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
曾獲格萊美獎的太平洋四重奏(Pacifica Quartet)演奏三位曾獲普利策獎的同時代作曲家作品——這或許是2021年格萊美最佳室內樂/小型合奏演出獲獎專輯《太平洋弦樂四重奏:當代聲音》最引人注意的一個標簽了。專輯收錄了三位作曲家的作品:舒拉米特·蘭(Shulamit Ran)、珍妮弗·希登(Jennifer Higdon)及艾倫·塔菲·茲維利奇(Ellen Taaffe Zwilich)。她們都是活躍于美國樂壇的著名作曲家,艾倫的身上更是有著“首位獲普利策獎的女作曲家”的光環(huán)。而新作的演釋者太平洋四重奏常駐印第安納大學雅各布斯音樂學院,四位演奏家與他們的同事、薩克斯管演奏家奧蒂斯·墨菲(Otis Murphy,1972—)合作了本張專輯。如此強大的原創(chuàng)團隊,不由讓人們對這張專輯充滿了期待。
奧蒂斯·墨菲是印第安納大學雅各布音樂學院的薩克斯管演奏家和教授。他于2001年加入學院,成為該校歷史上最年輕的教師之一。墨菲曾多次獲獎,其中包括1998年比利時阿道夫·薩克斯(Adolphe Saxophone)國際薩克斯管比賽二等獎、1996年法國Jean-Marie Londeix國際薩克斯管比賽三等獎、Heida Hermanns青年藝術家比賽一等獎等。除了經常在美國各地舉辦獨奏音樂會外,他還在法國、瑞士、德國、英國、加拿大、日本、比利時和意大利演出和授課。
太平洋四重奏成立于1994年,成立不久后就贏得了諸多室內樂頂級比賽的獎項,包括1998年的瑙姆堡室內樂獎。2002年,該樂團榮獲美國室內樂克利夫蘭四重奏獎。2006年,太平洋四重奏被授予享有盛譽的艾弗里·費舍爾職業(yè)大獎,成為該獎項歷史上第二個獲得此殊榮的室內樂合奏團。同樣在2006年,太平洋四重奏出現(xiàn)在《留聲機》雜志的封面上,被譽為“你應該知道的五個新四重奏”之一,并且是唯一上榜的美國四重奏。太平洋四重奏以其精湛的技藝、豐富的表演風格和大膽的曲目選擇而聞名,作為當今最優(yōu)秀的室內樂演出團體之一,它贏得了國際聲譽,巡回演出遍及美洲、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等地,定期在世界各大音樂廳亮相。2012年3月,太平洋四重奏被命名為美國印第安納大學雅各布音樂學院的駐場四重奏,同時擔任了大都會藝術博物館(2009—2012)的駐場四重奏,此前只有瓜內利弦樂四重奏獲此殊榮。總而言之,憑借其強大的能量和迷人、具有凝聚力的聲音,太平洋四重奏已成為美國四重奏最高品質的代表。
這并不是太平洋四重奏第一次獲得格萊美最佳室內樂表演獎,它早在2009年就憑借對美國作曲家卡特《第一弦樂四重奏》和《第五弦樂四重奏》的精彩演釋拿下大獎。比起前一次獲獎,此次樂團將目光放在了主流大眾相對陌生的三位作曲家身上。作為一個杰出的室內樂團,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藝之外,更要有敏銳的目光和超前的意識。真正具有藝術眼光的藝術家們,總是能在浩如煙海的作品中找出閃閃發(fā)光的精品耐心打磨,如此才能為樂壇帶來無數(shù)新聲。加之室內樂領域歷來是當代音樂探索的試驗田,作為當代音樂的熱情倡導者,太平洋四重奏委托并演出了許多新作品,包括基里爾·馬侃和舒拉米特·蘭的作品。因此,專輯《當代聲音》從選曲上來說足夠有新意,不僅為聽眾帶來全新的曲目,同時也呈現(xiàn)出了當下室內樂領域的先鋒之聲。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當代聲音》這張專輯收錄的作品全部來自女性作曲家。專輯收錄的三部作品中,舒拉米特·蘭為太平洋四重奏創(chuàng)作的第三弦樂四重奏《閃光、厄運、碎片、記憶》(Glitter, Doom, Shards, Memory)是對1944年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的畫家費利克斯·努斯鮑姆(Felix Nussbaum)的感人悼念。珍妮弗·希登的《聲音》(Voices)也是題獻給太平洋四重奏的作品,旨在表現(xiàn)“喚起爆炸性的能量,超凡脫俗的平靜,和精神上的寧靜”。在艾倫·塔菲·茲維利奇的《薩克斯與弦樂四重奏五重奏》(Quintet for Alto Saxophone&String Quartet in A Minor)中,歡快的薩克斯管與精湛的弦樂演奏共同成為亮點。
在三位女性作曲家中,艾倫·塔菲·茲維利奇資歷最老,也是第一位獲得普利策獎(1983年)的女性作曲家。茲維利奇1939年出生于美國佛羅里達州,以學習小提琴開始了她的音樂之路。1960年本科畢業(yè)后,她在紐約開啟了她的演奏生涯,隨后進入茱莉亞音樂學院攻讀作曲文憑,于1975年成為第一位獲得作曲博士學位的女性作曲家。她曾師從于卡特、羅杰·塞欣斯等作曲家,并與法國作曲家和指揮家皮埃爾·布列茲有過合作。茲維利奇的創(chuàng)作早期熱衷于無調性探索,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隨著后現(xiàn)代主義的浪潮,她開始轉向新浪漫主義。茲維利奇一直活躍于樂壇,被譽為作品上演場次最高的美國作曲家之一。
舒拉米特·蘭同樣有著精彩的履歷。她1949年出生于以色列,十四歲入讀曼尼斯音樂學院,1990年獲得了普利策獎,也是繼艾倫·塔菲·茲維利奇之后第二位獲得該獎項的女作曲家。舒拉米特·蘭的創(chuàng)作領域相當廣泛,涉及歌劇、室內樂、獨奏器樂作品、交響樂、獨唱以及合唱作品,她的作品在歐美有著很高的上演率。
珍妮弗·希登在三位作曲家中最年輕,但她的成就卻一點也不遜色于兩位前輩。她1962年出生于美國,先后在科蒂斯音樂學院和賓夕法尼亞大學完成學業(yè),曾師從作曲家喬治·克拉姆攻讀作曲博士學位,自1994年起在科蒂斯音樂學院任教。她曾獲一次普利策獎和三次格萊美獎。巧合的是,她四次獲獎都是憑借協(xié)奏曲作品,分別是2010年的《小提琴協(xié)奏曲》《打擊樂協(xié)奏曲》、2018年的《中提琴協(xié)奏曲》和2020年的《豎琴協(xié)奏曲》。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希登有著一流的駕馭管弦樂團的能力,而此次專輯收錄的作品則向我們展示了珍妮弗·希登在處理小型樂團細節(jié)上的強大把控能力。
在該部專輯中,有三部作品榮獲了普利策獎,由舒拉米特·蘭創(chuàng)作的第三弦樂四重奏《閃光、厄運、碎片、記憶》正是其中之一。這部作品以一種強烈而冷酷的主觀敘事方式,運用了被認為是抽象的弦樂四重奏這一媒介。它描繪了畫家費利克斯·納斯鮑姆的經歷,他于1944年死于奧斯維辛集中營。作品平靜地開始,經歷了恐怖、記憶和超越悲劇的階段,所有這些都凝聚成一個人的經歷。太平洋四重奏在芝加哥大學表演藝術中心錄制了這首作品,錄制過程得到了西迪耶公司工程技術的幫助,音響效果令人印象深刻。聲音通過這些技術手段,實現(xiàn)了空間分離。這些樂器代表的不是經典弦樂四重奏的對話,而是一種新的音響。另外兩部作品是在其他地方錄制的,聲效常規(guī),但也足具吸引力。
珍妮弗·希登《聲音》的三個樂章是由樂章標題所暗示的結構發(fā)展而來的。第二樂章,《柔軟的包裹》既復雜又誘人。艾倫·塔菲·茲維里奇的《薩克斯管與弦樂四重奏五重奏》是三部作品中年代最久的一部,創(chuàng)作于1999年。它不僅將薩克斯管與四重奏對立起來,而且將爵士樂風格的段落與那些沒有這種影響的段落對立起來,并不總是與薩克斯管的存在或不存在相對應。這部作品可以推薦給任何對當代室內樂感興趣的人。
女性作曲家的議題在近幾年格外引人注意。長久以來,男性作曲家占據(jù)了聽眾和演釋者全部的目光,而女性作曲家則隱身于看不見的角落。然而,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人們意識到了這一問題,這一情況也在逐漸改善。在聆聽作品之前,或許會有聽眾對三位女性作曲家的共同風格有一個大致期待,例如細膩、飄逸、靈動……而聽罷的觀眾或許會發(fā)現(xiàn),三部作品各有特色,在共同的“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標簽之下,其個性依然有明顯的彰顯。作品既有上述的細膩、飄逸之處,同時也有非常堅定、陽剛和炸裂的時刻。歸根結底,作曲家是以個體的身份進行創(chuàng)作,每個人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經歷,筆下的作品也迥然不同。但毫無疑問的是,太平洋四重奏此次選擇三位女性作曲家進行合作,無疑為女性作曲家地位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代聲音》一經發(fā)行,便獲得了諸多樂評家的盛贊?!吨ゼ痈缯搲吩u論家霍華德·賴克說對這張專輯的諸多閃光點給予了肯定——高超的錄制標準(制作人詹姆斯·金斯伯格和工程師比爾·梅龍)、杰出的作曲家和精湛的專業(yè)演釋。也有樂評家對選擇女性作曲家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太平洋四重奏此舉“令人振奮”。無論是從作曲家的選擇、曲目內容還是樂團的演釋來看,這張專輯都代表著當代室內樂領域的最高水準,《當代聲音》也必將進入千千萬萬樂迷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