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裕童
摘 要 “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是清代治河的指導思想。在這一思想主導下,清口-海口河段的泄水順暢,是治黃保運的關鍵。由于河道淤積延伸,“蓄清刷黃”頻頻出現(xiàn)問題,海口河段治理成為君臣治河焦點。清政府在??诤佣尾捎昧耸ド?、浚船疏沙、截彎取直、減壩泄水、小范圍改道等一系列舉措,形成了服務于“蓄清刷黃”的??谥卫砟J???登瑫r期的海口治理取得一定成效。嘉道時期,常規(guī)的??谥卫泶胧╇y以為繼,官方治理措施卻仍跳不出“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窠臼。從清代??诤佣蔚闹卫砘顒涌梢钥闯?,嘉道以后黃淮運綜合治理體系的崩潰在所難免。
關鍵詞 清代 束水攻沙 蓄清刷黃 ??谥卫?/p>
自潘季馴提出并實施“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治黃策略,黃河河道基本趨于穩(wěn)定,扭轉了明代前期黃河“忽東忽西,靡有定向”的混亂局面。至清代,潘氏的治河方略,更成為黃淮運治理的指導思想。以往明清治黃史研究包含治河體制、技術、人物、河道變遷等諸多方面。區(qū)域上主要涉及黃河河南段與江蘇境內的清口以上河段,聚焦于清口以上的“束水攻沙”,清口一帶的“蓄清刷黃”,對清口以下至于海口的河段則較少涉及。研究方法上,對治河舉措的討論多為“列舉式”的研究,忽視了不同技術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
清口至海口河段位居下游,是“蓄清刷黃”實現(xiàn)的關鍵河段,清前中期的歷任皇帝都對清口以下的黃河入海問題頗為重視,多次派大臣前往??冢榭睌r門沙情況以及黃河入海情形。每當上游河段出現(xiàn)“問題”,總以“下泄不暢”為據(jù),治理??诤佣?。因此,對海口治理活動的考察,有助于更完整的了解清代黃淮運綜合治理體系。王愷忱的《黃河口研究及治理》一書曾對古代黃河口的治理進行梳理,尤詳于明清時期,側重對治理方案的討論[1]。王英華的《洪澤湖—清口水利樞紐的形成與演變》系統(tǒng)梳理了清口水利樞紐興衰全過程,其中對清代??诤佣沃卫硪嘤兴婕?,限于主題,未及系統(tǒng)論述清代海口治理全貌[2]。
本文將清代清口-??诤佣沃卫碇糜凇笆ド?,蓄清刷黃”治河背景之下,系統(tǒng)梳理清代??谥卫磉^程。將海口河段治理舉措,視為整體的治理模式,考察人作為治河主體,如何在黃河尾閭能動的施行“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治河思想。最終,從??谥卫砑夹g與方略的演變、效果,審視清代“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體系的命運。
一、 清代黃淮運綜合治理體系中的??趩栴}
明初都城北遷后,治黃保運成為黃河治理的主要目標。有明一代的治河主旨雖未發(fā)生變化,其具體治河措施卻是多種多樣,如北筑南疏、束水攻沙、分黃導淮等。其中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就是“束水攻沙”的理論。其首倡者萬恭“自境山至茶城北岸筑堤,以束漕水,使其力勁可敵黃流,黃水順下,則沙不倒壅”[1](P3773)。至潘季馴而形成了一套以河治河的理論,主要舉措就是在清口以上興筑堤防,建立了以遙堤為骨干,以束水攻沙為目的的遙、縷、月諸堤以及減水壩、滾水壩、涵洞等工程配合使用的堤防系統(tǒng)[2](P124)。
清口以下河段,以“蓄清刷黃”為關鍵。潘季馴從“淮清河濁,淮弱河強”的特點出發(fā),加強高堰工程,不使淮水東注,蓄全淮之水于洪澤湖內,抬高水位,導使淮水全出清口,會黃入海??梢浴盎袋S全河之力,涓滴悉趨于?!保瑥亩簿汀傲娗覍?,下流之積沙自去,下流既順,上流之淤墊自通,海不浚而辟,河不挑而深矣”[3](P248)。就兩者關系而言,“蓄清刷黃”的目的,在于為“束水攻沙”服務。即借黃淮合流以清刷黃,“水合則勢猛,勢猛則沙刷,沙刷則河深,尋丈之水,皆由河底,止見其卑,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兩旁”[3](P171)。自此,黃河河道基本趨于穩(wěn)定,扭轉了明代前期黃河“忽東忽西,靡有定向”的混亂局面。
至清代,制約“蓄清刷黃”策略施行的明祖陵因素也不復存在,靳輔大刀闊斧地實施筑堤束水、以水攻沙、大筑高家堰、蓄清刷黃的治河方略,河防體系較明代更為完善。靳輔治河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治河工程的重點是為了解除河患,將黃淮運視為一體綜合治理,主要有???、高家堰、清口、歸仁堤等工程;第二個階段,把治河重點由消除河患轉移到進一步解決漕運問題, 主要有毛城鋪、王家山、中河等工程[4](P59-61)。通過靳輔十余年的治理,黃河河道趨于安穩(wěn),早先被洪水淹沒的土地“逐漸涸出”,使得“下河十余萬頃皆沃產(chǎn)”[5](P10121)。漕運也恢復了暢通,皂河、中河開通后,漕船“重運過淮,揚帆直上,如歷坦途;運河無淤墊之虞,淮民歲省挑浚之苦”[6](P727)?!氨鄙铣銮蹇诤螅悬S河數(shù)里,即入中河,直達張莊運口,以避黃河百八十里之險”[7](P3774)。
根據(jù)靳輔治河的特點,可將黃河下游河道分為三段,河南、山東段主要是固定河道,防止河水北決沖運、南決入湖;徐州至清口河段,黃運并行,防洪與保運并重;清口至??诤佣螢辄S水尾閭,泄水順暢是該河段的治理主題。靳輔的治河方略基本為以后的河臣所繼承,康熙認為靳輔治河舉措得當,“一切經(jīng)理之法,雖河臣互有損益,而規(guī)模措施不能易也”[8](P299)。武同舉在《河史述要》中評論乾隆時期的河道治理時指出:“乾隆中黃河大勢,大抵前三十年,遵循靳輔遺規(guī),有整理,無變革,河勢可稱小康。”[9](P76)嘉道時期,黃河弊壞,河臣仍是固守“束水攻沙,蓄清刷黃”,可見靳輔的治河方略在清代影響深遠。
在靳輔確立的治河體系中,??诤佣沃翞橹匾=o接任河道總督時,黃河下游連年決口,弊壞至極。他認為黃河弊壞的原因在于“順治十六年,……至康熙六七年間,河淮兩水,俱從他處分泄,不復并力刷沙。以致流緩沙停??诜e墊,日漸淤高,……??谟?,而云梯關亦淤。云梯關淤,而清江浦、清口并淤矣”[1](P454)。受黃淮決口影響,清口以下河段“原闊一二里至四五里者,今則止寬一二十丈,原深二三丈至五六丈者,今則止深數(shù)尺”[1](P455)。將黃淮弊壞問題,歸因于??谛顾粫?。面對復雜的黃淮運局勢,將治理重點放在了清口以下河段。主張“今日治河之最宜先者,無過于挑清江浦以下,歷云梯關至??谝粠Ш由碇粒灾砂吨桃病盵2](P456)。因此,靳輔歷任之處便創(chuàng)筑云梯關外大堤一萬八千余丈。此外,輔之以疏浚??诘霓k法,在清口以下河段設浚船,往來上下“溯流刷沙”。靳輔在??诤佣问杩:拥馈⒅淌呐e措使得“??诖蟊?,下流疏通,腹心之害已除”[3](P10118),改變了清初河患嚴重的局面。
靳輔的治河思路深深影響了后世黃淮運治理。每當上游決溢、清口淤積,總有輿論以下泄不暢為據(jù),主張治理???。又因“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局限,清口至海口河段淤積延伸、清口淤積、河道兩岸的不利地形、黃河入海口的攔門沙橫亙等問題,引發(fā)了“蓄清刷黃”的危機,制約著清代黃淮運綜治體系的運轉。
康熙初年,黃河“自清口,……至海口,尚有三百三十里之遙”[4](P685),至康熙三十五年,“從云梯關至??跒槎儆嗬铩盵5](P695)。乾隆四十一年,黃河“自安東縣云梯關以下,計長三百余里”[6](P330)。嘉慶年間“關外遞年淤積,……相距竟有三百七十余里”[7](P168),??谳^康熙初年遠出240余里。黃河??诤佣蔚目焖儆俜e延伸,是下游堤防鞏固,泥沙大量下排的必然結果。據(jù)測算,1578年—1855年河口向海延伸74千米,延伸速率為267米/年[8](P112-122)。再就黃河口的演變而言“黃河河口,十年一改道”,黃河三角洲的尾閭一直處于淤積、延伸、擺動、改道的規(guī)律演變之中[9](P27)。靳輔師法潘季馴,奉行束水攻沙,與黃河河口十年一改道的規(guī)律相左,低估了黃河河道延伸抬高對蓄清刷黃的影響。
“蓄清刷黃”的前提是淮高于黃。清代前期,清口水利樞紐的運作尚屬暢順。至清中葉,清口上下游筑堤束水攻沙的后果顯現(xiàn),下游河道淤高,每逢汛期,防洪壓力劇增,河臣疲于堵口;加之黃河不時南決,泛水經(jīng)洪澤湖歸海,洪澤湖迅速淤積,清水無力,刷黃效果不佳,汛期黃河盛漲,倒灌頻頻。清中后期情況愈發(fā)嚴重,黃高于清成為常態(tài),“往年湖水六七尺,即能會黃濟運,今則黃河舊身,視道光元年,約高一丈三四尺,以致湖水雖蓄兩丈外,猶不能敵黃”[10](P41)?;此荒艹鳇S,運口無法開啟,漕運只能通過倒塘濟運或海運進行。而且,為預防高家堰潰決,夏汛時經(jīng)常開壩泄水,致使里下河地區(qū)的民眾,時刻面臨水患威脅。
黃河??诤佣蝺砂兜貏莸屯?,不利于排水。嘉慶年間醞釀黃河改道,吳璥等人對黃河海口段兩岸考察發(fā)現(xiàn),北岸有南北六塘河、碩項湖,東門、六里、義澤、武障等河,壅水嚴重;南岸的里洋??凇叭敳輩搽s,蘆根盤接,水不能行”[1](P404)??梢?,黃河三角洲一帶水網(wǎng)密集,縱橫交錯,地勢低洼而卑濕[2](P112-122)。此外,在黃河泥沙與海洋潮汐的共同作用下,黃河入海口有大片攔門沙。關于這一問題,潘季馴認為“海嘯之說未之前聞,但縱有沙塞,使兩河之水順軌東下,水行沙刷海能逆之不通乎?”[3](P168)但從文獻記載來看,清代??谟偃默F(xiàn)象確實存在??滴醢恕⒕拍觊g“黃河??诜e沙成灘,橫亙二十余里,相傳為攔門沙”[4](P702)。乾隆四十一年,薩載查勘黃河??冢白远鹬聊媳焙?冢s三十余里,水中淤有暗灘,與兩岸灘坡相連,系屬硬沙,……即系相傳之攔門沙”[4](P701)。嘉慶年間“云梯關外遞年淤積,竟成鐵板沙,……水底有暗灘,與南北兩灘相連,即所稱攔門沙也,……看來口門高仰,洵屬鑿鑿可據(jù)”[5](P330)。
??谕〞酬P系清口上下的黃河安危、民生與漕運,清代前中期的歷任帝王與河道官員,都對清口以下的治理頗為關注,屢屢成為朝野焦點。
二、清前中期的海口河段治理
根據(jù)清代??诤佣蔚闹卫硖攸c,可將清代的??谥卫矸譃閮蓚€階段。第一階段是康乾時期的治理,即在靳輔確立“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體系內微調,基本維持黃淮運治理體系的運作;第二階段則是嘉道時期,黃運體系弊壞,嘗試在治理體系內作較大調整,應對黃淮運危局,下文分而敘之。
(一)康乾時期的海口河段治理
1.攔黃壩的筑拆與浚船廢棄。
前文已述,自靳輔治河后,海口河段在黃淮運綜合治理體系中“為黃水入海之道所關,甚屬緊要”,由河道總督“每年委賢能河官,專管修理,勿致壅滯”[6](P698)。康熙三十五年夏,江、海、湖、河并漲,安東黃河南岸童家營大堤潰決,水入射陽湖[7](P285)。河臣董安國將上游水患,歸因于??谟俜e,認為“下流之宣既遲,則上游之壅積愈甚,水勢不能容受,小則倒灌,大則漫溢”[8](P695)。但其治理措施卻采用了改道方案:在云梯關下馬家港筑攔黃大壩,在堵閉正流,壩前“挑挖引河,改黃河???,由南潮河東注入海”。然而,黃河入海口的改道措施并未改變“黃水倒灌,清口淤塞”的狀況。三十八年,康熙南巡,親自查勘河工,認為前任總河董安國、河道馮佑將河工弊壞[9](P315),指示于成龍“將攔黃壩拆開,新河口亦不必堵塞”[9](P317)。三十九年,張鵬翮總理河道,奉諭旨“將攔黃壩盡行拆去,開浚疏通,水勢暢流,滔滔入?!盵1](P760)。
康熙末年,關于??谥卫淼淖h論再起。爭論的焦點在于,如何處理??诤佣蔚目4???4贾糜诳滴醵吣?,靳輔在南河十廳設“浚船分十隊,而統(tǒng)以船務營守備一員”[2](P53)。具體方法是在船尾系鐵掃帚,往來刷沙。相關制度設計嚴密,但效果寥寥。所以,故河道總督趙世顯將所設疏浚船夫裁撤。
雍正二年,李衛(wèi)奏稱浚船裁革以后“沙日壅而水日淺,所以上流連年決口”[3](P248)。時任河督齊蘇勒派人調查后上奏:“安東以下近海工程俱格平穩(wěn),??诓o沙淤?!盵3](P250)雍正六年,又議近海諸河設犁船、混江龍以疏浚積沙。后因其事費繁,而功不易得“旋起旋沉,此混彼落,甚至船戶舞弊,埽不得力,水中無可稽察,不久而自停也”[4](P404)??梢?,浚船一事,時置時撤,并不長久。相較之下,大臣們對于堤防尤為注重,雍正五年,總河齊蘇勒,加筑童家營黃堤。八年嵇曾筠以工代賑,上自虞城下至??冢瑑砂兜坦?,次第修筑。
2.眾議紛紛與河臣堅守。
乾隆初年常祿、胡定、周學健等均奏請疏浚海口。究其原因,自康熙后期出現(xiàn)了黃河倒灌洪澤湖,致使運道不通的狀況,??诤佣蔚南滦箚栴}仍為朝臣關注。爭論的主要內容是??谑欠裢〞?,如何治理。乾隆元年,常祿奏請大挑運河,并提出挑挖運河之前應先浚???,“黃水汛流入海,運道方能無礙”[5](P167)。乾隆八年,胡定以“黃河沙漸涌高,??谝酀u就淤,恐為運道、民生之患”具奏,指出“運口黃流漸灌,漕艘出口艱難,??谝酀u淤墊,尾閭之病,不可不急為調理”[6](P518)。河督白鐘山回應稱:“以堤束水,以水攻沙,則沙隨水去,海口即不致淤墊,前人已試有成效,舍此別無良法?!盵6](P518)
乾隆十二年三月,周學健奏:“海口七巨以下,??谥秀钌钐帲瑑H一丈二三尺,淺者止七八尺,皆因??诿咳諆纱纬庇浚徤惩?,所以??谥秀D淺于內地。”[7](P351)高斌以“乾隆八、九年,前河臣屢勘,海口深通,并無淺澀”為由拒絕,并斥之為俗論所搖[8](P736)。乾隆十五年高宗南巡,高斌進呈“河工圖說”,再次重申其黃河治理??趹B(tài)度:“云梯關以下海口為黃淮匯流入海之路,……合流則沙隨水去,分流則水緩沙停,漸至淤淺。此以水攻沙之法,宜以順水之性,必不可易,……唯完固堤防,使黃水合流,其上游減水諸壩節(jié)宣有制,勿使旁泄則趨海之勢自專,攻殺之力益勁?!盵9](P343)
3.分段治理與二套改河。
乾隆二十九年,黃河漲水,為防止黃河倒灌,將清口東西壩拆去,以清刷黃,致使下游安東縣陳家浦多有決溢。乾隆帝遂命高晉前往辦理??谑乱?。高晉主張清口以下河段,應以云梯關為界,采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即在云梯關以內筑堤,束水攻沙;云梯關以外“與其筑堤束水,至生新工,不若讓地與水,以順其性”。高宗對此表示認同,贊賞其“所見甚是”[1](P908)。次年,黃河又在陳家浦五套漫水,高晉“聽其宣泄,水落后將子堰仍即補還”[2](P39),并未采取其他的治理舉措。
乾隆三十五年后,黃河連年倒灌,朝臣又以??诓粫碁橛桑瑢覍疑蠒?。乾隆三十七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分派河臣吳嗣爵、欽差大臣劉統(tǒng)勛、薩載考察??谕〞城樾???疾旖Y論都是“入海亦無阻遏,毋庸疏?!盵3](p912)。薩載在奏折中還專門談及了攔門沙的具體情況:“水中淤有暗灘,與兩岸灘坡相連,系屬硬沙,……即系相傳之攔門沙”[4](P330)。不過他認為攔門沙并不足以阻遏黃水下泄,“將來黃水加漲,似不至于淤墊”[4](P330),仍循以水治水的路徑。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初,云梯關外漫溢,水由二套舊河,至南潮河入海。河臣李奉翰亦采用乾隆朝前期對海口河道不強行干預的政策,以“云梯關一帶,為黃河入海尾閭,平沙漫衍,原不應設立堤岸與水爭地”[5](P454),并未采取堵筑措施。
乾隆后期“黃水即高,清水益低,……易于倒漾”[6](P503),清口黃河倒灌現(xiàn)象增多。云梯關外棄守堤防的措施受到質疑,故此有了阿桂的改河之舉。乾隆五十一年四月,欽派阿桂前往整治河道,他以“黃水屢次倒灌,疑海口迂曲,出水不暢所致,開二套引河,以北潮河為去路改道入?!?,但“地高土硬,旋亦淤閉,不能專力東注大資沖刷”[7](P6),仍由原路歸海。
(二)嘉道時期的??诤佣沃卫?/p>
1.上流決溢與海口再議。
嘉慶二年,黃河在山東境內的曹縣決溢,次年又在南岸的睢州決溢。類似這樣頻繁的決口清代并不鮮見。但嘉慶帝卻在上諭中指出“向來河不兩行,今曹汛下游漫口未經(jīng)堵筑,何以上游睢汛,復有漫溢之事,……恐迤下海口處,別有受病根由?!痹俅螌⑸嫌魏拥缆缗c??谏钔?lián)系起來。李奉翰調查后回奏“水由清口暢出歸?!盵8](P355),認為海口并無阻遏。嘉慶八年,徐州黃河水漲,河臣又將清口以上的黃河決溢,歸因于“??跀r門沙橫亙”[9](P136)。嘉慶帝朱批“洵為河工大病”,表示認可[9](P136)。
當年,吳璥考察江蘇境內黃河河道及入??谇樾魏?,稱“徐州以下河淤,究系??谌ヂ凡粫场?,但??跀r門沙對黃水的阻遏并未“如傳聞之過”[10](P168)。針對??谟俜e,吳璥提出了挑去攔門沙、??诟牡纼煞N解決方案。他也承認挑去攔門沙技術上難以實現(xiàn),海口改道則牽扯甚廣也無法施行。最后,因黃河南岸的黃泥嘴“紆曲兜灣,形如荷包,周圍長五十三里,而上下口對直灘面僅四里零,計紆緩十倍有余”[11](P702)。
較之前代,嘉慶帝對??诤佣沃卫盹@示出極大興趣,寄希望通過海口治理,緩解乾隆中期以后弊壞的黃淮運情形,屢屢諭令兩江、河道總督籌議??谥卫淼牧疾?。嘉慶九年河口淤淺,漕船回空困難,河臣提議啟放李工減黃利運。嘉慶帝提出可否利用李工口門開啟的機會,因勢利導由安東入海[1](P261)。實際負責河務兩江總督、河道總督等官員以保守為上策,恪守“蓄清刷黃、束水攻沙”,為應付嘉慶提出的海口治理意見,恢復了廢棄已久的浚船。
2.王營減壩改河。
嘉慶十一年春夏之交,河湖并漲。高家堰水位漲至一丈六尺“為從來所未見”[2](P40)。為防止黃河倒灌入湖,高家堰決堤,河臣在開啟清口以下的王營減壩泄水。黃河由王營減壩而下,入南北六塘河,在今連云港一帶分流入海。王營減壩以下的黃水去路與嘉慶九年設想的??诟牡婪桨敢恢?,一時間改道入海的議論紛起,河臣也主張暫時不予堵閉。嘉慶帝對于王營減壩改河抱有極大期望,責令官員立即研究黃河改道事宜。河道總督多次派人考察減壩下游改道的情形,經(jīng)測量,減壩泄水初期,“新??谳^云梯關外舊???,低五丈八尺有零,彼此比較,新??诘貏荩^低于舊??谝徽伤某撸瑢嵪到擦餍蓄H暢”[3](P86)。但王營減壩以下,地勢低洼,河湖縱橫。黃河在六塘河以下,散漫泛流,并無固定河道。十月夏汛過后,水勢有所消落,六塘河以下仍難施工。
嘉慶帝召見路過王營減壩一帶的官員常顯詢問情況,常顯稱:“王營減壩附近之處,河道尚窄,唯下游則散漫一片,極散漫之處,有寬至七十里,不能收束者,其遠約二百余里,……大局難于施工?!奔螒c帝得知情況后,對海口改道的態(tài)度又轉為保守,“下游一帶河道,……筑堤收束且迤長二百余里,工費浩繁,所筑之堤又豈能捍御盛漲”[4](P149),責令河臣堵筑減壩。王營減壩在嘉慶十二年三月初堵合完成,黃河在北趨九個月之后,回歸故道。
3.陳家浦、馬港口改河與規(guī)復舊制。
嘉慶十二年六月、七月,先后在云梯關外馬港口、陳家浦決口,一北一南分由灌口、射陽湖注海。雖然黃河尾閭居民甚少,嘉慶帝仍以“下壅上潰”的理由,令河臣徐端查勘。王營減壩的前例,讓河臣對海口治理的態(tài)度頗為謹慎。查勘海口后,建議在霜降過后視河道情形,再決定是否改道。十月,徐端第二次查勘后上奏,陳家浦以下“沿海灘地形勢高仰,潮汐往來澥蹈,難以施工,……黃水難免壅塞”[5](P401),建議挑浚舊河,仍由故道入海。陳家浦在次年的二月合攏。
馬港口位居下游,因陳家浦決口而未及治理。徐端查勘后認為,馬港口以下漫水散流,并無固定河道,河底又是膠泥“去路不暢,顯而易見”[6](P80)。假使導黃河北流,沂河、沭河的入海問題也難以解決,力主修復舊制。此時距離馬港口決溢已經(jīng)過去一年半。嘉慶十四年初,??谡抻媱澯忠蛑泻哟蟮膛d工,人手不足而拖延。馬港口遲遲不堵,經(jīng)費原因雖是實情,更主要是黃淮形勢惡化后,君臣對于改變??谏袘哑诖?。十四年冬,吳璥以河工連年花費甚巨,籌措不易,提出可否再予以緩辦,實則是“仍欲試行一年”[1](P213)。又因嘉慶十三年吳璥與托津會勘海口問題時,曾力主加筑堤壩,維持束水攻沙之策。嘉慶帝對他的游移不定大為不滿,傳旨申斥,在眾說紛紜之際作出定奪,堵閉馬港口。嘉慶十四年,馬慧裕修??诠こ?,接筑云梯關外大堤。
經(jīng)過上述兩次的改河實踐,河臣對改道入海的主張有所保留。嘉慶十六年,原安徽盱眙縣知縣黃眉,建議將黃河改宿遷所屬的皂河,橫穿運河,由沭陽、海州入海,嘉慶皇帝令河臣會議。河臣即以“開銷甚巨”“且恐不能成”為由駁斥。嘉慶皇帝也深感“現(xiàn)在治河之策,唯有率由舊章,盡心竭力隨時補救,……若妄議更張,正所謂徒亂人意也”。因此,王營減壩、馬港口改河失敗后,嘉慶后期的南河治理思路,趨于保守,回歸到了清初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黃”。但南河一帶的弊病依舊,不能不有所作為。于是束堤之說繼起,當時黃河在云梯關以外北岸堤工僅有十二里,南岸有堤工有七十余里,因此加筑云梯關外長堤,固守束水攻沙之策。
4.安東改河議與減壩泄水。
道光初年,江南黃河、運河淤積仍然嚴重。黃水連年倒灌洪湖,“清口至淮揚運河淤為平陸”[2](P47)。道光四年冬,洪湖決高堰十三堡周橋等處,而黃水倒灌,里河淤積,御黃壩不能開啟,“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難以為繼。朝野一致認為,黃河倒灌的原因,在于黃流下游海口不暢。道光六年三月,兩江總督、河南巡撫、東河南河總督聯(lián)名會奏《查勘江境湖河弊壞已極》一折,認為當時黃淮運治理至急者莫過于治黃,黃治而淮自治,漕亦無不治矣。治黃之法擬有五則:“一曰嚴守閘壩;二曰接筑??陂L堤;三曰逢灣取直,切灘挑河;四曰修復浚船;五曰筑做平灘對壩?!盵3](P11)其中三條涉及黃河??诤佣沃卫恚渚唧w方案仍不出靳輔治河“成法”,不足以應對嚴峻的黃運形勢。
在這一背景之下,東河總督張井提出的安東改河方案,令人耳目一新。他提議:“照乾隆年間阿桂改河避險之法,導使繞避高淤,由安東東門工下,在北面另筑新堤,……北堤改作南堤,至絲網(wǎng)濱下仍歸現(xiàn)在海口。”[4](P276)道光帝對張井所提改河建議頗為贊賞,將其調任南河,囑咐:“張井一經(jīng)到任,迅速估計興辦?!钡矕|改河方案從一開始就飽受質疑,“人言嘖嘖,咸謂必不可行”[3](P34)。兩江總督琦善首先極力反對,主張啟放減壩,掣落黃水,早啟御壩。重壓之下的張井不得不妥協(xié)會奏。道光六年八月,啟放減壩。七年三月,減壩合龍,河歸故道,“合龍后黃水陡漲,復高于清,……數(shù)百萬帑金竟成虛擲”[5](P407)。
此后,清政府對于??诤佣沃卫砭蜕儆懈鼜埩?。海口一帶治理,即以接筑長堤,多做埽壩為主要措施。道光二十二年,黃河決蕭家莊,河督麟慶意欲改道,尚書敬征等言改河有礙運道,惟有迅堵漫口,挽歸故道。二十三年,御史雷以諴上奏,“決口無庸堵塞,請改舊為支,以通運道”。潘錫恩以“灌口非可行河之地,……不敢輕議更張”[1](P646)。
三、從??谥卫淼难葑兛辞宕吸S體系的困境
清初,百廢待興,靳輔為整治黃淮運亂象,首在海口一帶接筑長堤,大筑高家堰,重新確立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治河體系。束水攻沙的核心問題是修筑堤防,清口以上的堤防明代就已興筑??滴跏杲o治河后,首重下游,在清口以下大筑堤防,修復清初潰決的高家堰,“自清江浦至云梯關???,兩旁各疏引河沖合為一,所挑之土用于筑堤”[2](P21),南岸330里,北岸約200里,統(tǒng)稱縷堤。靳輔治水實踐的內核,仍是潘季馴的以水治水,在繼承潘季馴治河方略的同時,也作出了一些調整,即在清口以下筑堤束水。如前文所言,??诘谭赖呐d修,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清前期海口河段四處漫流的狀況,河道小安。
靳輔在束水攻沙措施施行后,河道淤積加速,下游泄水不暢,致使“蓄清刷黃”出現(xiàn)危機。這就導致“蓄清刷黃”與“束水攻沙”的關系發(fā)生了變化。清初,清口以下的“筑堤束水”與“蓄清刷黃”互為表里。隨著黃河與洪澤湖的淤積,“蓄清刷黃”頻頻出現(xiàn)危機,清口以下的“束水攻沙”轉而成為服務于上游“蓄清刷黃”的一種舉措,治水難度增加。當“束水攻沙”也難以解決清口淤積問題時,各種議論、措施紛紛而起。
所以,??谥卫韯右蛑饕袃煞矫妫阂皇屈S河河道決溢;二是黃河倒灌洪澤湖,宣泄不暢。二者之中后者為主要動因,黃河倒灌就意味著漕運不通,每當此時??谥卫砜偰艹蔀槌瓣P注的焦點。清代前中期的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均深度參與到海口河段的治理決策中。河臣們對于??诤佣蔚闹卫硪彩侵鲝埜鳟悾4敉?、截彎取直、減水壩泄水、改道入海等??谥卫泶胧┐讼碎L。
與“束水攻沙”針鋒相對,有不少人主張??诓粦?。他們引潘季馴治河的舉措,認為堤防只應清口以上河段設置,清口以下不應筑堤。乾隆年間陳世倌力主“以堤束水之法,止可施于內地之黃河,而不可施之于??凇盵3](P425)。乾隆年間的爭論,正是??谟俜e延長后,“蓄清刷黃”出現(xiàn)危機的表現(xiàn)。嘉慶十五年,松筠奏籌辦??谝徽蹆确Q:“黃河受病之由,總緣嘉慶九、十年間吳璥、徐端等將黃泥嘴、俞家灘二處逢灣取直,以致水性紆緩,轉至渟淤。此時辦理之法,仍須將舊時灣曲處所,修復如式,此外只需間段挑挖,無庸大挑引河,以致需用過多?!盵4](P357)兩江總督尚且如此,??谥卫砟砸皇恰?/p>
從清初確立“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治河指導方針,到1855年黃河在銅瓦廂改道北流,??诤佣沃卫淼姆铰源笾陆?jīng)歷了如下變化(表1)[5]:
??诤佣沃卫硎屈S淮水系能否順流入海的關鍵,在靳輔確立的黃淮運系統(tǒng)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上表可知,1855年黃河改道以前,??谥卫砼e措幾經(jīng)變化??滴醭跄?,靳輔確立的“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治河理念,同樣被視為??诤佣沃卫淼闹笇枷搿T谶@一思想主導下,海口治理主要方針為筑堤、浚河兩大舉措。靳輔治河的背景,是清初黃淮運體系系統(tǒng)性弊壞。由于相關舉措效果較為顯著,常為后繼者所仿效。
在清代??诤佣蔚闹卫韺嵺`中,已經(jīng)形成了一套以“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為目的的治理模式(圖1)?!靶钋逅ⅫS”的順利實施是這一河段最高目標。在“束水攻沙”思想的指導下,??诤佣沃卫淼拇胧┲饕锌4羯?、筑堤束水、截彎取直。當上述措施不足以應對危機時,則采取減壩泄水,甚至是小范圍改道的舉措。治河官員在??诤佣蔚闹卫韺嵺`中,各有倚重,所產(chǎn)生的效果也就不盡相同。
康熙朝的筑堤、浚河效果顯著,卻也有不少問題,董安國改河失敗即是??谥卫沓霈F(xiàn)問題的表現(xiàn)。乾隆朝海口問題開始凸顯,議論增多,有主張撤堤任流、眾開??谡?有建議于??诮貜澣≈?、挑挖疏浚者。但河臣白鐘山、高斌等人堅持己見,以堤防、清口為要,無所更張,力主潘氏之法,不浚自深、不疏而自治。高晉更是提出了將云梯關上、下分段治理的措施。乾隆末年阿桂雖于二套改河,但以失敗告終。從康熙初年到乾隆后期,在靳輔、張鵬翮、白鐘山、高斌、高晉治理??诘睦砟?、舉措與效果中,我們看到了“束水攻沙,蓄清刷黃”這一治河思想的生命力。上文反復說明“束水攻沙,蓄清刷黃”對??谥卫砼e措的影響,顯然,康乾時期的治河舉措,基本上都是靳輔確立的“成法”內微調。
黃河是一條特殊的河流,其下游??诤佣蔚挠俜e速度遠超一般河流。隨著堤防加筑,泥沙淤積,??跐u遠,刷沙無力,下流不暢。這使靳輔的方針施行不久就遭遇到了一些挫折,治理??诘淖h論便甚囂塵上。河臣董安國將清口以下河道的決溢,歸因于“??谌ヂ凡粫场薄Kr黃壩的理論邏輯是,“海口不暢——下游淤積——上游流決溢、倒灌”,寄希望于改變入???,解決??诤佣蔚臎Q溢與清口倒灌。但攔黃壩的筑起,很快證明這一舉措無助于問題的解決??滴跄┠贲w世顯將浚船廢棄,則說明浚船刷沙在清代治河體系中不過是一種應急舉措,是靳輔在清初治河時殷殷求成的時代產(chǎn)物,效果實則寥寥。
針對清代黃河人工改道問題,查一民梳理了7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采用人工方法,將黃河導引入預先設定的新河道,可能導致一些不能確定或不能預測的后果,所以它幾乎不可能在治黃實踐中被實際采用[1](P47-51)。文中列舉的方案主要涉及今黃河下游河段,即大清河,對清代海口河段的小范圍改道并未提及。實際上,改道入海是清代治理??诘闹匾e措,曾多次嘗試??滴踔腥~董安國筑攔黃壩、阿桂改河二套,跳出了靳輔所確立的“浚河”“筑堤”二事,但他們二人的舉措,均是人煙稀少的黃河入海口施行,其難度與影響均無法與上游王營減壩改河相比。
將王營減壩下游泄水的河道改為黃河河道,在改河之前已有過數(shù)次討論。因此,清廷主動開壩泄水、改河是清代治河舉措中最打破常規(guī)的一項舉措,是清政府黃河治理的一次重要實踐。相比之下,導致黃河大改道的銅瓦廂決口,只是突發(fā)性的黃河決溢所致。減水壩的大規(guī)模興筑始于明后期的潘季馴治黃。主要修筑在黃河徐州以下河段遙堤以內,“以節(jié)宣盈溢之水,不令傷堤”[2](P279)??梢?,減水壩也是服務于“束水攻沙”方略的舉措之一。清代繼承了在黃河沿線設置減水壩的舉措。靳輔上任之初,為預防汛期漲水,筑“閘壩以減之”[3](P671),在碭山以下河道沿線修復、新建減水閘壩十余座。又因清口以上南岸碭山、徐州、宿遷、桃源等處減水壩下游河道,均與洪澤湖相連,所以減水壩還被賦予了“助清刷黃”的功能。不同于明代的是,靳輔在清口以下??诤佣蔚耐鯛I創(chuàng)設減水壩,承擔著減黃助清,保障“蓄清刷黃”的任務。王營減壩上距清口僅20余里,這一帶是黃河廢黃河三角洲的頂點[4](P112-122)。減黃效果最佳,清代曾多次開啟。
嘉慶朝是??诤佣沃卫淼拇笞兏飼r期。黃河下游淤積嚴重,河患下移,清口淤積嚴重運道受阻,??谥卫沓蔀榫缄P心的重點。嘉慶皇帝即位之初就表現(xiàn)出對??谥卫淼臉O大興趣。在他主導下,??诤佣沃卫聿辉倬窒抻诮鉀Q清口淤積、??诤佣螞Q溢問題,甚至于清口以上的河道決溢,也歸因于??诤拥啦粫?,冀希望通過治理“下壅”以解決“上潰”。清代治河體制中,皇帝是無可爭議的最高決策者。他對??趩栴}的關注,最終促成了清代前中期最重大河道治理變動——王營減壩改河。
嘉慶后期馬港口、陳家浦改河的爭論與實踐,則是嘉慶朝君臣為解決黃河倒灌問題的最終嘗試。位居上游的王營減壩改河尚且失敗,地近海口的馬港口、陳家浦改河自然效果不彰。海口治理從一般性的浚河筑堤到王營減壩改河的重大變化,反映出黃淮運綜合治理系統(tǒng)到嘉慶年間問題已經(jīng)十分突出。王營減壩改河是在“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治河體系內,清政府所能做出的最大改變。這次改河的失敗,實際上是清代黃淮運綜治體系崩潰的序曲。
道光初年河漕交弊,眾說紛紜。道光帝求治殷切,大多官員主張治理清口以下,疏通???。具體而論,琦善力主開減壩泄水,張井主安東以下之80里南堤改作北堤,以期泄水順暢。張井的建議是嘉慶朝??诤佣胃牡廊牒J〉年幱跋?,道光朝君臣所能提出的最大膽的設想。尤其要說明的是,在道光朝黃淮運完全弊壞,漕糧依靠倒塘濟運甚至海運的背景下,張井改筑堤防的設想,受到兩江總督琦善的堅決反對。這次爭論以琦善開王營減壩泄水失敗,300萬帑銀空擲而結束。自此以后治理??谥卫碜h論漸少,只有固守束水攻沙應對,南河的形勢卻也越來越難以維持。嘉道以后??谥卫砼e措的實踐說明,“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治河體系已在崩潰的邊緣。
總之,從??谥卫泶胧┑慕嵌瓤?,“束水攻沙,蓄清刷黃”的理念,在康乾時期尚能維持;嘉慶以后“黃河海口日遠,運口日高”,清口淤積、海口淤積,服務于“蓄清刷黃”的各種海口治理措施,難以應對日益復雜的黃淮運局勢,疏浚??谥▽以O屢撤,效果難以稽查。改道措施也屢有實施均以失敗告終,截彎取直、減壩泄水等措施也是時興時廢,效果不佳。在“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思想的治河技術體系下統(tǒng)籌黃淮運治理的君臣,面對黃運危局,可以說是束手無策。就嘉道年間的??谥卫砬樾味?,??谝褵o可浚之理,“束水攻沙,蓄清刷黃”治河體系的崩潰在所難免。(責編:高生記)
Abstract Clearing sands with converging flow and storing the water of the Huai River to scour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are the guiding ideologies of river management in Qing Dynasty.Under the guidance of this thought, the smooth discharge of the Qingkou-Estuary section is the key to control the Yellow River. However, due to the deposi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river, the problem of "storing, cleaning and painting yellow" occurred frequently. In estuary reach, the government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such as harnessing water to fight sand, dredging vessels to dredge sand, bending and straightening, reducing dam and discharging water, and changing the channel in a small area, to form a estuary treatment technology system that serves "storing the water of the Huai River to scour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Kangxi and Qianlong Periods , some achievements were made in estuary management. During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 the conventional ?measures can not continue, the government's treatment measures still can not jump out of the pattern. It can be seen from the governance activities of estuary reach in the Qing dynasty that the collapse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was inevitable after the Jiaqing and Daoguang Periods .
Key words Qing Dynasty;clearing sediments by means of converting flow;storing the water of to scour sediment of the Yellow River;The management of estuary of the Yellow Ri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