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 張路延
1978年,粉碎“四人幫”后的中國進入重要的歷史關(guān)頭。中國共產(chǎn)黨人撥亂反正,扭轉(zhuǎn)乾坤。在這一歷史進程中,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登的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成為振聾發(fā)聵的一聲春雷。
該文原稿由時任南京大學政治系教師胡福明撰寫,作為當時中國最重要的政治宣言,文章發(fā)表后,引發(fā)了一場關(guān)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場討論沖破了“兩個凡是”的嚴重束縛,成為黨和國家實現(xiàn)歷史性偉大轉(zhuǎn)折的思想先導,影響和推動了中國改革的整個進程。
起筆于醫(yī)院走廊
胡福明,1935年7月在無錫出生,1955年9月就讀于北京大學新聞專業(yè),1959年進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研究班學習。
1977年2月7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紅旗》雜志聯(lián)合發(fā)表了一篇社論《學好文件抓好綱》,在這篇社論里提出了“兩個凡是”的論調(diào)。
在胡福明看來,這種說法簡直“不可思議”。
“如果承認了它,那就意味著中國停滯不前、寸步難行,我開始認識到,阻撓國家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就在這里。”胡福明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說,“我想了很久,決定批判它,古話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我作為一個知識分子,只有筆和嘴巴兩件武器,所以我決定拿起筆來。但我沒跟同志們商量,決定一個人寫,文責自負,一人做事一人當?!?/p>
1977年7月初,胡福明便把文章的主題、結(jié)構(gòu)確定下來。但此時,妻子張麗華在體檢中查出腫瘤,住進江蘇省人民醫(yī)院手術(shù)。為了照顧妻子,他只得上午到學校講課,下午到醫(yī)院進行陪護,晚上則在醫(yī)院走廊過夜。
“于是,我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和《毛澤東選集》陸續(xù)拿到醫(yī)院?!焙C鹘柚呃壬系臒艄猓字吭诘首由?,把里面一條條關(guān)于實踐的理論論述找了出來。
“前后找了近20條,我仔細閱讀、排列后,開始列提綱,寫了2000多字,過了一周,妻子出院,我繼續(xù)在家寫,前后修改了三次?!?/p>
1977年8月下旬,文章寫好了,胡福明擬的題目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有8000字。
此時,距離這顆“春雷”炸響還有9個月的時間。
“要用,請你作些修改”
1977年9月初,胡福明把《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寄給《光明日報》哲學組記者王強華。
他們是在4個月前江蘇省委黨校開的一個理論討論會上認識的。當時胡福明在會上發(fā)言,指出“唯生產(chǎn)力論”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觀點,并批判了“唯生產(chǎn)力論”就是反對歷史唯物論的論調(diào)。王強華贊同胡福明的觀點,并跟他約稿,但沒有出題目。
因此在寫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后,胡福明就想到了王強華。
文章寄出去后,直到四個月后的1978年1月,胡福明才收到回函,里面有這篇文章的兩份大樣,大樣注明“一九七八年一月十四日”。還有王強華的一封親筆信,胡福明記得他在信上說,他最近出去了,不在北京,回來后看到我的稿子,“要用,請你作些修改”“不要使人產(chǎn)生馬列主義過時論的感覺”。
“這是要求理論上更完整、嚴謹,不要讓人抓住把柄?!焙C髡f,稿子來回修改了多次。后來王強華來信對文章的修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更貼近現(xiàn)實,更有戰(zhàn)斗力。
當時沒有傳真機,文章大樣的來往都是靠郵局,一篇即將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文字就這樣在進出光明日報和南京大學的郵遞員間傳遞著……
1978年4月上旬,經(jīng)過近3個月修改,《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原定在《光明日報》哲學專刊第77期上發(fā)表。但新任總編輯楊西光看完這篇文章后,覺得放在哲學??l(fā)表可惜了,作為重要文章,要放在頭版發(fā)表,影響更大。
恰在此時,胡福明要到北京開會。4月13日晚上,胡福明到北京的第二天,楊西光便把他請到光明日報,在座的有王強華、光明日報理論部主任馬沛文和中央黨校理論研究室的孫長江。胡福明和孫長江有師生之誼,早前在人民大學讀書時,孫曾給他們講《周易》。
楊西光請他們來的目的就是討論胡福明的這篇文章。“大家討論了很多,楊西光最后講了修改意見,我歸納起來是兩點。”胡福明說,“第一點,要增強針對性、現(xiàn)實性,提高戰(zhàn)斗力;第二點,要仔細推敲,防止授人以柄?!?/p>
在北京參會時,光明日報的駕駛員白天把胡福明修改的大樣拿走,晚上,駕駛員把重新排版后的大樣拿回來,他接著修改。北京會議結(jié)束后,胡福明搬到光明日報招待所,繼續(xù)修改?!皸钗鞴夂苤匾曔@篇文章,把它作為改變當時《光明日報》面貌的開始?!焙C髡f。
五一節(jié)將近,胡福明臨返南京前,楊西光對他說:“這篇文章還要請中央黨校的同志幫助修改,最后要請中央有關(guān)領(lǐng)導同志審定?!?/p>
而后,文章又經(jīng)中央黨校哲學教研室主任吳江等人的斟酌修改,最終于4月27日定稿。
為了擴大影響,這篇文章先在中央黨校5月10日出版的《理論動態(tài)》上刊出,篇末注明“《光明日報》社供稿,作者胡福明同志,本刊做了些修改?!?/p>
5月11日,《光明日報》頭版刊發(fā)。在此之前,楊西光曾同胡福明商量:“文章公開發(fā)表時,不署你的名字,用‘本報特約評論員的名義發(fā)表。我們沒有約你寫這篇文章,是你自己投稿的。我現(xiàn)在就聘請你為《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你就是《光明日報》的特約評論員,你看怎么樣?”胡福明當即答道:“很好,只要文章發(fā)表了,能起更大的作用,目的就達到了?!?/p>
文章刊發(fā)后,新華社當天全文轉(zhuǎn)發(fā);5月12日,《人民日報》和《解放軍報》轉(zhuǎn)載,緊接著一場全國性的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拉開了序幕。
“至此,我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已由我的個人行為,發(fā)展為全國主要新聞單位的聯(lián)合行動了,是要向‘兩個凡是發(fā)起全面進攻了。”胡福明說。
此時,距離文章的初始醞釀已近一年。
“這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在原標題的基礎(chǔ)上,《光明日報》刊發(fā)時加了“唯一”兩個字。
“標題上加的‘唯一二字,是何人所加,長期說不清,現(xiàn)在查了原件,是楊西光、馬沛文、王強華三人改稿時所加。”胡福明說,原稿中的“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已包含“唯一”的內(nèi)容,題目加上“唯一”兩個字,更有分量,讀起來更有氣勢。
認真讀罷見報稿,胡福明說他的結(jié)論有兩點:一,文章的基本論點沒有變,仍然是“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標準”,以實踐標準批判“兩個凡是”;二,光明日報的楊西光、馬沛文、王強華等和中央黨校的孫長江老師等對文章修改得好,都提高了文章的水平,增強了戰(zhàn)斗力?!斑@篇文章是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p>
如今,回憶文章出爐的前后,胡福明坦言:“文中的觀點并不是我的首創(chuàng),只是由我在一個特殊的‘時間點把它寫了出來。當時是萬萬沒有想到會產(chǎn)生這么大的影響?!?/p>
“時代是思想之母,這是時代的產(chǎn)物,它是為歷史轉(zhuǎn)折服務(wù)的,我寫了這篇文章,來推動這個歷史的大轉(zhuǎn)折,只能說搖旗吶喊,這個作用我起到了?!焙C髡f。
晚年的胡福明,書桌上總是擺放著一個煙灰缸,一個放大鏡,以及《馬克思恩格斯選集》《毛澤東選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等書籍和《人民日報》《新華日報》《南京日報》等報刊。但他的視力已經(jīng)嚴重衰退,用放大鏡也很難看清字,只能每天請妻子給自己念《人民日報》,自己從電視里聽《新聞聯(lián)播》和《朝聞天下》節(jié)目。
書房的墻上掛著北京大學南京校友會贈送的書法作品:“改革開放思想先鋒,德高望重杰出校友?!钡钕矚g的還是2008年在北京參加真理標準大討論30周年紀念活動后一位書法家送他的一幅作品:“先聲?!?/p>
(摘自《中國新聞周刊》2019.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