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秋惠
摘要: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公德已經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的重要尺度。大學生公德失范行為日趨嚴重,為了提高大學生的公德行為,探析出了大學生公德失范行為的發(fā)生與家庭、學校和自身因素有關。進而找出了減少大學生公德失范的教育策略,如:培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加強校園文化的宣傳與建設、發(fā)揮大學生的心理暗示作用。大學生公德失范的減少不僅對社會環(huán)境有益,而且對大學生本身更獲益匪淺。
關鍵詞:社會公德;公德失范;和諧社會
一、引言
社會公德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主要著力點,體現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雖然現階段大學生社會公德的主流是積極健康的,但是仍然有不少大學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公德失范行為。這與當前社會對大學生寄予的弘揚社會思想道德的厚望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會傷害大學生自身而且也會對社會產生消極的影響。因此,需要全面地分析大學生公德失范的原因,并在此基礎上找出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此教育當代大學生,為國家培養(yǎng)真正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二、公德失范的特征
近些年來,公德失范行為頻頻發(fā)生,本質上是社會主體公德意識淡薄,思想道德素質低下。因此,公德失范引起社會的注意并對其進行研究,總結出公德失范具有以下特點:
(一)公德失范具有普遍性。在新時代下,人們對公德失范行為并不陌生。傳統的公德失范行為只發(fā)生在現實生活中,現在是網絡盛行的時代,網絡公德失范行為更為普遍。公德失范行為,如:不講誠信、不排隊、闖紅燈等行為。網絡公德失范行為,如在網絡上肆意謾罵、“鍵盤俠”、網絡詐騙等行為。不管是在現實社會中還是網絡上,公德失范行為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發(fā)生的現象,有待于人們解決。
(二)公德失范具有從眾性。從眾心理(conformity),指個人受到外界人群行為的影響,而在自己的知覺、判斷、認識上表現出符合于公眾輿論或多數人的行為方式。當然,公德失范行為也不例外。人們受社會生活的影響,部分人社會公德意識淡薄難免會做出公德失范行為,但是公德失范行為不觸及法律,不會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出于私利人們傾向于公德失范。部分人因為違反社會公共道德而受益,大多數人就容易滋生從眾心理,所以更多的人做出公德失范行為,嚴重擾亂了社會秩序。
二、大學生社會公德失范的原因探究
(一)家校聯合教育缺乏科學性
一是家庭教育觀念缺乏科學性。王偉、王娟娟、張娉婷他們認為,現代家庭教育應主動摒棄傳統家庭教育思想中功利性過強的部分。家長給子女傳授重利輕義,重智輕德的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這種扭曲的教育目的要不斷進行糾正。
二是學校的道德教育缺乏科學性。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內容只涉及傳統的社會公德,沒有與時俱進。學生們的思想非常活躍,已經超過課堂內容所傳授的思想。教師無法真正的了解學生的思想,學生也很難把課堂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內容轉換為實際行動品質,學校的這種教育方法嚴重削弱了德育的實效性。
(三)學生自我公德意識薄弱
大學生違反社會公德行為規(guī)范,從自身來看是價值觀偏離。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不僅受價值觀的支配,而且受價值觀外在的表現形式。當代大學生思想比較活躍,而且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建立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雖然大學生的主流思想是積極向上的,但是各種社會思潮極大地沖擊了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太穩(wěn)定的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導致一些學生價值觀念模糊,對社會上的一些行為和現象不能清晰地做出判斷。
三、大學生公德失范的教育策略
(一)培育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
中國傳統美德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時代以文化育人的精神財富。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新時代社會公德建設之中,用中華傳統美德激發(fā)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不斷解決社會公德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各種難題,煥發(fā)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生機和活力。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優(yōu)秀傳統文化,用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對人們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這是培育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最好的教科書。
(二)加強校園文化的宣傳與建設
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能動的作用?!痹趯W生的成長過程中,良好的校園公德環(huán)境將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作用。因此,學校要在重視傳授科學知識的同時,也要重視社會公德的日常教育。同時,加強校園文化建設,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圍和積極向上的校園環(huán)境熏陶學生,提高學生參與公德教育的積極性,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并從中不斷提高社會公德修養(yǎng)。
(三)發(fā)揮大學生的心理暗示作用
培育良好的社會公德意識,踐行良好的公德行為,就要充分發(fā)揮大學生內因的決定作用。一是自我激勵法。大學生要正確認識當前的社會公德現狀,對于自身出現的不良公德行為要認真分析原因并積極改正,對于良好的社會公德行為要繼續(xù)保持。二是積極提升大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對大學而言,文化素養(yǎng)是其他一切素質的基礎,有利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從而養(yǎng)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論
新時代下,各種社會思潮涌來,大學生的思想還不夠健全,存在公德失范行為是不可避免的。當前,想要達到無公德失范行為還做不到。雖然公德失范問題是當前社會出現的客觀現象,但是對待公德失范不能消極地處理。人們必須深入研究并找到減少公德失范行為的對策,以提高我國大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精神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宣傳教育局.《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學習讀本[M]北京: 學習出版社,2011:87.
[2]齊亞紅.優(yōu)化社會公德環(huán)境:社會公德建設的出路[J].天府新論,2008(02):31-34.
[3]王偉,王娟娟,張娉婷.論中國傳統家庭教育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智庫時代,2019(48):258-259.
[4]程思敏. 中德家庭道德教育比較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7.
[5]洪霞. 新時代大學生社會公德意識及其培育研究[D].蘭州大學,2020.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7]文池.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失范原因與對策探析[J].新西部(理版),2017(01):127-128.
[8]樂國安,管健.社會心理學(第2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99-305.
(山東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山東濟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