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邊可能也有這樣一類貼著“好人”標簽的人,他們對待家人無微不至、對待朋友體貼入微、對待同事有求必應,想讓身邊所有人開心,想讓大家都喜歡他。他們通常很敏感而又害怕被忽視,往往不直接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緒,從眾和隨波逐流使得這種“討好”讓自己和身邊人都備感壓力和煩惱。
身為討好者的朋友和家人,你是否曾因為他們的毫無主見而感到相處索然無趣?你是否能理解并感知他們的真實感受?你又想對他們說些什么呢?
本期話題通過《心理與健康》雜志微信公眾號發(fā)布,很多讀者朋友與我們進行了留言互動,發(fā)表了他們對這一話題的看法。也期待更多讀者朋友關注《心理與健康》雜志微信公眾號。
身邊有一個姐姐,就是圈子里出了名的“好人”,和家人朋友在一起,都特別貼心,處處為別人著想,很會察覺別人的情緒和感受,然后迅速做出回應,幾乎是有求必應。剛開始,覺得這個姐姐特別暖心,好喜歡她。后來相處久了,有時會不由自主地心疼她,因為每次家庭聚會上,她都要把男女老少每一個人都照顧周全,自己一刻都閑不下來。有時會莫名地覺得不太自在,你只想幾個人坐著好好聊天,但她會主動問你是否有這個需要,那個需求,還會差使女兒和她一起照顧你,讓我們無形中感覺到“被過度照顧”的壓力……
而其實,很多事她女兒并不想做,也覺得沒必要那么客氣,甚至在我們面前,表達出自己對媽媽不滿和厭煩的情緒,這有時會讓她十分難堪。我倒是能理解,女兒表達了媽媽不敢表達的,做了媽媽不敢做的,因為那些壓抑的東西,總是會冒出來的,對別人的好,肯定也需要“要”回一些的。
討好的婆婆讓我抓狂。她總是無時不刻窺探著我的一切,隨時隨地準備為我服務。吃飯看著你,見碗快空了就滿上;喝水看著你,只剩半杯就拿著水壺在你背后等著加水;我和先生在臥室里待著,她也常常偷偷開門,在門縫里轉著眼睛看我們在干嘛。她不懂得尊重別人的界限,總是想通過討好讓你看到她的存在,特別渴望被關注。
因此,常常在家里發(fā)出各種奇怪的聲音—故意和孫子撒嬌,故意高聲喧嘩,我先生走到哪里她就追到哪里……在我看來,婆婆的討好,其實是為了實現(xiàn)控制的一種途徑。因為自己內(nèi)心世界特別空虛,加之又不懂得和人溝通,就必須強行以各種方式進入他人的世界、與別人融為一體,從而獲得一種存在感和安全感吧。
我以前就是討好型的人,凡事追求盡善盡美,活得緊張?,F(xiàn)在我有意識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不再活在別人的眼光里,也自信了。
習慣性討好的人很可能在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就不是那個被偏愛的角色,給的愛也不是無條件的。他們本身對自己的存在和愛的獲得很多時候也是不安全的。需要通過“討好”讓別人開心,過度關注別人的感受才能獲得好的反饋。
在我身邊,很多重男輕女的家庭里姐姐這個角色的討好者特質就比較重,因為她們明白,自己并不是被愛的那個,只能通過付出和不斷地討好獲得父母的肯定和在家庭的存在感,這很悲哀。但是很多父母沒有察覺,甚至覺得姐姐就應該這樣。這種有“毒”的家庭互動塑造了這樣的討好型人格,而這種可憐討好又成為這些女孩們在家庭中的存在方式,如果不是這樣存在,她們怎么能感受到那點卑微的愛和關注呢?這些女孩要切斷這種有“毒”的家庭關系是需要很大的勇氣的,更多的人是在其中掙扎、痛苦卻又控制不住地這樣做。
習慣性討好的人,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兩個特點:第一,自尊低下,缺乏自信心,從心理層面渴望被關注、認可,這些背后也許源于成長過程中缺失父母的認可、鼓勵和尊重。第二,討好型性格的人,他的心理內(nèi)耗嚴重,敏感性高,常?;畹煤芾郏狈Ρ磉_自己內(nèi)心的需求、渴望的能力。
因此,我個人建議這類人也許可以學習一些心理技巧,比如,回到內(nèi)心,覺察自己的身體有什么變化,同時感受一下,剛剛互動中是什么語境、心境喚醒自已又進入了討好別人的模式,以此學會觀察自我、學會成長。
許多讀者朋友的留言又一次加深了小編對“討好者”的理解。習慣性討好的人對安全感和他人的認可都有著超乎尋常的渴望,這會讓討好者自己和與之相處的人都備感壓力。
討好本身就是一個內(nèi)耗的過程,習慣性討好的人更容易迷失自己而不自知。每個人都需要被愛、被認可、被尊重,我們不應只活在別人的無限期待和贊美中,更應該關注自身,堅持自我,成為那個更好、更真實的自己。
正如青年作家蔣方舟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如果你放棄自己的個性和價值,去打造一個被人喜歡的人設,就意味著:你吸引來的,不是真正欣賞你的人。真正能欣賞你的人,永遠欣賞的是你驕傲的樣子,而不是你故作謙卑和討喜的樣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