崢嶸歲月步蹣跚,革命精神代代傳;鐮刀錘頭永不悔,寶塔山下英雄還。2021年7月1日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百年的奮斗與求索,百年的滄桑與巨變,鑄就了今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在我們的敘事書寫與表達中,需要宏觀之下的微觀肌理,去豐富骨骼與血肉。正如本期專訪的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國家主題性美術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副主任于洋所言:“宏大敘事與微觀具體的視角和表現(xiàn),都可能揭示一個民族的心理性格、一個時代的復雜訊息?!?/p>
上海是一座紅色的城市,英雄的城市,為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從百年前新文化運動的篳路藍縷、風雨兼程,到抗戰(zhàn)的英勇不屈、可歌可泣,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揚眉吐氣、意氣風發(fā)與自力更生。這波瀾壯闊的百年并非只是文獻史料中的文字書寫,而是真實的、由無數(shù)鮮血和犧牲換來的寶貴的今天。所以,在中共建黨百年的當下,我們在自豪的同時更應緬懷、敬畏那些前驅(qū)的先輩們、英雄們。重溫歷史不僅為了銘記,也是為了不忘初心,更是為了清楚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在哪里、我們要往何處去,砥礪前行?!杜f唐書·魏徵傳》早就有言:“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边@就是我們今天重溫歷史的重要意義。
我們以文藝丹青之名會聚于此。而文藝丹青之事雖高于功用之事,但也依托于時代的土壤而生。故寫作須先厘清歷史脈絡以及從紛繁多元的敘事中尋找共振的頻率;歷史譬如道路兩側的風景,是一個延續(xù)不斷的過程,內(nèi)在的差異和變化往往如同地質(zhì)巖層的日積月累;我們當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若要扎根,需找尋我們文化的錐點,此錐需下沉深挖。我們說,好的藝術家,就是這些錐點。若將藝術家的個案置于時代與歷史的經(jīng)緯縱橫的構建中,才有全觀之域。因此,本期推出的藝術門類與作品不僅是當下文藝創(chuàng)作者和工作者交出的答卷,也是對先輩精神的呼喚與承繼;于萬紫千紅中見鐵膽忠魂,于百花齊放中體會砥礪前行之不易。
正如《百年頌》所呈現(xiàn)的革命、建設、改革、復興四個篇章,很好地概括了中國共產(chǎn)黨自“偉大的開篇”之后的百年波瀾壯闊、可歌可泣的征程。那個開篇,是無數(shù)鮮血與生命代價才掀開這沉重的黑色簾布,予我們一線天光,敲響第一聲晨鐘—是《晨鐘》里李大釗等中共創(chuàng)始人以生命為民眾敲響“晨鐘”,是“尋道、行道、殉道”的上下求索、慷慨赴死的革命精神。今天,我們承前啟后,愿不辱使命,不負韶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