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慧
一說起江南,腦海里就響起耳熟能詳的“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茉莉花是江南的代表,也是蘇州人的驕傲,更是虎丘的榮光。
古城街巷間,賣花謠喚起從前記憶
對于蘇州人而言,茉莉花首先是童年的記憶。尤對當年的“小娘魚”,唯有聽到“阿要買梔子花、白蘭花”的賣花謠,從賣花阿婆手中接過白蘭花別在包上,或將一串茉莉花手串美滋滋地戴上,才算是真正到了姑蘇的夏季。穿梭在市井街巷里的賣花阿婆身影,是蘇州城里最別致的文化風景線。
賣花其實很辛苦,特別是在交通不發(fā)達的年代,賣花阿婆很早起來拿花,再坐著最早一班的公交車甚至手搖船進城。
她們的花,都來自于虎丘。對于虎丘人來說,種花、賣花是最為傳統的行業(yè)。顧祿《桐橋倚棹錄》卷十二中記載,每逢游船云集、游人如織的節(jié)會,花農就會攜帶擺滿數層不同品種鮮花、總名為“茉莉花籃”的籃蝶,乘小艇到虎丘山浜或專門停泊游船的野芳浜,攔艙售賣給游人,“一籃一蝶,動索千錢”。茶花社區(qū)的老花農錢雪梅曾聽祖母講過,以前每天清晨,從虎丘斟酌橋東堍向西直至正山門,賣花的村民能排滿一整條街。
花農們賣的花,多為香花?;⑶鸬南慊ǚN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229年的宋朝,到了明清時期,虎丘花農名聲更是日顯,附近一帶成為我國著名的四大香花產區(qū)之一,更成為了江南花木貿易的中心。
虎丘香花除了用來觀賞,還可用來制茶,伴隨著蘇州茶葉手工作坊的發(fā)展,用于制作花茶的原材料精簡為茉莉、白蘭、玳玳花三種,統一并稱“三花”。
虎丘大院里,傳承人堅守“三花”種植
“三花”的種植需要土地和產業(yè)依托,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和收購途徑的消失,虎丘地區(qū)種植香花的人越來越少。
但其中亦仍有人在堅持,茶花村大普濟橋旁的一個院子里,從事花木栽培已有二十多年,身為“三花栽培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黃劍正在悉心種植“三花”。他兒時起就跟著父輩們一起種花,技校畢業(yè)后更是選擇了回家傳承技藝。
“三花”的季節(jié)性很強,栽培技藝要求很高,可謂環(huán)環(huán)相扣。其中白蘭花最為嬌貴,養(yǎng)護管理頗有難度。黃劍說,種花最累時是入冬時分,要將3米多高的白蘭花樹搬進花廂房。土法進廂是兩個花農一前一后合力抬搬,后面再跟一個花農抬扶好花樹枝干?!斑@么壯觀的白蘭花進花廂房的場面只有在我們這里才能看到了?!彼f。
潛心“三花”種植以外,黃劍還致力于分享虎丘地區(qū)“三花”種植的變遷史、栽培技巧,以此種方式傳承傳統,延續(xù)情懷。不獨有他一人在努力,為傳承“三花”種植技藝,虎丘街道專門編寫了一部種植指導手冊,包括《三花發(fā)展史》《茉莉花種植技藝》《白蘭花種植技藝》和《玳玳花種植技藝》四冊,讓“三花”文化的傳承有“標準”、有“參考”。街道還組織志愿者與花農結對,通過“田野調查”深入走訪,挖掘與虎丘“三花”有關的點位及歷史遺跡,征集“三花”老物件、老照片,保留、整理原始素材,為傳承發(fā)揚江南傳統文化注入力量。今年五四青年節(jié),更有20多位青年志愿者跟隨黃劍開始學習種“三花”。
幾日前,錢雪梅報名加入了姑蘇區(qū)虎丘街道的“三花”文化志愿者隊伍。她將定期徜徉于山塘街上叫賣“三花”,讓“三花”的縷縷幽香與賣花謠的婉轉歌聲再次回到蘇州人的生活里。
山塘運河邊,芬芳茶香飄走大江南北
近日,虎丘“三花”文化推廣活動之一的“蘇作花茶”交流會在山塘街玉涵堂舉行。活動參與者吳婷婷是民國時期蘇州著名茶商吳子平的后人,對茉莉花茶頗有研究,更是一名花茶從業(yè)者。當天,她向大家介紹了虎丘茉莉花茶及其產業(yè)的淵源與發(fā)展。
“蘇州對茉莉花的栽培從宋朝時就開始了。明末清初,用香花窨制茶葉制成花茶的風尚逐漸興起。”她說。在1860年至1900年期間,各地茶商采購毛茶后運至蘇州,委托茶行、茶棧加工窨制花茶,然后運往北方銷售,出現了“代客加工”的茶行和茶棧。1903年前后,在蘇州經營花茶的行、棧、莊、號,以及東北、華北的客商達五十多戶,吳子平經營的茶葉店就是其中的知名字號。
各地茶商選在蘇州制作茉莉花茶,除了此處種植業(yè)發(fā)達、產業(yè)基礎好、交通便利,更是因為看重“蘇作花茶”的制作手法?!疤K州特色的制作手法是‘徽坯蘇窨’,選擇安徽的茶葉,先烘青以制作茶坯,再用優(yōu)質珠蘭花打底香、茉莉伏天花窨制,最后用茉莉秋花提花。”吳婷婷說。
其中最頂尖的“蘇作花茶”莫過于“蘇萌毫”,曾在全國花茶比賽中獲得銀獎。“制作這款茶需要‘九窨一提’,窨的次數越多越耗費精力,但成茶十分驚艷?!眳擎面帽硎?,以“蘇萌毫”為首的蘇州茉莉花茶可以達到花香不蓋茶香、茶香不掩花香的效果。
遺憾的是,現在花茶中的茉莉花基本不是蘇州本地產的。本地老花農表示,如果能繼續(xù)用本地茉莉花來做花茶,一定能使蘇州花茶更受歡迎。
好消息是,虎丘街道積極致力于“三花”文化的推廣、傳承和保護。今年,街道更是推出以“三花”為主題的文化推廣活動,“以花為媒”,依托轄區(qū)非遺、園藝、文旅等特色資源和項目,傳承和弘揚具有虎丘獨特地域特色的民間文化,加速推動文化產業(yè)的落地。
除了吳子平的后人吳婷婷將在虎丘山下發(fā)揮專業(yè)能力外,蘇作花茶工藝第三代傳承人,原蘇州茶廠生產廠長胡志斌也希望帶著正宗的虎丘茉莉花茶制作工藝回歸虎丘地區(qū)。
這個春夏在虎丘尋訪“三花”,循著陣陣幽香,恍然已知,“三花”文化將經久不衰,經年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