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磊
說起麥芽糖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每當小時候放學回家時,在學校門口時常能看到一位推著自行車叫賣麥芽糖的老伯。此時,總會有一大群孩子圍上前來,只為用自己手中幾毛錢的零花錢換取一份香甜的麥芽糖。咬上一口,那越嚼越香的感覺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間縈繞。對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人來說,麥芽糖不僅是他們小時候快樂的源泉,更逐漸成為與童年往事有關的甜蜜記憶。
如今,正宗的麥芽糖已不多見,逐漸被各色糖果、巧克力取代,制作麥芽糖的手藝在其他地方可能已漸漸失傳。不過,在山東省臨沂市蘭陵縣磨山鎮(zhèn)東疃前村,熬制麥芽糖的老手藝被傳承至今,并于去年成功入選蘭陵縣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
入春以來,雖然天氣日漸回暖,但西北風還是不停地刮著。蘭陵縣磨山鎮(zhèn)東疃前村的街面上比過年時冷清了許多,村中的一處農(nóng)家小院卻熱鬧非凡。這處小院便是蘭陵縣非遺“東瞳兆寶貢糧麥芽糖”傳承人朱兆寶的手工制糖作坊。
走進手工制糖作坊,記者看到,在小院西側的平房里,13個工人正在制作麥芽糖的“主戰(zhàn)場”中忙前忙后。泡米、發(fā)酵、熬糖、鏟糖、拉糖……前后12個小時,歷經(jīng)多道工序,一粒粒大米和大麥就變成了一盤盤香噴噴的麥芽糖。朱兆寶說:“這些工人都是老把式,沒有十幾年的經(jīng)驗根本干不了。清代乾隆年間以來,我們村就做麥芽糖,并傳承至今?!痹谥铺亲鞣坏囊唤?,大缸里泡著白凈飽滿的大米。據(jù)朱兆寶介紹,大米經(jīng)過1個多小時的浸泡后,方可起鍋蒸米,蒸至7成熟,與提前發(fā)好芽的大麥攪拌均勻后開始發(fā)酵,3個小時后濾掉殘渣,剩下的便是糖水。
得益于獨特的水土條件,當?shù)胤N植的大米和大麥非常適合做麥芽糖,不僅口感好,出糖率還高。制糖工人朱兆剛說:“一般情況下,130斤大米加40斤大麥,發(fā)酵12盆糖水,最后能制130斤麥芽糖?!卑l(fā)酵完成,就到了最為關鍵的熬糖、鏟糖工序。糖水入鍋,大火燒開,再用中火熬制六七個小時,糖水變得黏稠后,調為小火,之后開始不停地攪拌?!罢莆栈鸷蚴亲钪匾?,火候要是不對,不光影響出糖量,口感也不行,一鍋糖可能就廢了?!庇兄?0多年制糖經(jīng)驗的劉愛山表示。
隨著麥芽糖的黏稠度越來越高,工人們就要開始鏟糖。鏟子必須插到鍋底,而且一刻也不能停,否則就會粘鍋。糖坯熬制完成,麥芽糖的制作迎來最后一道工序。工人們把糖坯分成3斤一搭,開始拉糖,大鍋燒開,蒸汽不斷冒出,上面蓋層棉被,拿一搭糖放在鍋邊的木樁上,用力一拉,帶著棉被露出一道縫隙,蒸汽噴薄而出,均勻地浸潤到糖坯上。“拉糖直接影響麥芽糖的口感,拉得好,口感更加酥脆,賣相也更好,色澤有點姜黃,好看又好吃?!敝铺枪と藯罴t青一邊說著,一邊拉好一搭糖,然后放到案板上,盤成陀螺狀,一盤麥芽糖最終成型。
一位前來購買麥芽糖的村民說:“朱兆寶家的糖很正宗,回家用鍋一熱,糖變軟后揉進花生碎、芝麻粒,切條晾干,就成了麥芽酥,大人小孩都喜歡吃,比超市里的糖塊健康多了。”
不知不覺間,春節(jié)的腳步漸漸走遠,但朱兆寶的作坊里大鍋不?;?,工人輪流干,麥芽糖依然供不應求。盡管如此,麥芽糖的工藝傳承也面臨著不小的阻力,最重要的是找不到合適的工人。高峰時期,東疃前村有13個制糖作坊,現(xiàn)今只剩下4個。朱兆寶說:“做糖這個活,年輕人嫌賺錢少,不愿意學。而這又是體力活,年紀大的干不了?!?/p>
如今,現(xiàn)代社會種類繁多的糖果甜點日益擠占了傳統(tǒng)民間手藝人的生存空間,制糖技藝的傳承情況并不樂觀,麥芽糖在當今孩童的記憶中逐漸消失。但是朱兆寶相信,隨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打上了時代烙印的麥芽糖會重新煥發(fā)光彩,傳統(tǒng)民間手藝人也會獲得新的生存空間。
(編輯/王勉勵? 助編/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