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曉宇 莊曉喆
(1. 山西傳媒學院圖書館,晉中 030619;2. 武漢理工大學,武漢 430070)
資源配置是指在高校圖書館資源分配為既定的條件下,圖書館應如何組織并利用這些資源,簡言之,即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們,使之發(fā)揮盡可能大的作用[1]。高校學科建設與圖書館教學科研支持服務離不開圖書館資源建設,優(yōu)質的資源配置是圖書館開展服務的基礎[2]。高校圖書館能否可持續(xù)地為讀者提供服務,能否將有限的資源以最優(yōu)配置的方式呈現給讀者,都將考量高校圖書館未來的生存價值與活力[3]。
國內外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資源配置現狀與問題和資源優(yōu)化配置策略兩方面。
文獻資源配置現狀與問題的研究:倪弘等[4]以“985”高校為研究對象,對紙質文獻的圖書類別、出版機構等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吳漢華等[5]統(tǒng)計了山西省高校文獻資源年度購置費及經費支出數據,對高校圖書館配置現狀進行分析;劉婧[6]以江蘇省為例,從本科高校圖書館的經費配置分析圖書資源建設特點;Bronicki等[7]從館藏流通、用戶信息行為和引文量的數據對高校圖書館資源配置情況進行效用分析。
資源優(yōu)化配置策略的相關研究:常進等[8]以蘭州大學圖書館為對象提出基于用戶信息行為的多校區(qū)圖書館服務模式的配置策略;沈曉梅等[9]分析了暨南大學多校區(qū)圖書館資源共享現狀,提出相關的資源優(yōu)化配置對策;朱麗莉[10]從學科建設和讀者需求的角度探討文獻資源優(yōu)化配置策略;周金娉等[11]構建高校圖書館資源優(yōu)化配置模型,提出資源結構布局和資源使用效益兩個層面的優(yōu)化配置對策;Sudarsan[12]則提出基于績效的高校圖書館資源優(yōu)化配置策略。
總的來說,國內外學者圍繞圖書館資源配置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研究,部分學者基于二手數據(文獻分析、官方數據平臺)得出圖書館資源配置問題或提出對應的優(yōu)化策略;部分學者通過搜集個案一手數據(經費收支、資源利用現狀等)進行實證研究,且只涉及圖書館資源的實際配置情況或讀者利用情況。而基于一線工作館藏數據,同時從資源配置和利用現狀入手,提出優(yōu)化配置策略的研究并不多見。本文將在綜合借鑒同類研究的基礎上,以山西傳媒學院圖書館的資源建設實踐為研究案例,對圖書館文獻資源配置和利用情況進行調查,剖析存在的問題,基于此提出優(yōu)化對策和建議,進一步提高圖書館的資源利用率,為其他高校圖書館的資源優(yōu)化配置提供借鑒。
山西傳媒學院是一家以藝術學、文學為主干,藝、文、工、管等多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fā)展的公辦傳媒類本科院校。學校圖書館始建于1983年,現有館藏紙質圖書102.61萬余冊(學生人均112冊),2014年以來年均讀者借閱率達到1.2萬次,是一所較有代表性的應用型高校圖書館。本文以山西傳媒學院圖書館2018—2020年的文獻資源為研究數據,開展高校紙質圖書利用情況的調查與研究。
學科文獻資源建設是圖書館工作的基礎。學校圖書館依據中圖分類法進行文獻排架,空間分布上結合學校優(yōu)勢學科逐層聚類。根據傳媒院校專業(yè)特點,將播音主持、新聞傳播、影視制作、動畫藝術等學科相關文獻歸于藝術專業(yè)類圖書類別,青年讀者普遍喜愛的文學類專設“文學圖書閱覽室”實行開架借閱服務,并將其分別規(guī)劃在便捷的較低樓層區(qū)域,空間布局人性化且合理有效。
表1所示為該館學科文獻資源統(tǒng)計情況。不難看出,紙質文獻資源方面,圖書以平均每年11萬余冊的速度遞增,期刊的訂閱量相對平穩(wěn)。調研發(fā)現1 026 100冊館藏圖書覆蓋了中圖分類法的22個基本大類,但學科分布不均衡。數量最多的為I(文學)和 J(藝術)大類,冊數占比分別為29.10%和17.17%,這充分體現了傳媒藝術院校學科的鮮明特征;其次為K(歷史、地理)、G(文化、科學、教育、體育)和B(哲學、宗教)大類(占比分別為10.26%、8.31%、7.17%);F(經濟)和H(語言、文字)較少,僅占5.66%和3.96%,這就忽視了經濟類和語言類圖書作為基礎文獻的重要性。
表1 學科文獻資源統(tǒng)計
由表1可知,訂購數據庫和可用數據庫數量逐年上升,近年來注重電子圖書訂購,2020年增加8.8萬冊電子書館藏,藝術專業(yè)庫和綜合庫相結合體現了傳媒院校的學科特征。然而,目前訂購數據庫只有5個(中國知網、藝術鑒賞數據庫、中新金橋軟件通、新學術外文數字資源閱覽室和讀秀學術搜索),相比其他藝術本科院校,電子資源種類較少;訂購的外文數據庫中僅有50種外文期刊,且與本校專業(yè)相關的種類較少,造成在校師生使用受限,難以全面接觸學科前沿文獻。
音像資料構成了館藏的鮮明特色,突出了傳媒行業(yè)亮點。音像資料共15.01萬盤,時長約30萬小時。其中,影視劇占比最大(61.49%),影視劇錄像帶、光盤以及錄音帶有9.23萬盤,總時長約19萬小時,題材涉獵范圍廣;較為珍貴的影像資料有時代久遠的國內外專業(yè)獲獎作品、本校畢業(yè)生優(yōu)秀作品等。隨著大數據時代到來,實物音像資料逐漸消失,讀者借閱光盤或錄像帶到指定設備播放觀看的閱覽模式已不復存在,但由于久置不用,光碟資源受溫度、光照等環(huán)境因素影響,很多已無法使用,造成資源流失。盤活現有媒體資產,將其數字化處理、開發(fā)和存儲,對珍貴音像史料進行搶救性修復,無疑是更好保護、更便捷管理、更順應讀者需求的必然選擇[13]。
筆者基于進館人次、圖書借閱量、閱覽室閱讀人次、期刊閱讀人次4項數據考量館藏紙質文獻資源利用率,電子資源利用率則依據數據庫訪問量和電子圖書下載量。本研究基于以上文獻資源的相關流通數據進行分析(見表2)。
表2 圖書館文獻資源利用率
從表2較明顯地看出,2018—2020年入館人數累計達94.95萬人次,圖書借閱累計24 231冊次。2019年較2018年紙質文獻利用率呈上升趨勢,但2020年明顯下降。由于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以下簡稱“疫情”)影響,圖書館于2020年5月開放并嚴格實行讀者分流入館制度,因此各項流通數據均有不同程度的減少。
參考學者的研究方法[14],本校的專業(yè)覆蓋中圖分類法共有14個學科類別的圖書,對紙質圖書平均年度借閱量分類統(tǒng)計。依據借閱頻次分布特征可劃分為高、中、低3個圖書借閱類別。其中排名前三的J(藝術)、I(文學)和T(工業(yè)技術)大類圖書為高借閱率圖書,借閱頻次占圖書館年借閱總數的83.26%;K(歷史、地理)、F(經濟)、B(哲學、宗教)和H(語言、文字)大類圖書為中借閱率圖書,占比為14.42%;D(政治、法律)、A(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O(數理科學和化學)為低借閱率圖書,僅占2.31%。統(tǒng)計結果顯示,各學科文獻的借閱頻次懸殊,社科類圖書借閱率遠遠高于自科類圖書,借閱總量排名靠前學科的圖書其知識內容能夠較好滿足藝術讀者休閑娛樂、綜合素養(yǎng)提升以及學術研究的多重需求,從而具有更好的適用性。自然類圖書中僅T類圖書為高借閱率,這與本文所調研學校為應用型傳媒大學,且融媒體技術、動畫設計和節(jié)目制作軟件應用較多具有緊密的關聯關系。
2018—2020年提供的數據庫數量(包括訂購數據庫和可用數據庫)呈逐年增長態(tài)勢(見表1),訪問量依次為775.8萬次、2 365.97萬次和1 122.19萬次。由此說明,數據庫訪問量并沒有因館藏提供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反在2019年大幅上漲后受疫情影響大幅下降。2019—2020年電子圖書的下載量保持上升趨勢(分別為9.85萬次和15.62萬次),可見,疫情不僅影響了物理空間館藏的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對讀者閱讀心理造成影響,導致讀者整體線上線下教學、科研、學習的需求減少,卻對娛樂放松的電子書的閱讀興趣有所增加。
對2018—2020年文獻服務的讀者請求量(分別為713篇、1 027篇、8 249篇)和文獻傳遞量(分別為665篇、924篇、7 620篇)進行分析,二者整體處于上升趨勢,請求量以年均313.1%的速度增加,占總請求總量的83.4%;同時圖書館提供資源共享服務的滿足度占比相對較高,傳遞滿足率在90%左右且大體穩(wěn)定,可見訂購數據庫數量有限,用戶只能通過文獻傳遞服務獲取所需文獻。
另外,文獻傳遞的外文文獻需求量占比較高,占總請求的68.4%,這與目前我國中文文獻資料相對開放有關,而外文資料的獲取難度相對更大。更加說明雖然文獻傳遞服務可以大大節(jié)省圖書館購置資源的費用,實現資源共享,卻難以滿足讀者對外文文獻的大量需求。
圖書館借助校園學生社團“獨來獨往”讀者協會,結合讀者興趣,開展面向不同群體的文獻資源推廣活動,以提高讀者閱讀的綜合素養(yǎng),助推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
圖書館在2018—2020年均推出文獻薦購服務,即由讀者向圖書館推薦購買某種文獻資源,由圖書館予以采購并加工后上架流通供讀者借閱,也稱為“圖書薦購”。雖然該舉措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讀者參與其中,但薦購服務渠道(傳統(tǒng)的書面、電話、網站、微信公眾號和電子郵件)存在三大問題:圖書館系統(tǒng)薦購數量無限制,給采訪人員帶來壓力;過程煩瑣,且需在年度統(tǒng)一采購文獻時方能進入訂購環(huán)節(jié),讀者等待時間長[8];讀者提交的薦購信息不齊全,導致實際購買到的文獻比率較低。長此以往削弱了讀者薦購和閱讀館藏文獻的積極性,降低對圖書館的信任感。
雖然每年開展不同主題的讀書月系列活動且種類較多,但參與度較低。通過訪談發(fā)現,個別讀者認為文獻推廣活動較類似且形式單一,可有可無。此外,圖書館自2015年開通并運營官方微信公眾號以來,不斷圍繞館藏文獻資源開展線上服務,堅持每兩周制作新書推薦和夜讀推送,并與官網網頁同時發(fā)布特色新書簡介、推薦理由及館藏地點,以提高館藏利用率。但經深入調查,圖書館微信平臺尚未開通讀者借閱和續(xù)借基本功能,缺乏便捷性和實操性,未能滿足讀者對文獻資源的本質需求。
圖書館應做到文獻資源采選的精準化,采選前多維度評估已有資源并充分調研所需資源,對照館藏實際和學科發(fā)展調整采訪策略。例如,將本校最新學科評估結果中學科排名作為調整館藏采購的依據;與國內同類型院校的學科館藏數據和采訪數據進行比對分析,以找出同類學科館藏總量和質量與目標院校的差距,為文獻資源訂購提供數據決策支持,也為下一年度學科文獻資源經費申報工作提供依據。
在追求教育部教學評估要求的基礎上,圖書館電子資源的采選工作首先應將“采選需求”作為基本保障;其次兼顧“采選價值”,加強資源自身價值的評判,注重讀者應該閱讀的書刊和電子資源,加強圖書館的育人職能。只有以平衡資源采選的價值和需求為出發(fā)點,才能正確處理好館藏資源的數量和質量、資源的短期價值和長期價值、讀者個體需求和群體需求,以及評估達標和培養(yǎng)人才之間的關系。
首先,建立媒體資產管理系統(tǒng),實現內容提取,進行數字存儲。將音視頻資源加工整合成高碼率節(jié)目制作資源和低碼率的檢索資源;編目館員對采集數據進行合規(guī)編目;對重要鏡頭捕獲關鍵幀便于檢索和查閱,最終實現音像內容資源的數字化存儲、網絡化傳輸和智能化應用[15]。其次,將數字資源進行切分或融合,對內容信息進行挖掘,生成更加豐富的文化資源,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服務。與此同時,及時對珍貴音像資料進行搶救修復,具體可采取前期物理修復、數字化修復、數據掛接與保存等措施,發(fā)揮音像館藏資料效用,凸顯傳媒類院校圖書館館藏特色。
在推廣資源建設上,將館藏資源推廣與媒體平臺相融合,加強對媒體平臺資源的存儲和管理;在推廣服務方式上,完善到館活動和云端推廣活動相結合;在推廣內容上,實現高質量、有特色、有看點、有趣的活動主題,積極拓展館藏文獻推廣與讀者興趣相融合的理念[16-17],這是真正實現高校圖書館館藏文獻推廣工作的意義所在。
借助“新書直借”新模式,該項借閱新模式是近年來文獻建構活動的延伸,這就給高校圖書館很大啟示。高校圖書館可推出文獻薦購特色服務:凡是本校讀者,在圖書館指定線上線下書店下單,無須付款,書店現場辦理借閱手續(xù)后,直接郵寄到讀者手上,到期后還回圖書館;同時圖書館可向書店設定規(guī)則,限制讀者下單范圍,真正在規(guī)則內實現書店新書直接借。還可通過新書直借系統(tǒng),根據讀者借閱歷史有效控制可借冊數,實現讀者即挑即借,無須等待,進而調動讀者享受新書直借服務的積極性;同時節(jié)省館內物理空間,提高資源建設經費的合理利用。
圖書館資源配置是高校圖書館作為學校文化服務中心與情報信息中心職能發(fā)揮的基礎,以支持學校教學與科研、滿足師生的文獻資源需求為初衷和根基。本文從不同維度對高校圖書館資源配置的利用現狀進行統(tǒng)計與分析,對現象背后凸顯的問題進行了梳理與總結,并提出優(yōu)化建議。但本文在研究對象上只選取了一所高校圖書館作為樣本進行個案研究,在樣本選擇的典型性、代表性上還有一定的不完善之處,研究方法上也存在進一步優(yōu)化、完善的空間,需要后續(xù)研究中加以跟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