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識別幼兒的真興趣、真需要
在案例中,做柿餅是幼兒的興趣,還是教師刻意引導的結果?從案例的描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第一次看到柿子樹時,對樹上掉下來的果實是什么進行了討論。當讀到繪本時,幼兒好奇的是“柿餅是什么,是什么樣子、什么味道的”。幼兒真正感興趣、想要去探索的是什么?我們不得而知。如果教師將柿子投放在區(qū)角后能夠觀察和記錄下幼兒更多的行為、語言,也許就能解答柿餅制作活動該不該發(fā)起或該怎樣發(fā)起的問題。如果教師可以和幼兒一起討論“關于柿子有哪些問題”,了解幼兒想了解的是什么、想怎樣來尋求答案,可能活動的走向會完全不一樣。生成課程的目的不在于活動有多新奇,而在于活動是否基于幼兒的立場,基于幼兒的經驗水平。因此,幼兒在活動中的思考與表達就尤為重要。對幼兒的觀察、傾聽有助于教師判斷活動怎樣開展。
案例中,教師發(fā)起活動的初衷是對園內自然資源的利用,最后困惑于活動的內容與方向除了做柿餅還可以是什么。我想這個問題的背后反映出教師仍然更為關注如何教,而對幼兒如何學則思考不多。教師思考活動內容時,除了對幼兒興趣的識別與分析,對活動的目的與意義的思考也很重要。教育目標決定了教師如何選擇、取舍課程內容?;顒觾热莺托问绞欠裥路f不是我們決定一項活動是否有必要開展的標準,幼兒能否產生探究的興趣、發(fā)展探究的能力,才是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時最需要關注的。
二、從幼兒的視角評價活動
教師困惑于該不該開展做柿餅的活動,這一問題的實質是如何評價活動的效果與意義。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活動成功與否來評判活動的價值,這是一種結果導向的評價,我們最需要關注的是活動過程中幼兒的學習與體驗。幼兒在活動中樂于嘗試、勇敢面對失敗、學習如何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這些比學會如何做柿餅重要得多。我們對成功的定義有很多,做出好吃的柿餅固然是一種成功,勇于挑戰(zhàn)未知難道不算一種成功嗎?
我們更應重視的是幼兒的自我評價。幼兒對柿餅制作活動的感受是什么?幼兒對待活動是怎樣的態(tài)度?幼兒對自己在活動過程中的表現(xiàn)有哪些滿意與不滿意的地方?幼兒希望接下來做什么,需要我們給予怎樣的支持?如果我們只是從成人的角度來評判,那么幼兒可能會失去很多體驗的機會,幼兒的決策也會越來越依賴成人。同時,評價不應是終點,對自我的評價是一種反思,也是促進后續(xù)學習的契機。
(廣東佛山市順德區(qū)北滘深業(yè)城幼兒園 王湘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