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霞
【摘要】勞動教育是使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念和勞動態(tài)度,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是個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主要內容之一。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教育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chuàng)造性勞動?!?/p>
【關鍵詞】勞動教育;學科教育;勞動意識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全面強調和部署新時代勞動教育,意義重大,指導明確。從課程和教學的視角來看,加強勞動教育除必須開發(fā)專設性的勞動教育必修課程外,其他課程也要從自身學科特點出發(fā),有機滲透和融入勞動教育的內容。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數學、科學等學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勞動的科學態(tài)度、規(guī)范意識、效率觀念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為學科如何滲透勞動教育指明了方向。但學科教師必須明確的是,學科教學滲透勞動教育必須建立在結構化思考和系統化設計的基礎上,否則就只能拿出一些簡單化、碎片化的操作內容和方法,很容易流于形式,不但影響學科教學既定目標的完成,而且達不到新時代勞動教育的價值訴求。我認為,確立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的至關重要。
當前,一些小學生中出現不珍惜勞動成果、不想勞動、不會勞動的現象,作為每天都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一線教師,我對此有切身感受。作為勞動主體的兒童既缺少勞動的意識,又缺少勞動的能力,更缺乏勞動的體驗。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教師務必要“看到”兒童的特點。兒童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教學中加強勞動教育,為孩子創(chuàng)造勞動的機會,就能促進其向好的方面轉變。看到兒童的特點,還意味著要落實一個“小”字,有的放矢,培養(yǎng)小小的勞動者。
一、喚醒勞動意識:我想去做
現實生活中,有些學生不愿意參加勞動,是因為壓根兒沒有想過勞動是一件重要的事情,在他們的“每日事件清單”中,就沒有“勞動”這一項。有的學生把參加勞動當玩耍,一開始挺起勁,但是興趣一過,或者有更好玩的事情時,他們對手上的勞動就沒有興趣了。這時候如果強行把他們拉回到勞動中來,他們就會出現抵觸情緒。上述現象表明,學生缺乏勞動的意識,甚至可以說沒有建立關于勞動的概念認知。意識的增強不是靠簡單的說教,而要讓學生在勞動情境的濡染中、在勞動的實踐體驗中喚醒“我很需要勞動”的主體意識。以小學二年級的《勞動實踐》第一課是《學會刷碗》為例,當我提出問題:“哪位同學在家?guī)桶职謰寢屗⑦^碗?”時,班里學生你看我,我看你,有七個學生很不自信地慢慢地舉起手。我接著說:“大家再仔細想想幫爸爸媽媽洗過幾次碗?說說具體的洗碗過程?!?,五名學生站起來說幫媽媽洗過一次碗,具體洗碗過程說的含含糊糊,剩下的兩名學生說經常幫媽媽洗碗,能說出具體洗碗過程,班里共有四十五名學生,看來會洗碗的學生只有這兩名了,通過這個問題讓我更加深刻的明白習近平總書記為什么會把勞動教育納入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總體要求之中,對于新時代的接班人,迫切需要讓學生接受勞動教育,并付諸實踐之中,除了有高智商,高學歷,更應該該有勞動的能力。
二、提高勞動本領:我能做好
有的學生不愿參加勞動,不是因為沒有意愿,而是缺乏能力。對不會、不擅長的事情,很多學生都選擇回避,因為不會做會導致失敗、錯誤,會招致批評,讓他們產生挫敗感??茖W學科注重引導學生研究身邊的問題,強調科學探究、動手動腦、積極體驗,這些方面能力的提高構成了學生參與勞動的必備能力基礎。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動手能力強并不等于勞動能力強,有很多擅長動手的學生勞動能力卻很弱。能說出“勞動很重要”還不夠,還不是能力,并且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不能靠灌輸,而要靠在情境中有目的地運用知識與技能解決問題。認識到這一點,教師必須將教學與勞動實踐建立更多的聯系,開發(fā)出更多真實的勞動場景,讓學生親歷勞動,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運用在勞動的過程中,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
三、強化勞動體驗:我愿堅持
有些學生不愿意在勞動上投入時間和精力,是由于缺乏勞動所帶來的成功體驗和滿足感。很多時候成人覺得孩子在一些勞動項目上做不好,與其浪費時間還不如自己做。久而久之,就強化了學生“做不好”的負面體驗,他們也就不愿意去做了。殊不知,兒童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需要得到及時的鼓勵,這種鼓勵不僅來自他人的表揚,還來自勞動過程中的成就感對自己的激勵。換句話說,兒童在從事勞動的過程中需要獲得正向的體驗,而且體驗越多越好。體驗的累積有助于學生建立對勞動的積極情感,形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教師要善于在教學中為學生創(chuàng)造勞動的環(huán)境。杜威強調,環(huán)境包括促成或阻礙、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動的各種條件。例如,科學教材中有很多種植和養(yǎng)殖的活動,涉及很多勞動的成分。教師要善于對這些活動進行設計和組織,不是強制學生去勞動,而是說在這種被設計的環(huán)境中,勞動對學生的學習活動是必須的,這就是科學學習的方式。學生在勞動上做得越好,對知識的領悟就越好,學習的效果就越好。時間長了,他們就能夠對自己的能力有所確認,對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的價值有所確證,慢慢地愛上勞動。
總之,學科教學中滲透勞動教育,應當立足培養(yǎng)“有核心素養(yǎng)的小小勞動者”,激發(fā)學生參加勞動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想勞動、能做好、愿堅持;在勞動實踐上腳踏實地、身體力行、創(chuàng)新求精;在勞動的過程中學會懂勞動、善勞動、愛勞動。
參考文獻:
[1]周久志;加強小學生勞動教育勢在必行[J];學生之友(小學版)(點金作文);2009年12期.
[2]楊曉峰;當代學生勞動教育的身體視角分析[J];班主任之友(小學版);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