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燕 霍寶鋒 李慧文 王莉娟 向慶林 張?zhí)戾?/p>
在臨床治療中各個科室都離不開輸血,尤其在外科急救過程中輸血不及時會影響搶救效果,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為利于臨床治療工作的順利進行,及時輸血十分重要。但是輸血時若血制品存在污染、凝血等情況,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治療目的,還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較嚴重的后果,因而提高血制品的質(zhì)量,對保證輸血安全具有必要性[1,2]。血液標本的質(zhì)量控制可追溯到血液的采集工作,因而血站血液標本各個環(huán)節(jié)工作需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3,4]。為了減少輸血發(fā)生不良事件,各個血供機構需對獻血者進行嚴格的篩選,在標本采集時需對血液質(zhì)量進行嚴格的管理,對血液標本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質(zhì)量控制,以此為臨床輸血安全提供有力的保障[5,6]?;诖?本研究分析韶關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前標本質(zhì)量控制情況,以此提出針對性解決方案。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9 年1~12 月韶關地區(qū)中心血站參與無償獻血的5850 份血液標本為研究對象。血液樣來自于韶關地區(qū)不同的采血點,且所有樣本采集后均于當天送至檢驗科,并對血液樣本進行檢驗。所有獻血者均已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定進行健康檢查,且排除獻血前1d 或當天飲酒、高脂質(zhì)蛋白飲食、凝血功能存在異常者。
1.2 方法
1.2.1 標本采集 所有采血人員已根據(jù)我國相關法律法規(guī)進行培訓,且評估考核合格;采集血液時需告知獻血者相關信息,如采集前后注意事項,要求獻血者當天飲食清淡,采集時對獻血者進行健康宣傳;采血動作需迅速,一針見血,壓脈帶壓迫時間不可過長;若采集的標本存在污染、破損情況需重新留樣;選擇合適的抗凝劑、注意血液與抗凝的比例,需對標本進行ABO 正、反定型與RH 血型試驗;采集的血液標本需使用條形碼進行粘貼,確保標本管、獻血帶等與獻血者一一對應;保證使用的留樣試管為一次性,盡可能減少與外界接觸;血袋需放置在冷鏈系統(tǒng),減少與外界的接觸,標本保存環(huán)境要求為2~10℃。
1.2.2 標本運送 由專業(yè)人員對標本進行運送,需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到達實驗室;運送時需防止標本出現(xiàn)破碎、倒置等現(xiàn)象,可對容器外層加上防護裝置;一旦出現(xiàn)血液泄漏,需仔細檢查其他試管有無破損、污染現(xiàn)象,對于疑似污染樣本需禁止使用,另外取樣,若只污染試管表面,需進行消毒(一般為含氯消毒液),對試管進行擦拭2~3 次,然后使用清水擦拭消毒液的殘留物質(zhì)。
1.2.3 標本接收 所有采集的標本需在當天進行送至檢驗科;交接時需詳細核對數(shù)目,并進行簽字;標本無破損、污染、標簽清晰且運輸溫度適宜為合格標本,若不合格需告知采集人員進行另外留樣,并詳細記錄拒收原因、數(shù)量等,并及時通知相關負責人。
1.2.4 標本的檢測 送入檢驗科后在室溫下放置需<8 h,若無法及時進行檢測,需放于2~8℃的專用標本冰箱。檢測時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7]進行,標本需2000 r/min 離心10 min;采用核酸檢測需使用低溫(2~8℃)離心,在標本采集4 h 內(nèi)進行。若離心后標本存在異常情況(如污染、破損、凝塊等),需進行記錄并重新留取樣本再次進行檢測。檢測時需嚴格按照國家法律法規(guī)及行業(yè)標準進行。標準檢測內(nèi)容主要包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試劑:貝克曼蘇州公司,批號AUZ5341),檢測方法采用干化學法;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試劑: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8061105)、丙型肝炎病毒抗體(抗-HCV)(試劑: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8051108)、梅毒膠體金試驗(SYP)(試劑:珠海麗珠試劑股份有限公司,批號2018061308)、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抗體(抗-HIV)(試劑:北京萬泰生物藥業(yè)有限公司,批號H20180706),檢測方法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法(ELISA)。對于檢測為可疑陽性標本需單獨妥善保存。
1.2.5 標本保存 檢測后的標本需放置冰箱,并做好相關記錄,溫度為2~8℃,有效時間為28 d;血袋保存在-20℃下,保存時間為2 年。
1.2.6 標本銷毀 標本保存期過后,經(jīng)質(zhì)量管理科審核后,送至醫(yī)療垃圾單位進行處理。
1.3 觀察指標 記錄受檢血液標本不合格情況,包括凝塊、抗凝不全、容器不當、標本量較少、標本信息有誤、送檢超時、標本污染、嚴重脂血、受檢者準備不當。
5850 份血液樣本檢測后,血液不合格48 份,占0.82%(48/5850)。48 份不合格樣本中,其中標本有凝塊6 份,占12.50%;抗凝不全4 份,占8.33%;容器不當3 份,占6.25%;標本量較少14 份,占29.17%;標本信息有誤5 份,占10.42%;送檢超時6 份,占12.50%;標本污染1 份,占2.08%;嚴重脂血4 份,占8.33%;受檢者準備不當5 份,占10.42%。見表1。
表1 48 份不合格血液樣本檢測情況分析(份,%)
輸血治療是臨床上較為有效而安全的搶救方式,但是輸血過程中由于輸血制品本身存在一定風險,因而輸血治療存在一定的風險與副作用,若患者輸血時出現(xiàn)血型不符、血液感染等情況可能導致患者死亡,因而輸血時需保證血液樣本合格、輸血操作安全有效[8-10]。隨著血液檢測技術的發(fā)展,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窗口期”明顯縮短,而窗口期是指病原感染開始至可采用檢測方法檢測出病原時間。臨床研究顯示[11],應用核酸檢測則可進一步縮短平均窗口期,提高經(jīng)血病毒檢出率。但是輸血時若血制品存在污染、凝血等情況,不僅無法達到預期治療目的,還會加重患者的病情,造成較嚴重的后果。
本研究通過對韶關地區(qū)無償獻血者的5850 份血液樣本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血液不合格為48 份,占0.82%,由此可見韶關地區(qū)無償獻血者在血液采集時存在一定的質(zhì)量問題,需對檢測前的標本質(zhì)量管理工作進行改進,以此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分析存在的血液標準不合格情況主要為標本有凝塊、抗凝不全、容器不當、標本量較少、標本信息有誤、送檢超時、標本污染、嚴重脂血、受檢者準備不當?shù)?由此提示在檢測前的血液標本采集時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具體總結如下:①獻血者由于個體差異性,其血液采集前的運動、飲食等情況均會影響檢測結果,因而相關衛(wèi)生部門需加強對無償獻血的宣傳力度,告知群眾獻血的要求,且采血人員在采集前需詳細與獻血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具體情況,對獻血者進行嚴格篩選,以此保證獻血的質(zhì)量,保障標本檢測的可靠性[12-14];②在采集過程、血液運輸過程中均存在一定的問題,需加強對相關人員的培訓工作,定期或不定期進行考核,以此加強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及操作技能[15];③在標本采集時需明確規(guī)范采集的血量、使用的試管、抗凝劑、保存的溫度等,以此保障標本的質(zhì)量;④標本送檢時,在運輸中需避免出現(xiàn)破損、污染情況,且儲存環(huán)境需進行嚴格要求[16,17];⑤針對檢測前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韶關地區(qū)衛(wèi)生工作部門需建立嚴格的血液核查制度,嚴格要求工作人員的行為規(guī)范,同時加大人力、資金等投入,保障血液采集的質(zhì)量,以此為合格血液的采集提供有力的保障[18,19]。
綜上所述,韶關地區(qū)無償獻血者血液檢測前標本質(zhì)量控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均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需引起衛(wèi)生部門的足夠重視,嚴格篩選獻血者,采集及送檢需嚴格按照規(guī)范進行,以此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誤差,從而提高血液檢測合格率,保證血液標本質(zh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