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暢
“亞太和會”國禮在器型上的創(chuàng)新
1952年10月2日,正值新中國成立3周年慶祝大典舉辦的第二天,中南海懷仁堂里集聚了數十個國家的400多位嘉賓,開始了為期12天的“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以下簡稱‘亞太和會)”。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舉辦大規(guī)模國際性會議。
與會國家除前蘇聯、緬甸、巴基斯坦等國外,基本屬于我國尚未建交的國家和地區(qū)。與會代表除政府官員外,有許多是工、農、婦女、學生等組織的領袖人物以及政、經、法、教、文藝等界的知名人士和專家學者。此次“亞太和會”共通過十個決議文件,所涉及的問題計有:制止日本軍國主義復活;朝鮮問題;反對美國霸權主義問題;加強區(qū)域文化、經濟交流;婦女權利;兒童福利問題等等。此次“亞太和會”,不僅“擴大中國的影響,增進與亞太人民的友誼”,而且“可以突破美國的封鎖,對剛成立的新中國是非常有利的”。
在“認真籌備”的過程中,紀念禮品成了擺在籌備者面前的一大問題:什么樣的“禮品”,既能展示中國偉大、悠久的傳統(tǒng)文化,又能表達時代意義具有收藏價值?新中國送出的第一份“國禮”,設計、制作誰來擔當?
“一天下午,我們去參觀北京市手工業(yè)公司實驗工廠。粗略地看了景泰藍的制作過程。景泰藍是多數人喜愛的手工藝品……”這是中學語文課本中收錄的葉圣陶《景泰藍的制作》一文的開頭。
此文,葉圣陶寫就于1955年3月22日。十天后,4月1日6時20分,“新中國搶救景泰藍技藝的第一人”林徽因于北京同仁醫(yī)院溘然長逝。
讓“北京景泰藍”蜚聲國際的,恰是經林徽因大膽改良傳統(tǒng)紋樣、重新設計制作并成功入選“亞太和會”的景泰藍國禮。
“我們選定了北京的手工藝品作為禮品的一部,也是有原因的。中國工藝的卓越的‘功夫,在世界上古今著名,但這還不是我們選擇它的主要原因。我們選擇它是因為解放以后,我們新圖案設計的興起,代表了我們新社會在藝術方面一股新生的力量。它在工藝方面正是剔除封建糟粕、恢復民族傳統(tǒng)的一支文化生力軍。這些似乎平凡的工藝品,每件都確是既代表我們的藝術傳統(tǒng),又代表我們蓬勃氣象的創(chuàng)作。我們有很好的理由拿它們來送給為和平而奮斗的代表們。”這是摘自刊登在1952年10月15日第十一期《新觀察》雜志上一篇題為《和平禮物》的文章中的一段,該文作者正是“亞太和會”籌備組負責禮品設計制作成員之一林徽因。
?“亞太和會”國禮在器型上的創(chuàng)新
北京景泰藍又名“銅胎掐絲琺瑯”,英文名為“Enamel”。其制作工藝包含了青銅、瓷器兩種不同的工藝門類。同時,又結合了“青綠山水”中特有的繪畫技藝及礦物顏料的使用;輔之以雕刻、微雕等傳統(tǒng)手工工藝……可以說,是我國工藝美術中一項集大成、綜合工藝藝術。“銅胎掐絲琺瑯”自元代傳入我國后與我國民間工藝不斷融合發(fā)展,至明朝景泰年間,無論器型、紋飾、釉色等方面日臻成熟,尤其是“藍”釉料的突破性創(chuàng)新——淡白微綠的天青;琉璃般剔透凝重的鈷藍;藍寶石般深邃濃郁的寶藍……幾乎無一例外地成為各種琺瑯表現形式的“底色”,形成了一種獨具中國審美意識的藝術風格,清新、艷麗、華貴……故而,“銅胎掐絲琺瑯”又有了一個頗具中國傳統(tǒng)時代特色的名稱——景泰藍。林徽因先生對“銅胎掐絲琺瑯”進行搶救性恢復時,即新中國初建期,其被歸為“特種工藝”一門。無獨有偶,今天,北京琺瑯廠的廠址也毗鄰“景泰橋”和“景泰路”,景泰藍于北京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但在1949年前后,北京差點陷入只有“景泰路”而無“景泰藍”的尷尬境地。
關于林徽因與景泰藍結緣,一直以來有兩種說法:一說是1950年至1951年間,她應工藝美術界邀請,到景泰藍和燒瓷等工藝工廠進行調研,林徽因對景泰藍一技瀕危甚感心痛,在深入工坊熟悉生產工序后,親自主抓設計并成功制作了一批既有民族風格又具時代特征的新式器型,挽救了瀕臨倒閉的工坊。另一說,是日,林徽因與其夫梁思成至北京海王村(現琉璃廠)舊古玩攤上看見一只景泰藍花瓶,這只花瓶令她想起舊家擺設的同款器物,一時感懷之情油然而生。該攤主向她介紹,京城景泰藍制作的大字號——老天利難以為繼,似先生眼前的天利號景泰藍器已難覓蹤影,“熱鬧了幾百年,到這會兒算是快絕根兒了……”此后,林徽因為考察北京景泰藍的生產現狀,足跡遍布城南,尋訪考察了勉力存活的大小幾十家景泰藍工坊……諸多版本的《林徽因傳》都記載了一個場景:“一位從事了一輩子景泰藍制作的老藝人……握著林徽因的手,激動得老淚縱橫:‘你們救救景泰藍吧!”
1948年12月,解放軍包圍北平;12月13日,清華園解放;17日,解放軍代表請梁思成協助圍城部隊繪制北平重點保護文物古跡地圖,梁思成、林徽因共同完成《全國文物古建筑目錄》一書;1949年9月,林徽因、梁思成與清華大學工學院營建系教師們一道,共同參加“國旗”“國徽”的設計工作,并于1950年6月正式通過審定;1950年,林徽因正式被任命為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委員兼工程師……可以想見,新中國成立前后,林、梁夫婦為“保護古都、迎接新生”可謂殫精竭慮、不舍晝夜。彼時,身為清華大學工學院營建系的教授、專家、學者,參與“古建文物保護”“都市計劃”等等自不待言,畢竟“營建系”是從“建筑系”更名而來,但“營建系”如何與“景泰藍”一類的工藝美術結緣,著實令人不解。
其實,“營建”與“建筑”,關鍵在于“營”字。我國對“營”字的理解,淵源于《周禮·考工記》:“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取“營建”“營造”之意;又有《詩· 大雅·靈臺》:“經始靈臺,經之營之……”將“經……營……”并列而置,除“建”以外,意涵延伸為:長期的、能動的、有計劃性的不斷改良。而西方,從“建筑學”意涵出發(fā),有“物質環(huán)境”一說,英文“Physical Environment”,在建筑學專業(yè)中被譯為“體形環(huán)境”,即將“建筑物”的體形及周圍環(huán)境結合起來,綜合考量并進行規(guī)劃、設計——建筑教育不僅僅是培養(yǎng)設計個體建筑的建筑師,更要造就融貫整體環(huán)境、有著人文、審美情懷、情趣的規(guī)劃型人才。中西學說淵源不同,但殊途同歸?!盃I”字關乎“融通”,關乎“審美”,關乎“人文”……梁思成在1949年7月10—12的《文匯報》上發(fā)表《清華大學工學院營建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中作了如下闡釋:
“……以往的‘建筑師大多以一座建筑物作為一件雕刻品,只注意外表,忽略了房屋與人生密切的關系;大多只顧及一座建筑物本身,忘記了它與四周的聯系;大多只為達官、富賈的高樓大廈和只對資產階級有利的廠房、機關設計,而忘記了人民大眾日常生活的許多方面;大多只顧及建筑物本身,而忘記了房屋內部一切家居,設計和日常用具與生活和工作的關系,換一句話說,就是所謂‘建筑的范圍,現在擴大了,它的含意不只是一座房屋,而包括人類一切的體形環(huán)境……‘營是適用與美觀兩方面的設計,‘建是用工程去解決堅固的問題使其實現……”
清華大學工學院營建系正式更名后,中國傳統(tǒng)工藝、傳統(tǒng)藝匠等等,只要能服務于新中國建設,能促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能美化人民生活環(huán)境等等各類形式的,有形、無形的設計相關領域都被納入“營”字范疇。這一點,從“營建系”所設五類課程中充分體現出來:“A——文化及社會背景;B——科學及工程;C——表現技術;D——設計課程;E——綜合研究”。
為搶救“景泰藍”所設的“美術小組”究竟歸于“表現技術”類還是“設計課程”類?還是為了“亞太和會”臨時設置的“研發(fā)突擊小隊”?我們不得而知。在大力發(fā)展文化產業(yè)已成國家戰(zhàn)略、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承已成重中之重的今天,我們常說“初心”與“匠心”,真正能將兩者聯系一起、一心一意的,筆者認為恰是“經營”二字。
“景泰藍是國寶,不要在新中國失傳?!边@是林徽因先生去世前對清華大學營建系“美術小組”的學生錢美華說的一句話。
錢美華于1951年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畢業(yè)后北上來京,在林徽因擔綱教學的這個“美術小組”里繼續(xù)深造?!袄蠋熋客鲁鲆粋€字,鼻子上的氧氣管就跟著顫動,可字字都真切……”錢美華的回憶也是真真切切,此后,她把一生都獻給了景泰藍藝術。
另一位“美術小組”的學生正是有“敦煌守護神”之稱的常書鴻的女兒常沙娜,據她回憶:林徽因對古代景泰藍只有荷花、牡丹和勾子蓮幾種圖案非常不滿意;她找出歷代裝飾資料,學習研究。當看到故宮午門展出的歷代敦煌壁畫臨摹作品后,林徽因主動要求常沙娜到營建系“美術小組”來從事新圖樣設計工作。
“這些禮品中的景泰藍圖案,有出自漢代刻玉紋樣,有出自敦煌北魏藻井和隋唐邊飾圖案,也有出自宋錦草紋,明清彩瓷的。但這些都是經過融會貫通,要求達到體型和圖案的統(tǒng)一性的。在體型方面,我們著重輪廓線的柔和優(yōu)美和實用方面相結合,如臺燈、如小圓盒都是經過用心處理的。在色彩方面,我們要對比活潑而設色調和,要取得華貴而安靜的總效果,向敦煌傳統(tǒng)看齊的。這些都是一反過去封建沒落時期的繁瑣、堆砌、不健康的工藝作風的。所以這些也說明了我們是努力發(fā)揚祖國藝術的幸福人民。我們渴望的就是和平的世界……”林徽因在《和平禮物》一文中充分闡釋了中國傳統(tǒng)工藝美術在“守正創(chuàng)新”中最初的心路。
今天,坐落在北京城南安樂林路的北京琺瑯廠,代表了“北京景泰藍”的最高水平;當年,林徽因先生考察過的大小十余家工坊就是它的前身。清華大學工學院營建系“美術小組”成員之一的錢美華是這個廠第一任總工藝師,另一位成員常沙娜則為廠三樓的“景泰藍藝術博物館”題寫了館名?!拔沂?981年入廠,當初被分在制胎組,當時制胎都是人工手打,我們組有幾十人,都是大小伙子……”現任北京琺瑯廠董事長的謝燕華回憶說,“我們琺瑯廠有一個傳承方面的傳統(tǒng),老師傅們快退休前,為了能更多地學習他們的手藝或者說技術,更多地讓他們留下些技藝,我們會從各個組抽調骨干,和這些老師傅共同組成一個‘突擊小組,由這個‘小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這個作品從設計到制作可能歷時三個月、半年甚至更久,通過這樣的方式,帶一帶年輕人……這種針對一件作品臨時組成骨干小組進行實踐學習的‘傳承方式,成了我們琺瑯廠的一項傳統(tǒng),今天博物館中很多作品,都是‘傳承之果!”
“除了傳承,留下好作品、好手藝之外,我認為,真正讓景泰藍這門手藝或者說這項工藝走向興盛的是我們建了這座博物館,也就是我們以博物館為陣地,對外宣傳景泰藍藝術、景泰藍技藝……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件國寶,這也與這些年我們開始重視傳統(tǒng)文化教育,重視傳統(tǒng)文化宣傳有關,也可以說是文化的力量讓景泰藍藝術重新發(fā)揚光大!”謝燕華從傳承與文化兩方面總結了琺瑯廠的“經營之道”,他不斷地介紹博物館中各個“作品”,更像一位專業(yè)的景泰藍博物館講解員。當走到初代琺瑯廠“作品”柜時,謝燕華指著清華大學營建系“美術小組”錢美華的照片說:“這是我們琺瑯廠的締造者,也是我們第一任總工藝師錢師傅,她在琺瑯廠干了一輩子……”
清華大學營建系“美術小組”的錢美華在廠里被稱為“錢師傅”——遙想當年,杭州西湖側畔的華東央美畢業(yè),北上苦寒,與景泰藍結緣,竟一生獻給了這門古老又年輕的工藝藝術?!板X師傅在琺瑯廠干了一輩子……”現任琺瑯廠總工藝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鐘連盛也這樣回憶自己的師傅,“錢師傅他們這代人在恢復和發(fā)展景泰藍藝術上可以說,讓這門藝術超越了前人……無論是工藝技術,比如燒制爐子,70年代我們開始使用天然氣,現在我們用電爐并配有溫控——電子溫控,科學控溫的同時又能實現環(huán)保;還有器型,前人的景泰藍多是擺件,少有大器型作品,而我們可以設計制作兩米多高甚至更高、更大的器型……”
“這件作品叫‘和平樽,從錢師傅那一代人開始,技藝日臻成熟,之后幾十年的發(fā)展,不斷繼承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也不斷創(chuàng)新,我們在圖案、紋樣、器型等設計上不斷突破,在題材上既要符合當代人審美,也要帶有各個時期時代特征的作品。這件‘和平樽是錢美華老師傅收官之作,2009年我們參加工藝美術展獲金獎作品,是為我國建國60周年紀念設計制作的。這件作品整體2.09米高,意為1949——2009年,紀念我國60華誕;牛年,因此樽的底座為三尊牛,也象征中國人民吃苦耐勞、勤奮耕耘的精神,托起和平樽……主體圖案是正面3只和平鴿,背面3只和平鴿;藍色為底;中間是百花百鳥,牡丹花、牽?;ǖ鹊?,綬帶鳥、長壽鳥……配飾上有鸚鵡,象征鶯歌燕舞;鳳凰,象征百鳥朝鳳;和平鴿,象征我們向往和平的愿望……與主體相得益彰。”鐘連盛介紹作品細節(jié)和寓意一氣呵成,錢師傅的作品及傳承故事蘊含在他每一聲“師傅”里,“錢師傅20幾歲投身景泰藍藝術,錢師傅五六十年代創(chuàng)作環(huán)境太艱苦了,我們現在的條件太好了,這件作品凝聚著錢師傅總結自己一生學習、創(chuàng)作、孜孜以求的過程的集大成之作……”
景泰藍藝術、景泰藍藝術博物館、北京琺瑯廠……一路走來,林徽因解讀“傳統(tǒng)”;錢美華解讀“堅守”;謝燕華解讀“經營”;鐘連盛解讀“傳承”……從錢師傅的最后作品“和平樽”上我看到當年“亞太和會”國禮上那只“和平鴿”的影子,圍成一圈的白鴿有一只飛了出來,振翅的模樣,仿佛百尺騰空之余再往高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