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澗虹
【關鍵詞】綜合護理;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
冠心病是臨床比較常見的一種心臟病,發(fā)病機制為冠狀動脈血管發(fā)生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導致血管發(fā)生狹窄或阻塞,從而引起患者心肌缺血或缺氧,使患者出現(xiàn)心律失常、梗死等狀況,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冠心病有很高的病死率,且患者多以老年人常見,年齡均較高,60歲以上者的發(fā)病率相對更高。為了提高臨床對老年冠心病的治療效率,在治療中實施護理很關鍵。為觀察綜合護理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護理中的效果,選取了7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進行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接收的老年冠心病患者76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8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60歲~72歲,平均年齡(67.85±6.42)歲;觀察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60歲~72歲,平均年齡(67.02±6.13)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統(tǒng)計差異(P>0.05)。選擇的患者均經(jīng)冠心病診斷標準進行確診,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患者年齡均≧60歲;將精神病、語言溝通障礙、心理問題或伴有傳染病等患者排除。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采用綜合護理,方法:①細節(jié)護理。護理人員應加強對患者病房舒適度的布置。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對焦慮、抑郁患者增加關心度,根據(jù)患者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有針對性的疏導和安慰。③飲食護理。護理人員告知患者要注意飲食習慣,根據(jù)每個患者的口味制定有對應性的飲食表。④健康教育。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基礎了解后根據(jù)患者對疾病的認知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宣傳,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
1.3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生活質量評分、滿意度和SAS評分、SDS評分。生活質量評分根據(jù)WHOQOL量表內容進行評定,分為心理評分、生理評分、軀體評分、情感評分和社會功能評分,各10分,生活質量越好則需要得分越高[2]。滿意度根據(jù)我院自評量表進行,分值10分,包括滿意(≧9分)、基本滿意(7~8分)和不滿意(<7分)。焦慮和抑郁評分根據(jù)SAS量表、SDS量表相關標準進行,焦慮和抑郁情緒越輕則分值越低。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5.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對比觀察組各項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滿意度對比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兩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對比
觀察組SAS評分和SDS評分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3 討論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發(fā)生概率較高,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通過對患者心理護理、飲食護理、健康教育護理等,讓患者保持樂觀心態(tài)接受治療,結合飲食的注意,降低心律失常發(fā)病的概率,同時進行健康教育,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促使其依從性,提高與醫(yī)師、護士的配合度[3],進而提升治療效率。本研究也表明,實施綜合護理的觀察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 <0.05),說明其可行性。
總之,采用綜合護理對老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進行護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和滿意度,降低焦慮抑郁情緒,護理效果明顯,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