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慧
每到一座新的城市,建議你不妨去三個地方看一看——博物館、夜市和菜市場。如果說認識一座城的風格是不帶目的地四處溜達,想了解一座城的歷史可以去博物館走一遭,那要領(lǐng)略一座城市的靈魂,去夜市和菜市場則再適合不過,是它們,使一個城市更有溫度。
作家汪曾祺曾在《食道舊尋》中提到:“我是很愛逛菜市場的。到了一個新地方,有人愛逛百貨公司,有人愛逛書店,我寧可去逛逛菜市??纯瓷u活鴨、鮮魚水菜,碧綠的黃瓜、通紅的辣椒,熱熱鬧鬧,挨挨擠擠,讓人感到一種生之樂趣?!?/p>
導演陳曉卿也說:“我們?nèi)ヒ粋€城市,一般就會去名勝古跡、所謂的地標建筑。其實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用我的話來說,這樣才和這個城市有了肌膚之親。”
美食家陸文夫每次請客人吃飯,都會堅持自己去菜市場買菜。他覺得買菜、切菜、做菜,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別人不能代勞。袁枚在《隨園食單》也寫過,一桌好菜,買菜功居四成。
很多人喜歡去菜市尋尋覓覓,只為那一口滋味。也有人起個大早趕個早市,就喜歡那股子最新鮮的“朝氣”。在觀察攤販和客人買賣間的互動中,我們可以看到人性的趣味;從親手觸碰的各式肉類和蔬果中,我們學會了辨識食材的好與壞。孤獨的時候去菜市逛逛,還能感受到久違的人情味。
要想快速了解一個城市的胃口,你就得去菜市。比如,云南的菜市上就有很多鮮花和菌子,東北的菜市到冬天會擺上大箱的凍梨和凍柿子,在廣州的菜市里很容易看到各種生猛海鮮,成都的菜市里往往有一個專門賣各類火鍋調(diào)料的窗口。
更特別的出現(xiàn)在朝露一般的早市里——在有限的空間里,一個個攤位緊密相鄰,繽紛多樣的農(nóng)副產(chǎn)品被密集地陳列,這是一幅高度濃縮又有序的圖景。其中還會隨機出現(xiàn)一些“流動攤販”:他們往往是附近的鄉(xiāng)鎮(zhèn)居民,隨著時令不同,帶著各色產(chǎn)品進城售賣,有新采的野菜,比如南方的扣子菜、菊花菜,自家院里樹上開的槐花、榆錢,或是自給自足又稍有富余的口糧……
它們可遇不可求,多半得靠碰運氣。這便是菜市場帶來的樂趣,去超市是有目的地“尋”東西,而去菜市場則是“相遇”,這些特殊的食材,也往往最讓人念念不忘。
什么人懂食物,什么人懂吃?我們一般都覺得是廚師和美食家,其實我們還忽略了攤販。
如果你對某種食材感到疑惑,去問攤販準沒錯。這個東西怎么做好吃,他們往往都能說個八九不離十,有些熱心腸的,還會給你分享詳細的烹飪秘訣。
位于廣州市老城區(qū)的“東山肉菜市場”,常常登上“老廣”的美食榜單。在這里,你花30元錢就能吃撐。新鮮滾燙的豬紅湯,一碗只要2元,咬下去細膩爽滑,腥味全無;煎堆、蛋散、春卷、沙琪瑪、干蒸、餃子、蘿卜糕……都是地道的“老廣”美味,甚至一些茶樓里已很少見的點心小吃,在這里還能找到。光顧者也大都是附近的街坊鄰居,在口味挑剔而競爭激烈的廣州,只有這樣物美價廉的店鋪,才能存活下來。
而柳州螺螄粉,據(jù)比較公認的傳說,也是從菜市里發(fā)源的。20世紀80年代,民間商貿(mào)開始復蘇,谷埠街菜市逐漸成為柳州市內(nèi)生螺批發(fā)的最大集散地。當時夜晚流行吃用骨湯打底的酸筍煮螺,柳州人愛吃米粉,故螺螄攤上也常常經(jīng)營米粉,那些饑腸轆轆的食客們,不免有意或無意間地要求在點的米粉里加入幾勺油水頗多的螺螄湯,一同享用。于是,慢慢地就形成了螺螄粉的雛形。
如果在三四線城市,還能看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許多小吃店做大后,出于更多人流量的考慮,會從菜市里搬出來,但仍會打著“某某市場老店”的名號,這或許正是菜市場所帶來的底氣吧。
古龍曾在《多情劍客無情劍》里寫過,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一進菜市,此人定然厄念全消,重新萌發(fā)對生活的熱愛——這話雖有夸張的成分,但意思是對的。
早晨走在大城市的路上,上班通勤的人常常神色緊張,而在菜市里的感覺全然不同,人們往往有一張神情松弛的面孔。
卸去職務(wù)與社會身份,菜市場里的買家更類似一個個漫游者,他們不僅要為生存層次的“口腹之欲”而選擇和操心,還要與賣家、與其他買家交流互動,甚至是博弈。
那些對談和吆喝聲、砧板和菜刀碰撞的聲音,混合著泥土的青菜氣味、蔬菜瓜果的飄香、肉類的腥、海鮮的咸、滋滋作響的油煙……每一種都是真實的存在,都是大千世界最鮮活的一隅。
與傳統(tǒng)的鄉(xiāng)鎮(zhèn)不同,現(xiàn)代化的大都市是一個“陌生人社會”,菜市場卻是城市中的小型“熟人社會”。菜市場不僅僅是購物的空間,而且是社會交往的空間,這里的寒暄問候、消息傳遞甚至是八卦閑聊,和產(chǎn)品交易一樣頻繁而蓬勃。有繽紛的物,有市井的人,有人與物、人與人的互動,才有了菜市場的“煙火氣”。
煙火氣往往和一個詞分不開——人間。
在菜市場總能觀察到形形色色的人,但最讓人感嘆的往往還是攤販。攤販多是夫妻店,需要在凌晨兩三點就起床,到幾十公里外的批發(fā)市場進貨,而后開啟一整天的備菜和售賣,兩人中間輪流抽空休息一會兒。問起他們一天的生活,“掙的都是辛苦錢”,幾乎是每個人都會說的話。
但在平時,他們不會主動對人說這些,也很少有抱怨和不耐。知足常樂和隨遇而安,是在攤販們身上看到的最多的神情。
剛到香港時,舉目無親的竇文濤就經(jīng)常一個人到菜市場里待著?!皩嶋H我什么都不買,就走來走去,看著這些鮮艷的蔬菜的顏色,紅紅黃黃綠綠白白,紅罩子里的燈光。雖然沒人搭理我,但就有一種人情,撫慰了我的孤獨”,“超市你看的是貨架,看的是冰柜,但在菜市場呢,你看的是人”。
這種人情味,或許正是我們留戀菜市場的原因。
(摘自七一網(wǎng) 七一客戶端/《同舟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