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國家《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中指出,“設計制作”是綜合實踐活動學科四種活動方式之一。由于課堂講授者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性質理解不夠透徹,生搬硬套勞技課、美術手工課的教學內容,造成設計制作課走形變樣,課堂等同為勞技課、美術課,淪為一般的學科教學課,喪失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和意義。
一、甄別設計制作課、勞技課和美術手工課三者的特質
(一)評價方式不同
勞技課中的很多內容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制作課很相像,都具有動手性、操作性,這些內容能否引入綜合實踐活動課堂呢?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清楚美術課的評價方式。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制作課不以“模仿”為評價標準,教師在課堂上示范一個作品,只為拋磚引玉,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形成頭腦風暴,培養(yǎng)學生的高端思維能力。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相對勞技課要豐富和多元,勞技課的評價通常放在最后,對教學結果的行為或者成品以分數的形式單一評定。
(二)課程目標不同
美術課中很多課程都和手工制作有關,讓學生動手制作這點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制作課內涵一致。不同的是,美術課的手工制作課以動手為形式,傳授學科知識為教學目的,課堂中貫穿著認識線條、構圖能力、對稱美的藝術法則、色彩調配、了解不對稱美的構成規(guī)律等專業(yè)的美術知識的講授,還要讓學生進行涂色練習、描線條等學科技能訓練,美學教育始終是課堂的認知目標。
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制作課以操作為本,“創(chuàng)意物化”為課程目標,“創(chuàng)意物化”由始至終是小、初、高三個階段的目標設置。換言之,“創(chuàng)意”才是綜合實踐活動設計制作課的核心,“創(chuàng)意”通過動手物化在作品這個媒介中,充滿思考性、探究性的課堂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設計制作課。
二、抓好三個特性,打造血統純正的設計制作課
(一)充滿探究過程
在“同一堂課走進豐順”的現場網絡直播教研活動中,張玉老師先讓學生觀看視頻,找出影響溫泉蛋口感的因素主要是溫度,再讓學生親身探究制作口感各異的溫泉蛋,教師還設計了現場互動環(huán)節(jié),讓聽課的老師們充當“客戶”,學生要根據現場“客戶”的要求去調整自己的制作方案,課堂靈動多變,不變的是張玉老師始終充當引導的角色,課堂交給學生探究。在活動過程中,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既各司其職又真誠合作,學生運用感官和簡單工具進行觀察和測量,進行實驗得出數據,再根據數據調控制作的溫度。學生在制作過程中,各抒己見、取長補短、各展所長,獲得自主探究的能力,這才是真正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
(二)包含創(chuàng)意理念
市名師工作室學員洪炳老師錄制的《蛋殼畫制作》匯報課上,洪老師通過微課讓學生掌握蛋殼貼畫的制作流程后,就放手給學生小組合作,自由發(fā)揮,不限內容不限題材,要求作品有創(chuàng)意即可。這種看似隨意的環(huán)節(jié),其實是老師故意為之。設計制作課的核心是“創(chuàng)意物化”,蛋殼畫的制作技能不過是將“創(chuàng)意”到“物化”的中間橋梁,更多的時間是留給學生思考、想象、設計。
(三)有著多元評價
在“莞師慧課堂”網絡直播活動上,雷順娣老師展示了一節(jié)設計制作課《嶺南工藝創(chuàng)意秀》。在雷老師的階梯式、搭架子的指導下,學生自主設計制作紀念品,設計出麻涌公仔、麻涌八景明信片等具有特色的紀念品。雷老師讓大家點評這些作品,可以找作品的亮點加以表揚,也可以找不足提出修改意見。綜合實踐活動課堂的評價不以分數論、等次論、名次論,判斷作品的好壞并不是評價的終極目標,評價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活動的過程,或者使下一次的活動變得更完善。
為避免觸雷,學科老師在設計制作課中要規(guī)避分數化的評價,而且可以將評價貫穿在整個課堂中,不僅僅從學生的最終作品作出評價,還可以從學生的參與度、積極性等多方面評價,評價的方式還可以多元參與,讓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這種綜合性的評價才能真正體現出我們的綜合實踐課堂。
責任編輯? ? 李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