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一家咖啡店或私房菜館,一直都是我的一個愿望。”愿望還在路上,但云端的“羅威的治愈小館”早已賓客盈門,那是一家屬于音樂的“深夜食堂”。
2013年,羅威試著用音樂寫日記,創(chuàng)作了第一首“鋼琴隨筆”,并把它命名為《11月26日,上海,陰》。之后寫音樂日記成了他的習慣——從日升日落到涼風驟雨,從林蔭道到高架橋,他像“孤獨的美食家”那樣走街串巷,細細品味著生活的五味雜陳,創(chuàng)作了兩百多首鋼琴隨筆,短的兩分鐘,長的五分鐘,飲一杯咖啡、喝一碗羹湯的工夫,卻讓許多人的心靈感到了慰藉。他說:“音樂于我,原來還可以這樣可口、暖胃,還有點兒上頭?!?/p>
常有人欣賞《朗讀者》《為你讀詩》時會莫名地被配樂“戳中”,一路追過來卻發(fā)現(xiàn)“又又又是他”。在羅威的音樂評論區(qū),大家總會不自覺地寫下詩一樣的留言,好像有一張無形的門墊,讓風塵仆仆的趕路人在進門前拭去了鞋底的灰塵。
這一切發(fā)生得自然而然,誰都沒有意識到小眾高冷的鋼琴日記會被上百萬人聽見,也不知近億次的點擊量給多少心靈帶去了不經意的體貼,像深夜不眠的一盞路燈那般。或許是音樂比文字、圖像有著更開闊的留白,能講出每個人的心情故事吧!
羅威在日記里都寫什么呢?寫他無數(shù)次經過高架橋,他下了飛機靠在出租車后座,他看著路燈一個一個地掠過,長長的光暈和車尾燈模糊了視線,直到在家門口被司機叫醒。他要為高架橋寫一封信,這封信是一段兩分五十三秒的小夜曲,讓許多人在刷手機、讀計價器、埋怨堵車時,多了一種與時間周旋的方式。
他的音符總是能娓娓道來,讓周遭的聲音降低了分貝,讓平淡生活里的詩意像茶泡飯里的那顆梅子,清清爽爽地蕩漾開來,讓人收拾好心情,期待下一次遇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