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默
孩子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每一位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樂地長大,幸福一生。有朋友跟我抱怨,他的孩子上小學二年級,寫作業(yè)特別磨蹭,這讓他很焦慮,言語間憂心忡忡。深入攀談才得知,孩子周末兩天被線上線下的培訓班填滿了:英語、鋼琴、繪畫、舞蹈、思維……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他和妻子全力以赴對孩子進行“包裝”,文理兼修,全面發(fā)展。這是當下家庭教育的普遍現象,多數家長認為:要盡全力為孩子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以免未來后悔。
《大學》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孩子完全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些事,只是聽從家長描畫一個可能的未來,天長日久,怎么做事不會在乎,結果如何也不關心,又何談收獲?這樣的課內課外全武裝,對孩子來講就是一層玻璃鎧甲,只要他蘊蓄到足夠的力量,就會被頃刻摧毀。
當下,社會上“虎娃”“牛娃”比比皆是,最近又流行“雞娃”教育,甚至有“素雞”“葷雞”的說法。青少年是成長的黃金期,孩子們需要時間去奇思妙想,但由于時間被填得太滿,生活現實問題和個性成長需求之間沖突不斷。孩子表現出來的不是累,而是疲倦,他們只是想放慢節(jié)奏停下來歇一歇,普遍外顯的就是做事拖沓,易發(fā)脾氣。我在美術館里曾經遇到這樣的家長,強拉硬拽地想給孩子講清楚每一件作品,全然沒看到孩子一副不耐煩的表情。其實,家長只需要想辦法給孩子創(chuàng)造可能性,自然帶入,不要強加,孩子反而生長得好。
我們要把孩子當成植物來養(yǎng)。養(yǎng)男孩子就像是養(yǎng)樹,養(yǎng)女孩子就如同養(yǎng)花。我用“花樹理論”勸導朋友:我們能否把思維從“我的孩子”回落到面對一個普通的生命,思考如何恰當呵護這一樸素問題。我們知道,無論是養(yǎng)花還是植樹,肥沃的土壤、干凈的水源、充足的陽光都非常重要,接下來就是日復一日近距離、不間斷地關注與欣賞,靜待花開。對待孩子也應如此,細心呵護,靜靜觀賞,給予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這樣樹也能參天,花也能綻放。
生命各有不同,而自有其價值,生命之間不必簡單盲目比較。讓我們學會欣賞生命的成長,尊重每一個自由的靈魂,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為他們提供可持續(xù)成長的土壤、空氣和水源,以及充足的陽光,靜靜地陪伴,慢慢感動于他們靈魂的豐滿,一起走過這多彩絢麗的人生。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