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嘉浩
【摘要】 《水經(jīng)注》研究在當今已經(jīng)成為魏晉南北朝研究的熱點,形成了專門的酈學研究,但在史籍中對于酈道元的生平有所訛誤,對此進行考證,得出酈道元家鄉(xiāng)為涿縣,關于酷吏的記載也有失偏頗。
【關鍵詞】 酈道元;籍貫;酷吏
【中圖分類號】K239?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28-0061-02
一、問題由來
酈道元,字善長,是北魏著名的地理學家。關于《水經(jīng)》的作者,一般學者認為是三國時期的桑欽所撰寫,記錄了大大小小共137條河流。北魏時酈道元年少時就遍歷山川,立下了為水經(jīng)作注的宏愿。酈道元將水經(jīng)中的河流大大擴展,1252條河流是原文的十余倍之多,全書表面上記錄水道,實際上是一部以水為綱,對河流流經(jīng)之處所作的一次百科式的匯集,河流流經(jīng)之處的城池及沿革變遷、山川寺廟、著名人物、水利工程、物候風俗,甚至于古老傳說、民俗歌謠都有所涉及,作為一本注釋類書籍大大超越了原書。因此,從現(xiàn)代意義上講,其內容可以作為軍事民俗、政治地理的一部分。但酈道元的籍貫在何地,關于北史和魏書都有記載,但記載有所出入。
二、酈道元籍貫
《魏書》記載:“酈道元,字善長,范陽人也 ①。”而《北史》記載:“酈范,范陽琢鹿人也 ②”。以上兩則記載分別出自《魏書》和《北史》,均是不同時期的正史資料,可能在資料來源方面有所不同,剛好可以形成良好的對照。通過對兩種材料不同的解讀,目前有三種說法:首先,《魏書》和《北史》二者共說酈道元是范陽郡人,這應當比較真實可信,以這個說法作為起始,查閱了《魏書·地形志》:
范陽郡(漢高帝置涿郡,后漢章帝改。)
領縣七
涿(二漢屬涿,晉屬。有涿城、漢平城、鸞城。)固安、范陽、萇鄉(xiāng)、方城、容城、遒。
只有范陽郡共領七縣,范陽郡下只有涿縣而無涿鹿縣。在魏書中搜索,北魏并無涿鹿縣的建制。涿鹿一縣在《水經(jīng)注·漯水》中有“又東過涿鹿縣北”句注中有涿鹿縣的記載:“涿水出涿鹿山……東北流逕涿鹿縣故城南”。涿鹿縣也是確有其地。僅僅從正史中難以證明酈道元的籍貫,因為魏書所成年代在南北朝,建制政權更迭頻繁,而涿縣和涿鹿縣僅有一字之差,或漏記或者改名都有可能性。因此從《水經(jīng)注》尋找答案。涿縣在范陽郡,附近有巨馬水和圣水,找出這兩條水在水經(jīng)注中的記述,發(fā)現(xiàn)酈道元在《水經(jīng)·巨馬水注》中記有:
巨馬水又東,酈亭溝水注之,水上承督亢溝水于遒縣東,東南流,歷紫淵東。余六世祖樂浪府君,自涿之先賢鄉(xiāng),爰宅其陰,西帶巨川,東翼茲水,枝流津通,纏絡墟圃,匪直田園之瞻可懷,信為游神之勝處也③。
從上面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從酈道元的六世祖就在涿縣的先賢鄉(xiāng)住下,因此酈亭就是他的家鄉(xiāng)。充分說明了他對于自己家鄉(xiāng)的熱愛,而記載中的酈亭溝,先賢鄉(xiāng)都是很小的地名,正說明了他對這里的熟悉程度。而漯水注中則是很平常的記述,因此酈道元的籍貫當是范陽涿縣酈亭人。有必要繼續(xù)梳理一下涿鹿縣和涿縣的沿革情況。
三、涿鹿縣與涿縣
《嘉慶重修一統(tǒng)志》在第六卷《順天府建置沿革》云:“涿州:秦上谷郡地。漢高帝置涿縣,并置涿郡,屬幽州。后漢因之。三國魏黃初中,改曰范陽郡。晉為范陽國。后魏仍為范陽郡,齊、周因之。隋開皇中郡廢,以縣屬涿郡……(唐)大歷四年析置涿州。”遼、金、元、明、清均為涿州。由此可以得知,涿縣的沿革還是很清晰的,從秦到今天名字都以涿為名,并無更改,僅僅隨著朝代的變化,由縣置郡,并為郡治所在地,因而沿襲下來。
《嘉慶一統(tǒng)志》的卷三十八《宣化府建置沿革》云:“保安州:秦上谷郡地。漢置下洛、涿鹿、潘三縣,皆屬上谷郡。后漢因之。晉太康中分置廣寧郡,治下洛(在今涿鹿縣西),以涿鹿、潘二縣屬之。后魏太和中,兼置燕州,孝昌中陷廢。”還有卷四十《宣化府古跡》:“琢鹿故城:在保安州南。漢置涿鹿縣,屬上谷郡。晉屬廣寧郡。后魏省”。涿鹿在廣寧郡范圍內,在桑干河流域,與拒馬河相距很遠,完全不屬于一個流域范圍之內,當然不可能成為酈道元的故鄉(xiāng)。因此,北史記錄涿鹿應該是錯誤的,多衍了“鹿”字。
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中也有如下記載:
樓桑村,涿州西南十五里。后漢末,劉先主所居。明建文時,燕王嘗屯兵于此。又南三里有酈亭,后魏酈道元所居,亦曰酈村 ④。
描述更加清楚,更可以確定,酈道元籍貫在涿縣西南大約十八里的地方,一個叫樓桑村的地名附近。
四、酈道元生卒年
酈道元生于何年,尚無定論,時人推論甚多,學人均據(jù)道元在《巨洋水》注中有“先公以太和中,作鎮(zhèn)海岱,余總角之年,侍節(jié)東州”之句加以推斷,但結論不一。陳橋驛先生指出,以上敘述,“總角之年”泛指童年,并不像豆蔻、弱冠等說法有相對確切的時間段,所以對酈道元的出生時間的推測只有一個大致范圍。歷來不少撰述,都希望借助這一段重要材料去推斷確切的日期,可信度不高 ⑤。清人楊守敬認為道元“生于太和九年(485 年)”。⑥在《北史·酈范傳》中提到了酈范的幾個兒子,中間有對于生平的記述,可以通過這個進行一些簡要的推斷。
道元第四弟道慎,字善季。涉歷史傳,有干略。出為正平太守,治有能名。遷長樂相。正光五年卒,年三十八。贈后將軍、平州刺史。
道慎弟約,字善禮。樸質遲鈍,頗愛琴書。性多造請,好以榮利干謁,乞丐不已,多為人所笑弄??矇坝谑?,不免饑寒。晚歷東萊、魯郡二郡太守,為政清靜,吏民安之。年六十三,武定七年卒。
正光五年據(jù)考證為公元524年,時年38歲卒,生年當為太和十一(487)年,道慎為其四弟,酈道元承襲爵位,應該是長子,因此一定早于487年,猜測楊守敬據(jù)此推測出道元生年當為485年,相距兩年,因而猜測的成分更多。道元四弟生于487年切實可考,以此基準,假如其與四弟為同母所生,則生年最晚為485年,但是實際情況應當沒有如此急迫和緊湊,出生年當早于485年。陳橋驛先生在文章中考證酈道元之出生當在472年。在《河水注》中,提到“余以太和十八年從高祖北巡”,“余以太和中為尚書郎,從高祖北巡”,太和18年是494年,太和十八年已經(jīng)成為尚書郎,因此,推辭酈道元生年為470到480年之間。酈道元的卒年為孝昌三年(527)?!段簳な拰氣箓鳌份d:“孝司州牧、汝南王悅嬖近左右丘念,常與臥起。及選州官,多由于念。念匿于悅第,時還其家,道元收念付獄。悅啟靈太后請全之,敕赦之。道元遂盡其命,因以劾悅。是時雍州刺史蕭寶夤反狀稍露,悅等諷朝廷遣為關右大使,遂為寶夤所害,死于陰盤驛亭”。由這一記載可知,酈道元于孝昌三年十月(527),為蕭寶夤所害。
五、關于酷吏和魏書中的描述
《魏書·酷吏列傳》中稱:
淳風既喪,奸黠萌生;法令滋章,弄禁多設。為吏罕仁恕之誠,當官以威猛為濟。魏氏以戎馬定王業(yè),武功平海內,治任刑罰,肅厲為本,猛酷之倫,所以列之今史。
仔細讀過魏書中的記載,“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執(zhí)法清刻,自太傅掾引為書侍御史。”這句中,御史中尉李彪因為道元執(zhí)法清嚴苛刻,受到御史中尉的欣賞而提拔,并無貶低之意?!盀檎揽幔羧宋分?,奸盜逃于他境”,正是說明了酈道元為政的顯著效果。因為執(zhí)法嚴格,得罪了皇親國戚,用死來證明自己的剛正不阿,最后得到嚴猛的稱號。以上的記載都相對客觀,并沒有摻雜記述者個人的情感,因此筆者認為魏收并沒有過分抹黑酈道元。
史臣曰:士之立名,其途不一,或以循良進,或以嚴酷顯。故寬猛相資,德刑互設,然不嚴而化,君子所先。于洛侯等為惡不同,同歸于酷。肆其毒螫,多行殘忍。賤人肌膚,同諸木石;輕人性命,甚于芻狗。長惡不悛,鮮有不及。故或身嬰罪戮,或憂恚值隕,異途皆斃,各其宜焉。凡百君子,以為有天道矣。前半部分,還比較客觀認為,循良和嚴酷都是不同的選擇,但在最后卻是描述了酷吏帶來的種種害處,添加了史官的個人想法在內,因此可以看出魏收本人的性格不與嚴酷者為伍,在描述時名為中正,實則加以貶義,將酈道元收入酷吏之中有所不妥。
趙一清在《水經(jīng)注釋》中按云:“知人論世,必有取于余言也。”趙一清的評論道,酈道元不幸,生在亂世,行事自有自己的風格,從大節(jié)的角度并無所虧欠,即使他有著執(zhí)法嚴峻之稱,也是由于北魏朝政腐敗,在如此腐敗之朝廷中,稍顯公正便會鶴立雞群,猜測是與《魏書》的作者不和,素有嫌隙,才被列入酷吏之中,通過考察酈道元的整個生平,趙一清的看法無疑是公正的。《魏書》在最后又說:“然兄弟不能篤睦,時論薄之”。趙一清又在《北史》抄錄《魏書》此語下加以評論這又是直接摘錄魏書中的條目,“觀其有從死之弟,則非不能篤睦可知”。既然在明知被陷害慷慨赴死之時仍有兄弟追隨,則“兄弟不能篤睦”的話,說法便不攻自破了 ⑦。
酷吏一詞,現(xiàn)在含義發(fā)生了轉變,變成了完全意義上的貶義詞,變成了冷酷暴戾,濫殺無辜的含義,但在之前的記錄中,卻不完全如此,因此也應該辯證看待酷吏一詞。
六、總結
酈道元以及酈學研究在當今時代正在繼續(xù)得到進步,酈道元生平籍貫這一課題也將得到進一步解決,未來數(shù)字化、圖示化的酈學研究將會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注釋:
①魏收:《魏書》,中華書局2017年版。
②李延壽:《北史》,中華書局1974年版。
③陳橋驛譯注:《水經(jīng)注·漯水注》,中華書局2016年版。
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順天府》,山西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⑤陳橋驛:《酈道元生平考》,《地理學報》1988年第3期。
⑥楊守敬、熊會貞:《水經(jīng)注疏》,《楊守敬集》,湖北人民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1頁。
⑦陳橋驛:《愛國主義者酈道元與愛國主義著作〈水經(jīng)注〉》,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