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從“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2021-09-05 10:14陳來
文史哲 2021年4期
關(guān)鍵詞:仁愛儒學

編者按:儒家與墨家作為先秦兩大顯學,曾共創(chuàng)軸心時代的中華文明,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是對立不相容,還是相用或互補,成為自古至今一直被討論的話題。隨著近年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體系構(gòu)建工作的逐步展開,儒墨兩大學派之間的學理關(guān)系,以及如何將二者融會貫通,受到人們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有鑒于此,2020年11月21日至22日,山東大學、中國墨子學會和滕州市委、市政府聯(lián)合舉辦了“儒墨會通與國家治理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意在探討儒墨兩家思想的現(xiàn)代價值,推進儒墨思想融合研究,真正形成能夠代表中國的、多種思想有機組合的,具有中國特色、中國氣派、中國風格的中國學派。本刊選取此次研討會中的五篇論文組成筆談,以饗讀者。

關(guān)鍵詞:儒學;墨學;仁愛;兼愛;儒墨會通;

DOI:10.16346/j.cnki.37-1101/c.2021.04.04

最近看到一些文章,都是講“儒墨互補”的問題,我想就以此來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和感想。

儒墨互補,是今天大家普遍都接受的一個提法。在古代儒墨是對立的,雖有韓愈非之,卻遠不足以撼動主流。如果我們用古代的語言來表達這個意思,用韓愈的話來說,就是在古代“儒墨不相用”韓愈《讀墨子》:“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韓愈著,閻琦校注:《韓昌黎文集注釋》,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57頁)。今天不同了,如果今天我們以儒墨互補的觀點來表達我們的認識,那就是“儒墨必相用”的立場。從“不相用”到“必相用”,我覺得這恐怕是今天我們大家的共識。當然,對儒墨關(guān)系具體的討論,可能還有一些不同的解讀。

1.“儒墨互補”這個觀點,如果從歷史上、根源上來講,我的一個感想就是儒墨“本同一源”。墨子應該是出于儒家,《淮南子》早說過“墨子學儒者之業(yè),受孔子之術(shù)”(《要略》)。那我們怎么論證呢?有兩個證據(jù),首先就是墨子毫無障礙地大量地使用“仁義”二字,這些概念原本來源于儒學。因為我們知道,道家長時間對“仁義”是很忌諱的,強調(diào)“大道廢,有仁義”(《道德經(jīng)·第十八章》),“絕仁棄義”(《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道家是明確反對“仁義”的。在與儒家不同的學派里面,唯有墨子沒有任何障礙地、很順理成章地大量地運用“仁義”,而且在孟子之前就已將“仁義”加以連用了。張岱年先生說,仁義連用應早于墨子,是孔子的學生開始用的。很明顯,墨子的思想淵源是與儒家有一定的關(guān)系。

其次就是如果看先秦各家各派的學術(shù)文獻,儒家特別喜歡引用《詩經(jīng)》和《尚書》,墨子也是如此,有些語式都很相近,而其他各家沒有這樣的語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墨子從根源上應該是出于儒家,所以他在思想概念和表達形式上有很接近于儒家的地方。

因此,儒墨關(guān)系如果用兩句話來概括其根源性,第一句話叫“同出一源”,第二句話叫“別子為宗”?!抖Y記》講“繼別為宗”(《大傳》),后來牟宗三先生講“別子為宗”,就是“另外立宗”。我們借用這個話來看,墨子的情況很像是這樣,就是他本來出于儒家,但由于對儒家有所不滿,所以他別立宗派,成為大宗,與儒家并稱為顯學。所以一方面是同出一源,另一方面是別子為宗,從根源上來講墨子很像儒之別子,但是他另外立宗了。我覺得從根源上來講,儒墨之間有一致的地方,即所謂“同出一源”。

2.另外一個感想就是關(guān)于大家所集中討論的“仁愛”和“兼愛”的關(guān)系問題。我想“仁愛”和“兼愛”之間的緊張,如果說在孟子時代是把二者的對立緊張推到最大的程度,那么從漢代以來到北宋時期,這個緊張已經(jīng)逐漸趨于緩解了。漢代董仲舒已經(jīng)承認了“兼愛”的概念。北宋的儒學家,特別是理學家,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這與“兼愛”的精神是相通的,所以才有楊時的提問參見陳來:《仁學視野中的“萬物一體”論》,《河北學刊》2016年第3期。。在宋代,除了在解釋《孟子》的時候需要提到這個問題,儒墨之間在“兼愛”問題上的對立緊張,應該說早已被大大緩解乃至被消解了。北宋“萬物一體”的命題,肯定了“兼愛”的精神,北宋的張載也使用了兼愛的概念,而不再像孟子那個時代,把它推到極端,加以否定。在這個意義上,這個普遍的“仁愛”被儒墨兩家共同確立為核心價值。在這一點上,應該說他們都對中國文化作了自己的貢獻。

雖然有著共同的核心價值,但是這不等于在理論體系上儒、墨兩家沒有差異。二者之所以存在差別,我想原因在于一個價值體系里面,不僅要有普世的“理想原則”,還要有能夠具體入手的“實踐原則”,而理想原則與實踐原則怎么結(jié)合起來,不同的學派對這一問題應該有不同的講法。比如,現(xiàn)在大家不會再用“無父”這種極端化的,甚至歪曲對方的講法,來刻畫墨家的理論。但是“無父”這個講法里面,也提示了孟子對于彼此在實踐原則上的一些差異的認識,而不僅僅是一個謾罵,一種極端化。就是說,他雖然用了這個極端的“無父”的形式,但實際上是要指出,墨家在實踐原則上是根本否定儒家“親親”原則的。儒家的主張是從“孝悌”“親親”之愛出發(fā),到承認普遍之愛,故“親親”應該說是儒家實踐原則的第一步。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孟子“無父”的這個講法,凸顯出的是墨家對儒家所強調(diào)的倫理實踐原則的根本否定。由此,我們對于所謂墨家“背周道而用夏政”的問題要有一個分析。如果依照《禮記》的講法,夏道“親親”,周道“尊尊”,但是我們看墨子用的夏道其實不包括“親親”,而“親親”是儒家在講普遍“仁愛”理想原則的前提下所涉及的一個實踐原則。

墨家的實踐原則到底是什么?大家還可以再總結(jié)。根據(jù)剛才一般的講法,我覺得應該是“互利”。如果在普遍之愛這個理想原則下,儒家比較強調(diào)“親親”,并作為實踐原則入手處;墨家“兼相愛,交相利”(《墨子·兼愛下》)則是強調(diào)“互利”,或者說“交利”這樣的入手處。儒家對“仁”的理解,孟子講到“仁之實,事親是也”(《孟子·離婁上》),所以“親親”是儒家對于“仁”的入手實地的一種肯定。所以我想,儒家墨家在核心價值、普遍理想上是一致的,但雙方的實踐原則有所不同。這一點是應該被承認的。

3.有學者提出,儒家是貴族文化,墨家是平民文化。在這一點上,我提出一點異議,就是孔子提出“仁”的時候,這個概念已經(jīng)成為一個超越血緣宗法關(guān)系的普遍價值。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過分強調(diào)儒家講的是貴族的文化,墨家講的是平民的文化,過分強調(diào)這個對立,恐怕就忽略了兩方都具有的這種普世價值的意義。

當然,孔子所講的文化理想里面,往往有很多貴族文化的東西,這是沒有疑問的;墨子思想,毫無疑問確有很多地方代表小生產(chǎn)者的思想立場。但是我們在看到這一點的同時,還要能看到他們所包含的普世意義,僅僅過分強調(diào)貴族和平民的這種區(qū)別,是有見于別而無見于同。因為在貴族文化里面也會見到普遍性價值,在社會分工早期,只有在提供勞動剩余的情況下,只有在貴族文化里才能真正發(fā)展人類的智力和包括文學、藝術(shù)的其他價值。這就是為什么在希臘的奴隸社會,那些偉大的藝術(shù)是從奴隸主階層而非奴隸階層當中產(chǎn)生的,對此馬克思、恩格斯早已講過。

因此,貴族文化并不僅僅代表貴族,它也可以代表人類普遍的審美、道德意識。從這個角度來講,墨家對周道的反對,有一些不能不說它是有所“蔽”。荀子講墨家的“蔽”,就是對文明和文化意義理解上的“有蔽”。他只看到對社會財富的大量花費,比如說“非樂”,沒有正面看到“樂”本身作為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意義。再如厚葬體現(xiàn)了一個人對于親人的道德感情,對于父母“不忍”,“不忍”就是一種道德感情,它是人類社會歷史上不斷積淀出來的文明。

應該說,墨家反對儒家更多的是儒家所傳承和贊成的“禮”的方面,即周禮的“禮”,但也不是絕對的。墨家對周禮的反對里面,對于祭祀天這個“禮”,——不管是由誰來主持,對于這一“禮”本身還是肯定的,并不是完完全全地反對。所以在這一點上,我們看到雙方雖然有貴族文化和平民文化的區(qū)別,但是應該有一個辯證的判斷。一個就是我們講貴族文化里面也有普世的東西;另一方面在反對貴族文化的時候,有可能減損了貴族文化里面所代表的一般文化發(fā)展的意義。

4.關(guān)于“兼愛”原則的著眼點、出發(fā)點,有一個講法也是值得關(guān)注的。如果說兩家都是對普遍之愛這個理想原則作了肯定,那么墨家的這種肯定有什么出發(fā)點?有學者表達的是:墨家對“兼愛”的肯定,它直接針對的是當時的兼并戰(zhàn)爭。戰(zhàn)爭爆發(fā)的根源在于人們各愛其親,有鑒于此,墨子提出“兼愛”的主張,這個思想的提出更多的是關(guān)注戰(zhàn)爭與和平,關(guān)注國與國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墨子這個原則應該說主要不是作為社會倫理問題提出來的。但是孟子可能在理解墨子時將其重點作了轉(zhuǎn)移,更多地從血緣宗法社會的倫理加以認識,從而提出了自己的批評,認為墨子的“兼愛”不能作為一個血緣宗法社會的基本倫理。而儒家“仁”的觀念,當孔子提出的時候它可以包含國際關(guān)系,但不是著眼于國際關(guān)系,它是著眼于當時的社會倫理,這是一個重要的差別。

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lǐng)導人第十二次會晤上的講話提出“公道和霸道之爭”的問題,公道即國際公平正義,霸道即霸權(quán)主義、強權(quán)政治。以往我們常用孟子的“王霸之辯”來講這個問題,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保ā睹献印す珜O丑上》)孟子的這一思想,區(qū)分了王道和霸道,在歷史上為批判強權(quán)主義提供了有力的資源。

其實墨子也有“義力之辯”,即義政和力政的分辨:

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義者,力政也。然義政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者不劫弱,貴者不傲賤,多詐者不欺愚?!φ邉t與此異,言非此,行反此,猶幸馳也。處大國攻小國,處大家篡小家,強者劫弱,貴者傲賤,多詐欺愚。(《墨子·天志上》)

曰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政);別之為道也,力正(政)。曰義正(政)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涣φㄕ┱吆稳??曰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壯則奪老也。(《墨子·天志下》)

墨子說的力政,就是孟子說的以力服人之政,二者是一致的。墨子所說的義政與孟子所說的王道也是一致的??梢哉f,提出義與力來相對,比用王與力相對要更為合理,更能突出和表達以德服人的思想。墨子書中的這一思想可能早于孟子。不管誰早誰晚,也不管二者相互影響,儒墨二家在這一點上的互通是明顯的。如果今后我們討論這一問題,可以兼取二家之義,用“德政”和“力政”來分析論述這一“公道和霸道之爭”的問題。

5.我想還有一部分問題,我認為儒墨雙方是“各有所見”。其中兩個比較集中的問題,一個就是“利”。孟子強調(diào)義利之辨,有他自己的道理,但是墨子對“利”的肯定也有其道理。這是在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問題,甚至不同的層次上,各有所見,所以要各自都有所肯定。那么義和利二者之間是什么關(guān)系呢?

《周易·乾·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币话愣紩选段难浴愤@一段話和《左傳》所載的下面一段話聯(lián)系起來:

穆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隨,元、亨、利、貞,無咎。元,體之長也;亨,嘉之會也;利,義之和也;貞,事之干也。體仁足以長人,嘉德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左傳·襄公十年》)

這兩段材料顯然是同出一源的。其中的特點是,對利的解釋,是從義的方面去刻畫,把利歸結(jié)到義來講,從利是義的狀態(tài)來講。這是以義為本的講法。

《左傳》還有一些關(guān)于義利的論述:“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左傳·成公二年》)“義以建利,禮以順時。”(《左傳·成公十六年》)“義,利之本也。”(《左傳·昭公十年》)這些講法都是注重強調(diào)義產(chǎn)生利,講義對利的作用。我們認為,這和文言講的意思差別不大,還是屬于義為利之本的思想。

但墨子不同,他不是把利歸到義上講,而是把義歸到利上講。如:“仁,體愛也?!x,利也?!保ā赌印そ?jīng)上》)“仁,仁愛也。義,利也?!保ā赌印そ?jīng)說下》)這就與儒家和儒家所繼承的春秋時代義為利本的思想不同。墨子把義歸結(jié)到利,那么墨子所說的利指什么呢?他說:“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保ā赌印じ罚┯纱丝梢钥闯?,在論及義利的時候,墨子講的利是利人。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孔子貴仁,仁是愛人;墨子貴義,義是利人。儒家講義為利本,墨家講義可以利人,這是我所說的兩家各有所見的地方。

再一個就是關(guān)于“命”,因為墨家對儒家“命定論”有很強的否定,體現(xiàn)了一種強力的精神,這種精神也不能簡單說它代表平民還是生產(chǎn)者。強力精神是一種很珍貴的精神,但是否要就此完全否定儒家關(guān)于“命”的觀念?也不一定?!懊笔窃诋敃r的歷史條件下,對必然性的一種認識,有其歷史的合理性。近代以來也有不少思想家贊同墨家思想,像梁啟超就特別喜歡采用墨家的力命思想表達自己的觀點。1926年,北師大的學生李任夫與楚中元來求字,梁給李任夫的對聯(lián)是“萬事禍為福所依,百年力與命相持”馬少華:《民國碎片之文人篇》,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2014年,第91頁。,就是以力抗命,命可能是有的,但是要用力與命抗爭。所以像“命”這一類的問題,兩家的思想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屬于各有所見,不能簡單歸于誰對誰錯,誰是誰非。

6.最后我想提的問題,也是需要厘清的問題。這個問題,一個方面是指在原始文獻里面,儒墨的相互理解是不是恰當?shù)??比如說孟子對墨子、墨學的理解是不是恰當?shù)??《墨子》各篇所反映的對儒家的認識是不是恰當?shù)模恳驗楫敃r某一個儒者,他面對的是一個具體的、特定的墨者,不能代表所有的墨家。儒分為八,墨離為三,某一個墨者可能只是三派中的一派,一派中的一個人,也不能代表整個墨家。對某個墨者的批評也不能簡單地說就是對整個墨家的批評,可能是對墨家中的一派,或者這派中的某一個人的某一觀點所作的批評。一個墨家面對的也可能是一個具體的儒者,與其他的儒者有差別。除了這種個別不能代表全體的限制以外,還有需要注意的一個情況就是,由于學派的紛爭,一方可能會把另一方的觀點有意或者無意地作了歪曲、作了曲解。今天我們在進行分析的時候,需要厘清這個問題。

另一個要厘清的方面,就是在孟墨關(guān)系中,不能簡單地說誰汲取了誰的思想。有的學者講孟子的民本思想是汲取了墨家的思想,我認為這個問題還是需要進一步討論、證實。因為孟子當時所面對的傳統(tǒng)文化的資源是非常豐富的,他自己直接引用的就是《尚書》特別是《泰誓》,而《尚書》里面有很豐富的民本思想。所以我們現(xiàn)在還沒有找到一個明確的資料,可以說他的民本思想直接來源于墨子。因為孟子自己明確講是從《泰誓》來的,這是儒家思想最明確的來源。所以很多關(guān)于相互影響的說法,還需要再作具體的研究,進一步厘清。

再比如“尚賢”,我覺得其實“尚賢”是戰(zhàn)國初期各家各派共同的一個思想,也不能說道家或者孟子直接汲取了墨家關(guān)于“尚賢”的主張。像子思子的思想里面也有很多關(guān)于“尚賢”的主張,這只是那個時期大家共同的要求。其實早在春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尚賢”的思想,只不過以前大家不是很關(guān)注。應該說春秋時代,在“親親”的同時,它整個治國理政的結(jié)構(gòu)里面早就有“尚賢”這一條,不然也不可能維持二百余年之久。所有異姓以軍功成為貴族者,都是根據(jù)“尚賢”的原則進入貴族制體系,完全靠“宗法”和“親親”是不可能的。所以從春秋一開始,在政治實踐上就已經(jīng)運用了“尚賢”的原則,到戰(zhàn)國初期就更加明顯了。所以孟、墨之間這些相互的具體的影響,若要講得清清楚楚,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歡
仁愛儒學
儒學視閾下芻議簞食瓢飲的顏回之樂與現(xiàn)實意義
2020年儒學研究關(guān)鍵詞:闡釋、應用與地域化
仁愛至和 篤行達慧——至和教育的理念體系與實踐體系構(gòu)建
仁愛篇(上)為人撐傘
仁愛來到我身邊
2015 年新儒學“一體兩翼”發(fā)展格局
Unit 2 Topic 3 of Book 3 (仁愛版)教案設(shè)計
山東省曲阜市為每村配一名儒學講師
談儒學的“復興”
儒學研究的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