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春風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當前,改善師德的著力點很多,而解決教師內卷問題具有迫切性。筆者認為,學習領悟顧明遠先生的師德辯證法,對幫助教師牢記教育初心,做好一體化德育,解決教師內卷問題,具有積極意義。
“內卷”原指人類社會在一個發(fā)展階段達到某種確定的形式或狀態(tài)后,停滯不前或無法轉化為另一種高級模式的現象。隨著社會競爭性、復雜性的增加,“內卷”一詞的涵義日益豐富,不僅指事物內部的消耗和惡性競爭,而且還指人們重復、索然無味地做著無意義的事情,封閉在無出路的小環(huán)境里,被迫折疊卷起自己,生活空間和發(fā)展機會越來越小。
內卷在教育領域體現為,因為外部壓力大,師道尊嚴氛圍減弱,家校沖突明顯,學校內部環(huán)境不和諧,自身教育能力和師德素養(yǎng)相對滯后,一些教師自身也面臨著內卷問題的挑戰(zhàn)。他們師德意識不彰,面對學生的問題不能旗幟鮮明,而是畏首畏尾,往往被迫折疊卷曲以自保,無法靜心育人,教學惰性、職業(yè)枯竭明顯,教書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這種教師內卷問題的危害性很大,必須盡快解決。
教育家顧明遠先生桃李滿天下,他的師德觀是愛的辯證法,是教育實踐體驗與理性反思、物質與精神、普遍性與特殊性、育人與育己、主觀道德與客觀道德的統一。強化師德,是教師解決內卷問題的重要策略,這需要教師強化自我修養(yǎng),涵養(yǎng)教育初心,走向內化之路,實現內在超越。
在“復魅”和“祛魅”的超越中感悟師德辯證法的魅力
“復魅”和“祛魅”是道德哲學中一個重要而著名的相對概念。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學術與政治》中提出了“世界的祛魅”概念,認為在近代社會理性化過程中,由于技術和知識的進步,人們只要想知道,任何時候都能夠知道;從原則上說,再也沒有什么神秘莫測、無法計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們可以通過計算掌握一切。這就意味著“為世界除魅”。美國后現代主義哲學家大衛(wèi)·雷·格里芬則提出了與之相對應的“復魅”概念,認為自然界中存在著價值、目的、創(chuàng)造性與神性,“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某種目的性,是自然界目標定向、自我維持和自我創(chuàng)造的表現”。人類應該對自然存在的多樣性、復雜性與自組織性心存敬畏,并在人類自身的行為與自然存在的關聯之中,完成對自然的“復魅”。這個時代所獨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主要因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運便是,那些終極的、最高貴的價值已從公共生活中銷聲匿跡,它們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驗領域,或者走進了個人之間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愛之中。
師德是古今中外倍受關注的教育問題和社會問題,常談常新。簡單講,師德是教師的職業(yè)道德和專業(yè)倫理規(guī)范。若完整表述,師德是教師知識、修養(yǎng)、情感、個性魅力、態(tài)度、價值觀和教育能力等在言行中的綜合表現與自然流露,無處不體現,無時不發(fā)生。教師如果失去了師德,教育就失去了靈魂。大中小幼教師作為與學生日常交往密切、情感互動深刻、教育負荷大的特殊群體,其職業(yè)道德問題往往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師德神圣而不神秘,充滿魅力但不玄虛。要鼓勵教師追求師德的崇高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情感、言行來展現師德的獨特魅力,使倍受冷落、非議、指責的師德走向“復魅”,恢復自己原有的魅力。同時,要引領教師關注教育實踐和師生關系,關注教育細節(jié)和問題,在解決具體問題中強化師德建設,避免師德的虛幻和神秘,實現師德的“祛魅”。顧明遠先生多次提醒廣大教師,師德問題不神秘、不繁雜,更不是教師們的精神枷鎖。師德真實而生動、友好而親切,她就在廣大教師身邊和真實的生活里,應該把師德從神壇上請下來!
師德建設的辯證法——顧明遠師德觀的哲學意蘊
我國學者從哲學角度思考師德問題的趨勢在增強,對師德的哲學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注重對孔子、莊子、蘇格拉底、奈吉爾·塔布斯、奈爾·諾丁斯、布魯貝克等中外教育家的哲學觀、教育思想、師德觀進行倫理學或道德哲學的解讀與分析;對師德的價值、內涵、關系、價值體系、建設目標、內容體系等問題進行了哲學層面的反思;對師德內涵的倫理哲學建構、師德量化的哲學基礎等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的探討,提出了基于倫理哲學的構建路徑。
然而,雖然師德問題的哲學化探索在逐漸增多,師德的哲學化向度在增強,但這種研究還處在初始狀態(tài),研究很薄弱,關注度偏低,高水平成果相對稀少。突出的問題是,哲學視域的師德概念還沒有出現,其內涵、內容和本質特征還很模糊。在師德問題如此受到關注的情況下,師德從“形而下之學”升華到“形而上之學”顯得日益迫切。師德辯證法是道德哲學的分支,是教育哲學的升華,是指導教師對自己道德生活進行系統性、根本性思考和實踐的學科,是道德哲學在理性層面建構一套指導師德行為的法則體系,是在正確與錯誤、善與惡等概念督導下,指導教師應該怎樣過正常教育生活的實踐指南。
顧明遠先生的師德哲學就是他的教育信條。他反復強調:“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教師育人總在細微處,學生成長往往在活動中!”他說,愛是教育的前提,要幫助教師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愛,如何正確地愛學生;給教師的幫助和專業(yè)引領也要體現在教育活動和問題分析中。但不少教師還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師愛,誤把傷害理解為愛。“教師的愛以信任為基礎,愛要全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是一種教育態(tài)度,不是簡單的能力問題。”可見,愛的情感和理性態(tài)度是顧明遠先生師德哲學的內涵。
師德辯證法的本質是師生關系、師師關系和家校關系的倫理學
師德體現的是教師對學生命運和國家命運的深度關懷,它指導教師正確認識、思考、研究和處理師生等教育關系。在追求和諧師生關系的過程中,教人向善、成才,走向幸福,是師德哲學的終極目標。顧明遠先生指出,師德的本質就是敬業(yè)愛生,它包括做人和做事,古往今來,這一點永遠不變。踐行師德是教師的天職。為人師表,不只是為了維護教師的師德形象,更是要給大中小學生提供行為方面的示范。面對師德問題,要保持積極的態(tài)度,充分肯定大中小學教師和班主任在教書育人方面的成績,以正面的事例引領教師。師德問題要警惕,要重視和解決,但不要過于悲觀,對負面問題的剖析要適度,否則,就失去了理性的態(tài)度。顧明遠先生認為,師德哲學是幸福的哲學,“教師是最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職業(yè),我們要讓教師們認識到這一點!一個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升到六年級,變化這么大!教師通過教書育人,把一個有問題的學生教育成功了,該多么幸福!”
1.師德哲學是實踐體驗與理性反思的統一
在辨證統一中才能把握好師德問題的實質。馬克思指出:“從現實性上講,人的本質是其社會關系的總和?!苯處熓巧鐣囊环肿樱衅湄S富完整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和學校生活。師德雖然主要體現在教師與學生的相處中,卻根源于教師全部的生活,是一種豐富、生動的實踐體驗和道德折射。但師德并不僅僅停留于這個階段,教師在實踐體驗中的冷靜凝思、反思、自省、升華,是師德的另一個側面。顧明遠先生認為,“要幫助教師回歸真實的生活,結合大量活生生的案例,引導他們自覺踐行師德,要分析問題的對錯、成因,明確怎么辦”。完整統一內化的師德就是師德哲學,它體現為教師實踐體驗和自我反思、改進和升華的統一。教師要預防職業(yè)倦怠和心理枯竭問題,走出教育內卷困境,就要把感性生活和理性思考統一于不斷的自我超越中。
2.師德是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的統一
師德神圣而不神秘,現實而不庸俗,表現為一種人生境界和崇高追求,是教育精神和倫理自主性的高揚,但這種精神活動需要物質基礎作保障。師德是形式,物質是基礎。當我們要求教師改善其師德狀況時,也要關注其物質生活境況。教育部發(fā)文設立了六條行為“紅線”,嚴禁教師利用職務之便以任何形式謀取不正當利益。這從一個側面說明,師德的底線就是教師的日常物質生活和行為表現。顧明遠先生建議,教師在正常工作時間以外的教育勞動應該得到尊重,應該得到必要的經濟補償。教師不能把家教作為第二職業(yè),不能進行有償家教,但有時會接受家長提出的額外任務,給他們的孩子補習。合情合理合法的家教應該受到正當的激勵,要把教師的職業(yè)道德提高和物質生活改善統一起來,任何一個方面的偏廢都是有害的。顧明遠先生針對自己在外地一個學校教室里看到的“爭一分多一分、一分定終身”標語指出:“現在的教育中有很多反教育行為,好的師生關系是最大的教育力量。但一些學校里師生之間的關系已經變得很差了,教育已然失去應有的力量?!彼?,讓教師安心、靜心、舒心、寬心地育人,是最珍貴的精神營養(yǎng)。
3.師德是普遍性與特殊性、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教師作為為人師表、育人成才的職業(yè),其道德操守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二者的良性互動和有機統一。教師職業(yè)道德的普遍性在于,它是一種社會公共道德和共同操守,即廉潔、負責、自律。教育部的“六條紅線”可概括為,清正廉潔、盡職盡責,不能謀取任何不正當利益。這個要求適用于所有職業(yè)。教育的偉大和神圣、師德境界的崇高,絕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忽略最基本的職業(yè)操守。教師職業(yè)道德還具有特殊性和神圣性,教師作為太陽下最光輝的職業(yè)之一,被尊稱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應該具有更高的職業(yè)道德要求。兒童青少年的生命成長和幸福命運、無數家長的殷殷期待、黨和國家的信任與重托,使得教師崗位日益重要,職業(yè)道德日益崇高。顧明遠先生強調,踐行師德是教師的天職。為人師表,不只是為了維護教師的師德形象,更是要給大中小學生提供行為方面的示范。
4.師德是育人與育己的統一
教師育人活動往往與自我修煉、成長統一于一爐,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不言之教,才更加深刻。師德是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其實質是教育者的倫理自主性和道德覺悟。教師應把道德作為點亮自己心靈的火把和自我道德賦能的手段,而不是訓斥兒童青少年的鞭子。師德出問題,對學生和教師而言均是巨大災難,道德教育應給兒童青少年真正的幸福感和內在的力量。正如杜威所強調的:“每個教師都應該意識到他稱謂的莊嚴,他是一個特設的社會公仆崗位,要確保合適的社會秩序,拯救正義和社會進步。教師永遠是真正的先知先覺,是宇宙王國里的真正引領者?!苯處熁诟呱袔煹碌乃伎疾拍荞{馭復雜的教育教學生活,才具有戰(zhàn)略性。教師只有成為戰(zhàn)略家,才能通過成就學生來成就偉大的自我。顧明遠先生提醒:“每個教師要有新追求,要有奔頭!要防止職業(yè)倦怠問題,教師要立志成為教育家,終身學習,不能停滯!”
5.師德是主觀道德與客觀道德的統一
教育部對教師和班主任的職業(yè)道德問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些來自于政府和社會的要求是一種外部約束,是他律和客觀道德,是對教師外部道德動機的激發(fā)。同時,師德的改善還需要教師不斷強化內部道德動機,加強主觀道德建設,把“要我這樣”轉化為“我應該這樣”,把他律轉化為自律。本質上,師德具有內生性和自主性,是一種自律活動和積極主動的選擇,被信任、被尊重、被激勵的教師往往能煥發(fā)更強烈的內部道德動機。顧明遠先生強調:“教師的愛以信任為基礎,愛要全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尊重學生是一種教育態(tài)度,不是簡單的能力問題?!苯逃墙⒃谛湃位A上的,更應信任、關心和激勵教師。
6.師德內化需要愛的清流滋潤
顧明遠先生師德辯證法的核心是: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教書育人,大愛無疆。在這種師德觀統領下,教師才能進入到健康、高尚、自由的教育生活中。
師德是一棵大樹,扎根于教育生活的沃土之中,需要沐浴在愛的陽光雨露中。政府、社會、學校和教師需要共同努力,以愛心來培植沃土,涵養(yǎng)水源,不斷改善教師家庭、社會與學校的物質待遇和生活質量。大中小幼教師工作條件、生活待遇、身心健康、輿論環(huán)境等的改善是師德的基礎,具有迫切性。否則,師德就是無根之水,無本之木。
要高度關注教師的精神營養(yǎng)問題,盡快解除他們的精神負擔和不正常教育壓力。教師內卷問題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讓教師安心、靜心、舒心、寬心地育人,是最珍貴的精神營養(yǎng)。師德建設要回歸真實生活。要結合活生生的案例,引導教師自覺踐行師德,分析問題的對錯、成因,明確怎么辦。師德建設雖具有迫切性,但又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了解教師的生活、專業(yè)需求和情感情趣特點,立足長遠,對師德幼苗進行精心呵護。中小學教師、班主任的專業(yè)培訓應該把師德問題作為重點,圍繞真實問題,結合案例分析,引領教師對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進行反思,使師德幼苗在心中扎根、生長。
師德之“養(yǎng)”在社會,主導權往往掌握在教師手里。英國教育家亞歷克斯·摩爾強調,支撐教師的教育原則和人格魅力,往往具有內生性和潛藏性,是不能被輕易得到和獲得的。再多的培訓或教育也不能把一個遲鈍、沉悶乏味的教師培養(yǎng)成為一個充滿活力和魅力的教師,更不用說去訓練、指導和強迫某人充滿對學生的熱情和關愛。師德哲學的歸宿是,教師能夠悟道于心,外顯于行,高尚其事,成就偉大的自我和學生。正如顧明遠先生希望的——“每個教師都要有新追求,要有奔頭!要立志成為教育家,終身學習,不能停滯!”這樣,才能勇敢邁過教育內卷陷阱,走上立德樹人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