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豐
宿白先生的《白沙宋墓》是一部再三出版的經典名著,這樣的稱呼對一部考古學著作來說一點也不為過,即使從它的寫作時間算起已經過去了近七十年。這是宿白先生的第一部著作,寫作此書時他年僅三十二歲。《白沙宋墓》(一九五七)一經出版,即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它的問世也奠定了宿白在中國考古界的地位,這部非凡的著作為他贏得了廣泛的學術聲譽。
作為一部特征非常明顯的考古學著作,在它問世之初就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我不能說這些看法帶有某種偏見或者一定和某種政治環(huán)境有關聯(lián)。宿白在書中提示的是一種方法,在研究某些具體問題時難免有些失誤,這類錯誤已由后面的學者糾正或補充完善,而此書的方法示范雖然讓后來者仰首相觀,但卻沒有獲得有效的傳承。書中引經據(jù)典的論述,顯然是從屬于考古學的需要,也是它具有廣泛影響力的所在。現(xiàn)在我們要追隨著宿白近七十年前的思考足跡來討論這部著作,顯然有點力不從心,僅閱讀耐心一項就面臨著考驗。
白沙宋墓用現(xiàn)在的術語來說,是一項配合基本建設的發(fā)掘。一九五一年,河南要修白沙水庫,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組織考古工作者在農村庫區(qū)墓葬進行考古發(fā)掘。水庫范圍內有戰(zhàn)國、漢、唐、宋等時代的墓葬, 宿白主持發(fā)掘了白沙宋墓。發(fā)掘工作從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十八日開始至一九五二年元月十八日結束,前后僅用一個月時間。白沙宋墓是一個由三座墓葬構成的墓葬群,墓葬是仿木建筑結構的壁畫墓。仿木建筑結構的墓葬大約形成在唐代中晚期,到五代和宋初已經相當完善(參見鄧菲:《中原北方地區(qū)宋金墓葬藝術研究》,文物出版社二0一九年版,38頁)。北宋中晚期的白沙宋墓,尤其是其中的一號墓室,富麗堂皇,仿木建筑結構非常復雜。墓葬從墓門開始,至甬道、前室、過道、后室各個復雜的仿木結構,宿白一一指出其完整的建筑術語。經實測,墓葬建筑雖然繁復,但細節(jié)并不與宋《營造法式》“大木作”相吻合。莫宗江幫他繪制了許多建筑結構的測圖,一些建筑術語也是和來自營造學社的建筑學家商量的結果,因此,用詞專業(yè)、準確。后來發(fā)現(xiàn)的宋金墓仿木建筑結構術語基本上沒有超出這一范圍。
自仿木建筑結構開始,從墓葬形制到壁畫中所呈現(xiàn)的各類制度、文物,宿白都有廣征博引的注釋,抽絲剝繭般的論述引人入勝。他翻閱了宋金時期幾乎所有與墓葬有關的著作,參考范圍非常廣泛,有考古報告、研究論著、正史、筆記小說、佛教文獻、風水地理、傳世繪畫和敦煌文書等。宋代墓葬有一個向世俗化轉折的傾向,大量與民眾實際生活有關的內容被表現(xiàn)在墓葬之中。北宋也是文化空前發(fā)達的時代,有關社會生活的內容廣泛記錄在各類文獻之中。將兩者結合起來具有可能性,宿白敏銳地認識到這一點,進而對考古所得做出了卓越的闡釋。每個學者都有自己特別感興趣的問題,宿白的著眼點從建筑開始,白沙宋墓給他提供了一個相當有力的案例。他對于這些仿木建筑進行了非常專業(yè)的詮釋,許多知識得益于對營造學社既往著作的熟稔。
在書中,幾乎所有的長篇注釋都可以當作一篇短文來閱讀。例如注230,“家具從出現(xiàn)到成為居室內的陳設”條,長達三千多字。考慮到注釋內容的連續(xù)性,全書注釋采用統(tǒng)一連續(xù)的編號,這樣一些在前面并沒有討論充分的問題,會在后文的注釋中接著討論。例如注51有關磚砌桌椅,在注241中又進一步加以討論;注42“骨朵”條在注244接著考證;此外,還注重注釋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如注93在說明彩畫紋飾的同時又將其名稱內容制成兩頁大表。當然,我們還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舉例來證明這部卓越的著作在注釋方面的優(yōu)長。事實上,后來學術界討論的一些議題都是以《白沙宋墓》為基礎,考古學界耳熟能詳?shù)男g語許多來自這部書,如所謂的“婦人啟門圖”等。有些內容在當時看來雖然有些牽強,但卻是天才的提示。例如只根據(jù)三座墓葬的排列形式,就提出趙姓“貫魚葬”的方式,顯然在材料上略顯單薄,他卻指出這種排列方式可以在宋代的地理著作中找到很好的例子。《地理新書》這部現(xiàn)在考古界耳熟能詳?shù)娘L水著作,是宿白在考古研究中首先使用的。在現(xiàn)代的學術研究中采用風水地理著作,可以想見,在當年考驗的并不只是作者的學問。總之,《白沙宋墓》一書里大量的學術思想是通過豐富的注釋來傳達的。
宿白在書中稱,文中的大部分插圖和附注,原來是在整理記錄以前所收集到的有關參考資料,本來不進入正文,后來考慮到這些材料雖然零碎,但畢竟可以幫助說明許多問題,因此他才陸續(xù)逐條清理并核對來源、插入正文。
宿白在后記中也特別指出了關于報告插圖、注釋編寫的幾項原則:
一、 注文引書(包括單行的論文)只于第一次引用時,注明作者與所用的版本。以后從略。至于圖版書籍和一部分近代所印圖書,因少異本流傳,所以第一次引用時,版本一項亦從略。
二、 注文引論文只于第一次引用時,附注刊物名與期數(shù)。以后從略,但書作者姓名,以別于前項。必要時,附記第一次引用之注號,以便尋檢。
三、 古畫標題多相同或相似,而古畫本身又時有原本、摹本等問題,因此注文引用傳世古畫,每次皆注明時代、作者,以免混淆。
四、 插圖未注明繪制人者皆著者速寫。因為不是仔細的摹繪,所以皆在插圖目次和相應的注文中注明所據(jù)或原物所藏,讀者如擬進一步研究時,請檢原書或原物。
這些原則是構成其著作規(guī)范的基礎,如此注重嚴格學術規(guī)范的著作在當時很罕見,并不只限于考古學著作。雖然宿白在北京大學接受了極為嚴格的學術訓練,但他的考古學知識卻是自學的,學習的對象是日本考古學著作。宿白精通日文,從學生時代起就關注日本學術界尤其是考古學界對于中國的考古研究工作。一九四七年元月十一日、十八日,《大公報》分兩期整版連續(xù)刊登宿白的長文《八年來日人在華北諸省所作考古工作記略》,文中歷數(shù)日人在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及河南諸省二十六地的考古活動??梢院敛豢鋸埖卣f,對日本人在華考古了解得如此全面,鮮有出其右者。
在宿白寫作《白沙宋墓》的年代,關于中國考古學尤其是歷史時期考古學,并沒有適合的參考著作,僅有《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等刊物上的零星文章。一九五二年京都大學田村實造、小林行雄的《慶陵》(《慶陵》,座右寶刊行會)出版,這部遼代慶陵的壁畫墓發(fā)掘報告,除去精細的描述外,一些重要的名詞有較長的注釋,并且在注釋中附有插圖。類似的著作體例,大概對宿白有所啟發(fā),原本不放入書中的一些材料被寫入注釋之中。當然,相較《慶陵》的注釋而言,《白沙宋墓》顯然更勝一籌。這部書實際上替后來的墓葬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術語體系,影響并不僅限于宋代墓葬。
宿白認為墓葬報告應該客觀表述發(fā)掘者所見,自己的研究則是所謂的主觀意見,這部分內容要放在注釋中,這是他的基本立場。他所預設的讀者對象顯然是考古學者,而非歷史學家。對于所選取的解釋對象并不是做一般性的討論,而是以許多考古學者并不具備的知識為切入點,這一點尤為重要。注釋術語時他利用文獻、古畫等制作了插圖,用以輔助說明。多年前,筆者曾向先生請教過,《白沙宋墓》墓葬中的遺物圖與研究比較圖放置在一起,會不會形成對原圖的干擾?他很明確地說:原稿中的比較圖是放在注釋之中的,并沒有和正文在一起。當時編輯并不認同他的這種做法,這些插圖才插入正文當中,但也有個別注釋使用了插圖。
宿白的著作言辭謹慎,觀察細致入微,卻環(huán)環(huán)相扣,運用迂回的方式表達復雜的學術問題。他始終避免采用直截了當?shù)姆绞絹黻U釋繁復內容,不會跨過詳盡的論證環(huán)節(jié)直抵結論,給看似明確的概念留些可以討論的空間是他一貫的寫作策略。行文時,用非常簡潔明了的語言敘述墓葬的發(fā)掘過程,一切關于研究的內容則被認為是主觀的意見,主觀的意見退居次要位置,被有意地隱藏起來,以求達到客觀和主觀分離的目標。一個優(yōu)秀考古學家,應盡力使描述的對象與其研究論述之間建立一條涇渭分明的鴻溝,讓二者形成一種緊張對立的狀態(tài)。在《白沙宋墓》中,客觀的部分屬于正文,主觀的部分隱身在注釋中,構成該書的鮮明特色,后人每每提到這一點。他用審慎的方式來注釋在當年并不明確的名物、典章制度。作為深諳中國文化要義的考古學家,對遺跡、遺物的認識,植根于深厚的歷史體系之中,從大的方面來說是開拓了一個新的學術領域。
當然,類似的著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繁瑣之嫌?!栋咨乘文埂烦霭嬷酰埢墼凇犊脊磐ㄓ崱罚ㄒ痪盼灏四甑谝黄冢┙榻B該書時就有此類批評。但是,此書是否如評者所言,其作用跡近于《辭?!贰掇o源》?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正如后來評論者提出的那樣,書中注釋都是宿白先生精心研究的結果,并非簡單地照搬資料解釋名詞。這種論述形式已經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并為學術界奉為圭臬。不過這種形式上特點鮮明的著述方式,后來卻并未獲得有效的繼承,這大概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
第一, 此后的考古學家尤其是歷史時期考古學家,并沒有如此深厚的功力和文獻能力。宿白諳熟文獻,稱得上是一位卓越的歷史文獻學家,但他卻有著考古優(yōu)先的考慮。
第二, 即使有這樣的能力,如果貿然采取這樣的形式,也難免有東施效顰之嫌。
因此,只有徐蘋芳宣稱,他在《東漢洛陽城南郊的刑徒墓地》(《考古》,一九七二年第四期)中采用了這種注釋方法(徐蘋芳:《重讀〈白沙宋墓〉》,《文物》,二000年第八期),徐蘋芳的重點也是將許多名物制度放置在一個比較寬廣的環(huán)境中來考慮,以顯示旨趣所在。
雖然《白沙宋墓》中蘊含著極大的深意,在領略書中勝意的同時,我們也深深認識到,宿白在以后的日子里,并沒有對其著作結構做解釋,也沒有以此為基礎來更深入地討論相關問題。顯然他覺得中國歷史時期考古學有許多重要問題值得探究,不能止于此,尤其是宋代墓葬。
若依宿白所持有的考古學理念而言,《白沙宋墓》無疑是一部理想的墓葬考古報告。在此前后的幾部歷史時期考古報告都由當時的考古學大家來編寫,著名的有曾昭燏主編《沂南古畫像石墓發(fā)掘報告》(文化部文物管理局,一九五六年)、《南唐二陵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一九五七年),以及民國時期發(fā)掘、后來出版的馮漢驥《前蜀王建墓發(fā)掘報告》(文物出版社,一九六四年)。編者都有留學西方的背景,他們的報告體例并無劃一規(guī)定。根據(jù)徐蘋芳的理解,宿白考古報告中嚴格區(qū)分報告主體(即正文)和編寫者研究的界限,首先要保證報告主體的客觀全面和科學性,不能把帶有主編者主觀傾向的各種考古和文獻資料混入報告主體,要把原始材料和引用材料加以區(qū)別;其次,編者的研究論述部分,在注釋中也應適當?shù)胤种鞔侮U述主要論點、說明史料的出處和要解釋的問題,是把史料的出處和研究闡釋混合編排作注的方式(徐蘋芳:《重讀〈白沙宋墓〉》)。徐蘋芳的說法其實或是有針對性的,如上面提到的幾本報告,他代表了大多數(shù)考古學家對于考古報告編寫的意見。
考古報告的編寫實際上是一個可以討論的話題,宿白、徐蘋芳等主張將報告與研究部分嚴格區(qū)隔,以達到主觀與客觀分離的目標。這些原則本身沒有問題,可是在長期的考古實踐中,這些原則卻被簡單地理解為考古學家對于發(fā)掘現(xiàn)象、發(fā)掘品只有描述的權利,沒有進一步闡釋的義務,其實這中間的誤會大于理解。因為純客觀的描述并不能有效地構成考古學研究的主體,受主、客觀束縛的考古學家經常擺蕩在純粹的描述和詮釋材料之間。如果考古學僅僅是為整理考古資料或是撰寫“病歷”那樣的考古報告,那么考古材料真正的解釋者是誰?這個問題并沒有獲得有效的解決。長此以往,考古學便陷入難以克服的困境之中。將客觀與主觀截然分開,在實際操作中僅僅是一種研究者的自覺,人為割裂了主客體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顯然是做不到的,并且沒有必要。這些沖突和矛盾之處恰恰反映了我們在利用思想資源上的含混,我們并不能簡單地認為對考古學材料的闡釋或許會阻礙考古學的進步。
實際上,著名的考古學報告基本上都反映了發(fā)掘者的主觀看法與研究,從《城子崖》(中央研究院,一九三四年)、殷墟發(fā)掘報告,到夏鼐主編的《輝縣發(fā)掘報告》(科學出版社,一九五六年),這些贏得國際聲譽的考古學著作都是這樣,《白沙宋墓》也不例外。雖然宿白在具體論述中引用的書籍廣博,這在考古學者中確為少見,但對于考古學的貢獻,并不止于這些文獻的征引,而是從考古本身出發(fā)來討論相關問題。這樣的學術格局顯示出他既有傳統(tǒng)學問基礎,又是在嚴格的現(xiàn)代學術意義下闡發(fā)這些論述。雖然宿白有自覺的主客觀傾向,但在不自覺中卻扮演了考古材料的優(yōu)秀詮釋者的形象,為后人所津津樂道??脊挪牧隙嘣忉尩脑黾樱吹挂馕吨脊艑W學科的逐漸成熟,復雜而多樣的考古現(xiàn)象也許會反映在解釋行為的多樣化上。如此說來,這類解釋會越來越多,可以逐漸發(fā)展成一種趨勢。
考古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雖置身于大的歷史類別之中,但卻有著更為精細的自身的學科特征??脊诺男袨楸旧聿⒉淮嬖谝粋€事先預定的客觀事物本體,而是一個有主觀行為積極主導的所謂科學活動。用文化—歷史考古學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主義考古學家柴爾德的話來說:
從存留的考古殘跡中提取任何種類的歷史精華,提取和分類看似冗長乏味的步驟,卻與同樣單調乏味的發(fā)掘和保存一樣都是最為基本的。(柴爾德:《歷史的重建—考古材料的闡釋》,方輝等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二00八年版,124頁)
這些都是考古學家的必要手段,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困難,但考古學家并不會止步于發(fā)掘材料本身。正如陳淳所指出的那樣,柴爾德始終強調考古材料闡釋的重要性,呼吁考古學家應該努力根據(jù)材料從經濟、技術和社會各個層面來重建歷史。考古學的價值在于考古遺存能從多大程度上解決歷史問題以及了解其制造者和使用者的行為和思想(同上書,233頁)。對于考古材料的有效闡釋是考古學家本身的職責,并非一種不可企及的目標。史前考古具有相對獨立的標準,在揭示人類行為方面共通的地方很多,有相對成熟的經驗,而歷史時期考古則由不同地區(qū)的不同文化所構成,針對這樣復雜的局面,恰好給我們建立“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提供了廣闊的論述空間,對于形成中國歷史文明的完整敘述有所幫助。從這樣的角度看待宿白的研究,《白沙宋墓》無疑提供了優(yōu)秀的范例。
(《白沙宋墓》,宿白著,文物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第一版,二00二年新一版;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二0一八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