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稿 童有兵 孫玉芳 宋嘉祁
魚燈表演
皖中明珠無為市,南臨長江,北依巢湖,山青水秀,人杰地靈,素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且民間藝術源遠流長,文化底蘊十分深厚。始建制于隋朝,無為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宋代曾與臨安、揚州、壽春并稱“中國四大名城”;現由蕪湖大橋、銅陵大橋貫通,與蕪湖、銅陵市融為一體,面積2413平方公里,她通江達海,承東啟西,是皖江開發(fā)開放的前沿,與“長三角”山水相連,人文相親。
無為地處長江之濱,但在舊社會,由于長江經常洪水泛濫,難以種植耕作物,糧食經常顆粒無收,人們?yōu)榱松媾c發(fā)展,利用百里長江這一獨特的地理條件,大力發(fā)展捕魚業(yè)。為了慶賀漁業(yè)豐收,捕魚平安,無為祖輩將每年正月定為玩“魚燈”的節(jié)日。他們將“魚燈”又稱為“吉祥燈”“太平燈”,以祈求平安喜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17日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標志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行動在全球范圍內展開。人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認知水平不斷提升,各地申報“非遺”項目也持續(xù)升溫,非物質文化遺產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及民間組織的保護、開發(fā)和利用。
侯咀燈會
在此背景下,無為民間燈會的保護工作,也取得了重要成果。2008年12月無為魚燈列入安徽省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5月無為魚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無為魚燈分布廣泛,主要分布在以捕魚為生的黃雒河、裕溪河、永安河水系鄉(xiāng)鎮(zhèn)一帶,分支眾多。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侯咀魚燈、八里魚燈、黃雒魚燈、天花魚燈等。
無為魚燈歷史悠久,相傳在北宋宋仁宗期間,包公到陳州放糧得勝回朝后,為放花燈,曾普召全國各地向朝廷敬供花燈。據說:當時無為人敬獻了八條魚燈,得到朝廷贊揚。就這樣,無為民間舞蹈“魚燈”就保留下來了。據清朝嘉慶《無為州志》記載:“州中元夕放燈,由來已久。燈前必設大牌,繪一獸形,虎面麒足,雄勢獰猙,振以金鼓,俗名‘虎頭牌’,實乃龍神可辟水怪?!?/p>
新中國成立后,無為民間舞蹈“魚燈”有了長足的發(fā)展。1955年底,安徽省第一屆民間音樂舞蹈匯演時,榮獲了“挖掘獎”“優(yōu)秀節(jié)目獎”和“優(yōu)秀演出獎”。并于1956年到北京懷仁堂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好評,我國許多舞蹈家和學者,對該節(jié)目有高度評價。
當今,無為市委、市政府為弘揚優(yōu)秀文化,豐富農民文化生活每年都舉辦大型魚燈會,如開展無為“濡水情”民俗文化藝術節(jié)等,著力打造無為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引導群眾自發(fā)開展文化活動,不斷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無為市加強無為魚燈保護、傳承和利用,分別于2011年—2014年、2014年—2017年兩度榮獲“安徽省民俗文化之鄉(xiāng)”稱號。
無為魚燈大部分以所在的村子來命名,侯咀因為屬于開城鎮(zhèn)新勝行政村,因此有時也稱為開城魚燈或者新勝魚燈。每個地方的魚燈的組成和造型都不盡相同,相比較其他地方的魚燈,侯咀魚燈色彩艷麗,造型小巧,魚身紋樣更具象,魚的形似度高,具有獨特的燈彩藝術。正是這種小巧的造型,使得侯咀魚燈在表演時靈活多變,精巧的魚燈在歡快的鑼鼓節(jié)奏下,歡騰舞動,令人目不暇接、拍手稱贊。
侯咀魚燈主要由一條鰲魚燈(也稱為“龍燈”)和八條小魚燈組成,外加一盞引燈和若干手提的平安小燈籠。每個燈都有專人負責,表演時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最神圣的就是龍燈,村民們都敬稱他為“老龍”,龍燈是整個魚燈的靈魂與核心,統(tǒng)領八條小魚燈。龍燈由龍頭、龍身、龍尾以及龍燈板組成,龍頭有龍角、裝飾花型、觀音童子,福祿壽三星、魁星點元、狀元及第等。龍燈嘴含彩珠,用麻線制成龍須。龍身卷曲,裝飾五彩魚鱗紋樣,龍尾魚尾形翹起。木制的龍燈板主要是為了固定龍身的作用,板上還設置了把手和支架,把手玩燈時手持用,支架是靠燈時支撐龍燈用。
八條小魚分為兩組,兩組花色燈彩一樣,稱為“一紅二綠三黃四黑”,一魚和五魚為紅色的鰱魚,二魚和六魚為綠色的草魚,三魚和七魚為黃色的魚,四魚和八魚為黑魚的墨魚。每條魚的造型基本一致,由魚頭、魚身、魚尾、魚鰭、燈把手五部分組成,每條魚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顏色和裝飾紋樣不同,紋樣由魚鱗紋和四季花卉構成,每條魚的魚鰭上分別書寫:“天、下、太、平、人、口、平、安”八字。其中一五魚為頭魚,整個小魚的動作要看頭魚的領導,因此玩小魚的人主要看頭魚的玩燈人的手勢和動作引領。
魚燈樂隊演奏
魚燈舞蹈彩排
引燈是引領龍燈的,高高挑起,引燈圓形,上書“天下太平”四個大字,表達人民對國家和社會的美好愿景。平安小燈籠為圓柱形,上面寫“平安”二字,小燈籠數盞,主要是一路照明的作用。
傳統(tǒng)的魚燈都是篾制框架,裱糊砂紙,上桐油油漆,再彩繪紋樣,魚燈肚子里面可以點蠟燭。近些年來,制作工藝已經有所改進,主要是用布代替了紙,這樣魚燈更加結實,用電燈泡取代了蠟燭,防止了燈被蠟燭燒掉的危險,電燈主要靠蓄電池供電。這兩年的侯咀魚燈均由本燈會孫圣文老人扎制。
臘月,是個農閑的月份,但對于侯咀人來說,卻又是個忙碌的月份。一年的田間勞作已經結束,稻谷、小麥等莊稼也已收割歸倉。此時,婦女們開始準備過年的年貨,她們鍋上鍋下的忙著蒸多米籽籽、做米面、蒸粑粑子,手巧的還納起了鞋底,給家人做過年穿的鞋子了。而勞動慣了的男人們,此時也加緊了魚燈的訓練,每天按時來到燈會,學習各種技能,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燈會前的場地上,八名年輕人手執(zhí)草把(代替小魚燈)、一人托舉著一條大板凳(代替鰲魚),在鼓樂的伴奏下,跳躍舞動,時而停下來協調舞步,時而有年長者上前手把手指點動作要領,一遍又一遍,腳步變的越來越輕盈、歡快。孩子們一會去嘗嘗媽媽們做的美食,一會跑到爸爸們的訓練場看幾眼跑幾圈。冬日的暖陽里,侯咀人就這樣過著自己的日子,舞動著,奔跑著。侯咀魚燈作為無為魚燈的重要分支,其舞蹈動作在吸納其他民間舞蹈的基礎上,根據魚燈的表演特點,設計了魚燈獨特的舞步、動作花型等表演形式。
魚燈基本舞步分為鰲魚燈舞步和小魚燈舞步。鰲魚燈以秧歌舞十字步為基本動作,表演時后退1-2步,前進3-4步,舞者手托舉鰲魚燈,作遨游動作,其舞步優(yōu)雅從容。因為鰲魚體型大,舞蹈時需雙手托舉,消耗體力也大,因此一般都會選拔一些身材高大的年輕人來學習表演。小魚燈以半蹲式馬步來跑動,原地舞步以踏步為主,一般單手執(zhí)魚燈,依據魚燈舞蹈花型變換魚的的位置,或高舉、或平舉。小魚燈的舞蹈動作多且復雜,舞步靈活多變,一般要求舞者身材中等為宜,舞者的動作靈活、協調性要好。
除了基本舞步外,魚燈要在鼓樂伴奏下,做各種花型套路表演,其中鰲魚動作比較簡單,主要是分為單接應和雙接應表演。玩燈開始的時候,鰲魚燈在中間,八條小魚圍繞旁邊,作戲水舞蹈動作,幾分鐘后,鰲魚被高高舉起,玩鰲魚的高喊:“嗷……”,鰲魚昂首沖出小魚圍繞,此為“接應”,表示鰲魚要帶領小魚們遨游去了。進家庭表演一般是單接應,在一個村子大場地集中表演時,一般采用雙接應,對于那些接待隆重的家庭也可采用雙接應。
相對鰲魚的動作,小魚舞蹈動作要復雜的多,在接應后,主要就是小魚在玩耍,侯咀魚燈小魚舞蹈花型共有19個套路,分別是:鯉魚跳龍門、金龍盤柱、龍門陣、魚翻水、鯉魚打籽、蝦花、雪花蓋頂、小團花、倒燈前、迎面反代、昂鱗比剌、昂鱗掃窩、里包月、團套、三七站、小方鼓、四方鼓、雙疊子、長套。其中前18個花型是在大場地表演時用,最后的“長套”是在路上表演時的花型。
每個花型由一定的規(guī)定動作組成,其中開頭和結尾的動作都是相同的,開頭是八條魚圍成一個圓圈,團聚在一起,后經過3—5個不同的動作表演,最后八條魚分成兩列,迎面相交戲水完成,戲水后再圍成一圈接下一個花型動作。
魚燈不僅通過花型動作表情達意,也通過擺字形更加直觀的表達祝福與祈愿,每當一個表演快結束時(比如一個家庭或一個村子的表演),在花型表演完要擺字,八個小魚按照不同的站位,擺出一個字。每個字都有一個定格動作,定格兩秒后,按照規(guī)定路線動作擺下一個字,一共有三句十二個字,分別是“天下太平,人口太平,六出(同畜)太平”,在大場地玩的時候擺十二個字,到家庭玩時受到時間限制,一般擺四字或八字。
今天我們已經很難知道,侯咀的先人們是怎么樣編排這些精美的舞蹈動作的,但是通過這些舞蹈名稱和舞蹈表演,我們仿佛看到了那些幻化成魚樣的先人們,在翻水、在掃窩、在比刺、在打籽……他們模擬著魚的各種生活習性,祈求風調雨順,魚業(yè)豐收,祝愿人畜平安、天下太平。一代代舞者,踏步歡舞,傳下了侯咀魚燈的靈動、復雜、精美的舞蹈動作,表達了勤勞善良的侯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
魚燈老把式們
玩燈彩排
侯咀魚燈的伴奏擊打類樂器主要以鑼鼓類為主,用到的較多的以鼓、鈸、鑼等等為主,其中鼓可以分為大小鼓等,鈸可以分為大小鈸、鐃鈸等,鑼可以分為大小鑼等等。吹管類樂器主要則以嗩吶為主。
大鼓,打擊樂器的一種,又作太鼓。即在中空的木制圓筒上張皮,以供打擊的樂器。大鼓由一個單鼓槌敲擊,被稱作大鼓槌,兩面的頭都可使用,頭上包著羊毛或氈子。通常敲擊時,是擊鼓膜的中心與鼓邊之間,擊鼓的中心只是用于短促而快速的擊奏(斷奏)和特殊效果。
小鼓,類似大鼓,但體積小得多,材質基本與大鼓相同,只是鼓皮為羊皮,且不敲的一面繃有多條響弦;鼓棰使用兩條硬木棰,棰頭較小,且不包任何外物。
大鈸,圓形(中間突起),銅制。兩面為一付,每面直徑約一尺。大鈸無固定音高,用一線記譜。大鈸聲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戲劇、歌舞的伴奏。在民間鼓樂演奏中常在樂曲強拍擊奏,用法與大鑼相近。大鈸音量大而余音長,不宜演奏過密的音型。演奏技巧主要有:1、雙擊,兩面鈸同時碰擊,使樂音自然延續(xù)。這種擊法其發(fā)音響亮。2、磨擊,兩面鈸交叉碰擊,使樂音自然延續(xù)。這種擊法音色沙啞。3、悶擊,擊后立即將兩面鈸片貼在胸前(即“煞音”),使余音不能延續(xù),使發(fā)音短而悶。4、單擊,用鼓槌(軟、硬槌皆可)敲擊一面鈸,發(fā)音明亮。也可以鼓槌作滾動或悶擊。大鈸音量大而余音長,不宜演奏過密的音型。
小鈸,俗稱洋镲,類镲而小,直徑12~16厘米,兩片合擊,音色清脆。演奏時,雙手各持一面,互擊而發(fā)音。
大鑼,屬鑼的一種,因面較大 故稱大鑼。它是銅制的,直徑約30厘米,扁平圓體,有邊,邊孔較小,系以繩。演奏時,左手提鑼,右手持木槌擊奏,在戲曲伴奏和器樂合奏中常用到它。屬于金屬體鳴樂器,無固定音高。大鑼聲音宏亮,粗獷,可用來渲染氣氛和增強節(jié)奏,多用于器樂合奏或戲曲伴奏。大鑼余音長,不宜演奏密集的音型。
小鑼,也屬鑼的一種,因鑼面較小而得名。銅制,圓形,直徑約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繩。演奏時用左手指支定鑼內緣,右手持一薄木片敲擊發(fā)聲。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鑼在京戲中也稱京小鑼,它與大鑼在京劇中隨著表演動作的節(jié)奏敲擊,起著襯托和加強效果的作用。它在鑼鼓曲時,除有時突出其音色特點外,也敲擊花點,起著豐富合奏的效果。小鑼是色彩性樂器,音色柔和、清亮,常圍繞著大鑼的重音,作各種裝飾性的演奏在戲劇伴奏中,常以各種打法來配合演員的動作,以烘托氣氛。
夜魚龍舞
嗩吶,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上端有一銅質的碗狀擴音器。嗩吶的中、低音區(qū)音色豪放、剛勁,各種技巧都易于發(fā)揮,非常富有表現力;高音區(qū)緊張而尖銳,在樂隊中應用要謹慎。
鼓在無為魚燈的伴奏中處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鼓為伴奏提供了基本鼓點,其是整個伴奏的核心,其他像镲、鈸、鑼之類的打擊樂器也起到了提供節(jié)奏的作用,增強音樂的節(jié)奏感和音樂感,幫助表演藝人掌握表演的節(jié)奏更好的完成表演。演奏中鼓聲的輕重緩急與舞魚燈時的開場,擺陣法,過場相呼應。不同種類的樂器有不同的音色、音調和響度,可以增強伴奏的立體性,使舞蹈不單調并且強化魚燈的形象。而嗩吶在其中的作用就是提供第二重要的東西——旋律,旋律可以突出不同音樂的不同特色,嗩吶的應用在魚燈舞的伴奏中就體現濃濃的民俗特點,十分的接地氣。
這或許就是一代代傳承下來的農耕文明,一到過年玩燈的時候,魚燈玩到哪里,孩子們就跟到哪里,走村串戶,不知疲倦,一路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