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旭
“道”是中華文明的根。
中國儒家有本經典叫《尚書》,也就是“上古之書”的意思,《尚書》最初就叫《書》。古文《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边@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里面,各家言必稱“道”,“道”是大家都認同的根源,道家更是直接以“道”為名。
那么,什么是“道”呢?
在《道藏》中明言:“道者,炁也。”
元炁論是中華文明特有的理論,也是區(qū)別于其它三大古文明的特征性理論之一,它是中國所有傳統(tǒng)文化的理論源頭之一,也是內丹術的重要理論基石。
在上古蒙昧時代,中華先民還活在野蠻當中,茹毛飲血、結繩記事、長夜難明。直至五千年前一個叫伏羲的中國人出現(xiàn),他默默地觀察天地萬物,思考宇宙洪荒的奧秘。突然有一天,他恍然大悟,伸手指天,緩緩地畫出了一橫:“—?!笔贩Q“一畫開天”!這一畫,猶如一道閃電,劃破了夜空的黑暗,文明之光從裂隙中照進了華夏大地。它又似一道分界線,以此為界,開啟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明!
《周易·系辭下》云:“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p>
人文初祖伏羲創(chuàng)造出了八卦圖,通過這些抽象的哲學符號來描述宇宙間萬物的運行規(guī)律。他畫的這一筆就是乾卦三之第一畫:一個陽爻,它代表一道先天陽炁?!兑捉洝酚秘韵髞砻枋鎏斓厝f物,后面的所有象,都是這一爻變化而出。一炁生萬物,世間的所有事物,都是這自然先天一炁所化生。
道家的內丹術是人類養(yǎng)生學皇冠上的明珠,也是道家修煉的精華所在。說內丹,自然離不開炁。
我們就從“伶?zhèn)愒炻蓞巍钡墓适麻_始吧,看看古人是如何發(fā)現(xiàn)炁、認識炁的。
歲月悠悠,不覺間到了黃帝時代,一個叫伶?zhèn)惖臉饭?,通過觀察地氣,來窺探天地運行的奧秘。他發(fā)明了一種方法:“飛灰候氣法”,這個實驗也叫“葭管飛灰”?!拜纭本褪浅跎奶J葦,把蘆葦?shù)谋∧苫??!肮堋本褪侵窆埽对企牌吆灐酚涊d:“取山陽之竹孔圓者”,管身:“空中,圍九分,諸管并同”,再根據(jù)不同的長度取十二根竹管,“黃鐘”管長九寸,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等依次遞減一寸?!秴问洗呵铩酚涊d:伶?zhèn)愒诶錾浇艘婚g密室,把竹子埋入地里,用輕飄飄的葭灰填入各個竹管內。伶?zhèn)愑^察發(fā)現(xiàn),在冬至一陽生的時候,積累的地氣噴薄而出,黃鐘的葭灰最先噴射出來,此后每過一段時間,其它竹管的葭灰依次噴發(fā)出來,待十二個竹管的葭灰噴完的時候,正好是一年。就這樣,伶?zhèn)惡虻昧耸貧猓⒁源藶橐罁?jù),制定了十二氣律,作為度量一年的“律”,十二氣就有十二律,這就是“伶?zhèn)愒炻蓞巍钡牡涔省F渲衅鏀?shù)(陽數(shù))各律稱之為“律”,偶數(shù)(陰數(shù))各律稱之為“呂”,這就是“律呂”。
需要注意的是,黃帝命伶?zhèn)愒焓傻臅r候,歷法還沒有創(chuàng)立。古人是把地氣噴發(fā)、黃鐘飛灰的時刻定為冬至,來制定黃歷,而不是反過來。東漢鄭玄:“黃鐘者,律之始也,九寸。仲冬知氣至,則黃鐘之律應?!薄饵S帝內經》:“地氣始于子?!?/p>
黃帝從十二氣律制定農歷,也叫黃歷,也就是我們民間說的“老黃歷”。
《黃帝內經》之“六節(jié)藏象論篇”里,黃帝問老師岐伯:“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謂氣?”岐伯曰:“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huán)無端。”故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這就是“氣數(shù)”。氣數(shù)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
以十二律對應的天象為符號,建立了節(jié)氣歷,也叫干支歷、星辰歷。將一年劃分為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古代天文學稱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為建,一歲之中斗柄旋轉而依次指為十二辰,稱為“十二月建”。十二月建即: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四月建巳,五月建午,六月建未,七月建申,八月建酉,九月建戌,十月建亥,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丑。黃鐘為十一月律,大呂為十二月律,太簇正月律、夾鐘二月律、姑洗三月律、仲呂四月律、蕤賓五月律、林鐘六月律、夷則七月律、南呂八月律、無射九月律、應鐘十月律。從而創(chuàng)造了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十二地支的甲骨文就是相應星座的象形符號。這樣通過觀察天象而確定節(jié)氣的來臨的日子,就方便多了。這就是“天度”:“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但是由于天象與十二地氣的時長有歲差,所以,歷朝歷代需要不斷地校正。
這就是《黃帝內經》里面說的“正天之度、氣之數(shù)”。
干支歷以立春至下一立春為一歲,用二十四節(jié)氣劃分出十二個月,每個月含有兩個節(jié)氣,沒有閏月。它以立春為歲首,交節(jié)日為月首。
古人以天干地支作為載體,天干承載的是天之道,地支承載的是地之道;十二律上應天象,下接地氣。體現(xiàn)了中醫(yī)的整體觀。雖然干支歷根據(jù)天象算出了節(jié)氣,但是時令的交接仍然以實測地氣為金標準,比如按照農歷,冬至的時令來臨,但是實測地氣黃鐘的葭灰并沒有噴出,那么就是“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如果地氣提前噴出,就是“未至而至,此謂太過”,這就是《黃帝內經》里面“五運六氣”理論使用的“太過或者不及”,在實際使用中,一般以立春為標準。這個在中醫(yī)診療中有具體的運用,中醫(yī)診病不僅僅要考慮人的因素,也要考慮外在天地的因素,特別是一些跟氣候轉換有關的流行病如流感、瘟疫等,還涉及不同年份脈象的變化,甚至衍生出了天干方和地支方(宋·陳無擇《三因司天方》),這都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表現(xiàn)。
農歷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基因,全方位地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比方說中國人經常說的“氣數(shù)已盡”,就是從這里來的。中國古人是按照農歷的節(jié)律來生活的,從農業(yè)種植到中醫(yī)養(yǎng)生、建房、婚葬、開市,乃至出門旅游,都是依據(jù)農歷的指引來進行,而農歷本質上是天地間氣的節(jié)律,也就是說,中國人其實是按照大自然的規(guī)律去生活的,這就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實際應用??梢哉f,你理解了農歷,就理解了中華文明,那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融為一體的奇妙生活。
在內丹術中,節(jié)氣也叫“外火候”,就是依照大自然的氣律去把握煉丹的火候,本質上是根據(jù)天地間氣的生發(fā)衰減的變化規(guī)律來把握時機,盜取天地間的元炁。有“年中用月,月中用日,日中用時”的說法。
舉例說明:比如23點至1點是子時,在內丹上這個時辰叫“正子時”,以跟體內陽炁隨時生發(fā)產藥的“活子時”相區(qū)別。此時天地間陰盡陽生,雖然深夜陰氣達到鼎盛,但是在這個時候一縷陽氣卻悄悄萌發(fā),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一陽生”,陰陽交變中蘊含化機,這是大自然的“一陽生”,此時打坐效果最佳,能很好在天地陰陽轉換中盜取自然之炁,這在古時某些門派中甚至作為不傳之秘。在一天當中,六陽時(子、丑、寅、卯、辰、巳)太陽逐漸升起到日中天,是陽氣生發(fā)壯大之時,宜進陽火。六陰時(午、未、申、酉、戌、亥)沐浴即可?!斗饨洝罚骸皬囊拱氲饺罩袨樯鷼?,從日中后至夜半為死氣,當以生氣時正偃臥,瞑目握固。”
《云笈七簽》里面有個“三素云法”:“夜臥謂子后睡覺起時。又云:坐起可行之,不必夜也,要當以生氣時如此,則子后午前皆可為之,然宜以丑后卯前為之佳矣?!?/p>
子時是一陽,丑時是二陽,寅時是三陽,陽氣逐漸生發(fā),三陽開泰,都是內丹修煉的好時間。
對于一個月來說,初一至月半(月相朔至望)是陽氣不斷上升的日子,應該進陽火,從十五至月末(月相望至晦)陽氣逐漸衰退,陰氣漸生,此時應退陰符。
小周天的外火候以月亮轉一周來度量,五天一候,六候正好一個月。
東漢著名丹師魏伯陽真人把納甲法引入《周易參同契》,闡述內丹術修煉之理,成為道教丹鼎派的理論基礎之一。
《周易參同契》:“晦至朔旦,震來受符。當斯之際,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元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相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yǎng)鄞鄂,凝神以成軀。”在上個月末到下個月初三的早上,兩月交節(jié),此時太陽和月球之間不再隔著地球,月亮古稱太陰,太陽熾熱的光芒直射太陰,太陽太陰交媾,至熱的陽氣跟至寒的陰氣相融,天地一片混沌,日魂勾月魄,金烏肝混玉兔髓,元精悄然誕生,就在這個關鍵時刻,震卦前來受符,一眉新月升起,代表一縷陽炁初生,此時不采,更待何時?丹基立就,好好經營它,養(yǎng)著鄞鄂,《青華秘文》:“神室者,元神所居之室,鄞鄂是也?!惫湃死斫獾臑挪⒎鞘强諝?,先天炁無形無色,是一種看不見的存在,類似暗物質,這里也可以理解為太陽和月亮之間感應的“場”,可以通過內丹修煉時能量的流動來間接感受到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的內丹術非常強調外火候,這是跟古印度四禪八定不一樣的地方,因為中國人講究“天人感應”,“天人合一”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之一,也就是現(xiàn)代中醫(yī)所說的“整體觀”,強調外環(huán)境跟人體內環(huán)境的關系,沒有這個,就不是正宗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見圖一)
對于一年來說,陽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同樣也是陽氣生發(fā)的日子功效最佳,從冬至日一陽來復開始,每九天為一陽,直到九九,每逢九的日子打坐修煉,效果最佳。
大周天的外火候是用北斗星斗柄轉一圈來度量,歷經四象二十八星宿,正好一年365天,比喻采小藥365次后成大藥。
無論大小周天,本質上都是氣律的變化,月相星相只是一個表面觀察標志。
子時是一天的一陽生,初三是一月的一陽生,冬至是一年的一陽生。
《黃帝內經》: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癡不起,是謂得道。
強調按照大自然的節(jié)律去生活,順應自然,把握陰陽以合道,從而獲得高層次的健康,這是中國人的智慧。
大家知道,道士修煉要尋找洞天福地,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這些都是藏風聚氣之所,有利于修煉者吸收天地靈氣。內丹修煉,不僅是尋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還涉及到風水學。
從這里大家可以看出,學習內丹術,不僅要懂得經絡臟腑,還要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它涵蓋、拓展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知識面非常廣。古代的丹經就像一本文化密碼,你需要學習很多傳統(tǒng)文化知識才能解讀它,反過來說,當你能讀懂丹經的時候,你讀其它古籍也沒有什么障礙了。從這個角度看,內丹術是打開中華傳統(tǒng)文化寶庫的一把金鑰匙。
后世當然不可能整天跑去昆侖山測地氣,于是就改良了新的測量標準?!逗鬂h書·律歷志》載:“是故天子常以冬夏至御前殿……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灰,效陰陽。冬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鐘通,土灰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極短,蕤賓通,土灰重而衡低……候氣之法,為室三重,戶閉,涂釁必周,密布緹縵。室中以木為案,每律各一,內庳外高,從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歷而候之。氣至者灰動。其為氣動者其灰散,人及風所動者其灰聚。殿中候,用玉律十二。惟二至乃候靈臺,用竹律六十。候日如其歷?!卑训攸c改為了宮殿內,竹管改成了玉管。
十二氣律不僅僅用于創(chuàng)造農歷,還確立了中國的度量衡,史稱“黃鐘定尺”?!渡袝に吹洹罚骸皡f(xié)時月正日,同律度量衡。”
在上面那個故事中,是把黃鐘的管長定為九寸,而不是用九寸來制定黃鐘的管長,再把一寸分為十分,這樣就確定了“度”。用井水注滿黃鐘,一管水的容量為一“龠”,十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這樣確定了“量”?!稘h書·律歷志》記載,標準的黃鐘管內正好容納黍子一千二百粒,把其重量規(guī)定為十二銖,二十四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這樣,度量衡的標準就確定下來了。
十二律正是樂官伶?zhèn)愔贫ㄒ袈傻闹匾l(fā)明。伶?zhèn)惏腰S鐘吹出的音定為標準音,叫“黃鐘之宮”。竹管長的聲音低,竹管短的聲音高,從而制定了音律,“黃鐘之宮,為律呂之本”。這就是“樂”的起源?!吨芏Y·春官·典同》:“凡為樂器,以十有二律為之數(shù)……”
古人認為十二氣律是天地之間和諧自然的節(jié)律,《樂記》曰:“樂者,天地之和也?!彼怨湃艘远Y樂治國,中華民族崇尚“和”的思想就根源于此。
這也體現(xiàn)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向自然學習,跟自然融為一體,天人合一的思想。
而十二氣也就是十二律,根據(jù)陰陽再劃分為“六律六呂”,也稱“六律”?!妒酚洝份d:“王者制事立法, 物度軌則, 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六氣六律成為中華先民建立各種理論和制度的基礎及淵源。
由此衍生出的天干地支、陰陽五行、易經八卦、五運六氣、三陰三陽、奇門遁甲、乃至內丹術理論等等,這一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源頭,都是伶?zhèn)惏l(fā)現(xiàn)的“十二氣律”,本質上就是天地之間氣的十二種節(jié)律。而黃帝命伶?zhèn)惗蓞危矘s幸地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南宋蔡元定《律呂新書》:“伏羲作易,紀陽氣之初,以為律法,建日冬至之聲。以黃鐘為宮,太簇為商,姑洗為角。”又引曰:“截管為律,吹以考聲,引以侯氣,道之本也?!?/p>
伏羲也好,黃帝也罷,都是中華先祖。這些記載都說明了一個問題:中華傳統(tǒng)道文化的命脈里流淌著一股生生不息的“炁”。元炁理論是解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把金鑰匙。諸子百家都把“氣”作為共同的理論基石。
《易·乾》:“保合太和,乃利貞?!敝祆渥ⅲ骸疤停庩枙蠜_和之氣也?!?/p>
《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p>
《黃帝內經》:“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p>
西漢史家司馬遷《史記》:“廣莫者,言陽氣在下……言萬物變動其所,陰陽氣未相離……黃鍾者,陽氣踵黃泉而出也?!?/p>
東漢天文學家張衡《靈憲渾天儀》云:“夫覆載之根,莫先于元氣?!?/p>
東漢王充的《論衡·談天篇》:“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薄端闹M篇》云:“元氣,天地之精微也。《自然篇》:“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氣蒸上,上氣降下,萬物自生其中間矣?!?/p>
東漢魏伯陽《周易參同契》:“人所秉軀,體本一無。元精云布,因氣托初。陰陽為度,魂魄所居?!?/p>
南朝劉勰《滅惑論》:“道以氣為宗?!?/p>
《老君太上虛無自然本起經》:“道者,謂太初也。太初者,道之初也。初時為精,其氣赤盛……道之初藏在太素之中,即為一也……太始者,氣之始也?!?/p>
《四氣攝生圖序》:“人因元氣,假以成形,受氣陰陽,皆稟天地?!?/p>
宋代文天祥《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
北宋理學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張載的氣本論,太虛即氣與氣化萬物,《正蒙》:“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知虛空即氣……氣本之虛則湛(本)無形,感而生則聚而有象。”
《云笈七簽》:“道者炁也,炁者身之主?!?/p>
明朝醫(yī)家李時珍《奇經八脈考》:“三焦者,從頭至心,心至臍,臍至足,為上中下三焦;其實真元一氣也?!?/p>
明末清初思想家一瓢道人王夫之《周易外傳》:“天以氣而地以形,氣流而不倦于施……且乾氣之施坐旋,自坎、艮、震以至于離……彼以為乾坤之氣迭上下而相入,以致功者為天地之交……”
清醫(yī)家黃元御《四圣心源》:“陰陽未判,一氣混茫。氣含陰陽,則有清濁,清則浮升,濁則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則為陽,降則為陰,陰陽異位,兩儀分焉?!?/p>
清朝由政府組織編纂的醫(yī)學著作《醫(yī)宗金鑒》更是把儒道思想融合為一,作為中醫(yī)的理論依據(jù),里面有一首詩:
太虛理氣天地陰陽歌
無極太虛氣中理,太極太虛理中氣。
乘氣動靜生陰陽,陰陽之分為天地。
未有天地氣生形,已有天地形寓氣。
從形究氣曰陰陽,即氣觀理曰太極。
其注解是這樣說的:太者,極其至大之謂也。虛者,空虛無物之謂也。蓋極大極虛,無聲無臭之中,具有極大極至之理氣焉。理氣未分,而混沌者,太虛也。太虛曰無極者,是主太虛流行之氣中,主宰之理而言也。太虛曰太極者,是主太虛主宰之理中,流行之氣而言也。故周子曰:無極而太極者,亦是以極無而推極有也。蓋極無中無是而非理,極有中無是而非氣。不以極無之理而推極有之氣,何以知有是氣也。不以極有之氣,而推極無之理,何以知有是理也。是則可知,理氣以其分殊而言之二也,以其渾合而言之一也。有是理則有是氣,有是氣則有是理。名雖有二,其實則一。本無有無、一二、先后之可言也。
周子就是儒家的周敦頤,這段話把道家的無和有,儒家的理和氣全部統(tǒng)一在一起,作為中醫(yī)的理論依據(jù),充分反應了儒道醫(yī)思想合一的潮流。
《性命圭旨》:“道也者,果何謂也?一言以定之,曰炁也?!?/p>
從這些跨越幾千年的古籍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各個分支燦若星辰,內丹術更是其中耀眼的一顆。炁的思想貫穿其中,成為諸子百家的基礎理論之一,并各自開花結果,道家則把它發(fā)展成了內丹術。這也充分說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各個領域其實是同根一體的,它們之間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不可分割,又獨自成峰。 (未完待續(xù))
編輯:若愚 woxingzhai1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