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熠
摘 ? 要:“分餐制”屬于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這種用餐形式。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逐漸復工復產的餐飲行業(yè)和大眾重新看到這一名詞“分餐制”。而此時也是倡導“分餐制”,讓使用公勺公筷的意識成為社會共識的好時機。全國各地在以多種形式來引導人們培養(yǎng)文明用餐的良好習慣,宣傳使用公勺公筷也正當其時。因此,實行“分餐制”,尤其在疫情期間倡導推廣“分餐制”,是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分餐制;歷史溯源;現實意義
中圖分類號:K203 ? ? ?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1)20-0152-03
“分餐制”即每餐皆配備公勺公筷,將飯食置于個人餐具內再進食的用餐方式??赡苡腥藭J為這只是西方和日本餐飲文化的理念,合餐制才是中國人平等、友好傳統(tǒng)的體現。但實際上,“分餐制”并不是舶來品,它恰恰是我們自己的文化,在我國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分餐制”的用餐形式。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逐漸復工復產的餐飲行業(yè)和大眾重新看到這一名詞“分餐制”。
一、中國分餐制的歷史溯源
“分餐”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時期?!缎〈鞫Y記》有云:“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边@里的“席”指的就是人們聚餐宴客時的“筵席”。食客們按席入座,一人一案,飯與酒均按位分之,進食的形制皆有不同,這便是“分餐”的由來。秦漢時期,這些彰顯身份、等級的制度被延續(xù)了下來。公元前206年,項羽設“鴻門宴”,劉邦赴宴,“項王東向座,范增南向座,沛公北向座”,雖共處一室卻一人一案,各自進食。之后,漢承秦制,不僅王侯將相們傳承了“分餐制”,在百姓間也頗為普遍。
三國東漢末年,黃巾起義拉開了烽火硝煙、三足鼎立的時代。周瑜設盛宴請來訪的曹操謀士——蔣干與東吳諸將,史稱“群英會”。文官武將席地跪坐,面前擺放著精致的小食案和若干盞碟,皆是分餐而食。魏晉南北朝時,草原游牧文化對中原地區(qū)產生著深刻的影響,當然也給飲食風俗帶來了改變。眾人雖共坐一桌,卻會將飯菜盛于各自的餐具,再分開進食。這被稱為“會食”,是“分餐制”的一種。我們看到驚艷世人的敦煌壁畫第四七三窟中,畫上之人同桌而不共食;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里,很像今天自助餐的分食方式,這都是“會食”的“分餐制”。
國學大師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钡搅耸O一時的宋代,“會食”或“分開進食”的方式更多地被用在隆重的宴會。《水滸傳》第82回“張叔夜三番宣御詔,宋公明合伙受招安”中曾寫道:“宋江便命開筵,款待天使。尊張叔夜、劉光也上坐”,“宋江、盧俊義等眾頭領都在堂下列席”??梢姡m然合餐已經流行,但凡遇重要場合,共處一室卻分開就餐,這或許最能體現對賓客的尊重。到了明清時期,合餐已十分普遍。不過,在反映當時世態(tài)百相的《紅樓夢》中,依然有“分餐制”的身影。比如,第四十回劉姥姥二進大觀園時,寶玉一時興起,提議“誰素日愛吃的,揀樣兒做幾樣。也不必按桌席,每人跟前擺一張高幾”,“再一個十錦攢心盒子、自斟壺,豈不別致”。這既是會食,也是我們今天提倡的“分餐制”的一種。
二、新時期推行分餐制的現實意義
到了如今,“會食”與“分開用餐”的方式依然存在。北京胡同的鹵煮、弄堂小店的陽春面,或者一頓別致的廣式早茶……無論如何,“分餐制”并非舶來品,而是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的文化習俗,源遠流長,是中國飲食文化古老的根基。當前,新冠病毒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注的問題,死亡的陰霾仍籠罩在許多地方上空,我們仍要保持警惕。這次疫情按下的“暫?!辨I,或許正是一次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用餐習慣的契機。
“合餐”可能是平等、親近的體現,卻有交叉感染、導致疾病的風險?!胺植汀辈粌H能有效減少新冠病毒、幽門螺桿菌等病菌的傳播,且在更文明衛(wèi)生的特性下顯示著對共餐者的尊重。過去,它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未來也可以成為中華文明的新風尚。疫情好轉后的餐飲服務業(yè)也在逐漸復產復工,現在沈陽市的多家餐館就已經開始出現“分餐制”的試驗,顧客用起公勺公筷,而且他們認為用公筷公勺為別人夾菜盛湯,不僅保留了中華傳統(tǒng)飲食文化中一貫的熱情周到,也在這個特殊時期更加體現出對他人的尊重。
倡導文明的用餐方式已經不再是某個人的事情了,越來越多的人已經意識到這點。現在正是“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的重要時期,健康文明的用餐方式再次被人們關注。而此時也是倡導“分餐制”,使其意識成為社會共識的好時機,全國各地也應以多種形式和方式來引導人們培養(yǎng)文明用餐的良好習慣,宣傳使用公勺公筷。
改變合餐制不僅是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改變一種用餐方式,而更是要轉變一種長久以來“共餐共食”行為下的中國傳統(tǒng)飲食文化??梢哉f是“移風易俗”,去掉那層不必要、不健康的“面子”,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分餐制”的歷史蹤跡里發(fā)現它在新時期的價值,使文明用餐習慣成為一種社會自覺,也讓人們認識到這一方式的必要性。
三、推行分餐制文化的實踐思路
首先,我們要看在中國為什么是合餐制占主流。在人類文明之始,飲食形式簡單,菜品不豐富,不外乎“燒、烤、烘、焙、蒸、煮”,當每頓只有稀飯饅頭的時候,是無法合餐的。而在氏族社會人們地位相對平等,每人一份,不外乎酋頭多分一些、優(yōu)先一些。所以飲食文化不分貴賤,上層底層步調一致。然而,隨著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增多,上層占有的多,且菜品開始變得豐富,烹飪方式開始變得多樣,因此上層可以繼續(xù)分餐,而底層則處在溫飽與饑餓之間徘徊,只能采用合餐。也有說分餐是后發(fā)的、是尊卑貴賤等級次序的產物。但無論如何,能實現分餐,首先肯定需要物質的豐富。因此,分餐變成了上層文化,合餐變成了底層文化。而造成當今兩種用餐制在中國與西方世界的不同地位,則是因為我們的文化自宋朝以后,庶民文化開始興盛并影響上層,甚至于成為社會的主流。這其中科舉制度居功至偉,階層固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貴族門閥普遍消亡,使得庶民文化可以走進廟堂。至于椅子的引進、坐姿的改變并不是什么特別重要的原因,在椅子沒引進中國之前西方就一直在用了,而如今日本人仍像我們以前那樣席地跪坐,也不影響分餐制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