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仁柯
摘 要:關懷教育理論由上世紀80 年代的美國產(chǎn)生,對當時的美國教育就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也為后來西方世界的學校教育提供了發(fā)展的平臺與機會,受到了眾多教育者的關注。時至今日,關懷教育理論的極大影響力仍是國際先進教育中德育實踐與探索的中流砥柱,其獨特的科學性、人文性及情感價值性是德育活動中的主導思想,對提升我國當前中學德育的有效實施具有重要意義與啟發(fā)。本文通過剖析關懷教育理論,進而運用關懷教育理論在德育工作中的實踐路徑探索,以期為提升中學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提供借鑒。
關鍵詞:關懷教育理論;中學德育;概念;特點;實踐策略
關懷教育理論圍繞“增強學生情感體驗與德育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懂得關懷、學會關懷”的中心思想,對中學教育階段及領域的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出了創(chuàng)造性、建設性和科學性的主張。隨著時代的更迭,市場經(jīng)濟體制不斷深入到人類的實際生活當中,無形的利益導向逐漸形成,大大的暴露了中學德育教學實踐中缺失的人文關懷所引發(fā)的“重成績、輕育人”等諸多問題。迫使德育形式多為流于過程,忽略了學生在教育中的主體地位,造成學生德育習慣及關懷品格培養(yǎng)不足的情況。因此,關懷教育理論在中學德育中的實踐與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也是改革當前中學德育的重要抓手與途徑。
1 關懷教育理論的概念及特點
所謂“關懷教育理論”就是指處于人際關系中的一種生命展示,并不是一種具體的人類行為方式。因為關懷的意義并不能被界定為一種個人品質(zhì)與美德,它更應該被詮釋為一種關系的交集。主要突出表現(xiàn)在關懷教育過程中人物的接觸、感知與交流,并在此過程中互換角色位置,增強心靈的溝通。關懷教育理論就是基于此核心理念的基礎上,在長期的德育實踐活動中總結及探索出來的,它可以是一種嶄新的道德價值體現(xiàn),也可以說是一種新型的德育模式。關懷教育理論的主旨在于重點培養(yǎng)中學生的認知與感恩能力,學會以具體的行為體現(xiàn)去關懷他人,懂得感恩并成為值得被感恩的人。關懷教育理論的應用對中學德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實踐價值,在正確引導中學生學會“關懷”他人的同時,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進步,加速學生心智與智力的發(fā)展,成為與新時代接軌的“關懷型”人才。
2 關懷教育理論在中學德育中的實踐策略及方式
2.1 用關懷的方式給予學生獨立生命的尊重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主要的教育給予者絕不是服從于教學大綱及目標性極強的教學任務來提高學生成績及能力的驅(qū)使者,相反的,教師應該注重情感培養(yǎng),用心走進行色各異的學生生命當中,用真心教育去給予學生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教師不僅要走近學生們的生活,更要學會用學生的視角去觀察事物,用稚嫩的心靈去感受人生,懂得以心換心,用關懷備至來影響學生們的道德成長。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知情感,發(fā)現(xiàn)教師不再是冷冰冰的真理與知識的講授者,而是注重情感培養(yǎng)的組織者。教師要為學生營造多元化、趣味化、智能化的學習環(huán)境,讓興趣與好奇心為學生學習知識提供不同的理解與感受。同時,在關懷教育理論觀念支持下的教師不會再以“都是為你好”的傳統(tǒng)教育觀念壓迫學生,結合有情感意識投入的德育實踐活動促進學生自身成長能量的釋放,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2.2 德育模式生活化,促進關懷教育理論實踐合力發(fā)展
關懷教育的實質(zhì)在于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的形成,讓學生的道德品質(zhì)培養(yǎng)構建在生活化的德育模式基礎上,激發(fā)關懷教育理論的核心價值體現(xiàn)。關懷理論在學生成長中的道德選擇與評價充分體現(xiàn)在其教育學生品行習慣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更堅定了關懷教育理論符合時代教育的德育模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將借力于貼近生活化的德育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心智的成長,由“被關懷者”轉變?yōu)椤爸鲃雨P懷者”,感知責任與信任的成熟,建立有效的關懷關系。不斷探索德育中的自我關懷、與來自周圍的關懷,掌握關懷理論的具體性、活動性與情感性等特點,使得教育過程成為自我實現(xiàn)關懷、給予關懷到感知關懷的蛻變。關懷教育理論在德育中的主體表現(xiàn)形式分為“榜樣、對話和實踐作證”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鞍駱印敝饕峭ㄟ^對學生在德育生活化教育模式下建立關懷與被關懷的互動關系,親身體驗并踐行關懷教育理論內(nèi)容,從而成為被關懷者眼中的榜樣,并有效發(fā)揮榜樣的力量,學習回應關懷?!皩υ挕痹诘掠顒又芯哂虚_放性與科學性,讓師生間實現(xiàn)擁有共同情感追求與互相欣賞理解的過程。“實踐作證”是通過具體化及生活化的活動,培養(yǎng)學生道德品質(zhì)與關懷態(tài)度及能力,也是在現(xiàn)實關懷理論實踐的基礎之上,對學生展示出的肯定,給予鼓勵評價,保持德育中關懷關系的有效實施保障。
2.3 構建“三位一體”德育關懷互動教育體系
關懷教育理論的標準重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行習慣。而對學生而言,學校、家庭、社會是他們成長發(fā)展的三大重要環(huán)境,通過構建“三位一體”的德育關懷互動教育體系更有助于學生的成長與生活。利用學生在學校、家庭與社會“三維”實踐活動中學習關懷的德育理念,形成互動式的關懷體系,助力學生獲取學習自信心與安全感,從而認可關懷,增強學生對社會、家庭及學校的責任感,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及世界觀,成為適應時代的新型人才。
3 結束語
在德育活動中,有效的關懷教育理論實踐為學生指明發(fā)展的方向與目標,不斷重塑自我的傾聽、解析與分享情感,結合恰當?shù)年P懷教育方法滿足自身德育發(fā)展需求。教師以實踐活動出發(fā),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與求知欲,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反思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感。讓關懷成為學生潛移默化的行為記憶,為優(yōu)化的德育模式助力,切實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丁幼新.關懷教育理論在中學德育中的實踐探索[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18).
泉州市德化第一中學鵬祥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