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提出邏輯、實踐理念與路徑選擇

2021-08-27 04:08梁丹丹平云光郭忠菊
重慶社會科學 2021年7期
關鍵詞:美好生活新時代

梁丹丹 平云光 郭忠菊

摘 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也是新時代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奮斗目標。其提出邏輯包括進入新時代的歷史發(fā)展性邏輯,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現實性邏輯與人的主體性需要邏輯,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要以發(fā)展理念、目標理念、價值理念、奮斗理念的多維實踐理念為指導。在路徑選擇上,要充分發(fā)揮實踐主體的獨特優(yōu)勢,構建實踐美好生活的體制機制,營造實踐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圍。

關鍵詞:新時代;美好生活;提出邏輯;實踐理念與路徑

基金項目:中宣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特別委托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體系的法制化研究”(2020MYB018);陜西省教育廳專項科研計劃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的歷史演進研究”(19JK0878)。

[中圖分類號] D61 ? ? ? ?[文章編號] 1673-0186(2021)007-0054-012

[文獻標識碼] A? ? ? [DOI編碼] 10.19631/j.cnki.css.2021.007.005

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一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毛澤東同志認為,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1]。每個時代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因此,如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進而實現美好生活成為新時代亟須解決的重大現實問題,也是中國共產黨對新時代如何發(fā)展的時代之問和發(fā)展方向的重大考量。新時代的美好生活是人民對國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方面有著更高要求的集中反映,既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是人人自由而全面發(fā)展的生活。從古至今,過上美好生活一直是人類孜孜以求的夢想,也是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2012年11月,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后,習近平總書記第一次明確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這一重大論斷,也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美好生活”的重要命題。

近年來,關于“美好生活”的研究一直是國內學術界的熱點,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從多個層面闡釋“美好生活”的深層意蘊[2],比如以國際政治視野為視角總結“美好生活”的內涵[3],分析“美好生活”的內在屬性[4]等;二是分析“美好生活”的相關邏輯,比如“美好生活”的哲學邏輯[5]、生成邏輯[6]與價值邏輯[7]等;三是研究“美好生活”的實現,考察滿足“美好生活”的制度保障[8],從馬克思的民生思想中提煉“美好生活”實現的路徑[9]等。

已有研究成果對后續(xù)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然而目前學術界對“美好生活”提出的深層次原因研究不夠全面,較多集中在人的主體需求上,較少關注歷史與社會發(fā)展這類客觀因素。同時,對于影響“美好生活”實現的理念和動力研究亦不夠深入。本文首先從歷史發(fā)展、社會客觀現實與人自身的需求出發(fā),厘清“美好生活”的提出邏輯,然后從多個維度概括、凝練“美好生活”“四位一體”的實踐理念,最后提出實現“美好生活”的具體路徑。

一、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提出邏輯

在社會主義建設與發(fā)展過程中,任何奮斗目標的提出都不是偶然,都具備一定的提出邏輯與背景因素。正如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提出絕不是偶然,而是具備堅實的歷史發(fā)展性邏輯、社會現實性邏輯與人的主體性需要邏輯。

(一)歷史發(fā)展性邏輯:進入新時代

一切事物都處于變化發(fā)展中,發(fā)展是歷史延續(xù)性的基本存在形式。中國共產黨歷經28年的艱苦奮戰(zhàn),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標志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徹底終結,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步入“站起來”的新征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與改革,社會主義事業(yè)在曲折發(fā)展中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發(fā)展階段,開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篇章。中國共產黨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基本國情,制定黨在初級階段的發(fā)展道路、發(fā)展階段、根本任務、發(fā)展動力、戰(zhàn)略步驟等,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奠定了堅實基礎。

實踐證明,改革開放是一條正確之路、富民之路、強國之路,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為世界落后國家和地區(qū)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經過長期不斷探索與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10]26,新時代呼喚新的理論與實踐,新時代是對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繼承與發(fā)展,是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歷史方位和新發(fā)展階段的重新定位,也是“美好生活”提出的邏輯起點。作出這一重大歷史研判并非偶然,是中國共產黨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經歷的歷史性變革的必然結果,是社會主要矛盾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必然結果。

(二)社會現實性邏輯:社會主要矛盾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映社會存在。要科學把握新時代美好生活的提出邏輯,除了抓住時代特征與國情背景,最關鍵的是進入社會現實領域,科學把握當下具體的社會存在,社會主要矛盾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客觀反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顯著提高,國內生產總值從2010年開始穩(wěn)居世界第二位,其中貨物進出口、對外投資、制造業(yè)、基建部分、工農業(yè)產品生產能力等穩(wěn)居世界前列,社會現實發(fā)生了顛覆性變化。作為社會主要構成部分的人對社會現實變化條件反射式地作出能動反應,對物質文化生活等提出更高要求,涉及層次更高、內容范圍更廣,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著多樣化、高層次、高要求等階段性特征。

但是,影響美好生活實現的因素還有很多,其中各區(qū)域、各領域、各方面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最大障礙。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是我們黨科學把握新時代國際背景和敏銳審視社會主義建設實際情況,作出的重大科學論斷,提升了對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與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的新境界??梢哉f,社會主要矛盾就是當前最大的社會現實,從解決這一社會現實性邏輯出發(fā),提出美好生活的命題既是必然也是應然。

(三)人的主體性需要邏輯:人民群眾的主觀訴求

人的主體性需要是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客觀存在和主要動力,為社會發(fā)展提供明確目標與方向。長期以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主觀訴求始終是黨對執(zhí)政規(guī)律的最深刻認知和基本經驗之一。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三大優(yōu)良作風之一,黨從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根本宗旨和行為準則,作為黨的根本價值所在,成為歷代中國共產黨人秉持的堅定信念與價值信仰。毛澤東同志認為,中國共產黨人必須“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11];1980年12月25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江澤民同志曾明確指出,“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如何,是關系到黨的事業(yè)興衰成敗和黨的生死存亡的一個根本政治問題”;2003年7月1日,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建黨八十二周年大會上明確指出要“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同樣,習近平總書記也始終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并明確指出要“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

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如果某一層級的需要基本滿足,那么主體性需要就會自然向高一層次遞進,其中生理、安全、歸屬和愛的需要都屬于低層次的需要,通過外部因素影響可以達到滿足,在高級階段,各層次的需要相互依賴并重疊,只是低層次需要的影響力相對減弱。因此,人的主觀訴求在社會主義建設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必定呈現與之大體相適應的層次與模式。鄧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黨的十五大首次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提出的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兩個階段,每個發(fā)展階段都有與其相適應的社會矛盾、發(fā)展目標、主體性需要等。其中,溫飽階段要滿足人民的生理需要與安全需要,小康階段要保障人民的歸屬和愛的需要與尊重需要,富裕階段應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自我實現需要。以人的主體性需要為出發(fā)點,努力實現人民群眾的主觀訴求,是新時代黨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目標和任務,是鞏固黨執(zhí)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四位一體”: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多維實踐理念

理念是實踐的向導,新時代美好生活由一定的實踐理念做指引,理念的正確與否關乎新時代美好生活事業(yè)全局的得失與成敗,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踐理念是多維和多元的,包括發(fā)展理念、價值理念、奮斗理念、實干理念與目標理念,這些理念并不是毫無關系各自獨立的,而是具有緊密邏輯聯系的系統(tǒng),其中發(fā)展是動力、價值是指引、奮斗是方法,目標是方向和目的。四個理念集中統(tǒng)一于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形成了“四位一體”的多維實踐理念,共同建構了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踐理念。

(一)科學的發(fā)展理念

發(fā)展問題至關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重視發(fā)展問題。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發(fā)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必須堅定不移把發(fā)展作為黨執(zhí)政興國的第一要務”。2018年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發(fā)展是第一要務”。新時代,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向縱深發(fā)展,我國經濟發(fā)展已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fā)展轉變,處在發(fā)展方式轉變、結構優(yōu)化升級、增長動力轉換、多重外部因素沖擊的攻關期,如何重視并適應攻關期的發(fā)展?如何實現調速換擋、科學發(fā)展?新時代科學的發(fā)展理念正確回答了這些問題,科學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已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新時代實現美好生活的重要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圍繞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立足如何發(fā)展問題發(fā)表一系列重要講話,內涵豐富,思想深刻。2012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一中全會上明確指出,在前進道路上,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科學發(fā)展為主題。2014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發(fā)展必須是遵循經濟規(guī)律的科學發(fā)展,必須是遵循自然規(guī)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12],是“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的發(fā)展,是強調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發(fā)展,即科學發(fā)展是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因此,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fā)展理念,是對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于科學發(fā)展理念的升華,是新時代科學發(fā)展理念的集中體現,是黨關于社會主義發(fā)展理論的最新成果。

新發(fā)展理念將貫穿在科學發(fā)展的全過程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全局。其中,創(chuàng)新在發(fā)展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實現美好生活的關鍵,“創(chuàng)新是引領發(fā)展的第一動力”,抓住創(chuàng)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牛鼻子”;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研討班上明確指出,協調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是發(fā)展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是發(fā)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tǒng)一,是發(fā)展短板和潛力的統(tǒng)一”,要“從整體出發(fā),樹立‘一盤棋思想”[13],但決不是搞平均主義,而是更注重公平,推動社會各要素融合發(fā)展,是實踐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綠色是實踐永續(xù)發(fā)展的根本,從長遠看,實踐美好生活必須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開放是繁榮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發(fā)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是實踐美好生活的升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包括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與漸進共享,共同要求不斷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分好,提升人民群眾獲得感與存在感,是實踐美好生活的本質要求和目標。

21世紀的后工業(yè)化時代將進入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循環(huán)經濟、綠色經濟、生態(tài)經濟等高科技發(fā)展模式,由此人類邁入生態(tài)文明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迎來新時代。新時代需要新的發(fā)展模式、新的發(fā)展理念、新的價值觀念,科學的發(fā)展理念正是對這些新時代課題的有力回答,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

價值理念本身是一種抽象的信念和理想,是人基于某種認識,經過思考加工后作出的標準和選擇,用來指導人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動?!耙匀嗣駷橹行摹钡膬r值理念正是黨基于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長期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經驗得出的重要結論,要把人民作為實踐主體、認識主體、價值主體、歷史主體,始終堅信人民群眾是黨的執(zhí)政之基、力量之源,始終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是新時代最重要的價值選擇和行動指南。2015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第一次明確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2016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強調,“我們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是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有機統(tǒng)一。

1.“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世界觀的繼承和發(fā)展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終生的奮斗目標就是讓人民獲得自由和解放,人民實現自由而全面的發(fā)展,強調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14],馬克思主義作為人的理論,其根本前提就是關注人本身,“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從理論到實踐都充分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本質與價值使命,與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一脈相承。

2.“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集中表達

“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本身是黨的目標和宗旨的集中表現,是新時代衡量一切工作的根本指針和標尺,為馬克思主義者提供科學的工作方法。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保障其行使應有的權力,有效維護其合法權益。二是要充分發(fā)揮人民的首創(chuàng)精神,密切聯系人民,緊緊依靠人民,才能充分發(fā)揮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才能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順利實現。三是把人民滿意不滿意,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工作的重要指標。

(三)成就美好的奮斗理念

“奮斗”是馬克思一生的基調。馬克思曾在《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一文中強調青年應追求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從此,努力實現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成為馬克思的根本奮斗目標。2019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指出,“馬克思的一生,是胸懷崇高理想、為人類解放不懈奮斗的一生”。同時,“奮斗”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中出現頻次很高的關鍵詞,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奮斗”出現30次,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講話中,“奮斗”出現22次,在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講話中,“奮斗”出現10次。2017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再次強調,“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毫無疑問,“奮斗”作為一種理念貫穿于我們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全過程。長期以來,奮斗理念被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和信念支撐,讓我們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實踐證明,只有奮斗才能成就美好生活,“新時代是奮斗者的時代”,新時代的奮斗者既要“不忘初心”,又要“擼起袖子加油干”。

1.不忘初心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10]1,這份初心蘊含黨的根本宗旨與奮斗目標,具體說來包括三個方面。第一,為人民謀幸福的價值信仰。為人民謀幸福是不忘初心思想的首要內涵和基本目標,是黨始終不變的初心,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帶領人民創(chuàng)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15],為人民謀幸福是黨的價值追求,也是黨的信仰,這種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有機統(tǒng)一,也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完美結合。第二,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政治追求。為民族謀復興是不忘初心思想的核心和關鍵,中國共產黨自登上歷史舞臺,就承擔起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歷史重任,具有濃重的政治色彩,繼民族獨立的任務完成后,國家富強與民族復興成為黨最艱巨的歷史任務,成為黨的“初心”,體現了社會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第三,為社會謀發(fā)展的利益關切。為社會謀發(fā)展是不忘初心思想實現的必然條件,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等關乎人民、民族切身利益問題的解決都要落實到不斷發(fā)展中,中國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發(fā)展。

2.擼起袖子加油干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以“擼起袖子加油干”這句平實形象的語言作為新年賀詞激勵人心,既體現了一位馬克思主義者的信念與追求,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擔當意識與實干精神,“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必須在“干”字上下功夫。要繼續(xù)發(fā)揚實干精神,大道至簡,實干為要,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靠實干,基本實現現代化要靠實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靠實干。2017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講話中明確指出,“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大國,想發(fā)展就要靠自己苦干實干”。

同時,“一分部署,九分落實”,還要在求實、務實、落實上下功夫。2015年1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胡耀邦誕辰100周年的講話中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應該是既有遠見卓識又有求實精神的革命者。共產黨員要會干實事,多干實事,不是應付上面,更不是圖虛名”。同時,要“勤政務實,黨的干部必須勤勉敬業(yè)、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精益求精,創(chuàng)造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16]413。強調實干、注重落實,本就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黨的各項工作關鍵在于落實。

(四)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理念

馬克思認為美好的最終歸宿是人自由全面的發(fā)展,馬克思的奮斗目標就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新時代,黨圍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群眾路線,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確立了新時代的目標理念?!霸鲞M民生福祉是發(fā)展的根本目的”,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要求與目標。

新時代,人的需求更加綜合和多元。物質方面,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物質生活得到很大滿足,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政治方面,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前提下,人民將主動要求擴大政治民主權益,提升民主權利;文化方面,在物質條件不斷滿足后,人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必然不斷增加;社會方面,在物質利益、政治權益、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時,也會更加關注社會公平與正義,關注個人生活與居住的人文環(huán)境;同時,人民也對關系其生存與發(fā)展的自然環(huán)境提出更高要求。

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理念,應注意把握幾點要求。一是尊重個體多樣的美好生活觀。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理解有相通、相融的一面,也有差距較大的一面。由于個體社會階層、教育經歷、收入差距、價值觀等的差距,對美好生活的理解必然有不同的地方,應努力適應每個個體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要注意防止因尊重個體產生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二是要把實現美好生活看成一個動態(tài)的、長期的過程。由于社會歷史不斷向前發(fā)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感受與認知也會處于變化發(fā)展中,正如在不斷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中涉及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問題后,新的問題又會出現,相應的人的需求也會變化,即“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17]。三是要從具體實際出發(fā),目標理念就是理想信念,也是精神之“鈣”,但是補鈣要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科學把握時代發(fā)展脈搏與人民美好需求,具體分析當前社會實際。

三、新時代美好生活實現的路徑選擇

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是我們黨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不斷促進人全面發(fā)展的集中表現。開辟了人民主體的新境界,開拓了人民立場的新視野,開創(chuàng)了群眾路線的新方向,是對社會主義發(fā)展方位的科學研判。因此,必須探索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踐路徑。

(一)發(fā)揮新時代實踐主體的特有優(yōu)勢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踐主體是從事美好生活實踐和認識這一活動的人,包括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華兒女,充分發(fā)揮兩大實踐主體的主觀能動性及其各自優(yōu)勢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根本力量。

1.充分發(fā)揮黨的引領作用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領導核心,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唯一的合法領導者,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人民的選擇;黨成功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建立新中國,開啟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社會主義事業(yè)經過幾十年的不斷推進進入新時代。歷經“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歷史進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的發(fā)展階段,黨帶領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的成就舉世矚目;同時,“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是中國共產黨人利益觀的集中體現”[18],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最終體現為讓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因此,要“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10]20。

毋庸置疑,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要充分發(fā)揮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作用。新形勢下,必須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不斷提高黨的執(zhí)政能力和領導水平,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完善科學執(zhí)政、民主執(zhí)政、依法執(zhí)政的執(zhí)政方式。

2.充分發(fā)揮全體中華兒女的踐行精神

全體中華兒女是實現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基本構成主體和主要受益人,中華兒女的踐行精神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根本精神力量。能夠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既符合歷史傳統(tǒng),也符合現實需要,是實現美好生活的根本推動力量。

我們要“用中國精神激發(fā)中國力量,動員全體中華兒女共同創(chuàng)造中華民族新的偉業(yè)”[19]。充分發(fā)揮中華兒女的首創(chuàng)精神、愛國精神、民族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等,從中華民族悠久歷史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挖掘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厚植崇德尚義的思想道德根基;從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經驗中挖掘艱苦奮斗、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時代精神;還應從中華民族沉淀千年的創(chuàng)造精神和創(chuàng)造成果中汲取精神養(yǎng)料,加深對創(chuàng)造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釋放積極向上的正能量,激發(fā)中華兒女實現美好生活的踐行精神。

3.尊重個體價值的實現

馬克思認為,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和全人類的解放是衡量社會發(fā)展的最高標準。新時代,尊重個體價值的實現是重視人自由全面發(fā)展的集中表現,也是新時代美好生活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個體夢想的實現構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基礎,同樣,個體價值的尊重與實現也是奠定美好生活的基石,只有每個個體價值的實現才能最終達到實現美好生活的目標。要充分尊重個體能力、體力、智力、個性和交往能力的發(fā)展,鼓勵個體充分釋放其主體性,最大限度挖掘個體的內在潛能,使個體達到一種自覺、自愿、自主發(fā)展的狀態(tài)。尊重個體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引導個體通過提高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

(二)完善實現美好生活的體制機制

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制度是決定因素”,能夠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實現美好生活須完善相關體制機制。

1.完善民主集中制

美好生活的需求是動態(tài)的,但是這種動態(tài)一定不是倒退,而是呈上升或前進的趨勢,隨著人民對美好生活認識的加深,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會得到提高,對民主的認識也會更加深刻,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在政治建設上,要進一步滿足人民對民主的要求和期望,就必須繼續(xù)完善民主集中制。因此,2018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強調,“要真正把民主集中制的優(yōu)勢變成我們黨的政治優(yōu)勢、組織優(yōu)勢、制度優(yōu)勢、工作優(yōu)勢”。

總體說來,完善民主集中制首先要繼續(xù)深化對民主集中制的認識,提升民主集中制素養(yǎng),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具體工作中,把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真正落實到位。同時,隨著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新變化,民主集中制的各項具體制度也會隨之改變。要把這些制度中科學的、管用的方面繼續(xù)貫徹落實,不能適應的、落后的方面要主動調整完善,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最后,還要加強對具體制度實施的監(jiān)督,建立健全檢查評估制度,搭建公眾監(jiān)督平臺,拓寬公眾參與監(jiān)督的渠道等。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

社會保障制度作為現代國家最重要的社會經濟制度之一,作用在于保障社會成員基本生存與生活需求,特別是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yè)、生育、死亡、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時的特殊需要。目前,我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依然存在不足與缺陷。為實現美好生活,始終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執(zhí)政理念,必須“建成覆蓋全民、城鄉(xiāng)統(tǒng)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xù)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20],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yōu)撫、社會互助等。

建立健全城鄉(xiāng)居民基本社會保障制度,尤其是完善特殊群體的社會保障制度,如建立兒童社會保障制度、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制度;健全相關制度以滿足部分社會群體的延伸性社會保障需求,如完善基本養(yǎng)老保障服務;把公平正義的理念融入社會保障工作中,實現“城鄉(xiāng)在基本社會保險制度、社會救助制度、社會福利制度乃至基本社會保障服務”[21]的公平,實現企業(yè)職工社會保障與機關事業(yè)單位社會保障制度間的公平。

3.完善生態(tài)文明體制建設

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好壞是衡量新時代美好生活能否實現的重要指標之一。人與自然本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實現的美好生活必須建立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礎上。應探索出臺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和實施辦法,推進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多樣化模式;構建有利于節(jié)約資源和保護環(huán)境的空間布局、產業(yè)結構、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進一步完善生態(tài)文明體制建設,包括領導機制、推進機制、考核機制;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huán)發(fā)展的經濟體系,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yè)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積極參與的環(huán)境治理體系;建立市場化、多元化的生態(tài)補償機制,改革生態(tài)環(huán)境監(jiān)管體制等。

(三)營造實踐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對個人而言,在追求物質生活的滿足之外,更渴望精神的飽滿、心靈的充實?!盵22]良好的文化氛圍是實現美好生活的精神土壤與重要前提,為實現美好生活提供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對于實現美好生活具有重要意義。

1.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和集中表達,是構建美好生活的價值指引。對于黨牢牢掌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打造實踐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圍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要積極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引領作用。只有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16]154。同時,還應進一步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宣傳教育,切實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增強集體主義感,突出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底蘊,通過道德建設提升公民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健康向上的社會氛圍,以良好的社會生態(tài)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美好生活觀。

2.打造健康豐富、生動活潑的精神文化生活

精神文化是人類各種意識形態(tài)與觀念的集合,“精神文化生活是與物質文化生活相對的關于人們心理狀態(tài)、精神追求和審美情趣等人類精神方面活動的總稱”[23]。隨著客觀環(huán)境的變化與發(fā)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呈動態(tài)變化。新時代的公民需要更加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然而由于影響文藝繁榮和文化興盛的問題和困難依然存在,文藝生產與文化發(fā)展間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仍然存在。因此,要進一步充實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滿足公眾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積極引導廣大公民習慣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將馬克思主義真正融入公民精神文化領域,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科學的方法論工具。另一方面,提高精神文化產品供給能力,助推文化事業(yè)和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鼓勵支持新興媒體建設,建立健全公共文化運行保障機制,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網絡等。

3.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新時代美好生活植根的文化沃土。中華民族歷經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蘊含對“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逐漸形成的民俗傳統(tǒng)文化和宗教文化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為更好營造美好生活的文化氛圍,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必須讓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現代美好生活,要繼續(xù)挖掘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繼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獨具特色的文化習俗、傳統(tǒng)村落與建筑等,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要“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不斷提高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平、文明素養(yǎng),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24]。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美好生活的實踐活動相結合,為實現美好生活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

四、結語

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實踐將貫穿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全過程。實現美好生活,是近代以來中華兒女的最高精神向往與價值旨歸,是新時代賦予中國共產黨人的時代使命與責任擔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的現實目標和價值追求?!懊篮蒙畹男枰粌H涉及對物質的美好生活需要,還涉及對政治、社會、生態(tài)和文化等方面的美好生活需要?!盵25]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國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實現民族復興的奮斗目標,也是對人民群眾要求更滿意的工作、更好的教育、更高的收入、更完善的社會保障、更環(huán)保的居住環(huán)境、更好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等的兌現。為實現這一目標努力奮斗,是新時代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價值理念的生動詮釋。

但是,美好生活的實現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具有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近年來,我國發(fā)展遇到很多新情況、新問題,比如,經濟新常態(tài)下高質量發(fā)展的各種問題,經濟發(fā)展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的雙重壓力,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實困境,危及公共安全的突發(fā)事件等。面對新問題與新挑戰(zhàn),久經考驗的中國共產黨人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艱苦探索,始終把“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作為中國共產黨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始終為人民代言、為人民立言,處處體現人民至上的價值追求。因此,在各種困難和壓力面前,黨仍然可以做到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數。大大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強了人民群眾對黨的信任和崇拜。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人必將繼續(xù)把人心作為最大的政治,奮力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2]? 劉志洪,郭湛.中華民族復興的美好生活意涵[J].江海學刊, 2020(1):56-63.

[3]? 王存剛.國際政治視野下的美好生活:內涵與特征[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88-95.

[4]? 馬純紅.“美好生活”的內在屬性及其實踐方略論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3):51-55.

[5]? 胡軍良.新時代“美好生活”的哲學邏輯:生成根基、觀念認知與價值關懷[J].山東社會科學,2019(8):11-17.

[6]? 徐艷玲,王敏.考量新時代人民美好生活生成邏輯的三個維度[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0(4):44-52+104.

[7]? 王前軍.新時代美好生活需要的價值邏輯及其實現[J].湖南社會科學,2020(4):22-26.

[8]? 韓喜平.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制度保障[J].社會科學研究,2020(2):1-7.

[9]? 農春仕.馬克思的民生思想及其對美好生活建設的啟示[J].南京社會科學,2020(10):49-53+70.

[10]?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12]?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320.

[13]? 田應奎.新時代經濟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207.

[14]? 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83.

[15]? 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352.

[16]?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17]?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9.

[18]? 侯才,阮青,何建華,等.十五部馬恩經典著作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1.

[1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83.

[20]?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7.

[21]? 丁建定,等.中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完善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402.

[22]? 本報評論部.興文化,滿足美好生活新期待[N].人民日報,2018-09-07(009).

[23]? 王齊彥,李慷.老年服務業(yè)態(tài)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207.

[24]?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

[25]? 洪銀興.新編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94.

(責任編輯:易曉艷)

猜你喜歡
美好生活新時代
“美好生活”的路上,車是什么樣子的?
賣套房子半生無憂?誰摧毀了北京精明夫妻的“美好生活”
精明夫妻賣北京房子欲半生無憂,不料“美好生活”以血腥收場
擱淺的“新時代”,“樸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時代下會計人員繼續(xù)教育研究
新時代特點下的大學生安全管理工作淺析
為了美好生活: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的差異與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