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丹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引發(fā)了教師對“教”與“學”的深刻思考,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教學體系發(fā)生轉變,師生間的地位得以扭轉,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模式也發(fā)生了深刻變化。然而,仍然部分教學存在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等問題,因而在新課程改革的浪潮中,歷史教師及時意識到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時創(chuàng)新教學體系,轉變教學策略,培育學生的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進而打造出高效的歷史課堂。
◆關鍵詞:新課改;高中歷史;教學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對高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需要歷史教師深刻意識到新課標的內涵,以學生為本,結合情境教學、信息教學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的思維得以發(fā)散,主觀能動性得以增強,進而全面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一、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現(xiàn)狀
由于歷史課堂本身的枯燥性,學生趨于沉默,學生缺乏互動意識和參與意識,課堂氛圍低下,難以實現(xiàn)對知識的有效吸收。要想提升歷史教學效率,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積極互動,然而當下歷史教師普遍忽略了這一點,只是按部就班的進行時間、事件的講解,忽略師生互動,以致于學生的積極性和探究意識薄弱。其次,高中生整體水平基礎參差不齊,缺乏學習的興趣和學習動機,課堂上學習目標不明確,難以找到重難點,只顧記憶歷史事件,無法實現(xiàn)知識的靈活運用。最后,歷史課堂中學生“沉默”、啟而不發(fā)”的現(xiàn)象存在,“滿堂灌”式教學依然活躍,教師只是按部就班的講解重點知識和概念,剩下的就交由學生自己理解,缺乏對知識的深入講解,教學方式和內容都還停留在較為老舊的階段,沒有體現(xiàn)出教學內容的新穎性,學生和教師沒有得到有效溝通,教師無法受到學生的反饋,整體教學質量受到限制。
二、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策略
1.注重引導,增強師生互動。新課改強調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作為引導者,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fā)散思維,促進知識的吸收。比如在夏商周的教學時,教師講到禪讓制,禪讓制一度被后人詬病不已,尤其是“竹書紀年”的發(fā)現(xiàn),更是打破了儒學家千年來締造大同世界的美夢,然而禪讓制并非一個徹頭徹尾的謊言,而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制度,但是不為人知的是,真實的禪讓制和普遍認為的有所不同,分為內禪和外禪,禪讓制在誕生之初就是以這兩種方式存在。歷史教師在課堂上問學生一個問題:“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對于禪讓制有什么新的認識呢?”通過教師的一系列引導,引發(fā)學生積極討論,同學們一度認為禪讓制是傳位于賢能,然后教師隨機點一位學生進行回答,學生在給出自己的回答之后,教師給予一定的認可:“這位同學回答的很不錯,和我們以往對禪讓制的認知大相徑庭,那還有沒有同學有不一樣的認識呢?”班上的同學在得到老師的認可后,會極大的激發(fā)他們探究意識,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下,構建出高效的歷史課堂。教師再在適當?shù)臅r機進行總結,讓學生掌握禪讓制的內涵,了解外禪和內禪的區(qū)別。
2.信息技術教學,多元化教學形式。信息技術是當下應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手段,能夠讓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教學形式更加多元化,學生受到新穎教學工具的吸引,積極參與到課堂中。因而,高中歷史教師要積極應用新穎的教學工具,構建出現(xiàn)代化歷史課堂。比如在高一歷史必修1“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豐富的教學資源,對當時的社會情況進行展示,讓學生觀察圖片,讓學生清晰的感受到中華大地狼煙四起的凄涼景象,然后就圖像信息進行討論,例如揭示了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從側面反映出了清政府的何等作為?這時學生通常會積極討論,課堂活躍度進一步增強。再例如在高二歷史“新文化運動”的教學中,教師同樣可以利用信息手段將近代圖像資料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開展進行新舊文化之間差異的辯證,從不同圖像資料中找出新文化和舊文化的核心內涵,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3.情境教學,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意識。情境教學同樣是當下十分流行的教學手段,是激發(fā)學生參與意識和探究意識的主要路徑。教師要深刻意識到這一教學方法的內涵,并在課堂中積極運用。比如在高二歷史第一單元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宋明理學”的教學中,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理學和傳統(tǒng)儒學之間的辯論會,在提升課堂內涵的前提下突破傳統(tǒng)教學內容的束縛,把學生引入到課堂活動當中來,讓學生在辯論中意識到我國主流思想演變的過程。教師可以提前設置好劇本,題目為“理學和儒學之爭”,老師作為組織者,學生自行組織小組,作為辯論人,讓學生開展傳統(tǒng)儒家學派和冉冉升起的理學間的辯證,通過學生和教師相互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理學精神,從內心深處燃其強烈的歷史責任感。葉圣陶先生曾言:“凡為教,其目的在到達不需要教,教師當然要教,而更致力于導,導者,多方設法,學生逐漸自得之?!睔v史課堂因為情境模擬而更加生動,更是成為了打動學生心靈以及觸發(fā)學生感悟的助推器。
三、總結
綜上,為全面提升高中歷史課堂的實效性,需要教師正確面對當下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積極采用新穎的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且教師要適應高中歷史課程教育常態(tài),在教學中不斷轉變教學模式和更新教學理念,扭轉師生間的地位,將枯燥化為有趣,積極采用情境教學法和現(xiàn)代信息技術拓展第二課堂,構建出一體化歷史課堂體系,全面提升歷史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宏玉.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J].讀寫算,2020(11):4.
[2]羅紅梅.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J].學周刊,2019(33):78.
[3]羅紅梅.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J].學周刊,2019(3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