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廣彥,王發(fā)科,何生錄,許學蓮,曾國云
(1.青海省都蘭縣氣象局,青海 察汗烏蘇 816199;2.青海省格爾木市氣象局,青海 格爾木 816099)
近幾十年來受自然和人類活動的共同影響,全球氣候顯著變暖[1,2]。中國氣溫變化與全球較一致且增溫趨勢略高于全球水平,達到0.22℃/10a,尤其在北方增溫趨勢更加明顯[3,4]。農業(yè)是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最大、最直接的行業(yè)之一[5,6],由于高原地區(qū)特殊的環(huán)境和地理位置,高原地區(qū)又屬于氣候變化的敏感區(qū)和生態(tài)脆弱區(qū),因此極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7]。格爾木地區(qū)位于青海省柴達木盆地中南部,地處35°10′~37°45′N,90°45′~95°51′E,總面積約8.3×104km2,是柴木盆地重要綠洲農業(yè)區(qū),主要種植枸杞、春小麥、油菜、藜麥等農作物。區(qū)域內氣候干燥,植被稀少,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農業(yè)生產對氣候變化敏感,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該區(qū)的氣候也發(fā)生一定的變化[8,9]。開展格爾木地區(qū)氣候變暖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的影響研究,對增強農業(yè)生產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調整和優(yōu)化農業(yè)生產結構,促進農業(yè)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等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本研究選用1961~2015年格爾木、小灶火2個氣象站點氣溫、積溫及格爾木市糧食、油料、其它(蔬菜、瓜果、枸杞等)作物種植面積數(shù)據(jù),農作物種植面積數(shù)據(jù)來源格爾木市農牧局。
本研究主要引入氣候傾向率和氣候趨勢系數(shù)[10]判別分析格爾木地區(qū)氣象因素及農作物種植面積的時間序列趨勢變化及影響,相關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分析采用Excel 2010實現(xiàn)。
2.2.1 氣候傾向率 對序列的趨勢變化用一次線性方程表示,即
y(t)=a0+a1t
(1)
y(t)為氣象要素、t為時間、a0為常數(shù)項、a1為線性趨勢項,把a1×10a作為氣象要素氣候傾向率,a1值的符號反映上升或下降的變化趨勢,a1<0表示在計算時段內呈下降趨勢,a1>0 表示呈上升趨勢。a1值絕對值的大小可以度量其演變趨勢上升、下降的程度。
2.2.2 氣候趨勢系數(shù)
n個時刻的氣候要素序列與自然數(shù)列1,2,3,…,n的相關系數(shù),即
(2)
3.1.1 氣溫年際變化 1961~2015年格爾木地區(qū)年平均氣溫為4.8℃,年平均最高氣溫為6.7℃,年平均最低氣溫為2.7℃。由圖1a可以看出,55 a來年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升溫傾向率為0.6℃/10a,通過0.01的顯著檢驗。分析其年代變化,各年代平均氣溫階段變化明顯,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期增溫幅度較緩慢,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以來增溫幅度明顯。21世紀以來較60年代相比年平均氣溫增加2.5℃(圖1b)。
圖1 格爾木地區(qū)年平均氣溫年際(a)和年代(b)變化
3.1.2 氣溫季節(jié)變化 進一步分析格爾木地區(qū)氣溫的季節(jié)變化,四季氣溫均呈現(xiàn)上升趨勢,其中夏季增溫幅度最小,升溫傾向率為0.46℃/10a,冬季增溫幅度最大,升溫傾向率為0.74℃/10a,四季升溫趨勢均通過0.01的顯著檢驗,增溫趨勢明顯(表1)。
表1 格爾木地區(qū)年、季平均氣溫變化傾向率和趨勢系數(shù)
3.2.1 積溫年際變化 圖2a為格爾木地區(qū)穩(wěn)定通過0℃、5℃、10℃的歷年積溫變化曲線??梢钥闯?,各界限溫度積溫均呈增加的趨勢,增加傾向率為125.6~167.8℃/10a,各界限溫度的積溫增加趨勢均通過0.01的顯著檢驗,增加幅度明顯。其中≥0℃積溫增加幅度最少,≥10℃的積溫增加幅度最多。
圖2 格爾木地區(qū)年≥0℃、≥5℃、≥10℃積溫年際(a)和年代(b)變化
3.2.2 積溫年代變化 分析≥0℃、≥5℃、≥10℃的積溫年代變化,與年平均氣溫變化趨勢相似,各界限溫度積溫隨年代呈增加趨勢,階段變化明顯,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期增加幅度較小,增加幅度達52.5~130.4℃;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以來增加幅度較大,增加幅度達169.2~293.8℃。21世紀以來與60年代相比,≥0℃、≥5℃、≥10℃的積溫分別增加569.2℃、604.2℃、720.9℃(圖2b)。
由圖3a可以看出,1961~2015年格爾木地區(qū)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呈減少趨勢,年平均種植面積為1.88×103hm2,年最大種植面積為5.17×103hm2,年最小種植面積為0.27×103hm2,減少傾向率為404.0 hm2/10a,通過0.01顯著檢驗,減少趨勢明顯;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呈略減少趨勢,年平均種植面積為0.23×103hm2,年最大種植面積為1.34×103hm2,年最小種植面積為0.03×103hm2,減少傾向率為1.2hm2/10a,未通過0.05顯著檢驗,減少趨勢不明顯;其它作物種植面積呈增加趨勢,年平均種植面積為2.49×103hm2,年最大種植面積為5.92×103hm2,年最小種植面積為0.01×103hm2,增加傾向率為595.0 hm2/10a,通過0.01顯著檢驗,增加趨勢明顯。
由圖3b可以看出,格爾木地區(qū)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年代變化較明顯,20世紀60至70年代變化較平穩(wěn),80年代以來減少明顯,21世紀以來與60年代相比種植面積減少1.53×103hm2,減少45%;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各年代變化幅度小,60至80年代增減幅度不明顯,90年代呈略增加趨勢,21世紀以來呈略減少趨勢,21世紀與60年代相比種植面積減少0.07×103hm2,減少23%;其它作物種植面積60至90年代變化幅度不明顯,21世紀以來增加明顯。21世紀以來與60年代相比種植面積增加2.32×103hm2,增加13.6倍。
圖3 格爾木地區(qū)農作物種植面積年際(a)和年代(b)變化
分析表明,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面積隨年平均氣溫的增加而減少,其它作物種植面積隨年平均氣溫的增加而增加,糧食和其它作物種植面積變化總體趨勢與氣溫變化有類似性,當氣溫增加緩慢時,糧食(其它)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增加)不明顯;當氣溫增加明顯時,糧食(其它)作物種植面積減少(增加)明顯。格爾木地區(qū)年平均氣溫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期增溫幅度較緩慢,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以來增溫明顯。糧食作物種植面積60至70年代減少不明顯,80年代以來減少明顯;其它作物種植面積60至80年代增加不明顯,90年代以來呈持續(xù)增加趨勢,尤其2005年以來增加趨勢極明顯。
根據(jù)表2可以看出,格爾木地區(qū)20世紀60和70年代農作物種植結構比例分別為88∶8∶4、87∶9∶4,變化不明顯;80至90年代糧食作物種植比例呈減小趨勢,油料和其它作物種植比例呈增大趨勢,其中90年代農作物種植結構變化較明顯,糧食作物種植比例減小了13%、油料作物種植比例增大了9%,其它作物種植比例增大了4%;21世紀以來農作物種植結構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比例分別減小了28%、16%,其它作物種植比例增大了44%。21世紀以來與60年代相比糧食作物種植比例減小了48%,油料作物種植比例減小了3%,其它作物種植比例增大了51%。
表2 格爾木地區(qū)各年代農作物種植面積(hm2)和種植結構(%)
格爾木地區(qū)屬灌溉農業(yè)區(qū),水源主要來自南部山區(qū)降水和冰雪融水,種植區(qū)自然降水多寡對農業(yè)的影響并不十分明顯,氣候的冷暖變化則是影響農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上述分析表明,格爾木地區(qū)氣溫升高,氣候變暖,農作物生長季積溫增多,熱量資源增加,使區(qū)域內農作物生長季延長,種植區(qū)域由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區(qū)延伸,有利于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復種指數(shù)的提高,同時有利于特色農作物推廣和種植,對調整和優(yōu)化農作物種植結構十分有利。根據(jù)統(tǒng)計分析,21世紀以來較20世紀60年代相比農作物生長季延長20~25 d,農作物播種期提前近12~16 d;農作物播種總面積20世紀60年代初期約為3.7×103hm2,2015年約為6.2×103hm2,擴大幅度達60%;農作物種植結構占比20世紀60年代初期為86∶8∶6,2015年占比達4∶1∶95,種植結構變化明顯。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產量高、經濟效益明顯的枸杞等特色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所致,尤其是枸杞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導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迅速減少。經統(tǒng)計,2015年枸杞作物種植面積為5.2×103hm2,種植面積占比達84%,枸杞等特色農業(yè)成為推動當?shù)剞r牧業(yè)經濟增長的主導產業(yè)。
由圖4a可以看出,格爾木地區(qū)年平均氣溫與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呈負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分別為-0.5401和-0.0141,其中糧食作物通過了0.01顯著檢驗,相關明顯,氣溫每升高1.0℃,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560.1 hm2,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減少3.9 hm2。其它作物種植面積與年平均氣溫呈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shù)為0.5824,通過了0.01顯著檢驗,相關明顯,氣溫每升高1.0℃,其它作物種植面積增加833.9 hm2(圖略)。
圖4 格爾木地區(qū)糧食(a)和油料(b)作物種植面積對年平均氣溫的響應
綜合上述分析,氣溫升高,氣候變暖,熱量資源增加,對農作物生長提供了豐富的熱量資源,有利于農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復種指數(shù)的提高,同時有利于特色農作物推廣和種植,是影響農業(yè)種植結構調整的主要原因,使區(qū)域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明顯減少,其它作物種植面積明顯增加,導致區(qū)域內農作物種植結構發(fā)生明顯改變。
年平均氣溫20世紀60至80年代初期增溫幅度較緩慢,80年代后期至21世紀以來增溫明顯。21世紀以來較60年代相比平均氣溫增加2.5℃。
格爾木地區(qū)≥0℃、≥5℃、≥10℃的積溫均呈顯著增加的趨勢,增加傾向率為125.6~167.8℃/10a,其中≥0℃積溫增加最少,≥10℃的積溫增加最多。各界限溫度積溫60至70年代增加幅度較小,增加幅度達52.5~130.4℃,90年代以來增加幅度較大,增加幅度達169.2~293.8℃。21世紀以來與上世紀60年代相比,≥0℃、≥5℃、≥10℃的積溫分別增加569.2℃、604.2℃、720.9℃。
格爾木地區(qū)糧食和油料作物種植面積呈減少趨勢,減少傾向率分別為404.0 hm2/10a、1.2 hm2/10a;其它作物種植面積呈增加趨勢,增加傾向率為595.0 hm2/10a,糧食作物和其他作物種植面積變化趨勢明顯。
氣溫每升高1.0℃,糧食作物種植面積減少560.1 hm2,油料作物種植面積減少3.9 hm2,其它作物種植面積增加833.9 hm2,糧食和其他作物種植面積變化與年平均氣溫相關顯著。
分析表明,氣溫升高,氣候變暖導致格爾木地區(qū)農作物種植結構發(fā)生明顯改變,但影響農業(yè)種植結構的因素除氣候因素外,還有農業(yè)生產技術水平、經濟效益、政策導向等因素[11],尤其近年來隨著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無論從政府角度還是農戶角度,農業(yè)生產以市場為導向,國家農業(yè)經濟政策的大力實施、農業(y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推廣等對農作物種植結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格爾木地區(qū)氣候趨于明顯變暖的背景下,就國家農業(yè)經濟政策、農業(yè)科學技術等對農作物種植結構影響等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