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
“惟楚有材,于斯為盛。”湘江之畔,岳麓山下,延續(xù)千年的古老學府岳麓書院巍然而立,其校訓“實事求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湖湘兒女。2020年9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湖南大學岳麓書院考察調(diào)研,指出“岳麓書院是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重要策源地”。習近平總書記這一重要論斷,為岳麓書院賦予了新的生命。
1916年夏,青年毛澤東曾寄住在岳麓書院的半學齋,推開窗戶就能看到懸掛于岳麓書院講堂的“實事求是”匾額。深受從事實出發(fā)、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思想的影響,毛澤東立志“要引入實際去研究實事和真理”。1917年和1918年夏,毛澤東與同學先后游學到了長沙、寧鄉(xiāng)、安化、益陽、沅江、湘陰、岳陽、平江、瀏陽等縣,在閱讀“無字之書”中,加深了對中國當時國情的理解。在革命實踐中,毛澤東通過調(diào)研撰寫了《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nóng)民運動考察報告》等光輝著作,開始實事求是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
在尋求改造中國與世界的道路上,毛澤東在波瀾壯闊的革命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0年5月,毛澤東寫下《反對本本主義》的文章,深刻闡明了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路線和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jié)合的原則,初步揭示了黨的思想路線的主要內(nèi)容,號召中國共產(chǎn)黨人“到斗爭中去!”“到群眾中作實際調(diào)查去!”在實事求是探尋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中,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探索了農(nóng)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跨越。
遵義會議結(jié)束了“左”傾教條主義在黨中央的統(tǒng)治,然而,1937年王明從蘇聯(lián)回國到達延安后,卻違背中國實際,機械推行“一切服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反對放手發(fā)動群眾,再次引發(fā)思想路線之爭。1938年9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向全黨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任務,提倡符合中國實際的中國式革命,標志著在全黨范圍內(nèi)確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開始,預示著黨的思想理論路線將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延安時期,為反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中央提出了“實事求是”,并將其作為延安整風運動的口號。1941年,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第一次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實事求是”作了全新的、科學的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nèi)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求就是我們?nèi)パ芯??!泵鞔_地將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1943年,毛澤東在延安為中央黨校題寫“實事求是”校訓,“實事求是”逐漸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和精髓。1945年,黨的七大將“實事求是”寫入黨章。從此,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以確立。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jié)和帶領中國人民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國、改造中國、建設中國。中國共產(chǎn)黨百年奮斗歷程反復證明,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中的運用、豐富和發(fā)展,是制定并貫徹正確路線的思想基礎,是加強黨的思想作風建設和提高領導能力的重要內(nèi)容。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就要深刻把握實事求是在新時代的意蘊和要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解放思想、求真務實,奮力建設現(xiàn)代化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