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是必要的,存異更彰顯教育者的胸懷與智慧。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必須要求同存異。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經(jīng)歷、感受,包容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習慣。教師眼里要容得了沙子,心里要經(jīng)得住冒犯,以愛心、慧心引導孩子慢慢走上正軌。
一輪又一輪,班主任習慣用“輪”來計算自己的從教歲月,也細數(shù)著自己的剩余時光。筆者于2014年9月正式入職,轉(zhuǎn)眼間,六年時光匆匆而過,兩屆學生順利畢業(yè)。作為一線班主任,這六年我經(jīng)歷了什么,有哪些新的認識與轉(zhuǎn)變,未來將走向何處……我總想說清楚、講明白,然后輕裝上陣。我梳理了擔任班主任期間心路歷程的四個“走向”,期待與各位同仁交流、探討。
一、從命令走向?qū)υ?/p>
命令是教師借用教師權(quán)威對學生的強制要求,有效但未必合理,長時間在班級存在。常見的表達方式有:我要求你們、每個人必須、任何人決不能、如果做不到我就會……反映的是教師的主觀愿望和個人意志,學生的想法和愿望被壓制或忽略。對話則意味著尊重、傾聽、理解、協(xié)商,意味著教師放棄權(quán)力壓制,走向情感溝通、思想交流與協(xié)商共識。
(一)大事充分討論
凡關涉全體同學的重大問題,如規(guī)章制度、評價辦法等,一定要在班級層面集思廣益,充分討論,民主決定。這樣制定出來的制度或決策科學、合理,更容易得到學生們的認可,也就更容易得以執(zhí)行。例如,班級最初制定班規(guī)的時候,過程特別漫長,原因是從班規(guī)的征集、篩選到最終確定,每一條都要經(jīng)過充分的討論或爭論,懸而未決的暫時保留意見,以后不斷完善。其中,班規(guī)中對班主任的權(quán)利和義務也作了規(guī)定,如有違反,也要受到唱歌一首或做值日的“懲戒”。班規(guī)出來之后,學生特別興奮,甚至這一消息還在年級廣為流傳,學生議論著老師違反班規(guī)要罰唱歌這樣的新鮮事兒。有老師提醒我,不要給孩子這么大的民主,小心作繭自縛。我也有所擔心,但我更看重師生、生生之間對話協(xié)商、民主決策的長遠價值,也想有心培養(yǎng)學生主動參與民主生活的意識和能力?,F(xiàn)在出謀劃策,未來當家作主。
(二)小事多多支持
小事往往是與學生個人密切相關的事,越是與學生個人相關的小事,學生越在意。凡無關全局的班級小事,如職責履行、活動策劃等,我會聽取學生的意見,無論對錯、優(yōu)劣,總以支持為主,有時也會作必要的提醒,鼓勵學生勇敢探索,淡化最終的成敗。例如,班級運動會一開始我就交給體委們負責。七年級第一次運動會,體委們手忙腳亂,同學們對所報項目也不滿意,運動會成績自然不理想。事后,體委會主動向我匯報,“交代問題”。我順勢與他們一起總結(jié)、反思籌劃運動會的辦法。他們看到老師不僅沒責怪他們,反而鼓勵他們繼續(xù)嘗試,感到特別高興,迅速制定了下一屆運動會的訓練規(guī)劃和選拔方式。接下來的四次運動會中,班級奪取了三次冠軍。成績固然可喜,更可喜的是體委們的不斷成長,責任感和主動性越發(fā)高漲,班級主人翁意識越發(fā)強烈。小事多多支持,教師給學生探索、試錯的空間,也就給了學生自主成長的空間。允許學生在創(chuàng)造、試錯中長大,是教師給學生珍貴的成長禮物。
(三)沒事主動問候
班主任跟學生朝夕相處,哪有那么多大事,更多的是相互陪伴,過平凡的日子。這個時候,班主任要學會“沒事找事”。有事沒事,主動跟學生說句話,或是問好,或是關心,或是詢問,或是調(diào)侃,或是督促,或是鼓勵,也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神態(tài),一個動作,無聲勝有聲,目的就是能夠保持與學生在情感、心靈上的聯(lián)結(jié)。盡管如此,依然會有一些學生拒絕跟你對話,拒絕跟你產(chǎn)生聯(lián)系。傳統(tǒng)的方式?jīng)]有用,班主任就要多動腦筋,多想辦法,不能就此放棄。小民比較內(nèi)向,成績比較靠后,平時很難有交流的機會,交流起來也沒話說。我就把每天統(tǒng)計班級到校人數(shù)的工作交給了他,借助這個機會,我發(fā)現(xiàn)了他平常很難為人所知的優(yōu)點,借此多多表揚他。他的成績依然不理想,但正是有這份班級參與感,他喜歡來上學了。小旭情緒波動比較大,我就把整理班級報紙的工作交給她,每天早上到我辦公室拿報紙,借此我也能跟她聊上幾句。小飛不愛說話,但心思細膩,感受強烈,想法獨特,我就通過書信與他保持對話,我能感受到孩子看我的眼神越來越柔和,孩子的心結(jié)在慢慢打開……
在各種形式的“對話”中,師生關系、生生關系不斷得到深化,彼此間越發(fā)信任,越發(fā)感到安全,心靈的默契逐漸建立起來。對話協(xié)商并不意味一味妥協(xié)、完全由著學生來,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底線意識,并且按要求嚴格執(zhí)行。
二、從管控走向引領
管控,是當下班級管理的常態(tài),也是班主任的常見武器。君不見,師者藏其笑容,怒其雙目,厲其聲調(diào),以嚇學生,美其名曰“管理有方”。殊不知,這種方式管住了學生的問題,但也抑制了學生的成長,是教育上的目光短淺與急功近利。引領則意味著由內(nèi)而外,由心入行,知行合一,引領不僅僅關注學生的外在行為,更關注行為背后的情感、動機、意志等內(nèi)在需求的滿足。
(一)誤區(qū)需要澄清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對很多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成熟,存在著認知上的誤區(qū),甚至出現(xiàn)行為上的偏差。學生認知上的誤區(qū)不僅影響學生在班級中的行為表現(xiàn),還會影響班級的整體面貌。如果班主任處理不當,或無動于衷,或簡單粗暴,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和班級發(fā)展都十分不利。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認知上存在誤區(qū),要引導學生進行認知上的必要澄清。誤區(qū)的澄清很重要,誤區(qū)澄清的方式更重要。受任教學科(思政課)的影響,我會有意營造交流討論、暢所欲言的氛圍,讓學生互相啟發(fā)、集思廣益。所探討的問題未必非要達成一致,但希望各方在真誠交流中達成基本共識。例如,發(fā)現(xiàn)班級中有早戀的苗頭,圍繞著與異性交往的問題,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次辯論會。學生自主選擇支持的一方,面對面坐在一起,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令我驚訝的是,支持早戀的同學與不支持的同學人數(shù)旗鼓相當。如果我只是簡單開個班會,表達不支持早戀的態(tài)度,可能很多同學并不買賬。話從同學口中說出來,理從同學口中講清楚,效果不是更好嗎?至于結(jié)果,不苛求。教育影響其實就潛藏于你一言我一語的對話討論中。
(二)價值重在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是寫在墻上的口號或標語,而是應深入學生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認同。因為學生只有認同某種價值取向,才會知行合一、身體力行,才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行穩(wěn)致遠。在班級管理中,我特別看重活動體驗對學生形成價值認同的作用,著力落實到每一天的行動中。例如,學生堅持寫了兩年半的《時間管理手冊》,有的同學會覺得沒意義,甚至拒絕上交。但疫情突然來了,自我管理能力就派上了大用場,自我管理能力強的同學一下子就趕超上來了。學生堅持了三年的值日班長制度,每位同學輪著做值日班長,大家比看誰發(fā)現(xiàn)的好人好事多,寫的值日感言精彩,積極性一下子調(diào)動起來了,每個人的值日感言成了自身青春成長的代言,六本厚厚的值日班長日志儼然成了班級的成長日志。班級堅持開展“奔跑吧,弘毅”跑步活動,放學后占用半個小時,很多同學覺得又苦又累,心有怨言。但堅持下來后發(fā)現(xiàn),短短的一個學期,大家累計的圈數(shù)竟達到2,000多公里,每人跑了接近兩個馬拉松。那年冬天,沒有一位同學因感冒請假,運動是多么重要……在這些班級活動中,學生感受著深刻的感受,體驗著深刻的體驗,這種體驗和感受影響著學生的一生價值追求和精神底色。
(三)成長必須合作
學生的成長不單是學校的功勞,而且是各種教育因素協(xié)同作用的結(jié)果。眾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任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是學校的同行者。教師要協(xié)同學生家長開展家校合作,共同助力學生成長。比如,我組織了“家長進課堂”活動,三年下來,有十多位家長走進了課堂,從法律、人工智能、中醫(yī)到警察、營銷、電商,包羅萬象,精彩紛呈。這不僅開闊了大家的眼界,也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又如,我組織班級開展親子活動,如親子運動會、親子爬山等,拉近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距離,營造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再如,我組織開展了家長共練字、簽訂手機使用公約等活動,號召家長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很多家長堅持了幾天,堅持不下來了,反過來他們就會理解孩子學習的辛苦,對孩子也不再是居高臨下式的說教了……
從管控走向引領,學生內(nèi)心的困惑解決了,行為自然就理順了。學生行為未必完全如你所愿,但學生沒有怨氣、怒氣、憋氣。眼光是澄澈的,心花是怒放的,笑容是自在的,學習效率自然提高。在這種氛圍下,老師偶爾施加一定的管控,學生往往也會樂意接受,而不是跟你對著干。
三、從求同走向存異
近年來,教師們有一個普遍的共識: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難管理了,老師的權(quán)威越來越弱化了。確實,過去求同的時代一去不返,教育逐漸走向個性化,甚至是私人訂制化。存異意味著教師要允許學生在保留個性的前提下,幫助學生自我發(fā)展;意味著評價要從單一到多元,鼓勵孩子發(fā)展個性,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最好的自己。學生為班級求同,班級為學生存異,兩者兼顧,相得益彰。
(一)允許不同聲音
弗萊雷在《被壓迫者的教育學》中提出兩個新名詞—學生教師和教師學生。這樣的稱謂讓人眼前一亮,啟示教育者要認清一個基本事實:學生與老師之間的界限不是絕對不可跨越的,教育也絕對不是培養(yǎng)服從者和被壓迫者。以學生為師,應該成為教師的職業(yè)修養(yǎng)和職業(yè)自覺。遇到看法不同的學生,我會主動尋求與他們對話,盡可能達成一致。如果達不成一致,我就選擇尊重,有所吸收,并向他們表達感謝,追求和而不同。比如,我在班級設置了意見箱,鼓勵孩子講真話、說心里話、說實話,表達出來勝于壓抑在心底;我將班委同學一分為二,每周輪換,既是營造互相學習的氛圍,也是為了滿足不同同學的內(nèi)在需求;我允許班委辭職,并且創(chuàng)設條件給他們打掩護,尊重孩子的選擇卻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二)允許不同做法
有些老師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聲音,未必允許學生有不同的做法,因為學校的評優(yōu)標準放在那里。我的主張是:學生為班級求同,班級為學生存異,互相遷就,互相體諒。比如,我要求學生按時到校,不按時到校的,寫下理由,自我提醒即可。如果遲到次數(shù)多了,我會了解具體情況,確實有困難的,不僅不要責怪,還要寬慰與幫助;我要求學生遵守課堂(自習)紀律,總有不遵守的,找他們一一進行談話;我要求學生不準談戀愛,如有談戀愛的,我找到他們,表明我的態(tài)度,不支持但提醒他們把握分寸……這就是最真實、最復雜的教育生態(tài),百草叢生,野蠻生長。對于你的話,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做到就行了,允許少數(shù)學生做不到,不僅如此,還要給予這部分學生精心的呵護與守望。也許,他們有太多難言之隱,只是你不知道。說出來,你我都未必能夠承受。
(三)允許不同個性
在班級文化氛圍的營造上,我喜歡把“做最好的學生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成就最好的班級”這句話放在班級最顯眼的位置上。這里最好的班級不是橫向比較中的最好,而是一個班級應達到的最理想狀態(tài)。一個班級能達到的最理想狀態(tài)一定是建立在學生最優(yōu)發(fā)展的基礎上的,而學生最優(yōu)發(fā)展一定不是被教導著學習優(yōu)秀的某個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一個能夠做最好自己的學生,個性一定是舒展自在的,創(chuàng)造性一定是充分展現(xiàn)的。每一個學生都充滿活力、張力的同時又能和諧、融洽地生活在一起,這才是我?guī)О嗟淖非蠓较?。這一點對教育者的要求特別高,既需要教育者為孩子們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自由、安全的班級氛圍,同時又能悉心呵護每個孩子的個性與差異。這樣做是有一定風險的,風險在于班級學生在學習成績上可能出現(xiàn)兩極分化,優(yōu)秀的更優(yōu)秀,落后的更落后。我努力找尋可能存在的那個平衡點—活而不亂。面對48個孩子,在努力接納每一個孩子的基礎上,我采用了48種不同的教育方法。張三個性張揚,磨一磨晾一晾;李四謹慎內(nèi)斂,激一激鼓一鼓;王五害羞內(nèi)向,夸一夸贊一贊;趙六自我中心,遠一遠近一近……我小心翼翼地呵護著每個孩子的個性,提醒自己再慢一點,再看一看,再等一等,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沒有辦法了如何向別人借力,借不上力該怎么辦,解決問題的方向在哪里……
求同是必要的,存異更彰顯教育者的胸懷與智慧。為了每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必須要求同存異。理解每一個孩子的經(jīng)歷、感受,包容每一個孩子的個性、習慣。教師眼里要容得了沙子,心里要經(jīng)得住冒犯,以愛心、慧心引導孩子慢慢走上正軌。
【李建全,山東大學附屬中學課程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qū)O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