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民
學習興趣和學習成果是我們討論教學問題時最容易被提及的話題,但人們卻常常陷入一個誤區(qū)中:很多人認為學習是“始于興趣而終于成果”,更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樣的至理名言加持,使我們在鋼琴教學中始終強調興趣的重要作用,并且經常提及我們教師如何在培養(yǎng)興趣方面“不夠重視”。其實,這真的有些冤枉我們廣大基層鋼琴教師們了。我知道很多教師對待鋼琴教學的態(tài)度非常認真,對于激發(fā)孩子的學琴興趣自然也是傾力而為,但往往收效甚微。
這時人們把矛頭又指向了考級,指責考級難度過大,學生因為追求考級導致興趣下降。這個問題的確存在,但終究是什么問題導致考級難度過大?為何家長(要求教師)過度追求考級難度?這恐怕也不是考級本身的問題吧?況且本文要談的不是考級等社會原因帶來的問題,重點是想糾正一下前面提到的“誤區(qū)”—“有興趣才能學得好”—導致的對“興趣”與“成果”的關系認知問題。
在教育心理學中學習興趣有一個更學術的名詞—“學習動機”,而興趣的培養(yǎng)則是“學習動機的強化”,學生是否能長時間保持學習興趣就是“學習動機的可持續(xù)性”。因此,本文的宗旨是—如何在鋼琴教學的過程中更好地強化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
首先,我們要確定一個基本的前提:幾乎任何一個孩子,在學琴的最初階段都是有興趣的。這是兒童好奇心帶來的“原始沖動”(動機),所以絕大多數的孩子第一次遇到鋼琴這種樂器(“大玩具”)的時候,極少會表現出抗拒的心理。
如果按照前面提到的“有興趣就能學好”,而“所有孩子在開始階段都會有興趣”,那么,應該所有的孩子在興趣的驅使下都應該學得很好才對,但我們遇到的實際情況并非如此?,F實讓家長和老師感到非常頭痛,學了一段時間后,孩子的興趣開始下降,甚至產生強烈的逆反和抵觸情緒!
很多人把這個問題歸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要求過于嚴苛,認為這樣會導致孩子為了“毫無意義”的手形、指法和奏法進行的訓練太苦、太累,因此產生了消極情緒。我完全不能同意這個提法!
我也常聽到這樣的說法:“一位老師教學的水平比較高,但是很嚴格;另一位老師呢,可能教學水平沒有那么高,但是很會哄孩子,讓孩子很開心。”有些家長就說:“孩子學琴嘛,首先就是要開心!所以呢,就去找能讓孩子開心點兒的老師吧?!?/p>
誠然,不管老師的教學水平有多高,都不應該“板著面孔”教學,而是要用更能吸引孩子的方式,以更加耐心和更有親和力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孩子的學習狀態(tài)。但是這不等于只要能哄孩子高興就可以了,因為真正的“學習動機強化劑”是良好的學習成果帶來的“真實的”成就感。
有人會問:我的孩子都考十級了,還不夠有“成就感”嗎?為什么反而拒絕彈琴呢?因為,他的這個“成就感”是不真實的。彈鋼琴真正的成就感只有一個—彈好聽!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都能明白,如果要深入分析,關于兒童鋼琴教學中成就體驗的來源問題就是另一篇文章了,在這里就不贅述了。
小時候,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景:一個小孩兒,拿著乒乓球拍對著墻練習打球,有時可以練習很長時間,練得滿頭大汗也不會停下來。如果按某些說法,一個活動過于辛苦或枯燥,孩子就會失去興趣,那我認為對著墻打球兒要比在家里彈琴辛苦多了、枯燥多了,怎么會有孩子樂此不疲呢?原因很簡單—他有目標!就是要通過訓練提高水平,取得好成績,贏得“成就感”。
所以我認為,正確的方法—學得好—能獲得良好的技術水平并因此贏得更好的成就體驗,從而極大地激發(fā)出進一步提高技術的熱情(有興趣),這就是成就感所帶來的“動機強化”效果,也可以稱為興趣提升與發(fā)展的良性循環(huán)。
在這里我想給大家看一張簡單的示意圖(見圖1)。
圖1
這是一張關于學習動機強化與教學指導和訓練相關發(fā)展的曲線示意圖。
這里要特別說明一下:為了讓更多沒有鋼琴知識和經驗的家長更好地理解這個問題,我把這個案例從鋼琴領域跨越到大家更容易了解的一項競技游戲活動—保齡球。
圖1中的橫向坐標代表過程發(fā)展(時間線),縱向坐標代表學習動機(興趣)發(fā)展的水平。圖中,紅色的虛線表示技巧發(fā)展的程度(難度發(fā)展)水平,這條虛線并不是直線,說明難度系數發(fā)展不一定是簡單地按正比例發(fā)展,有些階段會產生更大的難度跨越,有些也可能會形成一個平臺。當然,這里只是簡單示意,不用過度苛求其準確和客觀性。
下面這張示意圖(見圖2)的重點在于其中三類學員的學習動機發(fā)展折線所代表的不同含義,這里分別用紅色、綠色和藍色代表三種比較典型的發(fā)展類型。
首先,我們看到三種不同顏色的折線的出發(fā)點(A點)是統一的,這個點不是零點,而是大概在數值1左右的位置,主要代表前面提到的“所有學員都會有一個初始的興趣”。如果在這個問題上,大家對鋼琴還存有異議的話,對于保齡球這項運動大家一定會比較認可的,在人類的自然天性中有一種“丟出去一個東西砸爛點兒什么東西”的原始沖動,所以這個初始興趣水平甚至應該高于我的設定。
但圖2中的重點不是這個起點問題,而是幾條折線的發(fā)展水平帶來的啟示。
圖2
我們先看一下藍色所代表的一類現象。這個現象的主要特點是初始的成功率很低,對活動的體驗感很差,因此從一開始興趣水平就向下走,到最后可能完全喪失參與的興趣。而綠色和紅色折線代表的是一些人開始就能獲得較好的體驗—因成功率(有限的)較高而獲得了初試的成就體驗,從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動機強化效果),但這種較好的成就體驗是偶然的,可能是因為運動協調性比較好,或者有一定的運動悟性,抑或只是運氣特別好,但實際上,真正的成績穩(wěn)定性和水平還處于初級程度。
如果隨后經常與高水平的人一起玩兒,可能成就體驗還會下降,甚至與藍色折線的人群一樣不斷下滑。這時我們要關注的第二個節(jié)點(B)在這里出現了一個重要的轉折,就是“專業(yè)指導”的介入所帶來的顯著變化。比如這個時候來了一位教練或者是水平很高的朋友,告訴你如何通過調整持球的方式、步幅、擺臂等動作控制好球的方向,讓你明白如何認準球道上的箭頭標記進行瞄準等相關的知識,并給予了很好的訓練指導,然后你突然發(fā)現一出手就是一個全中,并且還不只一次兩次,這個時候你的成就感一定得到了極大滿足,當然,你的興趣(動機強化效果)也一定是“爆棚”的。于是這條曲線就會產生一個“跳躍式”的提升。這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在科學指導下獲得的正確的操作技巧而帶來的成就感所激發(fā)的動機強化效果”。
相信這樣的實例在大家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有十分生動的切身體驗。無論是運動、游戲、手工、卡拉OK、烹飪,無一不是這樣的。當然,有些活動可能并不一定都需要有專家指導,但一定是有一些渠道(如指導性材料、專業(yè)介紹或者網絡視頻等)使你獲得了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正確的技能。在這樣的學習動機強化(興趣)效果推動下,你會非常積極和努力地投入學習和訓練,從而進一步提升技術水平并獲得更大的成就體驗,這時就產生了動機強化的良性循環(huán)!這就是標題中提到的:彈(學)得好才能有興趣。
我們現在從保齡球回到鋼琴學習,其原理是一樣的。讓學生獲得良好的成就體驗不可能用“哄騙”的方式,而是要真正讓他了解并掌握正確的知識和科學的操作技能,方法得當自然會有好聽的聲音、自然的樂句和流暢的演奏,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的美感并由此得到更多人的欣賞和稱贊。
在這里我還是想強調一點:很多人以為,掌握這些正確方法一定很“困難”和“痛苦”,這是非常錯誤的。導致這個現象的問題并不在于這些基本技法不可能“輕松”掌握,而在于指導和訓練的方法不夠得當。
現在我們繼續(xù)看紅色和藍色這兩條線,到了第三個節(jié)點(C)突然產生了朝兩個方向分化的現象,這說明簡單的成就體驗所能帶動的動機強化的動力達到了它的最大極限,這時盡管依然可以有很不錯的成就體驗,但最多只能維持動機的持續(xù)(綠線)和小幅度的增長(紅線),而隨著學習內容的難度和強度的不斷增加,在第四個節(jié)點(D)這里就產生了很大的分化,一部分逐漸弱化,而另一部分則產生了進一步向上提升的發(fā)展。這又是什么原因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再來了解另一個重要的概念—動機強化成本。
我們先來看一個公式(見圖3)。
圖3 學習動機強化效果指數公式
這個公式中,“學習動機強化指數”是指最終對學習動機產生的影響的模擬數值,它是由“成就激勵指數”和“動機強化成本”的比例形成的,而“動機強化成本”又是由“客觀成本”和“精神負荷”組成的。其中的“客觀成本”包含了為獲得成就所投入的時間、精力和其他成本;而“精神負荷”是由學生完成成就的過程中所承受的指導、批評、壓力和之前的失敗等諸多因素造成的精神方面的負面影響。
這個公式告訴我們,當“成就激勵指數”大于“動機強化成本”,學習動機的正相關將得到強化(學習興趣增強);而“動機強化成本”大于“成就激勵指數”時,學習動機的負相關將會被放大(學習興趣削弱)。根據這個原理,我們可以通過強化“成就激勵指數”和降低“動機強化成本”來調整和加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回到圖2,我們看到在D點的位置,代表學習難度的紅色的虛線越來越高,表示學習的難度越來越大。這個時候你要保持或進一步提升技巧的水平,并在這個基礎上獲得成績,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就已經不再是前面提到的獲得一定的指導和加強一定的訓練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精力,還有各種資源投入,從而導致“動機強化成本”急速增加,這個時候很多人就開始承受不住了,就出現了圖中表示的有人持平、有人下滑的曲線(綠線)。
比如一個孩子學習乒乓球,在教練的幫助和科學的訓練下,水平很快提高,在班里和學校的比賽中得了第一名,孩子的“成就激勵指數”很高。然后他被推薦去參加更高級別的比賽,比如去參加省級的比賽,他的水平就有了差距,于是就需要加大訓練強度:首先每天要進行八個小時的技術訓練,還要完成兩千米的跑步,再增加力量訓練……這個時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動機強化成本”開始大幅度地增加,同時因為對手的級別越來越高,致使孩子的成績也不如以前好了,甚至可能輸多勝少,于是“成就激勵指數”開始下降,這個時候很多人就會堅持不住,可能會退卻。而且,為了更高水平的發(fā)揮,訓練的高質量要求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每一次發(fā)球、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技術的調整都要精益求精、百倍地訓練和強化,這個就是“動機強化成本”中的“精神負荷”,一旦超過了承受力,也是會嚴重影響動機的強化。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這個紅線是怎么回事呢?既然難度加大導致“動機強化成本”增加,為什么還會有人能夠獲得足夠的正相關的“學習動機強化指數”呢?這就要從“成就激勵”的性質來說了。
“成就激勵指數”通常包含兩個方面的指標。一個是“環(huán)境激勵”,另一個是“自我激勵”。
“環(huán)境激勵”通常是指所獲得的激勵來自周圍環(huán)境—獲得的表揚、取得的成績、別人的羨慕以及老師和家長的鼓勵等。這種激勵的特點在學習初期比較容易獲得,但激勵水平較低,持續(xù)和穩(wěn)定性不足。隨著難度不斷提高、進度不斷深入,這樣的“環(huán)境激勵”的獲取會逐漸減少,導致激勵的水平可能不足以維持動機的強化。
“自我激勵”往往首先來自“環(huán)境激勵”,但它和“環(huán)境激勵”很不一樣:它是學習者內心形成的一種激勵機制,它的激發(fā)并不是依靠環(huán)境的鼓勵和表揚,而是自我對希望達成目標的渴望形成的。對目標的理解越深入、對目標的意義越清晰、對目標的企望越強烈,“自我激勵”的值就越高。當有一天,“自我激勵”的目標和學生有意識的自我人生目標產生“共振”的時候,就達成了“自我激勵”值的最大化效果。這時候所要贏得的成就已經不是受家長、老師或其他的影響,而變成自己的需求和渴望。
當我們的學生內心產生了“我要把這首曲子彈得像某某那樣的好聽”“我要當某某那樣的鋼琴家”的想法,這個時候,很多孩子坐到琴上就“下不來了”,因為他產生了極強的自我認定的目標追求,從而產生了最大化的“自我激勵”機制。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這條繼續(xù)向上發(fā)展的紅線的原因。在這里我畫的這條線可能都已經畫小了,因為到這時候甚至會產生一個新的跳躍!當然,這個跳躍在業(yè)余的學習中比較少見,但是在專業(yè)學生的學習中是比較多的,當然這也是我們老師特別愿意看到的。這個時候的學生往往會產生一個巨大的進步,很多老師和家長通常會講“這孩子怎么突然懂事兒了?”—其實就是因為他產生了這樣的一種認定了的自我強化的動機和目標。
到這一步才實現了動機強化的第二句話:有興趣更能彈(學)得好!
綜上所述,學習動機強化首先源于對一個目標的追求,而這個目標一定會給從事的個體帶來極強的心理體驗,而這種心理體驗是通過規(guī)范和標準的操作技能、合理和有效的訓練方法帶來的。這就是本文強調的重點—彈得好才能有興趣?。ùm(xù))