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龍
(山西焦煤集團投資有限公司正利煤業(yè),山西 呂梁 033500)
山西省焦煤集團嵐縣正利煤業(yè)有限公司14-11105工作面屬于孤島工作面。工作面區(qū)域煤厚2.9~3.5 m,平均3.2 m,煤層傾角6°~10°,平均8°,直接頂以泥砂互層、基本頂以中細砂巖為主。工作面回采巷道斷面為矩形,寬4.6 m,高3.2 m。由于孤島工作面礦壓顯現(xiàn)較為劇烈,為保障回采巷道圍巖的穩(wěn)定,需進行巷道圍巖控制技術研究。
目前我國煤巷的支護方式主要為錨網(wǎng)索支護,但這種組合支護下存在兩方面問題:(1)錨桿和錨索長度相差較大,錨索長度一般是錨桿長度的3~4倍,錨桿錨固區(qū)外離層由錨索承擔,但錨索密度較低。(2)錨桿和錨索由于力學性質(zhì)不同很難協(xié)同承載,前期載荷主要集中在預緊力更高、敏感度更強的錨索上,遇強動壓時錨索常常先斷而后錨桿再斷,支護體系被各個擊破[1-2]。
基于上述普通錨網(wǎng)索支護中存在的問題,依據(jù)錨桿索各自的物理力學屬性,提出促進二者高效耦合承載的支護理論和技術,通過等排距錨桿索構建巷道頂板多承載層,技術原理如圖1。采用多圈層高效支護技術時,一排錨桿和一排錨索間隔布置,相鄰錨桿和錨索之間的排距相同,從而充分發(fā)揮錨桿和錨索各自的支護能力,避免高預拉力錨索對錨桿造成干擾。同時,錨桿和錨索在巷道頂板不同深度的層位上分別形成了“淺部基礎層”“中部承載層”和“深部強化層”,避免當錨固層位單一化時支護界面上離層集中發(fā)育[3-5]。巷道頂板多承載層保障了頂板巖層穩(wěn)定,為支護技術創(chuàng)新奠定了理論基礎。
圖1 巷道圍巖多圈層高效支護技術原理圖
支護長度優(yōu)化,促進錨桿索高效耦合承載。當錨固長度一定時,錨桿和錨索的軸向敏感度(反應抑制變形的能力)隨著桿體長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若錨索長度過長則支護效率下降。而與之對應,承載層厚度隨著錨桿索長度的降低而降低,若錨桿索長度過短則錨固層厚度不足。通過加大錨桿長度、縮短錨索長度,形成長短組合間隔支護,促進錨桿和錨索高效協(xié)調(diào)承載,既能保證錨固層的厚度,又能維持桿體的高敏感度。
采空側保持加長支護,控制采動區(qū)頂板破斷連帶的橫向離層。在覆巖運動的連帶作用下,采空區(qū)側邊頂板分布大量裂隙離層。因此,對巷道的采空側頂板施加長錨索加固,有助于控制離層的進一步發(fā)育,避免其惡化發(fā)展。根據(jù)煤層頂板結構,設計長錨索支護該區(qū)域頂板,能夠較好地控制該位置的頂板離層。
(1)支護原則
① 新型大加固圈。傳統(tǒng)小加固圈支護密度高,但承載層薄,支護效率低,常有安全隱患。多圈層高效支護技術中錨桿應穿透關鍵圈層,充分調(diào)動深部圍巖性能,限制淺部變形,以小位移約束大位移,實現(xiàn)圍巖整體控制,結構穩(wěn)定。如圖2,加大承載圈的強度和厚度,抵抗應力擾動,實現(xiàn)承載層厚、支護效率高、安全可靠的目的。
圖2 大加固圈支護原理示意圖
② 低密度高效能。轉變傳統(tǒng)錨網(wǎng)索支護設計時進行支護間排距設計的思想,現(xiàn)進行錨桿(索)設計時,主要考慮錨桿(索)的支護效能,以此通過支護方案保障圍巖穩(wěn)定,達到低密度條件下錨桿(索)的高效能支護。
③ 預應力維持。在巷道錨桿(索)支護后,隨著巷道掘出時間的增長,施加在錨桿(索)上的預應力會不斷地降低、損失?;谀壳爸ёo中存在的這項問題,設計在支護方案實施后對錨桿(索)采取二次或多次扭矩施工作業(yè),確保錨桿(索)在巷道服務期限內(nèi)能夠始終保持較高的預緊力,以此確保其支護效果[6]。
(2)大錨桿支護特征及指標
大錨桿的技術特征:① 主動支護能力—高預應力;② 工藝時效性能—良好工藝性能;③ 約束變形能力—較強的增載性能。
大錨桿的技術指標:大錨桿支護通常按照單根錨桿效能的3~4倍來考慮。① 桿體強度不低于600 MPa;② 錨桿規(guī)格直徑Φ24~25 mm,長度3.0~4.0 m;③ 主動支護強度0.2~0.3 MPa以上。
(3)大錨桿的幾種形式
柔性錨桿:① 桿體為鋼絞線,尾部加螺紋套,采用螺母預緊;② 桿體為鋼絞線,采用鎖具預緊。
兩節(jié)式、多段式錨桿:桿體采用高強度錨桿,桿體屈服強度≥600 MPa,錨桿的長度可以不受巷道尺寸制約,螺母托盤鋼帶金屬網(wǎng)高效匹配,配備減摩墊片。根據(jù)相關實驗數(shù)據(jù)可知[7]:兩節(jié)式錨桿套筒連接處強度已超過錨桿桿體強度,不存在弱化問題,可以實現(xiàn)高預緊力支護。
根據(jù)14-11105工作面的地質(zhì)條件,結合上述巷道圍巖多圈層高效支護技術原理及工藝特征,確定巷道多圈層支護方案如下:
(1)頂板支護
① 螺紋鋼錨桿(配M5鋼帶、M5托盤):淺部基礎層采用Φ22 mm×2600 mm左旋螺紋鋼錨桿(屈服強度為500 MPa)配M5托盤壓M5鋼帶支護,間排距為800 mm×1000 mm,預緊力矩300 N·m。
② 柔性錨桿:每隔兩排螺紋鋼錨桿布置3根Φ21.8 mm×4300 mm柔性錨桿形成中部承載層,間排距1600 mm×2000 mm,預緊力≥200 kN。
③ 錨索:每兩排柔性錨桿中間“五花眼”位置布置Φ21.8 mm×6300 mm錨索,每排2根,形成深部強化層,間排距為1600 mm×2000 mm,預緊力不小于250 kN。
④ 網(wǎng)片:頂板鋼筋網(wǎng)規(guī)格為Φ6.5 mm×4600 mm×1100 mm。
(2)煤幫支護
① 螺紋鋼錨桿(配M3鋼帶、M3托盤):幫部每排布置4根Φ22 mm×2600 mm左旋螺紋鋼錨桿(屈服強度500 MPa),間距不一,排距1000 mm,上部3根錨桿配M3托盤壓M3鋼帶支護,底部1根為單體支護,預緊力矩不小于300 N·m。
② 網(wǎng)片:規(guī)格為3200 mm×1100 mm。幫網(wǎng)上部與頂網(wǎng)搭接不小于200 mm,錨桿必須打到壓茬處,搭接部位每隔200 mm三花邁步綁扎,用14#鐵絲雙股扭結,不少于三扣。
具體14-11105工作面回采巷道支護布置圖如3。
圖3 巷道支護斷面圖
14-11105工作面回采巷道掘進期間進行巷道表面位移監(jiān)測,測站滯后掘進頭10 m布置,巷道掘進期間平均每間隔2~3 d觀測一次,持續(xù)觀測40 d。根據(jù)觀測結果繪制出圍巖變形曲線圖,如圖4。
圖4 圍巖變形量及變形速率曲線圖
分析圖4可知,巷道掘出后的0~10 d內(nèi)圍巖變形速率較大;當巷道掘出時間在10~15 d范圍內(nèi)時,圍巖變形速率大幅降低,頂?shù)装寮皟蓭蛧鷰r變形量均小于2 mm/d;當巷道掘出15 d后,巷道圍巖變形量基本不再增加,最終頂?shù)装寮皟蓭妥冃瘟糠謩e為123 mm和182 mm。據(jù)此可知,巷道現(xiàn)有支護方案可保障圍巖的穩(wěn)定。
根據(jù)14-11105孤島工作面的地質(zhì)條件,通過分析巷道圍巖多圈層高效支護技術原理及工藝特征,設計巷道頂板采用螺紋鋼錨桿、柔性錨桿及錨索分別對淺部基礎層、中部承載層和深部強化層進行支護,設計煤幫采用螺紋鋼錨桿支護。圍巖變形觀測結果表明圍巖變形量小,能夠保障圍巖的穩(wěn)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