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宇晴 陳倩影 鐘瀟
摘要:溧陽儺戲是儺文化歷史性傳承的代表之一,也是儺文化地域性發(fā)展的代表之一。本文首先簡單介紹溧陽儺戲的起源與發(fā)展,然后從服裝與面具兩方面剖析其造型特點,并進一步分析溧陽儺戲的社會功能,概括溧陽儺戲的藝術特征,最后從歷史、發(fā)展與應用三個角度探究溧陽儺戲的傳承價值。
關鍵詞:溧陽儺戲;造型;民俗藝術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09-00-02
1 溧陽儺戲的起源與發(fā)展
儺戲是漢族最古老的一種娛神舞蹈,是原始狩獵、圖騰崇拜、部落戰(zhàn)爭和原始宗教祭祀的產(chǎn)物,不僅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態(tài)[1],而且是一筆寶貴的藝術財富[2]。儺戲表演通常分為開儺壇、祭儺神和掃儺壇三個環(huán)節(jié)。開儺壇儀式中,要設置神壇,人物出場跪拜祭祀神。其后的祭儺神是最主要的環(huán)節(jié),包含一系列娛人情節(jié)的劇目,其表演動作不拘一格,程式變化多樣。
溧陽儺戲以祭祖驅(qū)邪為主要活動目標,在歷史上屢次受到戰(zhàn)爭等因素的沖擊,瀕臨失傳。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文環(huán)境的不斷更新[3],溧陽儺戲逐漸回歸正軌。較為有名的溧陽儺戲有蔣塘竹馬燈、嵩里跳幡神等。
2 溧陽儺戲的造型特點
除道具之外,服裝和面具是儺戲造型的兩大組成部分。
2.1 儺戲服裝造型
溧陽儺戲的服飾較為簡潔,重點在展現(xiàn)角色的身份和性格,大致可以分為戲服、蟒袍和坎肩三種類型。
戲服大多仿照明朝的版型樣式。為了讓演員有足夠的運動空間,戲服在做工和樣式上都作了簡化,從而突出面具的精美傳神。
蟒袍代表著高貴的身份地位,身著蟒袍的往往都是帝王一類的統(tǒng)治者。在儺戲中,穿著蟒袍的是財神、土地神、玉皇大帝這一類正神,閻羅王這一類兇神統(tǒng)帥以及掌事的老藝人這五種角色,彼此顏色有所區(qū)別。
坎肩是一種儺儀感比較強的配飾。通常需要坎肩的只有兩種角色——鬼和玉皇大帝。在坎肩的制作上,會通過不同的質(zhì)地和款式來區(qū)分郊瘦饑寒的鬼形象和尊貴傲然的大帝形象。
2.2 儺戲面具造型
儺面具不僅代表角色形象,對于戲曲演繹而言,是氛圍與襯托[4],還是神祇的象征和載體。在古典藝術中,各個圖像之間相互獨立[5]。而儺面具強調(diào)的是思想大于形象[6],以寫意神態(tài)為主,輔以五官的夸張變形。
2.2.1 儺戲面具分類
儺戲面具大致可以分為五種,分別對應五種身份:正神、兇神、世俗人物、丑角和牛頭馬面。五種身份的形象截然不同,神態(tài)各異。
正神的造型融入了親民的元素,不同于神話中不食人間煙火的清高樣貌,變成了慈眉善目的正面善良形象。
兇神具有驅(qū)逐惡靈之力,因此在雕刻面具時,需要運用夸張手法使兇神的儺面具顯現(xiàn)兇悍威武的特征。譬如通過粗放的線條和狂野的上色,就可以將面具的力量感和速度感釋放出來。
世俗人物指的是類似于平民百姓這樣淳樸善良的正面形象。世俗人物與正神人物相似,但更加樸素。在世俗人物的雕刻中,極少采用夸張手法。他們往往都眉清目秀,簡單樸實。
丑角會在娛樂性很強的傳說和歷史故事題材的劇目中登場。雕刻面具時,需要在五官細節(jié)上做文章,根據(jù)這些特點對世俗面具進行適當?shù)目鋸垺?/p>
牛頭馬面是來自“冥府”的勾魂使者,它們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以眼珠突出、面目猙獰的牛頭和馬頭形象。
2.2.2 儺戲面具色彩運用
色彩是最直觀的視覺語言之一[7]。溧陽儺面具暗合五行五色,按照陰陽五行進行分配,顏色運用收放自如[8],追求天人合一。同時,通過輕淡彩、淡彩、重彩、濃重彩四種程度的色彩使造型與寓意相結合。
3 溧陽儺戲的社會功能與藝術特征
相比文化思想單一的時期[9],如今儺戲已遠不止于神和人的交流。多元化的兼容在滿足正常生活需要和體現(xiàn)地區(qū)民眾地位的同時[10],還使人與自身及他人的關系有了微妙變化。這種變化印證了儺戲社會態(tài)的趨向,展現(xiàn)出其社會功能。同時,我們可以通過探究其興衰時期的不同創(chuàng)作形式[11],體會溧陽儺戲獨有的藝術特性。
3.1 溧陽儺戲的社會功能
3.1.1 宣泄功能
溧陽儺戲通過求神祭拜的宗教儀式使人短暫逃離生活的苦難和不公,獲得心理安慰,使情感和文化高度結合[12],從而滿足人們排解和宣泄的需求。
3.1.2 維系功能
溧陽當?shù)匾恢贝嬖凇盁o儺不成鄉(xiāng)”一說,在這個大發(fā)展大變革的社會背景下[13],儺戲成為新年的代名詞。在家家戶戶共度新春的熱鬧氛圍中,儺戲表演成為一種社交途徑,拉近了村民間的距離。
3.1.3 教化功能
溧陽儺戲作為儺文化的表征體現(xiàn),其樂曲、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形象以新的視角展現(xiàn)出世界的多樣性和歷史的浩瀚復雜,潛移默化地影響當?shù)睾⒆拥某砷L歷程。
3.1.4 娛樂功能
在溧陽,村民通過儺戲表演使自己從繁雜的工作中抽身,以享受片刻的安逸。在市井生活的浸染下[14],其戲劇特性也將這種娛樂功能強化了。
3.2 溧陽儺戲的藝術特征
溧陽儺戲具有宗教性、地域性、社會性和戲劇性這四種藝術特征。
首先,儺戲一般從儺儀和儺舞脫胎而來,在中國這樣一個崇文重教的國度[15],融合了多種宗教文化,眾多的鬼神角色使其具有強烈的宗教性。
其次,溧陽儺戲具有獨特的地域性,其造型風格在發(fā)展中深受當?shù)厮恋挠绊?。吳文化倚湖控海,所以形成了繁饒富碩的江南之地[16]。與粗糲豪邁的北方相比,溧陽儺戲的造型具有吳地的文化特征:“目”微凸,面容和善,更加清秀簡約。
“雅俗共賞”一詞中,“雅”字對應各色“陽春白雪”,俗則以大眾百姓的審美愛好為代表[17]。作為民間民俗,溧陽儺戲聚結了當?shù)匕傩涨趧凇⒂赂业让耖g力量,其多層次的內(nèi)涵和形式給民間文化注入了新鮮的活力[18]。儺戲不僅被用來驅(qū)鬼避邪,還背負著祈福、除病、鎮(zhèn)宅、求子等平凡的渴求。個人的不同情感反饋被重新展開[19],融于民間的價值構筑活動。不同的劇目勾勒出忽閃忽滅的理想生活,也詮釋出凌駕于原始宗教情感之上的“人”態(tài),具有“協(xié)上下”“承天休”的禎樣意義。
由于溧陽儺戲維系著娛神祭祀和娛人表演的雙重身份,其表演必然會體現(xiàn)出戲劇性。在跳幡神的劇目中,早春報信神奔走于各個村莊報信,不小心摔了一跤后,臉摔成了八瓣。詼諧又朦朧的情節(jié)展露其戲劇性的一面——追求時空的無限性與永恒性,創(chuàng)造出富有生機的審美對象[20]。
4 溧陽儺戲的傳承價值
中國民間藝術多樣的表現(xiàn)形式詮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獨特魅力[21]。溧陽儺戲作為民間藝術,兼具物質(zhì)的“形”與非物質(zhì)的“意”[22],具有不可替代的傳承價值。
4.1 歷史價值
史海覓流,溧陽之儺事自唐至宋而元流傳有序。儺文化在溧陽經(jīng)過長期的積淀,不斷沿革的儺戲是歷史的真實見證[23],展示了當時的社會狀況和發(fā)展軌跡[24]。以此為據(jù),我們也能考古之儺事,揣度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傾向、心理活動,甚至社會環(huán)境。
4.2 應用價值
現(xiàn)代設計需要創(chuàng)新,傳統(tǒng)藝術需要傳承[25]。在儺戲造型的應用上,可以采用集約優(yōu)化的方法,合并相似的造型以達到優(yōu)化資源的效果。色彩也是情感傳遞的重要元素[26],采用濃度及飽和度較高的撞色、對比色能夠體現(xiàn)其獨有的造型視覺特點。在表演方向上,可以嘗試將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多元結合,打造全新的戲劇形式。
4.3 發(fā)展價值
目前,溧陽儺戲已經(jīng)成為溧陽的旅游特色。當?shù)氐膬幕┪镳^既能提升旅游區(qū)的質(zhì)量,也能留存文化脈絡[27]。在旅游經(jīng)濟背景之下,保護儺戲需要注重如何利用傳統(tǒng)文化進行可持續(xù)發(fā)展[28]。因此我們可以通過深入挖掘地域文化[29],實現(xiàn)效益最大化[30]。長此以往,區(qū)域性儺文化的活態(tài)保存必然會構建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5 結語
溧陽儺戲是當?shù)貎幕耐怙@符號,不論是服裝還是面具,都成了儺文化歷史與發(fā)展的注腳。如今,溧陽儺戲通過非遺名錄向大眾展現(xiàn),然而儺藝質(zhì)量下降、經(jīng)費缺乏等問題威脅著溧陽儺戲的發(fā)展。在喧嘩的外衣下,前路茫茫,唯幾粒窠穗在堅持等待甘露的澆灌。
參考文獻:
[1] 吳彤,湯箬梅.葫蘆文化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影響[J].美術教育研究,2020(06):80-82.
[2] 潘悅,汪匯雯,黃婕.數(shù)字化時代下民間故事題材插畫的應用傳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2):34-35.
[3] 徐靖雯,吳珍妮,孫獻華.不同時代背景下的維納斯形象[J].美術教育研究,2020(24):55-56.
[4] 趙其燁,王銳涵.南京臉譜與剪紙技藝文化探究及其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0(8):43-44.
[5] 宋童恬,葉潔楠.淺析沃爾夫林的形式分析理論[J].美術教育研究,2020(06):46-47.
[6] 夏愛愛,汪瑞霞.“象思維”:一種“取象比類”的設計思維范式[J].美術教育研究,2020(20):58-59.
[7] 周雨萱,許子楊,狄文和.淺析甘熙故居建筑及其民俗文化[J].藝術科技,2020,33(17):21-24.
[8] 葛雨煊,蔣暉.淺談傳統(tǒng)南京云錦工藝的當代運用[J].藝術科技,2020,33(21):11-12.
[9] 陶皓淼,耿植榮.淺析文化思想的繁榮對美術作品的影響[J].藝術科技,2020,33(21):125-126.
[10] 張知祺,李元媛.雕刻門樓裝飾特色研究——以太湖西山明月灣古村落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3):51-52.
[11] 陳銀波,邢若晨.淺談蘇扇裝飾形式的歷史演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04):47-48.
[12] 陸遜彪,湛磊.淺析蠟染工藝在現(xiàn)代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局限性[J].大眾文藝,2019(22):132-133.
[13] 趙月溦,李永昌.新理性主義建筑類型學與新時代新農(nóng)村的關聯(lián)性[J].藝術科技,2020,33(13):113-116.
[14] 黃薇,吳冬蕾.淺析園林雅俗嬗變[J].美術教育研究,2020(23):86-87.
[15] 許欣妍,蔣暉.晚明江南工匠入仕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08):37-38.
[16] 馬媛,蔣暉.論明朝江南地區(qū)城市發(fā)展下的妝奩研究[J].大眾文藝,2019(19):68-69.
[17] 王維毅,耿濤.關于宋元時期工藝美術雅俗問題的探究[J].藝術科技,2020,33(21):105-106.
[18] 張海怡,蔣暉.論南京非遺剪紙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J].美術教育研究,2020(11):41-42,45.
[19] 高婧.敘事與體驗:城市公共空間的沉浸式設計與表達[J].美術教育研究,2020(13):92-93.
[20] 王小檸.中國傳統(tǒng)園林繪畫中的“物—景—境”思維[J].美術教育研究,2021(01):24-25.
[21] 張彥鋒,王小檸.民藝符號在中國建筑中的應用——以貝聿銘的作品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6):98-99.
[22] 吳馨宇,田曉冬.傳統(tǒng)聚落中詩意美學的表達——以皖南徽州古村落為例[J].美術教育研究,2020(15):104-105.
[23] 陳靜悅.紹興水鄉(xiāng)社戲文化在展示空間中的運用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20(19):94-95,98.
[24] 蔣勵,孫云鴻,蘇婧.淺析古代鎧甲的造型藝術表現(xiàn)——以明光鎧和鎖子甲、板甲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21):127-128.
[25] 吳雙雙,李永昌,孫云鴻.宋代文人畫審美與現(xiàn)代平面設計[J].美術教育研究,2020(02):60-61.
[26] 汪靜,楊杰.旅游目的地產(chǎn)品包裝創(chuàng)新設計的“點”“線”“面”[J].美術教育研究,2019(11):74-76.
[27] 龍雨亭,曹磊.旅游景觀設計對民間藝術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探析[J].藝術科技,2020,33(17):111-114.
[28] 倪君,汪瑞霞.祠堂文化背景下的古鎮(zhèn)文化傳承——以惠山古鎮(zhèn)為例[J].藝海,2020(05):138-139.
[29] 徐恬甜,陳世怡,汪瑞霞.基于肌理維育視角下的江南古鎮(zhèn)研究——以高淳老街為例[J].藝術科技,2020,33(8):25-28.
[30] 張澳,梁晶.生態(tài)視角下的時裝展示空間設計[J].藝海,2020(09):127-128.
作者簡介:丁宇晴(1999—),女,江蘇無錫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nèi)設計。
陳倩影(2000—),女,江蘇淮安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nèi)設計。
鐘瀟(1998—),女,江蘇常州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室內(nèi)設計。
指導老師:陶蓓蓓(1982—),女,江蘇南京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