息。然而,由于缺乏收集、分析上述信息的經(jīng)驗、能力、技術,高中生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成績的好壞、自己的感覺、家長意愿來進行選考決策。新高考改革研究課題組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有60%甚至更多學生的志愿是由老師、家長包辦或主導[16]。潘昆峰、劉佳辰等研究指出,中學生由于獲得的信息不充分,往往會作出與自身能力和愿望不匹配的專業(yè)選擇[17]。同樣,高??茖W提出選考方案首先必須明確自己的辦學特色、專業(yè)定位,掌握其他高校同類專業(yè)的名額及選考要求、該專業(yè)三至四年后的就業(yè)需求、當年可能報考該專業(yè)的大致人數(shù)及其成績與綜合素質(zhì)狀況等信息。但事實上,高校在極短的時間與現(xiàn)有技術條件下很難獲取相應的信息。張紅霞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學生綜合素質(zhì)檔案中的內(nèi)容,還不足以滿足高校招生的需要,高校招生部門在具體執(zhí)行落實這一要求時大多一籌莫展[18]。因此,在完成國家下達的招生名額、獲取更多財政撥款等壓力下,不少高校因顧慮到生源問題不敢提出選考要求[19]。如2017年在上海招生的高校共有專業(yè)(類)1 096個,其中沒有提出科目要求的有655個[20]。又如某師范學校數(shù)學系的選考科目居然是物理、化學、歷史三選一[21]。概言之,學生與高校信息處理能力的有限性使得選考的科學性大打折扣。

(三)利益驅(qū)動下利益相關者的利己行為

“委托—代理”理論認為,在委托人難以收集代理人全部信息或在對其不能進行有效監(jiān)督的條件下,代理人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會利用信息優(yōu)勢做出“搭便車”、隱瞞真相、疏于管理等投機行為使另一方利益受損[22]。換言之,投機行為、利己行為是委托人與代理人在信息不對稱作用下面臨的又一困境。《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指出,新高考改革要“確保公平公正,確??荚囌猩ぷ鞲咝?、有序?qū)嵤?。可見,公平有序是新高考改革的價值取向與基本要求。為了確保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教育部關于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實施意見》要求,“嚴格落實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嚴禁壓縮課程授課時間;要根據(jù)本《意見》,制定本?。▍^(qū)、市)實施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的具體辦法”?!侗本┦衅胀ǜ咧袑W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試行)》強調(diào),“學生選考做到隨教、隨考、隨清。高等院??筛鶕?jù)辦學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學科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需要,分專業(yè)(類)自主提出指定選考科目”。由此可知,地方政府、高校、高中、學生都是實現(xiàn)上述“契約”的代理人。然而,地方政府、高校、高中、學生都有自身的利益追求,即地方政府對政績的訴求、高校對優(yōu)質(zhì)生源的需求、高中對升學率的追求、考生對名校的渴望。他們在利益驅(qū)動下會通過隱瞞某些信息、“搭便車”等方式來為自己謀利。例如,有的地方政府利用新高考改革的某些制度設計來維護本地考生的利益:國家要求各省市對轉(zhuǎn)入考生的等級考試科目進行認定,但是某些省市的學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都明確指出外省轉(zhuǎn)入考生等級科目成績不予認定。又如為了實現(xiàn)升學目標,高中學校及考生往往采取“田忌賽馬”、多次重復選考等方式打壓對手:上海某中學就強行要求全體學生在高二階段必須選擇生物、地理等級考試,這樣到了高三階段只需選擇一門課程,可以把大多數(shù)時間花在語數(shù)外等科目上面[23]。再如,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很多高校會采取更換校名或掛靠雙一流建設高校的辦法來吸引優(yōu)質(zhì)生源,2017年浙江646分考生被掛靠某雙一流建設高校的獨立院校錄取就是最好的例證。

三、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下新高考改革困境的原因探析

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市場主體間信息的不完整必然導致認識偏差,而交易雙方在信息不對稱情況下進行博弈必然導致逆向選擇、道德風險[8](P29)。由此可知,多級委托—代理傳播過程中的“信息損耗”、信息不完整情境下學生與高校的“逆向選擇”、契約精神與約束制度弱化作用下利益相關者的“道德困境”是導致改革遭遇上述問題的主要原因。

(一)多級委托—代理傳播過程中的“信息 ? 損耗”

信息傳遞損耗模型認為,委托—代理層級的數(shù)值越大,信息在各層級環(huán)節(jié)傳遞過程中的丟失量也就越大,即出現(xiàn)信息損耗現(xiàn)象。信息損耗帶來的直接后果是信息接收者對信息的理解發(fā)生偏移[24](63-67)??梢姡畔⒃诙嗉壩小淼膫鞑ミ^程中存在著損耗現(xiàn)象,傳遞渠道越長,受眾接收到的信息就越少,結果導致受眾難以掌握全部信息進行理性判斷。事實上,新高考改革的利益相關者對改革的認識偏差也是源于信息傳遞渠道過長導致的信息傳遞損耗。以學生及家長對新高考改革的認知偏差為例,他們獲得新高考改革的信息大都來源于班主任,班主任獲知的新高考信息通常來自學校,學校的新高考信息來自市縣教育行政部門,市縣教育行政部門的信息來自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獲得的信息來自教育部。也就是說,國家要將新高考信息傳遞給學生及家長要經(jīng)歷至少四級信息傳遞鏈,形成了三對委托—代理關系。其中,省級、市縣級、學校既為上級傳遞新高考改革信息的代理人,又是下級信息接收部門的委托人。由于每一級傳遞鏈在解讀與理解新高改革信息時難以完全一致,因而當新高考改革信息經(jīng)過這條傳遞鏈到達學生及其家長時必然蘊涵著信息不對稱[24](P63-67)。在不能及時、全面掌握改革信息的條件下,學生及家長必然難以全面認識新高考改革的價值與本質(zhì)。同樣,多級委托—代理模式傳遞改革信息的方式致使高中校長及廣大教師也難以及時、全面獲取改革信息。比如針對“高考改革方案(征求意見稿)”的傳達,浙江一位負責學校各種文件往來的教師就說到:“上級如果下發(fā)關于新高考的文件,我肯定第一個收到,再轉(zhuǎn)給校長??墒?,到目前為止,我沒有收到過這個文件?!盵25]綜上所述,委托—代理層級的過多使得新高考改革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發(fā)生損耗,進而導致處于代理鏈低端的學生、教師、家長等難以及時而全面地獲取改革信息。

(二)信息不完整條件下學生與高校的“逆向選擇”

逆向選擇是指在市場經(jīng)濟活動中擁有不對等信息的雙方進行交易時,擁有信息較少或是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由于沒有掌握全部信息而不能進行理性決策的行為。赫伯特·西蒙指出,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逆向選擇是人們無法完全按照“效率最大化”和“選擇最優(yōu)化”原則理性指導自己而做出的行動[26]??梢姡嫦蜻x擇是互動雙方在不能夠掌握彼此完整信息的情況下做出的錯誤或不理性的選擇。實際上,新高考改革所遭遇的學生選考與高校招生的科學性不足本質(zhì)上是彼此間信息不對稱引發(fā)的“逆向選擇”?;谖小砟P蛠韺徱晫W生的非理性選考,假定選考所要求的科目為商品的話,學生是委托人,高校則是代理人:雖然學生會提前知道心儀高校A專業(yè)要求的選考科目,且自己很喜歡其中的科目,但是他并不知道本次選考科目難易程度、選考該科目的人數(shù)以及和他一同報考該校A專業(yè)的人數(shù)等關鍵信息。當沒有掌握這些信息的時候,為了更有把握考上該校A專業(yè),他必然會采取“非理性”選擇,即放棄自己喜歡且難度較大的科目而選擇容易得分的科目來獲取更好的成績。這種結果必然使得越來越多的優(yōu)質(zhì)考生被那些通過逆向選擇的考生用高分排擠出去,導致高校最終招錄的學生并不適合所報專業(yè)。再如,高校的非理性確定選考科目同樣是其在不能完全掌握考生信息條件下的逆向選擇?;谖小砟P?,高校在招生過程中是委托人,而學生則是代理人。由于高校制定專業(yè)選考要求是在學生選考之前,所以他們并不知道報考自己學校A專業(yè)的考生人數(shù),以及學生學習程度如何,但學校又必須完成國家下達的招生任務,假如學校將A專業(yè)限選科目定為物理一門的話,那么學校則要承擔A專業(yè)難以完成招生任務的風險。正如某高校招生部門負責人擔憂的,“分數(shù)線越往下走,學物理的被前面的招生單位都選完了,學校再選人難度可能就大一點”[27]。因而,他們只能采取三選一或者不限選的策略來規(guī)避招生風險。高校放低選考條件的后果就是很多不符合專業(yè)要求的考生進入該專業(yè),導致高校教育資源浪費,教學效率低下,難以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正如清華大學浙江招生組組長崔凱所說,學生在高中階段過早放棄物理、化學等科目,會使他們進入大學后出現(xiàn)學習跟不上的問題[28]??偠灾诓荒苋嬲莆照锌?、報考信息的情況下,學生、高校都只能根據(jù)現(xiàn)有條件在選考、指定選考科目過程中去“理性”地逆向選擇。也恰恰是這種“理性”選擇,使得新高考改革遭遇選考科學性不足的困境。

(三)契約精神與約束制度弱化作用下的 ? “道德困境”

道德困境是指委托人和代理人簽訂合同后,代理人在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損害了委托人的利益,而且并不承擔由此造成的全部后果[15](P36-40)。代理人通常利用約束制度弱化、信息優(yōu)勢、隱匿信息等方式實現(xiàn)個人利益最大化[6](P6-10)。事實上,新高考改革中的“道德困境”正是利益相關者在約束制度弱化條件下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最大化所導致。其一,內(nèi)在契約精神弱化誘發(fā)道德困境。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契約關系建立后,代理人必須嚴格按照合同履行自己的義務。但是代理人一旦發(fā)現(xiàn)不認真履約比認真履約能夠收獲更大的收益,那么他們就可能利用信息優(yōu)勢選擇隱匿自身行為來獲取更大的利益。以普通高中投機行為為例,作為實施素質(zhì)教育代理人的高中必然要遵照與國家的契約,認真落實改革要求。但是高中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當他們發(fā)現(xiàn)按照改革要求實施課程與教學改革可能會降低升學率,而大搞“田忌賽馬”二次選考等可能換來更高的升學率,那么在相關監(jiān)督與問責機制不完善、行政部門難以獲取學校落實改革信息的條件下,他們就會頂著“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帽子大搞應試教育。如浙江某高中發(fā)現(xiàn)分數(shù)與課時是否上完并無絕對關聯(lián)時,通過“排兵布陣”使高二某班40人選考化學,10人獲得滿分,90分以上27人,全班平均分為96分[29]。其二,外在約束制度弱化誘發(fā)道德困境。委托—代理理論認為,道德困境是由于委托人無法監(jiān)測和監(jiān)督市場另一方的行為,或無法獲知另一方行動的完全信息所致[6](P6-10)。也就是說,新高考制度設計的不完善是其遭遇“道德困境”的又一原因。例如,作為新高考改革委托人的國家委托高校規(guī)范招生,但是國家只要求高校向社會公布選考科目、招生計劃,確定招生政策和規(guī)則,至于關鍵信息如高校性質(zhì)、專業(yè)簡介、專業(yè)師資、就業(yè)現(xiàn)狀與前景等信息卻未無詳細要求。因而,一些高校通過隱匿信息(更換校名、掛靠名校等)的方式來誘導處于信息劣勢的考生,使新高考科學招生面臨道德困境。又如,改革要求建立監(jiān)督制度來保障高中落實新課程改革與走班教學:浙江出臺的《普通高中學校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控工作指南》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門對高中課程、教學進行監(jiān)督。然而,該文件僅僅規(guī)定了監(jiān)督原則、監(jiān)督方法、建構哪些制度及保障機制,對于具體誰來監(jiān)督、監(jiān)督哪些內(nèi)容、誰對監(jiān)督負責、對監(jiān)督不力如何問責等并未明確指出,使得監(jiān)督效果大打折扣。一定程度上,正是監(jiān)督機制的相對薄弱助長了某些高中的投機行為。

四、信息不對稱理論視角下新高考改革困境的規(guī)避之策

信息論創(chuàng)始人申農(nóng)認為,當人們獲得完全信息時,風險就不存在[8](P31)。因此,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新高考改革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信息對稱是規(guī)避上述困境的有效之策。

(一)拓寬改革信息的傳遞渠道與交流平臺

新高考改革認知偏差困境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是改革信息傳遞的委托—代理鏈條級數(shù)過多,使得信息在到達受眾群體前遭到嚴重損耗。因而,化解人們對改革的認知偏差就需要健全新高考改革信息的傳遞與交流渠道。其一,拓寬新高考改革信息傳遞渠道,降低信息損耗。托馬斯·戴伊認為,新聞媒介的真正功能在于它們能夠決定將要被決定的事[30]。特別是信息源如果具有權威性、專業(yè)性、知名度高等特征,新聞媒介傳播的內(nèi)容信息信譽度就高,受眾的接受效果就好[31](P111)。換言之,大眾傳媒(特別是權威媒介)扮演著政策宣傳者的角色,對已經(jīng)出臺的政策進行準確、全面的宣傳與解釋,能夠促動受眾客觀全面地理解政策內(nèi)容,真心接受與支持政策內(nèi)容[32]。因此,國家可以借助權威信息傳遞平臺同步地、全面地、經(jīng)常地將新高考改革信息傳遞給受眾。其二,建構信息交流平臺,確保信息被正確理解。美國信息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強調(diào)信息的有效傳播基于兩端傳播主體的對等性[31](P118)。換言之,只有信息的發(fā)出者與接收者之間進行平等互動,才可以使接收者更準確地了解信息。因此,國家可搭建新高考改革利益相關者間的溝通平臺,方便他們獲取改革的全部信息。一方面,可通過選擇有影響力的媒介對利益相關者傳達改革信息。如各級政府在自己的網(wǎng)站開辟新高考咨詢板塊,開通新高考改革微信公眾號、QQ號,邀請新高考改革專家進校園、社區(qū)、家長學校宣講等。這種面對面的及時溝通能夠打消改革利益相關者的疑慮與困惑,使他們正確認識與肯定新高考改革。另一方面,新高考改革決策者可以邀請執(zhí)行者、受眾參與到改革政策的制定與修訂過程中,使他們對改革的價值取向、內(nèi)容達成共識。同時,改革決策者也要參與到地方改革政策制定、執(zhí)行與宣傳的過程中,促使改革執(zhí)行者能夠精準落實改革要求、受眾群體能夠最大限度地接受改革政策。

(二)釋放有效招考信息,發(fā)送篩選信號

通過對勞動力市場中“逆向選擇”的規(guī)避研究,斯彭斯認為具有信息優(yōu)勢的一方能夠?qū)㈥P鍵“信號(信息)”傳遞給在信息上處于劣勢的個體[33]。約瑟夫·斯蒂格利茨的信號篩選理論認為,處于信息劣勢的一方(委托人)首先以某種方式給出區(qū)分不同類型的市場信號以求獲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借此來彌補或解決自己在交易中所處的信息劣勢狀況[34]。換言之,信息優(yōu)勢一方向劣勢一方主動提供相關信息以及信息劣勢一方采取適當方式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是突破逆向選擇的有效途徑。在新高考改革中,應對逆向選擇的具體措施包括以下方面:其一,釋放有效招考信息。在改革過程中,掌握最全面的選考信息、高校招考信息的無疑是省級考試招生部門與高校。因而,為了避免學生在不知道某次選考科目人數(shù)、難度等信息而出現(xiàn)“逆向選擇”的現(xiàn)象,省級招生考試部門及高??梢酝ㄟ^信息技術、網(wǎng)絡及印發(fā)選考信息手冊等方式,提供每一科目歷次的選考人數(shù)、考試難度分析、歷年考生人數(shù)等信息,為學生科學選考提供依據(jù)。例如,省級招生考試部門可以采集面向本省市招生高校的關鍵信息做成數(shù)據(jù)庫,供學生查詢,為他們的科學選考提供參考。又如,高校招生部門、各學院可組織教師走進高中校園,就本校歷史、辦學層次、專業(yè)設置、師資與就業(yè)等情況進行宣講,現(xiàn)場回答學生及家長的咨詢,規(guī)避學生選考的逆向選擇。其二,發(fā)送關鍵篩選信號。在招錄環(huán)節(jié),海量的考生信息與極短的錄取時間,特別是某些考生的投機行為,使得高校很難從所有考生中高效地篩選、錄取適合的考生。因而,這就需要具有該方面信息優(yōu)勢的學生、高中、教育行政部門積極向高校發(fā)出有效篩選信號來提高招錄的科學性。例如,借助大數(shù)據(jù)、人工智能技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建構學生成長數(shù)據(jù)庫。該數(shù)據(jù)庫采集的信息指標至少包含學業(yè)成績、綜合素質(zhì)評價、社會實踐、競賽獲獎等內(nèi)容。其中,教師需做好學生平時成長數(shù)據(jù)的輸入工作,學校需做好數(shù)據(jù)審核工作。在錄取環(huán)節(jié),數(shù)據(jù)庫可為每位學生生成一份包含綜合素質(zhì)、興趣特長、內(nèi)在潛質(zhì)的可視化報告。當高校輸入某些關于學生素質(zhì)的關鍵詞,依靠人工智能技術就可對報考考生自動甄別與排序,進而提升招錄的科學性。

(三)建構完善的監(jiān)督預警機制,弘揚契約精神

針對如何化解由制度與契約精神弱化引發(fā)的道德困境,邁克爾·斯彭斯一針見血指出“要靠制度保障”[8](P110)。因而,規(guī)避新高考改革的道德困境就是要建構健全的制度對委托人進行約束。其一,建構完善的監(jiān)督預警機制。阿羅認為道德困境的規(guī)避可以由市場的一方通過預警和監(jiān)督市場另一方來實現(xiàn)[6](P6-10)。國家應建立全方位的新高考改革預警與監(jiān)督機制來規(guī)避道德困境。例如,國家可以在各省市建立專門的新高考改革信息辦公室、新高考改革巡查或督查組等搜集關于各省市新高考改革的一手信息,以便在第一時間發(fā)現(xiàn)改革中存在的道德困境,進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另外,國家還應建立完善的監(jiān)督制度。除建立自上而下的預警制度之外,國家還應該建構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平臺,如開通專門舉報新高考改革中地方行政部門、高校、高中等違規(guī)違紀行為的信息平臺。此舉不僅能夠節(jié)省國家監(jiān)督成本,而且還能提高監(jiān)督效率。其二,弘揚契約精神。首先,作為新高考改革委托人的中央政府要對作為改革代理人的各省市教育行政部門、高校、高中進行培訓,旨在使其認真落實新高考改革政策,提升其履行新高考改革使命的責任感和契約精神。在契約精神的驅(qū)動下,高中會自覺落實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所有課程、實施走班教學,高校會自覺根據(jù)專業(yè)特點科學提出選考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則會自覺按照國家要求落實改革方案。其次,面對制度弱化造成的新高考改革道德困境,國家要完善優(yōu)化新高考改革的各項制度。一方面,細化新高考改革的各項規(guī)定,來規(guī)避某些利益相關者因試圖隱匿信息而引發(fā)的道德困境。例如,國家可以在新高考改革方案中完善與細化高??茖W制定選考科目的具體措施,并要求高校向社會、考生公布更多的關鍵信息(學校性質(zhì)、辦學層次、培養(yǎng)方案、師資配置、就業(yè)率及就業(yè)前景等)。另一方面,建立與新高考改革相匹配的激勵機制和處罰機制。這樣既能顧及利益相關者的切身利益,又能夠打擊利益相關者的“不道德”行為。例如,國家、地方政府可以對認真落實新高考改革要求的高中學校適當給予招生名額傾斜、經(jīng)費支持、榮譽獎勵等措施,以激勵它們更好落實素質(zhì)教育,推進新課程改革與走班教學,而對于未認真落實新高考要求的高中學校,可給予責任人相應的處罰,如批評、降職、解聘等。高中只要認識到認真落實新高考改革比依靠“田忌賽馬”等投機方式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而又可避免處罰,就會自覺落實新高考改革的各項要求。

參考文獻

[1] 袁衛(wèi).美國大學表現(xiàn)性評價招生政策改革:背景、爭議與啟示[J].大學教育科學,2021(02):118-127.

[2] 孫立新,葉長勝.習近平關于終身教育論述的思想探源、內(nèi)涵價值及實踐推進[J].大學教育科學,2021(02):26-33.

[3] 新華網(wǎng).陳寶生:從2018年起將有17個省份開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進程[EB/OL].(2018-03-16)[2021-03-17].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lh/

2018-03/16/c_1122545332.htm.

[4] 中國新聞網(wǎng).陳寶生:這五年是人民對教育獲得感不斷增強的五年[EB/OL].(2017-10-22)[2021-03-17].

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7/10-22/

8357916.shtml.

[5] 王新鳳.增強高考改革的滿意度與獲得感[N].中國教育報,2021-05-21(06).

[6] 趙超,賀華.信息不對稱理論下政府公信力影響機理探析[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

[7] [加]邁克·富蘭.變革的力量——透視教育改革[M].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加拿大多倫多國際學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12.

[8] 向鵬成.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工程項目風險管理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5.

[9] 楊德軍,黃曉玲,朱傳世,范佳午.北京市高考綜合改革試點年級學生選課調(diào)查及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8(06):15-23.

[10] 張雨強,顧慧,張中寧.普通高中生高考選考科目現(xiàn)狀及影響因素研究——以浙江省5所高中首批選考學生為例[J].教育學報,2018(04):29-38.

[11] 于樂.高考必讀:這些“錄取規(guī)則”,80%家長都不知道![EB/OL].(2017-05-03)[2021-03-17].http://www.sohu.com/a/138003943_599821.

[12] 王萍.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zhì)評價的阻抗與消解[J].課程·教材·教法,2017(07):93-99.

[13] 趙俊芳,劉艷紅.高考改革社會風險評估與規(guī)避機制芻議——基于權力監(jiān)督與公共政策價值分析的視角[J].大學教育科學,2019(01):53-59.

[14] 柯政.高考改革需要更加重視科學學科[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03):13-24.

[15] 辛琳.信息不對稱理論研究[J].嘉興學院學報,2001(05).

[16] 新高考改革研究課題組.滬浙新高考改革近四年,效果怎么樣[N].光明日報,2017-07-13(07).

[17] 潘昆峰,劉佳辰,何章立.新高考改革下高中生選考的“理科萎縮”現(xiàn)象探究[J].中國教育學刊,2017(08):31-36.

[18] 張紅霞.綜合素質(zhì)檔案在高校招生中的“初篩”構想與風險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7(10):92-101.

[19] 鄭若玲,孔苓蘭.“雙一流”學科選考科目制定的現(xiàn)狀及建議——基于2019年浙江省高考選考科目的分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9(01):60-67.

[20] 周凱,王燁捷.上海37所高校公布2017年高考選考科目要求[N].中國青年報,2015-02-04(01).

[21] 吳育人.新高考改革:物理為什么受冷落[EB/OL].(2017-10-02)[2021-03-16].http://learning.sohu.com/20171002/n515803771.shtml.

[22] 楊躍.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困境及其突圍——基于委托—代理理論的分析[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7(02):6-12.

[23] 施華.關于改進和完善目前“3+3”高考模式的建議[EB/OL].(2017-08-15)[2021-03-17].http://www.shszx.gov.cn/node2/node5368/node5376/node5388/u1ai99551.html.

[24] 樊亞嶠.信息不對稱與課程政策執(zhí)行[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9(12).

[25] 高逸平.最近家長圈里流傳的“浙江省高考改革方案”是真的嗎?[EB/OL].(2014-04-15)[2021-03-17].http://blog.sina.com.cn/s/blog_5cc149a20102eb6w.html.

[26] 趙敏,冷望星,寧燕.決策信息不對稱問題的規(guī)避之策——基于政府與公眾視角的分析[J].領導科學,2017(04):34-35.

[27] 環(huán)球網(wǎng).浙江、上海公布“新高考”方案:浙滬各具特點[EB/OL].(2017-03-20)[2021-03-17].https://www.chinanews.com/gn/2017/03-19/8177790.shtml.

[28] 陸文琳.新高考改革后高校怎樣挑學生?清華北大這么說[EB/OL].(2015-12-20)[2021-03-16].http://www.zjol.com.cn/05zjol/system/2015/12/20/020960303.shtml.

[29] 劉博超.浙江高考改革是場鬧劇?新高考方案改變了什么?[EB/OL].(2016-11-30)[2018-10-10].http://edu.qq.com/a/20161130/017833.htm.

[30] 劉水云.大眾傳媒對教育政策制定與執(zhí)行的影響——以我國高等教育質(zhì)量保障政策為例[J].中國教育法制評論,2014(12):182-194.

[31] 任艷妮.大眾傳媒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傳播有效性研究[D].西安:西北工業(yè)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

[32] 陳堂發(fā).新聞媒體與微觀政治:傳媒在政府政策過程中的作用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178-190.

[33] 楊利娟.信息不對稱理論研究[J].北方經(jīng)濟,2009(05):20-22.

[34] 施先旺,李志剛,劉拯.分析師預測與上市公司審計收費研究——基于信息不對稱理論的視角[J].審計與經(jīng)濟研究,2015(02):39-48.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s: Analysis based 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ZHANG ?Shan-chao LI Bao-qing

Abstrac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s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in China, which undertakes the mission of realizing educational equity, talent training, and talent selection for the countr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implementation of quality education, students' personal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high schools, China launched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s in 2014. Due to the asymmetric information quality of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s, the limite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bility of colleges and students, and the interest driven of the reform stakeholders, the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reform encounters the dilemma of cognitive bias, lack of scientificity and self-interest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asymmetry theory, the "information loss" in the process of multi-level principal-agent communication, the "adverse selection" between examine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the "moral dilemma" under the weakening of contract spirit and restraint system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above dilemma. Therefore, it is feasible to broaden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s and exchange platform, release the effective recruitment information and screening indications, construct a perfect supervision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and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agreement to avoid the risks.

Key words: new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asymmetric information theory; cognitive biases; adverse selection; moral dilemma

(責任編輯 ?黃建新)

收稿日期:2021-03-17

基金項目:2020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鄉(xiāng)村教師教學關鍵能力建構及本土化培育策略研究”(20YBQ037)。

作者簡介:張善超(1986-),男,河南新鄉(xiāng)人,教育學博士,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教授,主要從事教育評價、課程與教學論研究;長沙,410082。李寶慶,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重慶,400715。

猜你喜歡
逆向選擇信息不對稱新高考
生命倫理視域下人類輔助生殖技術臨床管理問題探析
基于信息不對稱視角下的中小企業(yè)融資問題探討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課堂
融資約束:文獻綜述與啟示
新高考來了,家長該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觀題解題技巧指導
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大學生就業(yè)研究
浙江新高考化學《有機推斷與合成綜合題》的特點分析與復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