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定遠
【摘要】進入初中階段,學生天生具有強烈的自我挑戰(zhàn)意識和開放性思維能力逐漸活躍。所以,初中地理科目的教學,要配合新課改的要求來貫徹落實教學全過程,嘗試走出封閉的課堂,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建構開放性的學習空間,從而啟發(fā)學生的開放性思維,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找到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本文就初中地理為例,談談初中地理如何建構開放性學習空間的建構。
【關鍵詞】初中地理;開放性學習;空間建構
新課標指出,地理課程要求給學生提供生活中以及周圍世界里蘊含的地理知識,拓寬學生的眼界,以開放的思維來認識并了解世界。因此,地理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努力為學生構建開放性學習空間,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奠定堅實的學科基礎知識。
一、激發(fā)學生自學意識,小組開展交流分享活動
地理教學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地理環(huán)境知識,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引發(fā)自學意識和行為。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學生習慣了從教師方被動地得到知識的學習模式,久而久之,限制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不利于開放性教學的開展。想要打破常規(guī)模式,就要從多個方面進行改變。首先,教師要根據不同的個體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因為每個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不同,接受知識的能力也不一樣,所以想讓學生學會學習,就要了解清楚學生的特點,從而引導學生制定適合自身的自學計劃。在課堂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課堂內容的綜合性、學習資料的豐富性以及先進的教學設備來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條件,引導學生通過書籍閱讀、資料查詢、網絡瀏覽等方式來接觸、認識、歸納整理和運用知識。同時,可以將班級人數分為幾個討論或者研究小組,各自制定小組的研究問題、研究對象和研究目的等,并進行記錄。小組的學習模式能讓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火花,在不同的開放性思維下求同存異,達到學習效率的最大值。在討論介紹后,讓學生挑選一位小組代表進行匯報,展現小組的學習成果。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探究意識和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地理世界的氣候類型》這一節(jié)課,地理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自學亞洲、歐洲、北美洲等氣候類型的特點,并將收集到的圖片(自制手抄報,網絡下載圖片等)和氣候特點相對應,制作成一個世界地理氣候手冊,并將相關的知識點標記在旁。其次,教師可以開展“自學地理氣候展示課”,讓學生們上臺宣講自己學習教材中的豐富內容。最后,教師將學生的自學材料整理分類,裝訂成冊,作為新的課程資源用于教學,提高學生的自學意識和合作精神。
二、結合當地教學實際,合理進行地理課外考察
課外考察是認識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最直接的學習途徑,也是學習地理知識和探究地理問題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技能。實踐出真知,在課本上學習到的地理知識不過是冰山一角,是間接性知識,更是一種思維的禁錮。教師應善于建設和開發(fā)課程,引導學生學習和發(fā)展。通過探究性學習和實踐活動的方式,學習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參與式教學中獲得的知識也會更加鞏固、深刻。
例如,學習《中國的農業(yè)》這一節(jié)課時,教師開展課堂活動,要求學生去調查附近農村的農業(yè)生態(tài)發(fā)展情況、人均農業(yè)收入水平、農業(yè)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耕地特征等方面的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幾個調查的方式,如,查閱資料、面對面訪問、調查問卷等,收集歸納,并總結當地農業(yè)的具體情況。教師應該積極創(chuàng)設有利于人際溝通和學習地理的教育環(huán)境,幫助學生對地理的學習和考察,引導學生養(yǎng)成學以致用的能力。
三、善于利用已有的學習資源,拓寬地理學習的知識面
學習資源是指包括在學習中可以用于教學的一切人力資源,物質資源和自然資源的總和。其中,資源的來源有家庭的資源、學校的資源以及社會的資源。若只是單一地傳授,將書本中的知識原原本本地展現出來,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學習是單調且乏味的。學習本身就是一個汲取精神食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重視方式方法。在備課時,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合理地利用好學習資源,在課件中加入豐富的課程元素,以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如,在知識點旁邊附上視頻超鏈接或者組圖,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精彩,為學生打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促進學生對地理知識的吸收。教師要利用好學生的認知特點,開放教學的內容、豐富的學習資源來推動學生地理教學的發(fā)展。學校的資源建設也是教育事業(yè)的一大重點,學校要重視學校圖書資料的補充,加大學校在圖書資源方面的資金投入,以供師生研讀,完善多媒體信息資源、網絡資源的配備,運用先進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優(yōu)勢,讓學生在豐富的資源中了解基礎地理知識,進而拓寬地理的知識面。
例如,學習《地球和地球儀》這一節(jié)課,教師旨在讓學生了解地球的形狀和面積大小、地形地貌等分布特點。因此,教師可運用地球儀來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地球的具體形態(tài),同時,重視組織學生進行觀察研討,讓學生親手接觸親眼觀察地球的知識。教學中應減少抽象的、空洞的念課本時間,而是隨時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多方面的細節(jié),并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講解,啟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索。另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多媒體教室觀看地球知識錄像,參加專家講座,并在教師指導下寫下觀后感,在班上匯報交流。與此同時,安排專人拍攝學生的活動情況,由地理課代表將圖片和學習成果匯總成地理課活動報告。
四、總結
綜上所述,開放性學習的建構的核心就是將學生放在首位,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由教會學生死記硬背知識轉向教會學生在探索中學習知識,確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索中親身體驗學習地理的樂趣,提高運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和意識,健康學習,快樂學習,在學習中明白學習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好地培育初中生的地理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龔關良.開放性建構教學法初探[J].教學月刊(中學版),2009(5).
[2]孫素云.如何建構初中地理的開放性教學[OL].https://www.taodocs.com/p-219345608.html.
[3]翁秀蘭.利用農村鄉(xiāng)土地理資源,構建開放性地理課堂——初中地理教學的啟迪[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3(2):75—77.
責任編輯 ?林百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