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繼遷,朱玲鈺
“獲得感”是一個有“中國特色”的“新詞”。與國外文獻中的“幸福感”“滿意度”不同,“獲得感”是個體在改革發(fā)展中獲得的物質精神利益[1],它強調個體對自身客觀實際收益得失的評價[2]?!矮@得感”一詞被提出以來,學者們對其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學者們選擇不同的指標測量“獲得感”。項軍[3]選擇主觀階層地位、主觀代內/代際社會流動等主觀測量指標,測度個體“獲得感”;也有學者選擇實際收入[4]等客觀性指標測度個體“獲得感”;還有學者把兩者結合起來,認為“獲得感”是個體對客觀生計狀況和主觀生活質量的綜合評價[5],將獲得感分解為經濟、公共服務、政治、安全、自我等五個維度[6]。
“獲得感”的影響因素包括個體因素和社會因素。年齡、工作狀態(tài)、收入、公平認知等對個體的獲得感產生重要影響。年齡越大,獲得感越高;與無業(yè)者相比,有工作的居民獲得感更高[7];收入低于同齡群體平均收入時,個體收入水平與自身能力不匹配時,個體的獲得感都會因此而降低[8];個人對公平性的認知越理性,獲得感越高[9]。戶口、公共服務等社會因素對居民獲得感產生一定影響。農業(yè)戶口個體比非農戶口個體的獲得感高[7];醫(yī)療資源和住房保障資源的改善有助于提升個體獲得感[10]。
住房是社會各界關注的民生問題。國外學者十分關注住房狀況對個人和家庭的影響。擁有住房會增加個體的自尊心和對生活的控制感[11],提升個體的社會地位,進而增強獲得感[12]。租房被視為居無定所的標志,租房期限和租房價格的變化會影響生活質量,降低獲得感[13];房價上漲帶來的財富增值能增加個體的金融財富收益,提升個體獲得感[14];擁有住房者更愿意參與社會事務,更容易產生社區(qū)歸屬感,進而提升獲得感[15]。受傳統(tǒng)文化觀念的影響,擁有穩(wěn)定的自有產權住房往往被視作結婚生子的必要條件[16]??梢?,住房狀況對個人利益、家庭生活、社會參與等都產生重要影響,是個體實現(xiàn)其他追求的必要條件。
國內學者側重探討住房性質與居民獲得感的關系。雖然自有住房和租賃住房都能為個體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居住環(huán)境,但自有住房的穩(wěn)定性高于租賃住房,有利于提升個體的人力資本[17]。住房是青年最關心的問題,是否擁有住房影響青年健康社會心態(tài)的形成[18]。在中國,住房是青年建立新“家”最重要的條件之一。男性青年如果沒有自有住房,將難以結婚[19]。在城市擁有住房的農民工更有可能舉家遷移至城市,成為城市新市民,提升獲得感[20]。也有個別學者關注住房面積對獲得感的影響。住房面積代表了一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在攀比視角下,住房面積大的居民獲得感更高[21]。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調整,多子女家庭逐漸增多,住房面積越大,生活越舒適,獲得感也就越高[22]。“有恒產者有恒心”,住房面積對家庭經濟能力強的個體的健康水平產生積極效應,進而提高了他們的獲得感[23]。
國內外學者對住房與獲得感的相關主題開展了有益的探討,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鑒。但多數(shù)研究都沒有區(qū)分群體類別,更鮮有學者聚焦于青年群體。對于財富有限且處于婚育年齡的青年而言,住房問題更為棘手。
相對剝奪理論認為,個體喜歡與周圍群體進行比較,當察覺自己欠缺某種別人擁有的資源時,就會感到自己處于弱勢地位。這種消極情緒就是“相對剝奪感”[24]。當個體沒有房產時,會將自己的生活水平、實際所得與周圍的有房個體比較,產生相對剝奪感;當個體有房產時,會將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周圍住房條件優(yōu)越的個體比較,在比較中產生相對剝奪感。
經濟學家關注住房財富效應,認為自有住房會促進財富積累。一方面,一些想要買房的青年會為了實現(xiàn)買房這一目標而積極就業(yè),努力工作,抑制不必要的消費,積累財富。另一方面,擁有自有住房的青年可以出租住房賺取租賃費,促進財富增長。住房作為家庭的財產,在家庭資產中占有重要份額。當房價高漲時,家庭財富增多。對于租房或借住他人住房的青年來說,房價上漲會產生經濟壓力,抑制財富積累。因此,就住房財富效應而言,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較高。
社會學家更關注住房的社會效應,認為自有住房會提高青年的經濟社會地位,促進就業(yè),增強工作穩(wěn)定性,豐富個體生活。住房被視為社會身份的重要表征,擁有住房的青年會認為自己的經濟社會地位高于租房青年[25]。借住他人住房的青年通常處于社會中下層,他們的流動性強,在城市中較少感受到溫暖和關懷。因此,擁有自有住房的青年會產生更高的獲得感。據(jù)此提出如下假設:
H1:住房性質影響青年的獲得感。擁有自有住房的青年,獲得感更高。
擁有住房是家庭生活安定的前提,住房面積越大,家庭成員就擁有更多的個人活動空間,減少彼此之間的摩擦沖突,從而維持家庭內部的和諧,增強青年的獲得感[26]。據(jù)此提出如下假設:
H2:住房面積對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有一定影響。對于擁有自有住房的青年而言,住房面積越大,獲得感越高。
研究數(shù)據(jù)來自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tài)調查(CLDS)。該調查采用多階段、多層次的概率抽樣法,面向中國29個省(區(qū)、市)的勞動力人口展開。問卷內容包括樣本的基本情況、工作狀況、住房條件、社會態(tài)度等,議題廣泛。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界定的青年年齡范圍(15~44周歲),CLDS數(shù)據(jù)中有青年樣本9197人,排除居住在農村的青年樣本及其他不符合條件的樣本,最終篩選出有效樣本1599人。
因變量(獲得感)。獲得感是人們基于自身實際所得與他人利益獲得對比之后產生的主觀感受[2]。問卷包括4個關于被訪者與親戚、同學、鄰居、所在市轄區(qū)其他居民的生活水平比較的問題,有“低很多”“低一些”“差不多”“高一些”“高很多”5個選項,分別賦值為1~5,由被調查者據(jù)實作答。采用因子分析法對這4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檢驗后發(fā)現(xiàn):變量的KMO系數(shù)為0.793,大于0.70;Bartlett球體檢驗的P值小于0.001。檢驗結果肯定了各變量之間的相關性,樣本數(shù)據(jù)適合做因子分析。最終將4個變量濃縮成1個主因子,特征值為2.48,該因子解釋了原數(shù)據(jù)的62.04%。以主因子的得分作為因變量,變量取值范圍1~100,該變量為連續(xù)性變量。獲得感因子見表1。
表1 青年的獲得感因子
自變量。本研究的核心自變量是住房性質、住房面積。CLDS做了詳細的住房性質分類,包括“完全自有”“單位共有產權”“租住”“政府免費提供”等。本文將住房性質分為“租房”“自有住房”“其他免費住房”等3類。將“完全自有”和“單位共有產權”歸為自有住房,將“租住”歸為“租房”,將單位、政府、父母、其他親友提供的免費住房歸為“其他免費住房”。住房面積為連續(xù)變量,選取購買或建造的住房的建筑面積來表征。
控制變量。為了盡可能地減少變量遺漏誤差,將個體因素、家庭因素、區(qū)位因素作為控制變量。其中,個體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戶籍類型、政治面貌、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家庭因素包括家庭總收入、同住家庭成員數(shù);為了使方差更加穩(wěn)定,對家庭總收入取對數(shù);區(qū)位因素包括所在地區(qū)、城市規(guī)模。各變量的描述性統(tǒng)計見表2。
表2 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第一,考察住房性質對青年獲得感的影響。由于因變量獲得感為連續(xù)變量,故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模型,選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進行估計。根據(jù)前文的分析和假設,構建如下模型:
gain=β0+β1house+βicontrol+εi
(1)
式中,gain為因變量獲得感,house為自變量住房性質,control為模型的控制變量,β0是常數(shù)項,β1、βi是對應變量的回歸系數(shù),εi是模型的隨機誤差。
第二,考察住房面積對擁有自有住房的青年獲得感的影響,方法與第一步相同,構建如下模型:
gain=β0+β1squ+βicontrol+εi
(2)
式中,squ為自變量住房面積。
表3中,模型1報告了住房性質對青年獲得感影響的回歸結果。模型1顯示: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明顯高于租房青年,而由政府、親友等提供免費住房的青年的獲得感與租房青年沒有顯著差異。在控制其他變量的情況下,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比租房青年的獲得感要高2.03分。這說明擁有屬于自己的產權住房確實會提高青年的獲得感。擁有自有住房不僅滿足青年的基本生存需求,使青年產生積極的社會心態(tài),提高其經濟社會地位,還會對其子女的成長教育起到正向促進作用。由于租房價格的波動,租房青年可能會根據(jù)自身經濟狀況而頻繁搬家,導致其生活穩(wěn)定感和安全感下降,對其下一代的教育也不利,與擁有自有住房的青年相比容易產生相對剝奪感,因此租房青年的獲得感較低。假設1得到驗證。
表3 住房狀況對青年獲得感影響的回歸分析
個體特征方面,年齡、婚姻狀況、戶籍、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態(tài)都會影響青年獲得感。年齡對青年獲得感的影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趨勢,拐點為42歲。已婚青年的獲得感更高,這可能與婚后伴侶的支持有關。農業(yè)戶口青年的獲得感低于非農戶口青年。城市較好的公共服務等因素,提升了城市青年的主觀獲得感。受過高等教育后,青年的獲得感明顯增強,這反映了高等教育對青年獲得感的正向效應。有工作青年比失業(yè)青年的獲得感更高,工作對青年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家庭特征方面,較好的家庭經濟條件對提升青年獲得感非常重要。同住家庭成員越多,青年的獲得感越低,熱鬧的大家庭對青年的獲得感產生負面效應。區(qū)位因素對青年獲得感影響顯著,由西部到東部,獲得感呈現(xiàn)出梯度下降趨勢,西部地區(qū)青年獲得感最高,中部其次,東部地區(qū)最低。這一現(xiàn)象與各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水平、購房成本、生活成本等有關。
模型2報告了住房面積對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獲得感影響的回歸分析結果。住房面積對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產生積極效應。在其他變量不變的情況下,住房面積每增加一平方米,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增加0.009分。住房面積越大意味著青年的總資產越多,社會地位越高,相對剝奪感越低;住房面積大也避免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提高青年的生活質量。這一結果較好地支持了H2。
在控制了住房面積的情況下,青年的婚姻狀況、受教育程度、工作狀況、家庭總收入、同住家庭成員數(shù)、所在地區(qū)等因素對其獲得感的影響,與控制住房性質情況下的影響基本一致,此處不再贅述。不同的是,年齡、戶口的影響消失。對于已經擁有產權住房的青年,不論年齡大小,不論農業(yè)戶口還是城市戶口,主觀獲得感都相似。
當今社會,青年群體之間差別較大,異質性較強。性別、婚姻狀況、文化程度等不同的青年,對住房狀況的主觀感受理論上也會有所差異。下文將對青年做分組檢驗,結果見表4、表5。模型1表明,擁有自有住房對青年獲得感產生顯著影響,租房和免費住房則未產生影響。鑒于此,下文在檢驗住房狀況對青年獲得感影響的異質性時,把租房和其他免費住房歸并為“非自有住房”。
表4 住房性質對青年獲得感影響的異質性
表5 住房面積對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獲得感影響的異質性
住房狀況對男女青年獲得感的影響存在差異。模型3表明,自有住房對于男女青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擁有自己的住房會顯著增加青年的獲得感。模型6進一步表明,在擁有自有住房的情況下,大面積的住房能給女青年帶來更大的獲得感,但于男青年卻沒有影響。擁有產權住房是當今社會男女青年的共同夢想。當擁有自有住房后,男性青年可能更多關注職業(yè)發(fā)展等層面的東西,也可能更理性地考慮房貸等現(xiàn)實問題,因而,住房面積對其獲得感不產生影響。而女性青年通常更關注生活層面的東西,住房面積越大,生活越舒適,而且隨著房價的上漲,大面積的住房也會增加財富積累。因此,住房面積對女青年的獲得感產生較大的影響。
青年的婚姻狀態(tài)對青年獲得感的影響存在差異。模型4顯示,擁有自有住房使已婚青年的獲得顯著提高,但對未婚青年則沒有影響。模型7進一步表明,在擁有自有住房的情況下,住房面積越大,已婚青年的獲得感越高,未婚青年的獲得感則無明顯變化。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婚姻與住房的關系密切,結婚成家是青年成熟獨立的表現(xiàn),而住房則是結婚的重要條件之一。擁有自有住房能給青年帶來安全感,大面積的住房意味著高品質的生活。追求自有住房,特別是大面積住房,是已婚青年的潛在工作動力之一。一方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婚后共同居住家庭人數(shù)的增多,舒適的活動空間已然成為青年對住房的要求。另一方面,擁有體面的住宅(包括大面積住宅)成為青年地位、身份的體現(xiàn)[27],而未婚青年沒有感受過婚姻帶來的家庭幸福感和責任感,因而,有無住房、住房面積大小對他們的獲得感影響不大。
青年的學歷狀況對青年獲得感的影響存在差異。模型5顯示,擁有自有住房之后,高中以下學歷青年的獲得感顯著提升,而大專以上學歷青年的獲得感則變化不大。模型8進一步表明,在擁有自有住房的前提下,住房面積對高中以下學歷青年的獲得感的影響顯著,可見,住房面積對低學歷青年的獲得感產生顯著的影響,而對高學歷(大專以上)青年的獲得感不產生影響。低學歷青年更看重住房狀況,可能的原因是,在城市的激烈競爭中,謀求生存和立足是低學歷青年的基本目標。擁有自有住房代表著穩(wěn)定的生活,因此他們可能會傾全家之力在城市購買住房。而高學歷青年接受過高等教育,眼界更加開闊,追求更加高遠,擁有更為多元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成家立業(yè)固然是其基本追求,但他們的人生目標在于謀求更大的工作成就。因此住房狀況改善對高學歷青年的獲得感并不產生影響。
基于2016年中國勞動力動態(tài)調查(CLDS)數(shù)據(jù)資料,運用OLS模型探討住房性質、住房面積對青年獲得感的影響,分析住房狀況對不同特征青年的異質性效果,并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進一步檢驗估計結果的穩(wěn)健性。研究表明:擁有自有住房青年的獲得感顯著高于無自有住房的青年。擁有自有住房,對男女青年的獲得感均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對已婚青年的獲得感產生的影響顯著高于未婚青年;對低學歷青年的獲得感產生的影響顯著高于高學歷青年。在擁有自有住房的情況下,住房面積越大,青年的獲得感越強,這種影響對女青年、已婚青年、低學歷青年更加顯著。
自有住房對青年的獲得感產生顯著的影響。青年對住房的心理認同一定程度上解釋了高房價的原因。青年是購房的主要群體,他們通過貸款、父母資助等方式購買舒適的住房。在青年看來,住房已經不再是簡單的居住場所,而是渴求穩(wěn)定的表現(xiàn),成為表達自我的渠道,更代表著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擁有自有住房不僅是青年的財產投資,更是情感投資,而這些是租房不能給予的。因此,擁有自有住房,青年在與他人的比較中感到滿足,獲得尊重;住房面積越大,自我滿足感和獲得感越高。
住房是當前居民最基本的生存需要,是改善人民福祉的直接體現(xiàn)和重要保障[28]。擴展住房公共服務面,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有利于降低人們在生活發(fā)展中感受的不公平感和相對剝奪感,彌補不同階層和地區(qū)之間的差距[29]。我國現(xiàn)階段的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務狀況與青年群體的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提高青年的獲得感任重道遠。青年對住房狀況的高度關注,為政府優(yōu)化公共服務內容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參考。
隨著城市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加上傳統(tǒng)家庭觀念的持續(xù)影響,青年的住房需求蓬勃增長。如何切實滿足這一需求,是黨和政府長期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各級政府應制定或完善相關政策,推動青年群體的獲得感不斷提升。一是落實“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理念,遏制房價過快上漲,讓真正需要住房的青年買得起房;二是根據(jù)購房面積大小,對首次購房的青年給予補貼,滿足青年群體在城市安家落戶的愿望;三是擴大在職青年的住房貸款支持面,緩解青年因購房帶來的經濟壓力;四是根據(jù)青年的實際情況,建造經濟適用的青年公寓,以低于市場價的價格出售給青年;五是引進社會資源參與住房供給體系,提供多元化的住房供給模式;六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規(guī),為青年購房、租房提供保障??傊?,政府要通過采取多種積極有效的政策措施,有效解決青年住房問題,不斷改善青年住房狀況,提升青年的獲得感,促進青年群體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