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玉李
杞家村是彝族村,位于姚安縣東部,距縣城 30 多公里,屬前場鎮(zhèn)稗子田村委會管轄。杞家村分為三個村民小組,沿石者河南北兩岸而居。石者河南岸,東面是一組嘎勒簸村, 西面是二組波庫度村,兩村南倚高峰山,位于羅馬 ( 羅家村至馬鹿塘 ) 公路旁。石者河北岸是三組,東面是他列簸村,西面是老倪卡簸村,中間隔著大石頭箐,兩村北靠豹頂山, 位于前適 ( 前場鎮(zhèn)至適中鄉(xiāng) ) 公路下方。
嘎勒簸是彝語,意思是懸崖上的村莊, 有十四戶人家,十一戶是杞姓,三戶為周姓。據(jù)昆明鐵路局退休職工杞忠才回憶,他們小的時候,即一九五幾年的時候,嘎勒簸村山清水秀,周圍全部被樹林包圍,全是楸木樹、婆樹、夜蒿樹,看不見對面的村莊,對面的村莊也看不過來。對面村子的人路過,如果是外地人,根本不知道這里還有個村子,因為看到的全部是樹木,看不見樹木下的村莊。他們小的時候,幾百米高的小懸崖上,開闊地小凹子處,周自榮家房子邊上,有棵桃子樹處,一個叫阿依度的地方,還出鹽水。當(dāng)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出鹽水,但水,依舊汩汩流出, 只是小了點, 只有筷頭大的兩三個口。杞家村過去水源豐富,除了村中有水外,還從背后的烏密茲波 ( 彝語山名,高峰山中的一座 ),一個叫小水井的地方,清澈地一路往下
流,經(jīng)過自咪鲊 ( 彝語地名,意思是那個箐是我們家的地 ),一路往下流,直到流入村東面,一個叫依度鲊的山箐,匯入石者河。小水井至上世紀(jì)九十年代還出水,我們小的時候還去那里放牛羊,煮飯吃,只是水量沒有過去的大。據(jù)老人說是多批苴大箐出水口更矮, 那邊的水口越流越大后, 這邊就小了?,F(xiàn)在就更小, 雨季還有水流, 冬春就斷流。如果牧羊人、放牛人需要在冬春季人畜飲水, 需要掘開小水井,圍成一個小水塘,把一滴一滴的水,聚攏后,方可飲水。
嘎勒簸村周姓的來歷已不可考,但杞姓, 依然記憶清晰。據(jù)祖上老人講和杞家老祖先杞氏張母墓碑刻,杞氏自清朝中后期,遷自定遠(yuǎn)縣巴圖魯,定遠(yuǎn)縣為今牟定縣。至于巴圖魯,一個可能是今天的牟定縣鳳屯鄉(xiāng)把堵路或把嘟嚕村(彝語),也可能是清朝彝族英雄杞彩順大都督,彝家兵馬大元帥府左都督、哀牢義軍棟梁、中興名將杞紹興、都督府副將軍杞彩云的后裔,或者是跟其一支,其家族成員之一。巴圖魯在滿語中是英雄之意, 清朝時由滿族統(tǒng)治,把圖魯也可能是彝語地名,即把都魯,巴嘟嚕、巴堵路。巴圖魯, 源自蒙古語 "Baturu( 英雄 )" 一詞,清朝時作為戰(zhàn)功卓著的勇士封號。根據(jù)杞母張氏碑文刻“啟祖原系定遠(yuǎn)把圖魯人氏,因啟祖能識
蜂音,故名壯蜂”一句,再據(jù)四世祖杞天順墓碑刻“天順君暨德配羅氏之也,祖籍原系把都魯人氏”一句。兩處墓碑兩處均提到把圖魯和把都魯, 音相近, 只是字不同而已, 其實很容易理解,這兩個音相近的詞,說的就是同一個地名,或同一個英雄,即彝族的巴圖魯,彝族的大英雄。
杞母張氏碑文建于清朝光緒年間,杞家村人全族同立于杞家大墳山,其碑文由清代秀才、姚州儒學(xué)文生七旬如星金燦老人所撰。根據(jù)撰寫者年齡七十歲推斷,此人應(yīng)該很了解杞家祖上來歷,或是聽了杞家人的一些講述。此墓為假墳,是后人為紀(jì)念始祖張母而修的。真正的張母死于阿皮西度(阿皮西度,位于豹頂山,屬稗子田地盤,稗子田北去六七里,石堆窩以東數(shù)里,菖蒲塘以西數(shù)里),死后便埋于此,土墳,具體位置,據(jù)很多老人回憶,他們小的時候,去阿皮西度割蕎,找蜂子時,還有一個土包包。據(jù)杞家祖上代代相傳,筆者親自聽杞氏后裔杞國清、杞忠壽、杞忠才、杞忠蘭、杞云祥等講,稗子田杞家祖張母生前帶著兩個兒子逃難至此, 便隱居于此,在阿皮西度打(蓋)土掌房而居,開荒種蕎,打獵為生。母子三人躲于阿皮西度時,女的三十來歲的樣子,兩個兒子約十來歲。據(jù)杞家長老說,是為躲避災(zāi)禍而逃亡來的,由于摸黑左(彝語地名,包括阿皮西度、丫背窩箕、科西密的廣大山林)不適宜人居住,野獸較多,約幾十年后,躲了一兩代人后,杞氏后人從阿皮西度搬遷至嘎嘞簸村。相傳從榮、從德、從富,此三兄弟中一人埋于木薯依克堵后山,一人埋于女慈么,一人埋于嘎嘞簸杞家大墳山。
阿皮西度為彝語,阿皮,即阿皮瑪,即老媽媽、老奶奶、老太婆之意。西度,死的意思。阿皮西度翻譯過來就是老媽媽死的地
方或老奶奶居住的山箐(即杞家始祖張夫人死的地方),此地名沿用至今,其山名跟杞氏張母有關(guān),有紀(jì)念之意。
根據(jù)碑文“故合族建立張氏老太婆之碑”和碑末“全族同立”兩處,再據(jù)“蓋聞人有祖,木有本,水有源也,不昧根本”等句,再結(jié)合杞家祖上相傳,可證明杞母張氏其墳為假墳,即只有碑文,墳內(nèi)沒有埋葬張夫人。據(jù)其墓碑所刻,稀壽,即古稀之年, 71 歲至 80 歲,即杞家始祖張老夫人生前活了七十多歲。
據(jù)清代嘎嘞簸村一世祖杞母張氏墓碑所刻:“稅契立戶,樂其山清水秀、柴右,水便 野,蔬騰于珍饈”一句,我想再次深入探討, “稅契立戶”,筆者不明白是杞家祖上跟別人租田立契約,還是別人跟杞家租田立契約, 還是從阿皮西度搬遷至嘎嘞簸村后,跟當(dāng)?shù)厝俗馓锓N地?!吧角逅恪⒉裼?,水便野,蔬騰于珍饈”,說明杞家村在清代時風(fēng)景優(yōu)美,樹木叢生,美食很多,山茅野菜遍地,尤其是右山居多, 依度鲊大箐到處流水, 有泉, 水源充足。而時至今日,杞家除大墳山還樹木蔥蘢、古木林立外,箐中樹木明顯減少, 已為山地,除雨季外水源絕跡。當(dāng)然,除了張母碑文外,杞氏還有很多碑文均刻嘎嘞簸村風(fēng)景優(yōu)美、山清水秀等字樣,如四世祖杞天順碑刻“自祖人由至,改移稗子田,樂其山清水秀”。據(jù)很多老人講,杞氏祖?zhèn)髯嫖荩?古樸老式,后墻順山挖下,后墻即后山,前門為四合院,高大威武,防賊防盜,防猛獸。
杞家人大部分認(rèn)為他們是彝族英雄杞彩順、杞彩云的后裔,至少和他們是一個家族或是他們家族的一個分支。這個秘密只有杞母張氏知道,但張氏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 為了逃命、活命,躲過清政府的追殺,連他兒子都沒告訴,后人只能零星地從巴圖魯這
三個字,以及很多詭異的事件中去推斷。筆者對杞氏家族的來歷也是最感興趣的,也認(rèn)為稗子田阿皮西度深山老林突然冒出這么母子三人,在這里隱姓埋名,采食野果、野菜、野生蜂蜜和狩獵為生,也認(rèn)為是逃難而來, 也認(rèn)為是受杞氏家族的影響和拖累才逃難至此,而且時間高度吻合,請聽我細(xì)細(xì)道來吧。
清咸豐三年秋,即公元 1853 年,官府誣陷大清良民杞彩順“聚眾謀反”,將他逮捕,在押往鎮(zhèn)南州城途中,被一群彝漢貧苦農(nóng)民從官差手中營救。官逼民反,他和弟弟杞彩云率眾揭竿而起,聚義抗官,支持回民起義,一場浩浩蕩蕩的彝族大起義、反清斗爭便拉開了序幕。1856 年,與李文學(xué)、李學(xué)東、王泰階、杞紹興在天生堂建立“彝家兵馬大元帥府”,與大理杜文秀遙相呼應(yīng),有力地支持了太平天國運動。由于杞彩順驍勇善戰(zhàn)、機敏果斷、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被封為“南都督”,在阿雄鎮(zhèn)守哀牢山南部,被當(dāng)時的黎民百姓稱為“鐵彈王倮倮”。杞彩順身先士卒、沖鋒陷陣,于 1859 年在大帽山戰(zhàn)斗
中中彈陣亡,年僅 25 歲,可謂英年早逝。最后,起義軍被清軍打敗。杞彩順、杞彩云、的子孫及家族只好四出逃散,為躲避官府追殺,后來有改“起”姓的后世子孫,還有人說“起”字是“彝族杞家站起來”的意思。
嘎嘞簸杞家人大部分人認(rèn)為自己是南都督杞彩順后裔,因為張母年齡與生于 1831 年的杞彩順高度相似。也有人認(rèn)為自己是巍山耳繼苴村杞紹興的后人,因為杞紹興陣亡于1872 年,陣亡時年齡在六七十歲的樣子,與杞母張氏活了七十多歲,出生時間也大致吻合,另外,杞紹興曾任貓街都督、左都督, 轄普魯木支(彝語,即今元謀)、木支(彝語,即今牟定)。貓街在今牟定縣貓街鄉(xiāng),牟定與姚安山水相連,離前場鎮(zhèn)稗子田不遠(yuǎn),
東去五六十里便到。
從 1859 年或 1872 年至今(2020 年),約一百五六十年。而稗子田杞家自祖宗搬遷至此約八九代,平均年齡以 60 歲算,每代以 20歲為間隔,那么時間已經(jīng)高度吻合,況古代十六七歲就娶妻生子,要闡明一點的是,稗子田杞家始祖搬遷來時還很年輕,筆者推斷為二十至四十歲之間,故時間更加高度吻合。根據(jù)張老夫人碑文、杞天順碑文和杞兆
元碑文立碑時間和碑文刊刻內(nèi)容,以及生于民國年間的國字派出生年份推測,國字派, 大約生于民國十九年至二十九年之間,上下相差可能十歲左右,如,杞國清,生于 1934
年,杞柱蘭(國字派),生于 1937 年。玉字派(杞玉洪、玉旺、玉和、玉泰、玉春、玉堂、玉福、玉魁、玉寶)大約生于大清 1907 年左右十年。按古人二十歲左右娶妻生子, 每代按二十歲推算,文字派(杞文富、文龍、文聰、文華、文玉、文鳳、文亮、文盛)大約生于大清 1887 年左右十年。天字派(杞天明、杞天貴、杞天有、杞天才、杞天李)大約生于大清 1867 年左右十年。兆字派(杞兆
成、兆四九、兆元、兆富)應(yīng)生于 1847 年左右十年。從字派(杞從德、從榮、從富)約生于 1827 年。杞母張老夫人應(yīng)生于 1807 年左右。以上只是作者個人根據(jù)墓碑立碑時間等推斷,實際年齡可能會有二三十年的出入, 況古代十五六歲便娶妻生子,但據(jù)此可以推斷,杞家村搬遷時間為清代中后期。
根據(jù)杞家族人代代相傳,杞母張氏在阿皮西度逃難而來時很年輕,那么可以張氏出生時間可能在 1807 年至 1827 年之間,甚至
確切地說是 1827 年以后,也就是他領(lǐng)著杞從德、杞從榮兩兄弟逃難至阿皮西度是大約在三十到五十歲之間。根據(jù)杞家人祖上說帶著兩兄弟逃難而來,來的時候為小娃娃,那么
可以推斷,杞從德、杞從榮兩兄弟大約生于1827 年至 1847 年之間,甚至還要往后,生于一八五幾年之間。
彝族起義時間為 1853 年,最終失敗于1876 年。杞彩順、杞彩云、杞紹興起義失敗,家族衰落大約在 1860 年至 1872 年之間, 彝族起義失敗后,杞氏家族相繼衰落后,清朝政府大肆追殺起義軍,誅滅九族。而彝族起義失敗,張老夫人三四十歲的樣子,帶著兩個十多歲的兒子,來到稗子田阿皮西度深山老林隱居逃難,隱姓埋名,直到很多年后,才遷居稗子田杞家,沿石者河而居。時間為什么這么巧合?張老夫人為什么不帶著兩個兒子,光明正大地到條件好一點的地方生存?為什么要躲在阿皮西度深山老林?稗子田村委會有個地名叫秀水塘,為什么跟彝族起義英雄杞彩順德故鄉(xiāng)秀水塘地名那么巧合?為什么張老夫人說丈夫是養(yǎng)蜂匠,為什么不提丈夫姓名?養(yǎng)蜂匠是不是有隱情,是怕招人耳目瞞天過海而亂編的?碑文中中德把都魯或巴圖魯,都跟英雄、大都督、兵馬大元帥有關(guān)?把都魯或巴圖魯或許不是地名, 而是一個英雄或兵馬大都督?張老夫人說是牟定把都魯人,是不是有什么隱情?是不是怕被清廷追殺而亂編的地名?或者本身的彝族英雄的后代,即巴圖魯,為了找到相近的讀音而編的,即一語雙關(guān)。這一連串的問號, 這一連串無法解釋和回答的問題,答案無疑只有一個,這其中另有隱情,不能向世人道破的秘密,家族好不容易保存的香火,可能遭到滅頂之災(zāi),失去身家性命的秘密。
綜上所述,前場鎮(zhèn)稗子田嘎嘞簸杞家是清朝咸豐年間起義的彝族英雄杞彩順、杞彩云的后裔后代,而杞彩順、杞彩云正是當(dāng)時彝家兵馬大都督、大元帥,正是彝族的巴圖魯(英雄),嘎嘞簸村杞氏家族是起義失敗
后,被清政府追殺后,幸存下來的。當(dāng)時由于清政府手段極其殘忍,杞氏家族的人不得不紛紛逃亡,特別是大山深處,便成了最好的庇護所。而阿皮西度正是原始森林深處, 虎豹出沒,適宜躲藏,現(xiàn)在的阿皮西度,依然森林茂密。當(dāng)時一個女人,帶著兩個兒子, 躲藏于此大山,原因跟逃難,被清政府軍追殺有很大關(guān)系。躲于大山才能活命,才能延續(xù)后代,傳宗接代。而那個父親哪里去了? 是不是被清政府殺害,碑文沒有記載,我們也不得而知,碑文沒有記載的原因,估計是張氏老夫人生怕惹來殺身之禍,沒有告訴她的兒子。當(dāng)時清政府血腥的屠殺、鎮(zhèn)壓,導(dǎo)致杞氏家族殺的殺、死的死,紛紛到處逃難, 甚至逃難至大姚、永仁一帶的杞氏,紛紛改姓,即改為起姓。此起姓,至今仍然有,如筆者所認(rèn)識的大姚縣文聯(lián)主席起云金,我的大學(xué)同學(xué)起宗華,永仁人,現(xiàn)在楚雄技師學(xué)院工作。
至于杞母張氏是什么人?哪里人?是杞彩順或杞彩云的妻子?小妾?還是其家族的一個妻子?甚至是杞紹興的妻子,或杞紹興家族的一個妻子?我們無從考證,但至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是其家族的一個成員,是嫁于杞家的妻子。
據(jù)我估計,杞家長老所說的災(zāi)禍應(yīng)該是杞彩順?biāo)勘磺遘妵?,杞彩云、杞紹興起義相繼失敗,被官府追殺。而按母子三人的年齡推斷,女的應(yīng)該是杞彩順家族中的某一人之妻,難怪乎搬遷時沒有男的(丈夫)來。兩個兒子應(yīng)該是杞彩順家族中的某一人兒子, 難怪乎孩子無爹。或許,爹已戰(zhàn)死或被捕入獄。而且,杞彩順的家鄉(xiāng)秀水塘或哀牢山阿雄都督府離姚安前場只不過區(qū)區(qū)數(shù)百里。我奇怪的是, 阿皮西度,在彝族起義失敗后, 突然冒出這么一家人,一個母親帶著兩個兒
子在深山老林隱居,隱姓埋名,悄悄躲了一輩子,躲了一兩代人,等風(fēng)聲已過,才慢慢轉(zhuǎn)出來,小心翼翼地搬遷至嘎嘞簸村,這不是逃難嗎?這不是被清政府大肆追殺后,突然失蹤了。
另外,稗子田有個地名也叫秀水塘,在高峰寺下。我不知道,這個秀水塘和彝族英雄杞彩順的故鄉(xiāng)秀水塘,是否有什么淵源, 難道是天意?我想,事情并非如此簡單,亦或是稗子田杞家的先民有意為之。據(jù)老一輩講,在秀水塘下面一點,1951 年前,嘎嘞簸村杞氏有老祖田,多批么上村平灘灘那地方, 土改時被改出去,劃給了多批么村,過去還有土地契約和證明。
據(jù)彝族資深學(xué)者張方玉先生在《神奇的彝山》一書中說:秀水塘杞氏家族自稱是彝族“羅羅頗”,始祖是唐朝南詔王細(xì)奴羅,第十九代定居鎮(zhèn)南州雄武關(guān),也就是天申堂一帶。第三十代搬遷到三街河頭的普卡,即現(xiàn)在楚雄市三街鎮(zhèn)普戛村委會所在地母稀姑。三十四代搬遷到壯底、黃草地,現(xiàn)屬八角鎮(zhèn)。第四十代杞老三與妻弟打獵到這里,發(fā)現(xiàn)地形開闊又有水塘,故搬遷到此,取名“秀水塘”。 杞老三有一兒叫杞茂苔,杞小戛等都是杞茂苔的后代。按時間推算,杞茂苔大約是明末清初之人。杞小戛有三兒:杞彩旺、杞彩順、杞彩云。杞彩云是杞成美的曾祖,“成”字派是定居秀水塘第十二代,由此推斷,前場鎮(zhèn)嘎嘞簸村杞氏是正宗的彝族后裔,也是和南華秀水塘杞氏一支,為南詔貴族,王室細(xì)邏奴的后裔,后家道衰落,淪為庶民。
稗子田北面豹頂大山之中,有一個地名叫操刮瑟度,延用至今。操刮瑟度,彝語山名。操即人。刮,當(dāng)?shù)胤窖越袚ィ此さ囊馑?。瑟即死或死亡。度即懸崖。操刮瑟度合起來意思就是摔死人的地方或人摔死的懸崖?/p>
相傳稗子田杞家祖先,兩兄弟打熊,其中一個被熊推下懸崖,故而得山名操刮瑟度。
操刮瑟度,在女慈么山東南面,一個幾百米高的懸崖。其懸崖下為深箐,古木參天、溪水長流、鳥語花香。杞母張氏帶著兩個兒子在阿皮西度避難,其子杞從德兩兄弟,在女慈么山打熊,弟兄二人把一只熊逼至操刮瑟度懸崖,以為成功在握,可以把老熊從山崖上摔下而死,杞從德只知道看對面吧啦鲊
(吧啦鲊,彝語山名)山上的老熊,不知道防備身后,一只老熊從他身后出現(xiàn),把他推向懸崖后摔死,故而得名操刮瑟渡,沿用至今。當(dāng)?shù)匾妥搴笕擞貌俟紊龋に廊说膽已聛砻?,簡單明了,有紀(jì)念祖先之意。杞從德死后埋于女慈么山西北面山腳,一個地勢稍微開闊的草地上,現(xiàn)在那塊草坪還在,那個土包包(土墳)還在,還有老人能說出具體位置。
為什么要提到操刮瑟度,筆者想要說明的是,這里古代自然環(huán)境惡劣,屬于東西綿延的豹頂山的一個部分,人煙稀少,虎豹出沒,老熊較多,兇猛動物較多,不適宜人類居住,但杞氏張母為了避難,為了躲避清政府的追殺,為了活命,不得不帶著兩個兒子, 與猛獸為伍,跟大自然做斗爭,在深山老林里以采食野果和打獵為生。
至于女慈么山,故名思議,就是紀(jì)念慈祥老母親的山,即紀(jì)念杞家祖先杞母張氏的山,張氏帶著兄弟二人逃難至此居住,隱居兩代人,而得名的山。
據(jù)杞母張氏碑刻“因啟祖能識蜂音,故名壯蜂匠”,說明杞氏祖上為養(yǎng)蜂人為捉蜂很厲害的人。杞母張氏老祖先為何定居阿皮西度,就是因為看中這里的森林、山水、花草,可以養(yǎng)蜂,可采食野蜂蜜為生。這跟彝州特產(chǎn)菖河蜂蜜就聯(lián)系了起來,此處森林茂
密,百花盛開,山間泉水清澈,叮咚流淌, 正是蜜蜂最喜歡的港灣,也正是菖河蜂蜜發(fā)源地。這又跟南華秀水塘聯(lián)系了起來,秀水塘屬馬街鎮(zhèn)山區(qū),風(fēng)景優(yōu)美,也盛產(chǎn)土蜂蜜。秀水塘又跟離張母定居不遠(yuǎn)的菖蒲塘,聯(lián)系了起來,這些地名、地形、風(fēng)景,為何有那么多相似之處。南華秀水塘盛產(chǎn)苦蕎,稗子田阿皮西度、以及往東三五里的菖蒲塘、高峰山下的秀水塘,也盛產(chǎn)蕎麥,上世紀(jì) 90 年代,前場蕎酒興盛的時候,這些地方,一大片一大片是蕎地,開滿了蕎花,風(fēng)景煞是誘人。從這些高度相似處可以看出,杞母張氏應(yīng)和南華秀水塘杞姓為一家人,即為杞彩順、杞彩云后裔。
嘎嘞簸村,現(xiàn)在還流傳著祖上打老豺狗的英雄故事。杞百長,為打老豺狗英雄,據(jù)傳杞百長是杞家村的神人,個頭很高,飯量很大,總是吃不飽,還會點三腳貓功夫,即武功。那時嘎嘞簸村森林茂密, 人煙稀少, 豺狼虎豹經(jīng)常出沒村莊,家里的豬雞經(jīng)常遭殃,經(jīng)常被那些饑腸轆轆的兇猛動物伸爪下口,其中有幾只老豺狗,經(jīng)常到村莊附近覓食,咬豬叼雞很猛。
有一日,杞百長干活計回來,發(fā)現(xiàn)家里的雞,又被老豺狗咬死,叼著雞往山后揚長而去。那時杞百長肚子正餓,他打倮倮話(彝話)說,“你莫狂,我烙一鍋蕎粑粑吃吃,就去收拾你”。老豺狗走彎路,一路順自咪鲊 ( 彝語,山名。咪, 地。鲊, 箐。自咪鲊,意思為箐里是我家的地 ) 上去,杞百長走直路,等他苦蕎粑粑吃完,也就到了立碑嘎勒 ( 彝語,山名,墳山梁子大橫路 ),躲在一個坎子上,當(dāng)老豺狗過去,一躍而下,騎在了老豺狗身上,揪著耳朵不放,騎著老豺狗繼續(xù)往山上走,老豺狗發(fā)齜發(fā)怒,使盡渾身力氣,就是甩不脫騎在身上的杞百長,想伸
過頭(回頭)來咬杞百長,耳朵就是緊緊被杞百長揪住,回不過頭來。老豺狗累得不行、筋疲力盡時,杞百長突然重拳出手,拳頭如雨,三下五除二,就把老豺狗打翻在地,奄奄一息。從此,這個故事便一代代流傳下來, 筆者小娃娃的時候,即上個世紀(jì) 90 年代的時候,這個故事還在杞家村流傳,特別是男人們酒飽飯足時,經(jīng)常談起他們的祖先,杞百長的英雄故事,引以自豪。
杞百長,綽號,真名已不得而知,據(jù)說為杞玉祥之爺爺,杞國清的祖爺。杞國清,屬狗,生于民國二十三年,即 1934 年,卒于2013 年,享年 78 歲。據(jù)此每代往上按 20 年
推斷,杞百長大約生于 1874 年左右,即清朝
末年,按古代平均壽命 65 歲計算,大約卒于民國年間。筆者據(jù)此推斷,清朝末年民國初年,老豺狗在前場境內(nèi)還未絕跡。
嘎嘞簸村是一個有故事的村莊,已經(jīng)長篇敘述,現(xiàn)在我們?nèi)タ纯雌渌灏伞?/p>
波庫度村位于嘎嘞簸以西,波庫度是彝語,意識是像月牙形的村莊,月牙口開口朝東北面,正好避開了石者河自西向東的河風(fēng), 尤其是冬天的時候,月牙狀擋住了石者河寒風(fēng),當(dāng)你置身村莊,會感到一絲暖意。波庫度九戶人家,全部為杞姓,據(jù)說祖上是跟嘎勒簸一家人。
老倪卡簸村位于傾斜的一片紙上,形似簸箕。至于村莊名字的來歷,據(jù)說最早是一戶倪姓人家搬到這里,又因地形像簸箕,故得名。但是,這戶倪姓人家,被后來者居上, 在上世紀(jì)六七十年代,已經(jīng)絕種。老倪卡簸共八戶人家,姓氏復(fù)雜,有四戶周姓,三戶張姓,一戶由嘎勒簸搬來的杞姓,至于張姓、周姓,甚至絕跡了的倪姓,搬自何方,什么年代,已不可考。老倪卡簸村有幾棵麻栗大樹,樹干蒼老,飽經(jīng)滄桑,高幾十米,一兩
人才能合圍。據(jù)老人說,那是老祖輩搬來時就有的,也就是清朝時代的大樹,至今至少已有三百多年歷史。
他列簸村,是彝語地名,意思是半山腰上的村莊,形似一把勺子。他列簸村共六戶人家,兩戶劉姓,是土著居民。四戶杞姓,是波庫度搬遷去的。他列簸村古代森林茂密, 古木蒼天,處于姚州通往環(huán)洲的交通要道上。據(jù)老人講,清朝時劉氏三兄弟作惡多端,經(jīng)常躲在村莊的參天古木中,殺人越貨,讓沿途過路的馬幫,聞風(fēng)喪膽,只要那些外地的客商,人少的兩三人的客商,三兄弟打得贏的客商,他們就下手,殺人搶貨,拋尸于外山大箐或煮人肉包子。
真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壞事做多了終有一天倒霉。當(dāng)時清朝的老李灣村李姓, 屬于大戶人家,掌家人為五世祖李祥。當(dāng)時的老倪卡簸村前那片田,土地肥沃,劉氏三兄弟惡強霸道,說是跟老倪卡簸村買,卻不付錢, 想空手套白狼,結(jié)果老倪卡簸的人, 無奈之下,賣給了老李灣村李姓。李姓果然有錢,是大戶人家,出手不凡,即刻付了銀兩買下了這大塊地。劉氏三兄弟到嘴的肥肉丟了, 一直懷恨在心。由于李家兵強馬壯, 人丁較劉家多數(shù)倍,三兄弟不敢到村中復(fù)仇或滋事,但一直懷恨在心。終于有一天,找到了復(fù)仇的機會。
一天早晨,天剛蒙蒙亮,勤勞的掌家人李祥去老倪卡簸外的羅馬拉嘎大箐放秧田水, 在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被劉氏三兄弟活活捉住,押回了他列簸村,嚴(yán)刑拷打,百般折磨, 最后割下人頭,被懸掛于他列簸村大樹上。當(dāng)李家人發(fā)現(xiàn)時,已是傍晚時分,李祥的手指甲、腳指甲里, 全部插滿了刀削的竹簽, 足見劉氏三兄弟的兇殘和血腥,泯滅人性。根據(jù)李祥墓碑正中刻“強壽”二字,可以判
斷李祥死于非命時正值旺年,在四十至五十歲之間,而且撒小秧和出苗時被害,那么也可以推斷出,李祥死時為三四月份。
由于劉氏三兄弟是亡命徒,李祥的兄弟李順、李英等族人,做了最明智的選擇,讓在姚州府做官的李氏家族,動用了府里的力量,發(fā)官書說是劉氏三兄弟武藝高強,讓他們到朝廷做官 ( 具體可能是捕快之類的 ),三兄弟真是愚蠢至極,信以為真,到了姚州府,李氏族人擺了一桌鴻門宴,門里,門外全是士兵埋伏,酒過三巡,埋伏的士兵蜂擁而入,活捉了三兄弟。最后殺了兩個,留下了其中稍微善良的一個,他列簸村今天傳了百年,傳下來的兩戶人家,也就是三兄弟中未殺那個留下來做種的后代,嗚呼,李氏人家至今已有三四十戶,真是祖上積德,真是好人好報。
杞家村嘎嘞簸組、波庫度組、老倪卡簸組、他列簸組四個組雖然姓氏不同,處于不同的位置,但他們的墳山都位于杞家大墳山, 都在一處埋葬,位于森林茂密的山腰中,隱藏在蒼松古木下。
如果用漢字形容,米字去掉一豎便是杞家村。位置剛好相合,中間一橫是自東向西流淌的石者河,左上一點是老倪卡簸村,位于西北, 右上一撇是他列簸村, 位于東北。左下一撇是波庫度,位于西南,右下一捺是嘎嘞簸村,位于東南。
當(dāng)你走進(jìn)杞家村,這四個沿石者河南北兩岸,雜姓居住的村莊,靜靜的村莊,你會發(fā)現(xiàn)其中隱藏多年的秘密,這些故事值得細(xì)細(xì)品味。煮一壺老酒或泡一壺清茶,聽村中那些頭發(fā)花白的老人,慈祥的老人,講述杞氏家族那些遙遠(yuǎn)的人和事,也是一種快樂和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