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紅鳳 張兆云
【摘 要】目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施以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康婦炎膠囊聯(lián)合治療,觀察疾病治療效果。方法:將我院收治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數字法分組,觀察不同干預方法下的患者疾病治療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結果:觀察組疾病治療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 <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結論: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施以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康婦炎膠囊聯(lián)合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減輕患者機體疼痛感,治療安全性高。
【關鍵詞】康婦炎膠囊;頭孢曲松;甲硝唑;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作為臨床常見婦科疾病,育齡期女性發(fā)病率較高,患者常見下腹、腰骶部不適及月經紊亂[1]。慢性盆腔炎病程周期長,疾病復發(fā)率較高,若患者疾病治療不徹底,容易發(fā)生盆腔粘連及不孕癥,對患者的身心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現階段,針對慢性盆腔炎臨床主要采取廣譜抗生素治療,包括甲硝唑及左氧氟沙星,但單一西藥治療方法效果不明顯,疾病復發(fā)率高。中醫(yī)藥對慢性盆腔炎有獨到見解,臨床上常見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與氣滯血瘀有關??祴D炎膠囊作為中成藥,具有清熱解毒及活血化瘀、消炎鎮(zhèn)痛功能,對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效果顯著。本研究將我院納入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究不同治療方法的效果,以下為詳細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20年2月至2021年1月納入的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為觀察對象,隨機數字法分組,80例患者進入對照組及觀察組,兩組患者各40例。對照組,年齡22歲~38歲,平均年齡(30.14±2.41)歲,病程1年~10年,平均病程(5.02±1.01)年。觀察組,年齡20歲~38歲,平均年齡(30.45±2.48)歲,病程1年~11年,平均病程(5.12±1.22)年。組間一般資料對比(P<0.05)。納入標準:①患者滿足盆腔炎疾病診斷標準;②精神情況良好;③疾病治療依從性高,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將合并嚴重器質性疾病患者;②婦科腫瘤患者;③異位妊娠患者排除。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施以甲硝唑注射液治療,1g甲硝唑與100ml生理鹽水融合,為患者靜脈注射,每天注射1次。選擇頭孢曲松鈉1g與100ml生理鹽水融合,每天靜脈注射1次。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方法上聯(lián)合康婦炎膠囊,每天口服3粒,每天口服3次?;颊呔委?5d,此期間叮囑患者休息,禁止性生活,避免疾病加重。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疾病治療有效率,痊愈:盆腔炎康復,癥狀消失;有效:癥狀改善,并未完全消失;無效:癥狀加重,反復發(fā)作。對比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皮疹、食欲不振、惡心。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組間疾病治療有效率對比
觀察組疾病治療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疾病治療有效率為72.5%(P<0.05),見表1。
2.2 組間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對比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慢性盆腔炎作為女性發(fā)生率較高的疾病,該疾病發(fā)生的因素包括急性盆腔炎進展及性生活方式、宮腔手術感染等,常見致病菌是需氧菌、厭氧菌,臨床常見病理性變化是盆腔結締炎癥及慢性子宮內膜炎[2]。臨床常見的治療方式是抗生素與甲硝唑聯(lián)合治療,及時緩解患者疾病癥狀,但患者需長期治療,容易發(fā)生耐藥性及不良反應,遠期效果不理想[3]。中醫(yī)藥在治療慢性盆腔炎上主要采取中醫(yī)藥治療,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是常見疾病類型,治療過程中常見活血化瘀及消炎鎮(zhèn)痛??祴D炎膠囊對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治療效果顯著,有利于快速抑制菌群,達到疾病治療目的,且中藥治療疾病講求標本兼職,自病根入手治療,持續(xù)性對病灶發(fā)揮作用,避免疾病治療后復發(fā)。觀察組疾病治療有效率為97.5%,對照組疾病治療有效率為72.5%(P<0.05),觀察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在濕熱瘀結型慢性盆腔炎疾病治療過程中,施以頭孢曲松鈉、甲硝唑、康婦炎膠囊聯(lián)合治療效果顯著,安全性高,有利于提升疾病治療有效率,該治療方式具有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魏慧俊,閆紹穎,尹艷茹,等.電針聯(lián)合中藥灌腸對慢性盆腔炎患者盆底肌電、炎癥介質和免疫功能的影響[J].上海針灸雜志,2021,40(5):585-589.
[2] 楊月毅,蘭蘇平.溫通逐瘀湯保留灌腸聯(lián)合小劑量氟羅沙星治療慢性盆腔炎45例[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21,28(3):468,517.
[3] 王文平,黃錦,敬巧,等.金剛藤膠囊聯(lián)合甲硝唑治療對慢性盆腔炎患者效果、生活質量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響[J].中外醫(yī)學研究,2021,19(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