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迪
平行線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之一,利用平行線可以得到角之間的相等或互補的關系,幫助我們解答一些求角度的問題.折線問題是兩條平行線不是被第三條直線所截,而是被一條折線所截,此時平行線的性質定理就不能直接應用了.那么如何解決這類折現問題呢?以下分類進行探討.
一、“外凸型”折線問題
“外凸型”折線問題是指兩條平行線之間被向外凸出的折線所截,并有一個或多個折點.解答這類“外凸型”折線問題的一般方法是過折點作已知平行線的平行線,通過形成的多組平行線建立角與角之間的聯系,進而把線的關系轉換成角的關系,然后利用“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的性質解答.
基本題型
例1 ?如圖1,已知AB∥CD,∠A=120°,∠C=130°,那么∠APC的度數是( ).
A.100° B.110° C.120° D.130°
解析:過P作直線MN∥AB,如圖2所示,
∵MN∥AB,
∴∠A+∠1=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1=180°﹣∠A=180°﹣120°=60°,
∵MN∥AB,AB∥CD,
∴MN∥CD,
∴∠C+∠2=180°(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
∴∠2=180°﹣∠C=180°﹣130°=50°,
∴∠APC=∠1+∠2=60°+50°=110°,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平行線的性質,解題的關鍵是作出平行線,根據平行線的性質找出圖中角度之間的關系.
結論1:如圖1,在平行線中“外凸型”折線問題中,中間角加兩個邊角等于360度,即∠A+∠P+∠C=360°.
拓展題型
例2 ?細觀察,找規(guī)律.下列圖3①-3④中的MA1與NAn平行.
(1)圖①中的∠A1+∠A2= ? 度,
圖②中的∠A1+∠A2+∠A3= ? 度,
圖③中的∠A1+∠A2+∠A3+∠A4= ? 度,
圖④中的∠A1+∠A2+∠A3+∠A4+∠A5= ? 度,…,
(2)第n個圖中的∠A1+∠A2+∠A3+…+∠An= ? ? ? .
(3)依圖3②為例,寫出證明過程.
分析:(1)根據兩直線平行,同旁內角互補,即可得到結論;(2)根據(1)中的規(guī)律,即可得到第n個圖中的∠A1+∠A2+∠A3+…+∠An的度數;(3)先過A2作A2B∥A1M,根據A2B∥A1M∥A3N,可得∠A1+∠1=180°,∠A3+∠2=180°,進而得出∠A1+∠A1A2A3+∠A3=360°.
解:(1)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可得圖①中的∠A1+∠A2=180度,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可得圖②中的∠A1+∠A2+∠A3=360度,
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可得圖③中的∠A1+∠A2+∠A3+∠A4=540度,
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可得圖④中的∠A1+∠A2+∠A3+∠A4+∠A5=720度,
故答案為:180,360,540,720;
(2)根據平行線的性質,可得第n個圖中的∠A1+∠A2+∠A3+…+∠An=180°n﹣180°.
故答案為:180°n﹣180°.
(3)如圖4②,過A2作A2B∥A1M,
∵MA1與NAn平行,
∴A2B∥A1M∥A3N,
∴∠A1+∠1=180°,∠A3+∠2=180°,
又∵∠1+∠2=∠A1A2A3,
∴∠A1+∠A1A2A3+∠A3=180°+180°=360°.
點評:本題通過四個特殊的圖形得到了一般性規(guī)律,運用了不完全歸納法,體現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數學思想,這是解決規(guī)律探索題時常用的方法.
結論2:對于平行線中有多個折點的“外凸型”的折線問題,有一般性結論:折線內角的和=(折點數+1)×180°.
二、“內凹型”折線問題
與平行線中的“外凸型”折線問題相對,平行線中也有“內凹型”折線問題.“內凹型”折線問題是指兩條平行線之間被向內凹進去的折線所截,并有一個或多個折點.解答“內凹型”折線問題,通用的方法仍是過折點作原平行線的平行線,形成多組平行線,然后利用“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的性質解答.
基本題型
例3 ?如圖5:已知AB∥CD,∠B=38°,∠D=72°,則∠BED= ? °.
解析:過E作EF∥AB,如圖6,
∵AB∥CD,∴EF∥AB∥CD,
∴∠B=∠BEF,∠D=∠DEF,
∵∠B=38°,∠D=72°,
∴∠BEF=38°,∠DEF=72°,
∴∠BED=38°+72°=110°.
故答案為:110.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了平行線的性質與判定,關鍵是掌握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平行;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結論3:如圖5,在平行線中“內凹型”折線問題中,中間角等于兩個邊角的和,即∠E=∠B+∠D.
拓展題型
例4 ?(1)如圖7,AB∥CD,∠BEC與∠1+∠3的關系是什么?并寫出推理過程;
(2)如圖8,AB∥CD,直接寫出∠2+∠4與∠1+∠3+∠5的數量關系 ? ;
(3)如圖9,AB∥CD,直接寫出∠2+∠4+∠6與∠1+∠3+∠5+∠7的數量關系 ? ? ? .
分析:(1)首先過點E作EF∥AB,由AB∥CD,可得AB∥CD∥EF,根據平行線的性質,易得∠BEC=∠BEF+∠CEF=∠1+∠3;(2)首先分別過點E,G,M,作EF∥AB,GH∥AB,MN∥AB,由AB∥CD,可得AB∥CD∥EF∥GH∥MN,由平行線的性質,可得∠2+∠4=∠1+∠3+∠5.(3)首先分別過點E,G,M,K,P,作EF∥AB,GH∥AB,MN∥AB,KL∥AB,PQ∥AB,由AB∥CD,可得AB∥CD∥EF∥GH∥MN∥KL∥PQ,然后利用平行線的性質,即可證得∠2+∠4+∠6=∠1+∠3+∠5+∠7.
解:(1)∠BEC=∠1+∠3.
證明:過點E作EF∥AB,如圖10,
∵AB∥CD,∴AB∥CD∥EF,
∴∠BEF=∠1,∠CEF=∠3,
∴∠BEC=∠BEF+∠CEF=∠1+∠3;
(2)∠2+∠4=∠1+∠3+∠5.
理由:分別過點E,G,M,作EF∥AB,GH∥AB,MN∥AB,如圖11,
∵AB∥CD,∴AB∥CD∥EF∥GH∥MN,
∴∠1=∠BEF,∠FEG=∠EGH,∠HGM=∠GMN,∠CMN=∠5,
∴∠2+∠4=∠BEF+∠FEG+∠GMN+∠CMN=∠1+∠EGH+∠MGH+∠5=∠1+∠3+∠5;
(3)∠2+∠4+∠6=∠1+∠3+∠5+∠7.
理由:分別過點E,G,M,K,P,作EF∥AB,GH∥AB,MN∥AB,KL∥AB,PQ∥AB,如圖12,
∵AB∥CD,∴AB∥CD∥EF∥GH∥MN∥KL∥PQ,
∴∠1=∠BEF,∠FEG=∠EGH,∠HGM=∠GMN,∠KMN=∠LKM,∠LKP=∠KPQ,∠QPC=∠7,
∴∠2+∠4+∠6=∠1+∠3+∠5+∠7.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平行線的性質,解題的關鍵是根據所求問題需要的條件,作出平行線,利用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的性質和等量代換來解題.
結論4:對于平行線中有多個折點的“內凹型”折線問題,有一般性結論:所有的凸角之和=所有的凹角之和.
關于平行線中的折線問題,還有一些其他類型,這里只是列舉了其中比較常見且重要的兩種類型,解答這類問題的通用方法就是過折點作輔助線,將線的關系轉換成角的關系后,此類復雜模型就變得簡單了.此外,同學們還可以記住這兩類問題中的四個結論,將其直接應用于填空題、選擇題的解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