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雨霞 韓荊柯
摘要:1921—1927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在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工作中取得了重大成果,不僅在當時提高了全民覺悟,促進了全國革命形勢的向前發(fā)展,而且給后世留下了三條基本經驗:一是在宣傳對象上,要黨內黨外兩手抓,提高全民思想政治素養(yǎng);二是在宣傳內容上,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研究和應用相統(tǒng)一,永葆理論活力;三是在宣傳方式上要靈活選擇,擴大受眾范圍。這些寶貴的經驗歷久彌新,至今仍具有歷史和現實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基本經驗
中圖分類號:D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6916(2021)15-0005-03
1921—1927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黨員人數從開始的50多人發(fā)展到后來的5.7萬余人,從毫不起眼的小黨派成長為與國民黨共同領導國民大革命的大黨,成為一個不論是從人數上還是影響力上都不斷擴大的政黨。而這些成就與黨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不斷擴大黨的影響力密切相關。宣傳教育工作作為一項指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其順利開展離不開選擇合適的宣傳對象、挑選正確的宣傳內容和采用恰當的宣傳方式,據此,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面考察我黨早期的宣傳教育。
一、黨內黨外兩手抓,教育一切可教育的對象
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主要將工人、農民作為宣傳教育的對象,注重提高他們的馬克思主義覺悟,同時也非常重視黨內教育,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和素養(yǎng)。
在十月革命影響下建立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是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領導工人運動始終是黨工作的重點。黨成立不久,就在上海建立了公開領導工人運動的總機關——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并在魯、湘、粵等地設立分部,組織工人反抗壓迫。在黨的領導下,團結起來的工人階級迅速迸發(fā)出巨大的革命力量,一度成為革命的先鋒軍:1922年開始,30余萬工人在長達13個月里掀起了100余次罷工運動,要求提高工資、改善待遇,邁出了爭取自己權益的重要一步;北伐戰(zhàn)爭中,工人群眾積極聲援北伐軍,上海的工人甚至建立了自己的臨時市政府,將這一時期的工人運動推向高潮……這些轟轟烈烈的壯舉“充分展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改造社會的強大力量”,而這“正是由于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在工人群眾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秉h還認識到,在中國這種“經濟落后的殖民地半殖民地,不但農民占全國人口之大半數,其國民經濟之真正基礎,還在農業(yè)”,因此,必須把農民作為宣傳教育的重點。黨的三大通過了《農民問題決議案》,強調農民在中國革命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把發(fā)動農民運動提上議程。毛澤東、彭湃、沈定一等共產黨人奔赴農村,創(chuàng)建農會,教育農民,探索農村革命的道路。農民被組織起來后戰(zhàn)斗力大大增強,“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無論什么大的力量都壓制不住?!痹诒狈?zhàn)爭時期,他們同土豪劣紳、貪官污吏及各種宗法思想和制度展開斗爭,沉重打擊了地主政權在農村的統(tǒng)治。毛澤東對農民運動寄予厚望,稱其是“辛亥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他撰寫文章,號召全黨全國重視農民問題。此外,黨也非常重視軍隊、青年學生和婦女的宣傳教育工作,注重提高他們的覺悟。
在黨內宣傳馬克思主義,提高黨員的理論修養(yǎng),也是黨非常重視的工作。首先,黨成立之初頒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關于共產黨的組織章程決議案》等文件,對黨的指導綱領、黨性原則、黨的組織建設等方面做出了規(guī)定,充分體現了黨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政治主張,是傳播馬克思主義最直接的武器。其次,各級黨組織擔負起黨內宣傳工作,對黨員進行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理論、黨的政策方針、無產階級世界觀等的教育,并創(chuàng)建雜志擴大宣傳,受到了廣泛的好評。據記載,“中央主辦的政治機關報《向導》,1926年每期銷量達到了2.5萬份左右。”與此同時,殘酷的革命斗爭也歷練了黨,正是在流血和犧牲中,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敵人的力量是異常強大的,僅靠工人階級的罷工是不可能取得革命勝利的?;诖耍h做出了同國民黨合作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決定。這不僅促進了兩黨的發(fā)展,而且推動了中國革命的進步。
教育一切可教育的對象,把他們團結在自己的周圍以壯大力量,同時重視自身的成長,是我們黨留下的寶貴的經驗。當今世界,全球風云激蕩,各路思想交鋒激烈,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任務尤為關鍵和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在人民群眾中開展馬克思主義宣傳工作。此外,黨也要重視對黨員的教育,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中外無產階級政黨建設史證明,只有開展常態(tài)化、制度化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才能增強全體黨員的黨性修養(yǎng),提升全體黨員的思想境界,始終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牢記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使命?!?/p>
二、理論實踐相結合,永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活力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在十月革命影響下成立的黨“從它一開始,就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為基礎的黨”,因此,馬克思主義始終是我們黨宣傳教育工作的核心。同時,為了更好地進行宣傳,黨成立以后,一方面從理論上加深認識,大力開展馬克思主義相關著作的翻譯、學習和研究工作,一方面努力探索其與中國革命實踐結合的道路。在全黨的共同努力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擴大。
首先,就翻譯而言,突出表現為馬克思主義原著譯本的增加。1921年,人民出版社成立后,相繼出版了中文版的《馬克思資本論入門》《共產黨宣言》《工錢勞動與資本》等書刊,到1922年初,已經有譯成中文的包括經濟、宗教、歷史等在內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30部。同時,其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書籍也得到翻譯和傳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結束時,京、粵、漢等地的十多家報刊僅登載列寧經典中譯文文獻就達28篇。
其次,學習組織獲得大的發(fā)展,如北京大學的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從1920年剛成立時20人,發(fā)展到1921年的63人;上海大學等一些高校開設了系統(tǒng)講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課程;濟南等地相繼成立了新的馬克思主義學習小組……這些組織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知識青年中的傳播,以至于“一講到社會問題,多數的青年便贊成共產黨,要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來實行”。
最后,表現為闡釋馬克思主義原理著作的增多,《社會科學講義》《馬克思學說》《列寧主義概論》《共產主義的ABC》等著作相繼出版,其中《列寧主義概論》《共產主義的ABC》在大革命時期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極大地教育了群眾。
但中國共產黨并未止步于理論研究,中國共產黨人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必須“實際去活動,干社會的革命”,這首先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上。早在《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我們黨就宣布“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qū)分”,明確要把工農勞動者和士兵組織起來,這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中國實際的綱領性表現。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黨依據中國國情,在黨的二大更進一步提出建立“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以實現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其次是黨的革命家們立足現實,用馬克思主義分析中國問題。黨成立后,李大釗繼續(xù)參與各地工農運動的實踐,將精力投入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統(tǒng)一戰(zhàn)線、農民運動等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上,他認識到帝國主義的本質,認識到反帝與反封建不可分離,喊出了振聾發(fā)聵的“改造強盜世界,不承認秘密外交,實行民族自決”。陳獨秀也很早地就認識到了中國革命的世界性,他合理繼承列寧的思想,最早提出中國的“半殖民地”社會性質,指出中國革命要取得成功就要廣泛聯(lián)合被壓迫的階級……這些觀點和主張在以后的中國革命中得到繼承和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的誕生奠定了思想基礎。
正如歷史所展現的,只有堅持不懈地學習、研究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應用、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才能永葆理論的生機與活力,從而提高宣傳教育的效果。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諸多新挑戰(zhàn)、新課題迫切需要科學的回答,因此,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研究工作必須持之以恒地推進下去,不斷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轉化和運用,在解決中國問題的實踐中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理論支撐,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境界。
三、多管齊下發(fā)力,靈活采用各種宣傳方式
在宣傳方式上,黨通過發(fā)行刊物、成立組織、領導斗爭等理論教育和實踐引導兼顧的“文武雙全”的方式,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于文,黨以筆為劍、以墨為鋒,通過創(chuàng)辦報刊、傳唱歌曲等方式進行宣傳,效果顯著。首先,黨創(chuàng)立了《向導》《工人周刊》《勞動周刊》等刊物。其中,不同的報刊面向不同的群體,風格不同,價位也不同。例如,面向工人的《勞動周刊》,語言平實易懂,注重將理論同現實結合;而作為機關刊物的《新青年》等報刊,主要面向知識分子,其文章篇幅較長,內容也頗具理論性。在定價上,八開本單張的《工人周刊》每期售價為一個銅板,而《新青年》每冊售價為三角。這種有針對性的宣傳方式效果顯著,有的刊物每期銷數甚至達10萬份。其次,編寫朗朗上口的歌曲、提出振奮人心的口號也是黨重要的宣傳方式。如“如今世界不太平,重重壓迫我勞工……北方吹來十月的風,驚醒了我們苦弟兄,無產階級快起來,拿起鐵錘去進攻……”等歌曲,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黨的主張伴隨著這些歌曲在工人農民中得到廣泛的傳播,極大地啟發(fā)了群眾的覺悟。此外,黨還提出了“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等振聾發(fā)聵的口號,它們在全國人民中廣為流傳,“這幾個政治口號,真是不翼而飛,飛到無數鄉(xiāng)村的青年壯年老頭子婦女們的面前,一直鉆進他們的腦子里去,又從他們的腦子里流到了他們的嘴上”,而且影響如此之大,以至于國民黨中的反動派和一些流氓工賊在攻擊共產黨人時,“有時也不得不自稱他們也反對帝國主義”。
于武,中國共產黨并不“居書閣之高”,他們深知理論口號固然能夠產生巨大的號召力,但“批判的武器”終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必須發(fā)動工農成立自己的組織,并領導他們?yōu)樽约旱睦娑窢帯T邳h的領導下,講習學校、自修大學、工會、農會、工農俱樂部等組織像雨后春筍般成立起來,勞苦大眾在這些組織里認字學理,認識到自己受苦受難的根源,逐漸從“自在”走向“自為”,從經濟斗爭走向政治斗爭,革命熱情高漲。此外,為了真正深入群眾,更好地開展宣傳工作,許多知識分子脫下長袍,換上短打,與工農群眾成為了好朋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成員們在各地的講習學校、夜校里講課,培養(yǎng)了顧正紅、林偉民等工人運動領袖;報刊記者們經常與工人農民同吃同住,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分析整理,用樸素的語言記錄他們的生活,拉近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黨同工農群眾的距離;毛澤東、彭湃等人則奔赴農村,開辦農講所講授課程,在他們的努力下,農講所的影響力越辦越廣,第六期時,甚至吸引了來自二十余省的三百多名學員,革命的火種撒向了全國。同時,中國共產黨也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在職工運動中的宣傳工作,我們應切實了解其客觀所具有的條件,如不識字,識字不多,不善聽純粹理論的議論”;“于基督教、天主教傳教勢力所及之地,應特別鼓動農民反對教堂霸占田莊,反對教堂勾結地痞欺壓良民,這種口號應視為在農民中發(fā)展反帝國主義之導線?!闭J識到要根據不同的群體的狀況采用不同的方式,宣傳不同的內容。此外,中國共產黨人積極領導群眾同壓迫階級進行斗爭,一方面成立農民運動委員會,組織勞動大會,頒布《罷工援助案》《八小時工作制案》《工會組織原則案》等九項決議,指導工農運動;另一方面帶領民眾同資本家、地主展開減少工時、提高工資、降租減息的斗爭。從城市到農村,從工廠到刑場,處處可見他們的身影,鄧中夏、林祥謙、趙世炎……無數仁人志士投身到這場聲勢浩大的革命中來,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四、結語
由此可見,宣傳工作要想做得好,就要深入群眾,同時注意針對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今天這個全民互聯(lián)網的時代,就必須重視網絡和新媒體,善于運用直播、視頻等新平臺,多方面展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魅力。此外,還要根據不同平臺的定位和受眾,選擇恰當的宣傳方式。近年來,眾多黨政部門紛紛“入住”嗶哩嗶哩、抖音等平臺,既有插科打諢的互動,也有嚴肅莊重的解讀,多方式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受到了不同群體的熱烈歡迎,真正做到了馬克思主義和黨的理論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6:114-115.
[2] 張耀燦.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2.
[3] 陳獨秀.陳獨秀文章選編:中[M].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84:312.
[4]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
[5] 李一氓.李一氓回憶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65.
[6] 周恩來.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3.
作者簡介:胡雨霞(1971—),女,漢族,遼寧沈陽人,沈陽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韓荊柯(1998—),女,漢族,山東泰安人,單位為沈陽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
(責任編輯:馬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