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為 趙秀菊
【題記】“你思考過生命嗎?這是一個嚴肅的課題。生命從哪兒來?要到哪兒去?生命的意義在哪里?個人的生命與他人的生命、人類的命運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疫情之下,陳為老師以其獨特的方式帶領初中學生“追問生命的永恒”。2021年1月6日,陳為名師工作室采取線上線下同步直播的方式開展教學展示研討活動。通過網(wǎng)絡直播,陳為老師與全國各地名師和1000多名一線思政課教師一同探討互動式、啟發(fā)式、探究式和體驗式的課堂教學方式。
一、設計理念
目前,以“深度學習”為標識的學習方式變革已經成為廣受期待的教育革新路徑。從教育學的意義上來說,深度學習的基本理念與學科課程教育教學改革相契合,它是對久受詬病的“虛假學習”“淺表學習”等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是提高學習效率、實現(xiàn)教學改進的必然選擇。
深度學習是相對淺層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圍繞著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發(fā)展的有意義的學習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掌握學科的核心知識,理解學習的過程,把握學科的本質及思想方法,形成積極的內在學習動機、高級的社會性情感、積極的態(tài)度、正確的價值觀,成為既具獨立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礎扎實的優(yōu)秀的學習者,成為未來社會歷史實踐的主人。
針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存在的機械學習、死記硬背、淺層對話、形式表演等淺層學習現(xiàn)象,深度學習的發(fā)生需要教師走出舊有的封閉狹隘的教學設計,摒棄灌輸授受式的教學方法,在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等活動中促進學習者獲得充分的認知與體驗。今天,我們將探索深度學習在學科課堂教學中的實現(xiàn)過程,推動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改革,促使學生學會遷移運用知識,實現(xiàn)能力發(fā)展和獲得積極情感體驗,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和學科能力。
二、學情分析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隨著自我意識的不斷發(fā)展,七年級學生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地開始探問“生命”,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初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還處于一個半幼稚、半成熟的時期,并受其自身的認知水平所限,他們對生命問題的認識和理解不夠全面,甚至會產生偏差。如果學生這些思維的矛盾或困惑得不到及時指導,就可能產生心理脆弱、思想困頓、行為失控等問題,導致其不懂得尊重、敬畏、珍愛生命,甚至漠視生命。面對復雜的社會生活,如何堅守善待生命的底線,追求生命的美好,對初中學生來說也是巨大的考驗。因此,設計本課內容,引領學生探問生命,對學生進行生命觀、價值觀的正確引領,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教育意義。它將有助于初中學生正確審視個人生命與他人、社會和人類的關系,有助于初中學生科學理解生命的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感激生命、熱愛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懷,引領學生從不同角度,全方位對生命進行探問和思考,并進一步激發(fā)對生命話題的探究興趣。
三、教學內容分析
近年來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問題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層出不窮,他們對生命價值產生困惑,并采取傷害自己或他人生命的種種極端行為。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也提醒我們實施生命教育的迫切性。課堂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要載體,也是決定生命教育成效的關鍵要素。七年級上冊教材設置“生命的思考”這一單元對初中學生開展比較系統(tǒng)的生命教育,有著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和教育價值。
本節(jié)課是七年級上冊第八課第一框的內容,包括“生命有時盡”和“生命有接續(xù)”兩目內容,是生命教育的開篇,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以“生命可以永恒嗎”為探究學習主線,了解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同時培養(yǎng)對生命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理解生命有時盡、生命有接續(xù),培養(yǎng)感激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懷,樹立正確的生命道德觀念,增強生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學目標
1. 培養(yǎng)感激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懷,樹立正確的生命道德觀念,增強生命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培養(yǎng)對生命問題的辯證思維能力,理解生命有時盡、生命有接續(xù),發(fā)展對生命短暫與可貴的感受和體驗能力;增強正確認識和面對生命中不可預知的能力,學會選擇過充實且有意義的生活;增強通過自己的行動實現(xiàn)生命價值的能力。
3. 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獨特的、不可逆的和短暫的;了解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理解個體生命與他人、社會、人類的關系,明確自己生命的使命。
五、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懂得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獨特的、不可逆的、短暫的;了解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理解個體生命與他人、社會、人類的關系,明確自己生命的使命。
2. 教學難點:理解生命有接續(xù),在理解個體生命與他人、社會、人類的關系的基礎上明確自己生命的使命,初步培養(yǎng)學生作為個體生命的“我”在人類生命接續(xù)中的使命感。
六、設計思路
深度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動活動,不僅需要學生積極主動參與,還需要通過教師的引領,圍繞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主題,確立高階思維發(fā)展的教學目標,整合意義連接的學習內容,創(chuàng)設促進深度學習的真實情境,選擇持續(xù)關注的評價方式進行積極引導。深度學習是一種以高階思維發(fā)展為基礎的理解性學習,具有注重聯(lián)想與結構、著力活動與體驗、強調內容整合、促進知識建構與運用、旨歸價值與評價等特征。據(jù)此,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教學實際,運用深度學習的原理和方法,本教學設計將圍繞“主題—任務—情境—問題—對話—價值引領”的教學邏輯來設計和實施教學,促進學生深度學習。通過問題探究,理解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以案例為載體,深入理解生命的傳承與接續(xù);開展體驗活動,讓學生真切感受作為個體生命的“我”在人類生命接續(xù)中的使命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感受生命的脈動
【導入】我們的生命可以永恒嗎?如果不可以,為什么?如果可以,它將會怎樣實現(xiàn)?讓我們帶著這三個問題開啟共同探問生命之旅的學習。
【學生聆聽】一段最美妙的聲音——嬰兒啼哭聲,開啟生命之旅。
【教師提問】“你聽到了什么?它意味著什么?”“你的出生給你的家庭帶來了什么?”
【教師引導】新生命的誕生給家庭帶來了新的希望,讓家庭成員有了新的身份和新的責任。
【設計意圖】聆聽嬰兒的啼哭聲,采用問題懸念式導入,較好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生命話題的探究興趣,引發(fā)對生命的思考,為本框題的教學奠定了情感基礎。
新課學習:
學習任務一:尋找生命的特點
【呈現(xiàn)材料】胎兒、指紋DNA、個人的生命軌跡。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并尋找生命的秘密。
【學生總結】生命來之不易;生命是獨特的。
【教師追問】就生命特性而言,老師和同學之間有哪些不同點,又有哪些相同點?
【教師提升】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30多億年前,170多萬年前出現(xiàn)了人類。在地球上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跡。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在無數(shù)的偶然性中產生的,也是幸運的。因此,生命是來之不易的。生命是獨特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唯一的識別特征,比如DNA和指紋。正如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唯一的,都是不可替代的。
【設計意圖】觀察自己的手掌,并閱讀教材中“手掌中的生命秘密”相關鏈接內容,尋找生命的秘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探究生命特性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每個人身上都有自己獨特的生命秘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
【呈現(xiàn)材料】一個人的球隊(視頻材料)。
【教師提問】年輕的葉沙離開了人世,這表明生命具有怎樣的特點?
【學生總結】生命是不可逆的、短暫的。
【教師引導】當人的生命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人為的災難、無法戰(zhàn)勝的疾病時……我們會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艱難,我們的生命是短暫的、是不可逆的。同時,我們每個人也都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必將走向死亡,所以生命是有時盡的。
【設計意圖】基于學生已有的生命體驗,利用直觀的圖片和生動的視頻素材,并結合文本教材的使用,使當前學習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建立內在關聯(lián),實現(xiàn)了學生生活經驗與學科知識(生命特性)的相互轉化,促使深度學習的真正發(fā)生,教師引導學生全面理解生命特性,進而感悟生命發(fā)展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感激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
學習任務二:延續(xù)生命的信念
【呈現(xiàn)材料】材料1:葉沙父親寫給葉沙籃球隊的信
材料2:志愿登記器官捐獻并簽訂器官捐獻協(xié)議
【教師引導】從16歲的葉沙把自己的器官捐獻給了7個人的感人故事中,我們感受到“葉沙雖然離我們遠去,但生命之花仍然綻放,這種特別的愛超越了傳統(tǒng)的倫理,而更加深沉”。器官捐獻讓7個被捐獻者以不同的方式延續(xù)著葉沙的生命。生命是短暫的,是不可逆的,生命有時盡,生命也可接續(xù),這種生命的接續(xù)是愛的接續(xù)。
【設計意圖】用感人事跡觸動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深刻感悟生命的特點。
【學生活動】介紹你的家庭或家族。
【教師提問】在你的家族中,傳承了哪些好的家風家訓?請舉例說明。
【學生活動】介紹自己的姓名及含義。
【教師追問】中國姓名具有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意義。中國人的名字是很有講究的,除了姓氏外,還會有輩分,哪些同學的名字是按照輩分起名的?
【教師引導】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父輩、祖輩的身體、相貌、血脈,也有家風家訓的傳承,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個體生命實現(xiàn)了人類生命的接續(xù)。
【教師追問】有誰知道老師姓名的含義?
【教師總結】父親那一代人的人生理想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當中,所以給我取了這樣一個很男孩兒的名字,正如我父母所愿,我長大后成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長達30年的教師生涯當中,我深深地熱愛著我的學生、熱愛我們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我很自豪,我是一名思政課教師,是一名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有自信、有情懷、有情感的教師姓名含義介紹讓全場師生感受到執(zhí)教教師的人格魅力,掌聲不斷)
【設計意圖】深度學習不僅僅是學知識,還要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價值判斷,不僅僅是對知識本身,還要對知識發(fā)現(xiàn)、發(fā)展的過程,以及學習知識的過程本身進行價值判斷。教師通過豐富的學習材料和師生活動設計,引領學生尋找生命接續(xù)的內涵和意義,幫助學生認識個體生命與家庭、社會及人類的關系,全面、立體地理解生命的傳承和接續(xù)。
學習任務三:感悟生命的真諦
【學習探究】我們每個人都無法抗拒生命的自然規(guī)律,每個人的最終結局都必將走向死亡,為什么我們還要活著?
【教學追問】2000多年前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你同意這種說法嗎?說說你的理由。(學生交流分享)
【教師總結】“未知生,焉知死?”意思就是說:活人的事情還沒有弄清楚,活著的時候應該怎樣做人還沒有弄懂,哪有時間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該為死人做些什么?這體現(xiàn)了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華,反對盲目崇拜鬼神,更反對不把人世間的事情做好而把時間、精力、金錢都花費在敬奉鬼神上面,提倡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精神。
【教師引導】德國哲學家馬丁·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提出生命倒計時法,也就是希望人們能把生命的每一天當作最后一天來度過。
【小組討論】假如你我的生命都只剩下一點點時間,你打算怎樣好好地活著?
【教師引導】正如大家所說,我們要學會探索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要好好活著。向死而生,讓我們擁有一份好好活著的感動,讓我們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
【設計意圖】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在師生、生生討論交流中,引導學生對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進行深入思考,讓學生站在死亡的角度審視現(xiàn)在的生命,引發(fā)學生對孔子所說的“未知生,焉知死?”和海德格爾“向死而生”的哲學思考,在爭辯和思維碰撞中,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懂得向死而生,從容面對生命的不可預知,更加熱愛生命。
【呈現(xiàn)材料】材料1:古語品讀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保ā盾髯印ふ罚?/p>
【教學追問】人的生命與自然界其他生命有何不同?
材料2:抗擊疫情生命至上人民至上
【教學追問】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每個人是如何呵護和尊重生命的?
【教師引導】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黨和政府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詮釋了人間大愛,中國人民用眾志成城、堅忍不拔書寫了抗疫史詩。在共克時艱的日子里,有逆行出征的豪邁,有頑強不屈的堅守,有患難與共的擔當,有英勇無畏的犧牲,有守望相助的感動。從白衣天使到人民子弟兵,從科研人員到社區(qū)工作者,從志愿者到工程建設者,從古稀老人到“90后”“00后”,無數(shù)人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將涓滴之力匯聚成磅礴偉力,構筑起守護生命的銅墻鐵壁。一個個義無反顧的身影,一次次心手相連的接力,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場景,生動展示了偉大的抗疫精神。平凡鑄就偉大,英雄來自人民。每個人都了不起!黨和政府,每一個中國人都用實際行動尊重、呵護著生命。
材料3:中國脊梁民族精神薪火相傳
【教師引導】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捍衛(wèi)和平,多少人為國家、為人民犧牲了自己年輕的生命。2020年是紀念抗日戰(zhàn)爭勝利75周年,是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70周年。今天,我們紀念這些英雄,是傳承偉大抗戰(zhàn)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的不畏強暴、反抗強權、向死而生的民族風骨和血性。今天,致敬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種回望,更是一種再出發(fā)。我們要傳承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知難而進、堅韌向前,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不斷推向前進。
【教師提升】生命是寶貴的。生命于我們而言,不僅僅是身體的生命,還包括社會關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們每個人都不僅僅是在身體上接續(xù)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人類的文明成果。我們要向英雄學習,學習他們將自己的生命和祖國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學習他們用生命詮釋理想與信念、責任與擔當。
【設計意圖】引用古語,注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引導學生懂得人的生命是大自然生命中最為寶貴的。同時,通過對古今不同歷史時期典型事例的深度挖掘,旨在引導學生對“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學習主題進行深入思考和探究,有效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通過深度學習,發(fā)展學生獲得感知課程價值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深刻理解在人類生命的接續(xù)中,我們要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擔當一份使命。在生命接續(xù)中,更好地認識和面對自己的生命,懂得每個人的生命不僅僅是“我”的生命,還是“我們”的生命。
學習任務四:承擔生命的使命
【呈現(xiàn)材料】材料1:勵志青年人的成長故事。
【生命對話】播放視頻:熱愛生活(楊孟衡)。
【教師追問】楊孟衡生命的意義在哪里?
【教師引導】如果生命是一粒種子,那么,生命的意義就是用它所有力量努力使自己茁壯生長。無論在怎么樣的情況下,都能夠綻放生命的精彩。
【學生活動】“我是一個生命,我應該……”
【教師引導】生命的意義需要自己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讓我們感激生命的獲得,熱愛生命、熱愛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奮斗和奉獻之中。
【設計意圖】通過有效開發(fā)和利用本土課程資源,選擇真實、典型、有代表性的真實人物事跡,開展生命與生命的對話,用榜樣力量浸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產生深刻的生命體驗。同時,通過接龍活動,引導學生對個體生命有更全面的認知和思考,進而擴展到個人的生命與他人的生命、與國家的發(fā)展、與人類的命運的聯(lián)系。
【學生活動】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
【教師引導】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個位置,明確一份使命,寫給自己,寫給未來。以奮斗和擔當寫下青春詩行。10年、20年后,打開塵封的記憶,回望你的生命意義是否已經實現(xiàn)。生命是有時盡的,但是生命也是有接續(xù)的。我們站在一個歷史嶄新的時代,我們更要明確自己肩上的歷史使命和生命職責。希望同學們帶著對生命的思考,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
【學生總結】針對課前教師的提問“我們的生命可以永恒嗎?如果不可以,為什么?如果可以,它將會怎樣實現(xiàn)?”進行總結。
【教師提升】在歷史的長河中,個人的生命雖然短暫,是有時盡的,但是每一個個體生命的更替實現(xiàn)了人類生命的接續(xù),同時我們也在精神上不斷繼承和創(chuàng)造著人類的文明成果。當我們將自己的生命與家庭、與祖國、與整個人類融為一體,并為之擔當使命的時候,生命就不再僅僅是“我”的生命,而成為“我們”的生命。讓我們感激生命、熱愛生命、擔當使命,讓自己的生命絢爛而有價值。那么,人類的生命也將生生不息,實現(xiàn)永恒!
【設計意圖】本教學環(huán)節(jié)以書信和交流分享的方式呈現(xiàn),引發(fā)學生對自己生命和使命的深入思考,進而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實現(xiàn)了思想情感的升華。
八、板書設計
九、教學評價
【專家點評1】
探問生命意涵 勇?lián)鷷r代使命
——評陳為老師執(zhí)教的“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
劉石成(華南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發(fā)展學院副教授)
陳為老師“生命可以永恒嗎”這一課,以學生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覷為現(xiàn)實背景,通過師生、生生、生本之間深入、平等的對話探問生命,通過親身體驗與思考探究感悟生命,引導學生理解生命至上之意涵,勇于承擔時代使命。具體而言,本課的亮點有三:
其一,知識整合化,情境現(xiàn)實化。在導入部分給出對于生命的3個探問,并將此貫穿課堂始終,引導學生帶著疑惑與思考走進課堂,為系統(tǒng)化建構知識做鋪墊。著眼于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通過聆聽世界上最優(yōu)美的聲音、闡述“一個人的球隊”“一位失去雙臂的年輕人”等生活故事,以生活視角展開教材內容。將教材內容有機融入學生探索情境、思考問題的學習活動當中,將教材自身邏輯與學生的認知邏輯高度結合,引導學生在與教材的有效互動中理解所學內容,更好地感悟生命的真諦。
其二,富有文化味兒與哲學味兒。將家風家訓、姓氏文化等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組成部分融入課堂,引導學生在透過對自身姓名、家庭背后更為深層次的生命意義展開思考的同時,對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既推動生命的傳承,也推動文化的傳承。同時,教師通過孔子、荀子、海德格爾關于生命的闡述,激發(fā)學生討論思考活著的意義,讓對生命的探問向更高層次邁進,有助于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哲學思維。
其三,歷史與現(xiàn)實維度結合。課堂既呈現(xiàn)了中國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先烈們舍生忘死、薪火相傳的民族精神,又介紹了當下社會中觸動人心、扣人心弦的熱愛生活事跡,還聚焦學生自己的家族,對此展開生命的思考。在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交相輝映中,呈現(xiàn)出宏大的歷史視野與深入的現(xiàn)實關照,牽引學生在深切體會生命的脈動中實現(xiàn)素養(yǎng)升華。
建議:進一步深化對于“每個人最終結局都是死亡,那我們?yōu)楹芜€要活著?”的思考,對海德格爾、孔子等哲學家的哲學觀點展開更多闡述。
【專家點評2】
體驗引起學生自省內化
——評陳為老師“生命可以永恒嗎”一課
姜蘭波(上海市莘莊中學正高級教師、上海市特級教師)
新教材新課程“雙新”改革的“深水區(qū)”是統(tǒng)編教材的有效實施,目標直接指向課堂教學,共同面對的硬核是改進教學行為與改變學習方式。因此,各具特色的探究課正是我們一線教師的普遍需求,而選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八課“生命可以永恒嗎”開展公開教學,需要足夠的底氣和相當?shù)挠職狻j悶槔蠋熋嫦蛉珖闹辈フn,主要采用活動體驗、案例分析和合作探究等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彰顯的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學習,為我們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教法及經驗,其特點如下:
1. 情境體驗,浸潤生命之光
以學生為主體的“體驗”教學理念,需要整合教材建構知識體系,講究綜合運用多媒體營造課堂學習氛圍,挖掘教學資源滲透價值導向,拒絕生硬說教和簡單灌輸。陳老師根據(jù)《課程標準》和統(tǒng)編教材內容,按照青少年學習心理特點,針對學情精選案例,聚焦“生命”這一宏大命題,順次展開“感受生命的脈動、尋找生命的特點、延續(xù)生命的信念、感悟生命的真諦、擔當生命的使命”5個話題。通過分析葉沙、楊孟衡、抗擊疫情等生命至上的真實案例,創(chuàng)設生命體驗情境,吸引學生情不自禁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點燃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學習熱情,深入沉浸在品味生命博大蘊含的課堂場域中,引發(fā)學生深度思考和自省內化。其實,來自生命的偶然并不都是美麗的邂逅,葉沙、楊孟衡等諸多鮮活的真實事例,動情走心入腦,可以促進學生思考怎樣正確認知身體生命、精神生命與社會生命的價值所在。由此可見,只有當學生通過自己的體驗而發(fā)生某些微妙變化時才可以發(fā)生深度的學習。
2. 活動體驗,感悟生命之義
活動體驗是立足于學生的精神世界,立足于主體與客體有機統(tǒng)一基礎之上的意義建構與價值生成。例如,以學生具體的活動體驗生動詮釋“感受生命的脈動、尋找生命的特點、延續(xù)生命的信念、感悟生命的真諦、擔當生命的使命”5個話題,且直擊七年級學生的興趣特點,形式喜聞樂見;活動內容主旨鮮明,價值導向明確;活動操作簡單易行,盡可能照顧到全體學生。陳老師這節(jié)課,就是通過傾聽一段美妙的嬰兒啼哭聲、從掌紋中尋找生命的秘密、介紹自己的名字和含義、寫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等一系列活動體驗,展開師生、生生多維情感交流和多向心靈對話,恰恰是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體驗,把知識對象化、把教育具體化,引導學生嘗試破解生命之謎,師生共同研討生命之義,順利突破教學難點,凸顯教學重點,有效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育教學目標,也為我們實施新課程提供了一種參考樣式。
3. 生命之問沒有句號
“生命可以永恒嗎”的生命之問是人類永恒的課題,也是每一個人終生都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盡管是七年級學生,但對此問題的思考也不能淺嘗輒止,尤其是在價值多元、學生心理問題頻發(fā)的背景下,反而更加迫切需要教育教學的精準疏導。面對生命的思考,有的觀點能夠獲得基本認同,很多觀點莫衷一是,因人而異、因時而變。誠然,每個人的生命觀并非完全來自教師的講解及其教科書,與遺傳基因、家庭文化和個人性格等因素有關,也與年齡、經歷、境遇等狀況相關。然而,怎樣詮釋正確的生命觀?在課堂教學中對生死話題探討到什么程度?如何讓盡量多的學生在生命教育的關鍵問題上達成共識?諸如此類的問題具有挑戰(zhàn)性、多樣性和動態(tài)性,確是我們每一位思政課教師教育教學職責的應有之義。
【本教學設計與實踐是2021年昆明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指向深度學習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責任編輯 晏祥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